第139節
趙璨早知道皇帝不會莫名其妙的開口要去祭祀宗廟,畢竟上輩子并沒有這回事發生。 因為皇帝病了幾次,上輩子這時候幾位兄弟已經隱隱開始發力?;实鄣竭@個時候才察覺到自己的兒子們竟然各有心思,自然要忙著將他們彈壓下去,哪有什么心思去管遠在洛州的宗廟和皇陵? 這輩子因為從一開始,趙璨就小心的控制著,設法讓皇子們的小算盤早早暴露,所以對于幾個兒子各自的實力,皇帝還算心里有數。就算有些隱瞞,相差也絕不會太大。 在這種情況下,他自然能夠騰得出手來去管其他事。 想必應該是收到了洛州那邊的消息,終于下定決心要將齊王給處理掉了。趙璨很明白皇帝的心態,一旦做出這個決定,那么他一定會在自己死之前,將齊王徹底除掉,給繼任者留下一個更加容易控制的大楚。 所以他立刻干脆的接下了這個任務,然后告辭回去做準備。 有開陽跟在平安身邊,趙璨自然知道平安現在也在洛州。爭取到了這個機會,說不定兩人還能在那邊見見面。即便是在齊王的眼皮底下,也比京城里更容易些。 在趙璨啟程前往洛州的時候,齊王也終于耗盡了耐心,發現讓平安主動將東西拿出來是不可能的,所以索性直接開口問他。 這日齊王照舊置辦了酒席宴請平安,在酒酣耳熱之際提出這個問題,“上一次平安你說有一個法子可以解決孤的為難之處。孤這段時日反復思量,都沒有想出究竟是什么辦法,只好再請平安指教了?!?/br> “不敢當?!逼桨策B忙謙讓,“王爺為了東南百姓,當真是殫精竭慮,令人欽佩無比。我不過是動動嘴罷了,若是能對王爺有所幫助,便是再好不過。其實我所說的東西,不過是個想法罷了。王爺可曾想過,上天造物總有其可取之處,他老人家要給東南百姓的東西,都已經在這里了?” “在這里了?這是什么意思?”齊王追問。 平安道,“王爺關心農事,想來也知道,各種作物的生長,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別處的東西,拿到東南來種,也未必會有用。反倒是東南原本就有的東西,若是好生運作,自然能夠財源滾滾,造福百姓?!?/br> 齊王聽得很認真,所以對平安這種說一半藏一半的做法也不甚滿意,“平安,你就不要打馬虎眼了。若是依你所說,我們東南有什么東西能入得你的眼?若是果真如此,到時候孤自有重謝!” “王爺言重了,重謝不必,聽說東南海八珍最為著名,王爺只要請我一席,我就感激不盡了?!逼桨埠敛谎陲椬约簩γ朗车臒釔?。 這一點跟齊王調查的結果差不多,他欣然同意,“如果你的主意真的有用,別說海八珍,就是十八珍孤也會給你弄到!” “王爺可曾去過江南?”平安問。 齊王明面上自然是沒有去過江南的,畢竟宗室無詔是不能夠隨意離開的。不過平安可不相信齊王真的是那么安分的人物。要不然,自己也不會坐在這里了。 果然齊王對這個問題避而不答,只是道,“江南風物,本王亦有所耳聞。平安就直說吧!” 平安道,“王爺應該知道,江南富庶。這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江南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乃是魚米之鄉。但是在我看來,更多的卻是因為江南的人懂得經營。江南地區人口稠密,許多人家土地根本不夠養活一家人。所以多有闔家種桑養蠶,補貼家用了。我們大楚有八九成的絲綢是出自江南。而絲綢價貴,賣掉一匹綢緞的錢,用來買米恐怕就足夠一家人一月所用?!?/br> “平安的意思是,我們也效仿江南?可是東南的地勢多山地丘陵,水量也沒有那么多,恐怕并不合適?!?/br> 第145章 本王心里有數的 平安含笑點頭,“王爺又著相了。我方才說什么來著?老天爺原本也把好東西給了東南的。雖說是效仿江南,卻只是學他們的做法,而不是學種桑養蠶?!?/br> 沒錯,這就是平安想出來的辦法。 還有什么能夠比種植經濟作物更能夠達到的“短期有利,長期卻有隱患”這個目的? 只要經歷過后世的人都知道,不管是什么東西,如果種得太多了賣不出去,價錢就會下降。而且如果種植經濟作物的地方多了,種植糧食的地自然就會減少。到時候很有可能會造“成東西賣不出去,糧食買不回來”的窘況。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經濟作物的價格再高昂,換不回吃的也是枉然。 但是沒有經歷過的人,單是聽平安的說法,肯定會十分贊同。更別提平安還用了江南來作為對比。既然江南能夠做到,沒道理這里不行對吧? 但是別忘了,江南素有糧倉之稱,糧食產量一直都比別處更高。況且種桑養蠶,實際上并不需要占用田地。只要在田埂路邊或是山地上種上幾株桑樹,也就足夠一家人養蠶所用了。 當然,也有大戶人家專門開辟桑樹園,打量種植桑樹。不過所占用的地方其實還是少數。 但是如果不知道這些具體的情況,貿然將這種模式挪到東南來用,就很有可能會出問題,而且是大問題。 試想一下,齊王一旦接受了這種經營模式,并且試驗成功的話,肯定會刺激他的欲望膨脹,將整個東南都變成這樣。到時候,一旦出事,東南的百姓日子過不下去,自然就會去找始作俑者齊王。 而朝廷根本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稍微控制一下出售到東南的糧食量,齊王在東南經營多年的穩固地位,便會迅速崩盤。 這可以說是一個相當惡毒的計劃。所以平安也是反復斟酌之后,才敢確定。反正還有一個大楚在后面做后盾,總不會將東南百姓全都坑死,屆時朝廷出手幫忙,說不定還能不費吹灰之力便收攏這部分人心呢。 當然,畢竟自己跟齊王并不站在一條船上,能不能夠讓齊王完全相信他,就要看平安的能耐了。 他之所以之前不著急提出來,也是因為這一點。畢竟如果他主動提供方法,或者是得到得太容易了,齊王勢必就會懷疑他,從而在心里想著給自己留后路。 但如果這個辦法是他想方設法才弄到的,對齊王來說,可信度就高得太多了。 除此之外,如果平安拿出外來的作物交給齊王,對方也肯定會心存疑慮。但如果是東南原本就有的東西,一來百姓們熟悉,也懂得種植,推廣難度低。二來會給齊王一種“這是為東南量身定制的辦法”的感覺。 果然齊王聽到平安的話,立刻道,“孤還未想到,平安就不要賣關子了,直接說吧?!?/br> 但平安鋪墊了那么多,就是為了讓齊王自己想到,所以當然不會說。他端起桌上的茶抿了一口,含笑道,“王爺何須問我?只需想想東南這里出產的東西,哪一種賣得最貴便是了?!?/br> 齊王的視線隨著平安的動作而轉移,聽見這句話之后,腦子里忽然靈光一閃,盯著平安握住茶杯的手,失聲道,“是茶!” 說起茶,這是本朝開國之后才出現的東西。這并不是說之前沒有茶,只不過那時候的茶除了茶葉之外,還會放上糖、鹽各種干果甚至會放油。 這種“茶”據說最初的時候之所以出現,是用以果腹。畢竟這小小一個杯子里的東西,卻能滿足人體所需的絕大部分東西,在不方便吃東西的時候,喝上一杯十分方便。 正因一開始是食物的一種,所以“柴米油鹽醬醋茶”才會被列為開門七件事。 只是后來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茶”便成為了一種生活的點綴和待客之物。 文人講究風雅,喝著一杯什么味道都有的“茶”待客,畢竟不太像話。所以后來那些佐料慢慢減少,到本朝時,已經只取茶葉的甘苦兩味,自然天成,最為符合文人的審美。 所以這種清茶已經出現,便立刻風靡整個大楚,到如今讀書人之間交接往來,若是沒有茶待客,便算是大大的失禮了。 既然是這么重要的一種東西,自然會出現種種品評之法。從大楚立國至今,茶文化迅速發展,品評之法也漸趨完善。 其中對于茶葉生長的環境——山高,水質,光照,雨量種種,均有要求。除此之外,在制作手法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等到成茶之后,茶具,煎茶之水及火候等,亦有不同。 東南多山地丘陵,土地里的出產不豐富,倒是山上的茶樹生長得很好。從茶葉開始盛行以來,便一直被評為上品。尤其是洛州附近一座夷陵山上所產的夷陵茶,更是十分難得,曾被列為貢品。 不過在這個時候,民間還沒有種植茶樹的習慣,都是去山上采摘野茶。 這也是齊王之前沒有想到平安說的會是這個的原因之一,即便在想到之后,他心中也頗有疑慮,“這茶樹山上便有生長,莫非還需要人工培育?” “王爺有所不知,江南如今早就已經出現茶園了?!逼桨驳?。 江南的讀書人多,茶文化也發展得最為迅速。因為地方富庶,人口稠密,江南的山又少,所以天然出產的野茶,早就已經跟不上消費需求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工培育的茶園自然應運而生。 對于普通的文人士子來說,究竟是山上的野茶還是人工種植的茶,其實是很難區分開來的。況且野茶價比黃金,他們原本也消費不起?,F在有物美價廉的人工茶出現,正滿足了眾人所需。所以也很容易被接受。 齊王有自己的心思,在東南推行教育,培育人才的事也是十分看重的。所以別看東南不顯山不露水,但實際上讀書人的數量也不少。只不過朝廷和齊王互相防備,所以每一科考取進士的人之中,出身于東南的數量并不多。 讀書人多了,自然對茶葉的需求也會增多。況且種植了茶葉之后,還可以賣到別的地方去,齊王略略思量之后,便認可了這一點。 之后平安又向齊王介紹了兩種大楚本身就已經出現,甚至東南本地便有人種植,只不過還不成規模的經濟作物。 一為花生。 身為后世人,平安對于花生自然熟悉得不能更熟悉,日常生活中用到這種干果的地方就不少,作為零食和配菜,都十分美味。除此之外,花生還可以榨油。 還是那句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都是百姓生活中離不開的東西,不愁沒有銷路。 這個時期,花生才剛剛傳入大楚不久,雖然也有人種植,但基本上都是作為零食干果來用的,還沒有用花生榨油的技術出現。平安無私的提供了這個思路,并且也不怕齊王去驗證。畢竟平安自己就是吃著花生油長大的。 二是棉花。不過這只是作為備用選項,用以襯托之前的茶和花生的好處。 棉花這個東西誰種誰知道,對于土地的負荷非常重。種上幾年之后,如果不輪換其他的作物,這片土地只會越來越貧瘠,更難出產糧食。而且因為現在大楚的棉花品種還未經改良過,不管是用來紡紗織布還是直接做棉衣棉被,質量都十分堪憂。 平安并沒有隱瞞這種劣勢,但也向齊王展示了優秀的前景,棉布透氣,又不像綾羅綢緞那樣成本高昂。在各種化學合成的衣料,比如滌綸腈綸之類的被制作出來之前,棉布將會成為布料的主流。雖然價錢不高,但是出貨量大,利潤也會十分豐厚。 只不過,在這之前,要先設法改良棉種,還要考慮土地的承受能力而已。 這個東西原本就在平安的計劃之中。只不過現在大楚種出來的糧食還只勉強夠用,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土地來種植經濟作物,只能擱置。 所以如果齊王真的想不開選擇了棉花,就當是在提前開路好了。 沒想到齊王在聽完了平安的介紹之后,竟然追問道,“除此之外,可還有別的?” 平安微微一愣,繼而笑道,“種植作物,講究因地制宜。古人也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句子,王爺應當明白。這三種作物,就是最為適合東南的。別的卻是沒有了?!?/br> 齊王還猶自不信。因為平安之前說“我有一物”,齊王跟崔玉君一起猜測,認為是某種作物的種子,可是現在平安根本沒有拿出新的種子來,反而選了原本就有的作物。這反倒令齊王有些狐疑,懷疑平安還有更好的東西沒有拿出來。 平安有些哭笑不得,沒想到自己裝逼太過,之后拿出來的東西又太普通,以至于齊王竟然不肯相信了。 不過這也好。平安想了想,覺得自己“私藏”的好東西,齊王想必是不敢輕易使用的,畢竟他肯定會懷疑其中是否藏著什么陷阱。反倒是之前“隨口提供”的這三種作物,有可cao作的空間。 這么一想,平安就打算弄出一個真正高難度的東西,來反襯出之前的茶、花生和棉花的普通。 所以在齊王再次追問時,平安故意露出為難的表情來,“唉,我這個想法原本并不成熟,還未告訴人知。就連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能不能成。既然王爺誠意垂詢,我也只好說了。只是王爺萬不可貿然嘗試才好?!?/br> “平安盡管說,能不能成,本王自然心里有數?!饼R王道。 平安便“勉為其難”的拿出了最后一個招數:種植甘蔗,制作白砂糖。 糖在古代屬于奢侈品的行列,制作不易,產量不高,價格不菲。相較于之前比較親民的產品而言,制糖的利潤自然更高。所以齊王聽過之后,十分感興趣,尤其是知道平安要制作的是那種純白色的糖之后,心中已經有了傾向了。 因為現在的制糖工藝比較粗糙,所以制作出來的糖都是大塊的粗糖不說,顏色和甜度、口感上,自然也有諸多令人不滿意之處。 齊王作為可能是大楚最大的一個紈绔,驕奢yin逸,一切都要享受最好的的人,對此自然也深有感觸。于是也更知道,這個白糖如果只做出來,恐怕即便是貢品也比不上。 雖說糖的價格高,但買得起的大戶人家比比皆是,如果真的能夠做成,好處自不用說。 不過在平安坦誠制作工藝還并不成熟,一切都只在設想之中,不一定能夠成功;而且即使成功了,成本也很難控制之后,齊王也只能遺憾的嘆氣,放棄了這個想法。東西雖然好,但果然缺陷也很大。 不過齊王也有自己的心思,讓人將平安說的法子記了下來,回頭可以試驗一番。即便成本很高,但是做來自家用也不錯嘛! 回頭再去琢磨平安之前給出的東西時,齊王的態度就認真多了。這些都是能夠極大改善東南處境的好東西,除了棉花還有待商榷之外,茶樹和花生齊王覺得完全沒有問題,立刻就能夠推廣下去。 絞盡腦汁終于忽悠成功,目送齊王離開之后,平安也終于松了一口氣。 坑已經挖好,只等齊王將自己埋在里頭了。 在齊王府住的時間也太長了些,既然事情已經辦完了,第二日平安便主動提出告辭。畢竟他現在還是掛名在水泥公司下面,算是田英的半個屬下,這段時間自己待在齊王府,恐怕田英心中的疑慮已經很重了吧? 結果跟崔玉君一交談,平安才發現在自己埋頭奮力挖坑的時候,外頭已經風云突變了。 崔玉君笑瞇瞇的看著平安,“京城那邊傳來的消息,陛下命陳王殿下前來洛州祭掃宗廟祖陵。如今整個洛州都在忙著這件事,平安不如繼續留在王府,到時候王爺代為引薦,也可跟陳王親近一番?!?/br> 這話說得像是為了平安好,畢竟平安一個被貶的太監,想要回到宮里,只有巴結上大人物才行。但實際上呢?如果趙璨原本不認識平安,在齊王府看到平安,知道他居然住在這里,心里會怎么想? 恐怕會以為平安早就已經投靠了齊王府,完全不可信吧? 要是他再將這個消息傳回京城,最好是傳到皇帝的耳朵里,到時候,平安就是想要回去,也不可能了。 當然這種計策未必就一定能夠成功。但是對于齊王府來說,也不過是一次嘗試罷了,順手而為的事,能夠成功固然好,不成功也沒有什么壞處。 平安當然能夠聽得出其中的陷阱,不過現在他已經顧不上這些了。 趙璨要來洛州! 這可真是一件完全出乎平安預料的事。 本來嘛,皇子的身份特殊,不可能到處亂走,所以趙璨長到那么大,除了當初皇帝打算放逐他,把人丟到江南三年之外,便再也沒有離開過京城了。 誰能想得到,皇帝居然會在這個時候將他派出來祭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