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節
因為要先將事情調查清楚,所以論功行賞這件事,自然就只能夠壓后。畢竟現在給了賞賜,萬一查出來有關系,再去處置,豈不是打了朝廷和皇帝的臉面? 幾位皇子封王的事情,自然也就暫時擱置下來了。讓希望能夠趕緊搬出宮去的趙璨十分失望。 反倒是平安在皇宮外面買了一棟宅子。 當初趙璇拉攏平安的時候,給他送過一座院子。但是平安可不敢用,一直放在那里。而這一次的房子是重新買的,就在皇城外不遠處,距離王公貴族們所居住的里坊很近。 這是趙璨給他的建議。因為皇帝將來給他賜的宅子,多半也在這附近,到時候要見面會更容易些。 至于買東西用的錢,是秦州那邊劉家孝敬來的。 現在折扇的生意,已經不僅僅限于江南,還做到京城來了。而且因為有了江南做榜樣,店鋪才開張,折扇就風靡了整個京城的文人圈子。就連皇帝的桌案上,都添上了幾把。偶爾平安還會發現大臣們身上也帶著。 哪怕這會兒其實已經是深秋,根本不適合使用折扇了。 除此之外,還有個很大的驚喜。徐文美利用劉家的渠道,從江南給平安送了一封信過來! 據他說,本來是打算走皇城司的路子,但是也不知道誰可信。畢竟當初在西北的時候,有馮玉堂在,根本不必擔心這個,但現在卻不同了。萬一信被送到石世文那里,就等于是送給皇帝了。 對于徐文美能夠猜到折扇跟自己有關系,平安并不覺得驚訝。 不過他也覺得以后跟徐文美通信會有點兒麻煩。不過他很快就想到,趙璨在江南也有安排,肯定會定時通消息的,或許可以請他幫忙?!郧捌桨矒内w璨知道徐文美的消息,現在卻是不怕了。 然后徐文美還在信里說了一下自己到江南之后的事。 他借著折扇的事情,跟溫成碧扯上了關系。好在已經將溫成碧忽悠住,絕對不會將他的身份透露出去。而有了溫家人開路,他很快就在江南的士子中間取得了一定的聲望。 然后徐文美就借著這個機會,拉攏了溫家和江南好幾個世家,還有劉家的折扇店,大家一起創辦了一份文報,名叫《詩文薈萃》。專門用來發表江南影響力較大的文會上面出現的優秀詩文。 因為有背景,再加上又籠絡了一大批十分有名聲的士子,所以這份報紙,很快就被江南的文士們認同。目前是雙日刊,發行一千二百份,就擺在折扇店書店和專賣筆墨紙硯的店里,基本上印出來就會被買光。 根據徐文美的說法,之所以只能印一千二百份,是因為現在用的墨有點問題。印上去之后遲遲不干,所以就需要更多的工序,而且要單獨晾曬。這樣一來,自然就更費時間,印量也就減少了。 因此他們正在研究墨,準備弄出速干的墨來,到時候印量就可以提升了。 油墨的制法平安還真沒有鉆研過。雖然他喜歡的冷門知識很多,但畢竟不是全才,在這件事上,是幫不上忙了。 隨信還附送了第一期的《詩文薈萃》說是請平安斧正,看看有沒有可以調整的地方。 平安看完信之后,十分欣慰。師父果然是師父,單身前往江南,卻能夠在那么短的時間內打開局面,果然如他自己所說,自有辦法。他能夠在那邊站穩腳跟,對平安來說,就是好事。 然后他又展開《詩文薈萃》看了一下。 平安要看的當然不是上面的文章,而是報紙的排版,各個版面的內容什么的。 雖說當初徐文美走的時候,他給過徐文美一份關于報紙的計劃書。而且還手畫了一份報紙排版交給徐文美,作為參考。但是不管是什么事情,做完了計劃都是不夠的,總會出現許多始料不及的意外,所以需要隨時做調整。 這也是徐文美將報紙送來給他看的意思。 不過平安看完之后,卻發現自己根本聽不出什么意見來。因為徐文美考慮得很全面。甚至連廣告的位置都空出來了,第一期登的就是風月無邊的廣告,平安覺得可能是友情贊助。 看完之后,平安眼珠一轉,便帶上這份報紙,去了本初殿。 聽說是江南新出的東西,皇帝也十分有興趣,看完之后道,“這倒有趣。以往聽說這些文人們參加了文會之后,也會將所有人的文章整理出來,付印成書,就名《某某酬唱集》《某某文集》。前朝時的臨川派,曾經出過不少這樣的本子。不過如此將優秀者挑出來刊載,還有人撰文作評,倒也新奇有趣?!?/br> 這個平安也聽說過,不過他拿來給皇帝看,自然不是因為有趣。平安笑著道,“陛下,江南縱然文風薈萃,但是京城卻是天子腳下,怎能輸給他們?” “你的意思是,讓京城也辦一份這個報紙?”皇帝很快聽出了弦外之音。 平安點頭,“俗話說,文無第二,又說文人相輕。不同地域的文士們更是互相抱有敵意,時常相爭。我想著,這些文士們都自恃才華,鄙薄世俗,偶爾還會寫些諷世的文章。與其讓他們瞎折騰,莫如讓他們到報紙上去吵。至少在咱們的控制之中?!?/br> 大楚朝不以言獲罪,暫時也沒有出過什么文字獄,所以文士們的膽子是很大的。還曾經有人在金鑾殿上寫文章嘲諷朝廷,最后雖然被革了功名,永不敘用,但是也沒有性命之憂。 那是大楚朝第一個通過了會試卻沒能考中進士的士子。 所以朝廷雖然要靠讀書人來當官治理,但實際上,更多時候這些在野的讀書人,其實是很讓朝廷頭疼的。因為你不能控制人家說什么。不少人為了博出名,就會寫些文章批評朝廷和時政,嘩眾取寵。 所以皇帝對平安口中所說的控制,是十分感興趣的,“怎么控制?據你所說,這江南的報紙,也是民間所辦。京城若是官辦,恐怕不妥?!?/br> 而且在官辦的報紙上讓這些文士吵來吵去,也實在是不像話。 “這是自然?!逼桨驳?,“朝廷也不是不能辦報紙,只是內容不能是這些罷了。朝廷如今不也有邸報?不過只是給官員看。所以我的意思是,朝廷可以官辦一份報紙,專門通報朝廷政令,各地消息,給百姓們看。至于這些民間報紙,限制他們議論政事便是?!?/br> 皇帝微微皺眉,“通報朝廷政令和各地消息,這豈不是朝廷做什么都要讓百姓知道?屆時物議紛紛,恐怕不妥?!?/br> 這時候講究的是愚民政策。百姓們什么都不需要懂得,只要聽話就可以了。幾千年的積累,平民百姓的確是也都習慣了這些。 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沒有思想了。 所以平安是很不贊同這種做法的。畢竟你不可能給別人換個腦子,所以人家想什么你也不知道。瞞著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嗎?瞞著不也一樣有人議論? 而且士林文人議論起來,可比老百姓厲害多了! 所以平安放緩了語氣道,“其實百姓是很講道理的,只要能夠將政令說清楚講明白,他們自然就會照做。比讓那些親民官自己去一個個的介紹,效果要好得多。再說,大楚那么大,陛下卻住在深宮之中,根本看不到外面的日子究竟過得如何,好不好都是官員們自己說了算。朝廷有什么政令,百姓若是都不知道,豈不是任由官員糊弄?即便有人貪贓枉法,也難以發現?!?/br> 從古至今,“吏治”這兩個字,是所有朝代都會頭疼的問題。之前的歷史上,有過高薪養廉的時代,官員俸祿豐厚,但是貪污受賄就杜絕了嗎?沒有。也有過吏治嚴苛的時候,官員們的俸祿只夠吃飯,結果貪污更加嚴重,否則日子就過不下去了。 總之不管朝廷怎么去管,都根本避免不了。甚至有時候,下面的地方官員層層勾結,官官相護,根子都爛了朝廷還是一點消息都不知道。這樣的案子出過幾次,每一次都鬧到最后民變了朝廷才能知道,最后的結果自然也是觸目驚心。 幾十上百條的人命,就算只是看數字,也讓人唏噓感嘆。 皇帝又不昏庸,對這方面的問題自然也發愁過。所以聽到平安這么說,倒覺得有些道理,但又道,“自古民告官是重罪。即便百姓們知道了,恐怕也只是敢怒不敢言?!?/br> “但總比不知道要強?”平安說,“知道了,就可能有人站出來。不知道,那么他們就會一直被欺騙愚弄,甚至到死都不明白?!?/br> 其實民告官是犯罪這種做法本身就有問題,這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才弄出來的東西。但平安也知道這種事不能著急,他現在的目的,只是要辦報紙,初步讓百姓們了解一下國家大事而已。這也跟他之前打算的“打基礎”不謀而合。 所以現階段,平安必須低調行事,半點不能牽扯到政治,更不能夠引起官員集團的警惕。 在這一點上,皇帝跟平安是站在一條線上的。 天下萬民是他的子民,官員貪贓的東西,可不會用來孝敬他。所以皇帝也是希望所有官員全部都干干凈凈,廉潔守行的。如果百姓也可以幫忙監督,那自然再好不過。 所以皇帝想了想便決定將這件事情拿出來討論。不過在這之前,他要求平安縣寫出個章程來。 平安說,“具體的事情還要推敲,不過我是這么想的,先讓京城的文士們自己辦一家民間報紙,跟江南打擂臺?;蛟S將來可以推廣到各路甚至各州,這樣文士們就有事情做了。而且等他們習慣了報紙,有什么想法時就會在報紙上說,也更方便朝廷監督民意。至于朝廷的報紙,可以緩一緩再辦?!?/br> “這是為何?” “畢竟是新式的東西,讓人在前面探探路,朝廷諸公想必便能放心了?!逼桨舱f。 他能說一上來就要官辦報紙,會引起某些人的警惕嗎?而且朝廷辦事的效率,從來都那么的令人發指。等到他們弄好,可能要到明年后年去了。而且到時候,誰來負責這份報紙,也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勢必要爭執一番。 在這個過程中,就讓民間報紙百花齊放吧。到時候大家都習慣了報紙的存在,即便官辦報紙的內容有些敏感,大部分人也會贊同。 皇帝最后同意了平安的說法。 不過他可沒有忘記,平安的話還沒有說完,“你之前說朝廷控制報紙,要怎么做?” 果然,對皇帝來說,掌控一切才是最重要的。他可不希望到時候報紙上都是些批評朝廷暗諷自己的東西。 平安說,“到時候可以制定法律條文,用以約束。嗯,就叫《皇楚新聞管理條例》好了?!?/br> “新聞?” “這個報紙上面多是新鮮事,每一兩天出一期,自然是新聞。新鮮的見聞?!逼桨驳?。 皇帝覺得這個說法很有趣,點頭道,“也好,這件事你看著些?!?/br> 這是肯定的。平安雖然會將民辦報紙的主導權交出去,卻不代表他不會監督。江南有徐文美看著,京城肯定就是他自己上了。正好找點事情做。 平安很興奮。 從他回京之后,身上的事情都交出去了,每天只是去本初殿里站崗值班。也許對于其他想要往上爬的人來說,這種待遇他們求之不得。畢竟能夠每天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誰不喜歡? 但是平安卻覺得十分無聊。他要刷存在感的話,即便不見面,也能保證自己的名字和消息一直出現在皇帝的眼睛和耳朵里,所以根本不需要每天守在那里,沒有任何實事做,總讓人覺得渾身都不舒服。 尤其是之前想清楚了,覺得自己目前的步子不宜邁得很大,還是應該先打基礎之后,平安更是有些茫然。 因為理論上雖然想通了,但實際上他卻不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 現在平安知道了,從教育這方面入手就不錯。反正朝廷需要人才,對這方面也十分重視。最重要的是,這件事不敏感,也戳不到某些人的忌諱,不容易被人打壓。 目前就先把報紙辦了吧。 因為有皇帝的配合,所以平安的計劃書還沒有寫出來,江南的《詩文薈萃》就已經傳到了京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根據皇城司那邊的說法,最近京城的文士們似乎經常聚會,討論這個報紙,頗有也辦一份出來打擂臺的意思。 就連不少朝中大臣,也都看到了這份報紙。 因為科舉考試還會考詩賦,所以這會兒的官員們,絕大多數也都是文采斐然之輩,經常也聚個會,寫個詩作個文,然后被人傳唱。所以對于這份報紙,大家都很喜愛。若是京城也有這樣的報紙,說不定這些官員們,也會寫信投稿呢。 條件已經成熟。 平安便隱瞞身份,暗地里接觸了幾個文士,支持和推動他們開始辦報紙。 因為有平安出主意,所以他們也找了京城這邊赫赫有名的一些文人和世家加入,籌集資金。同時還向那些店鋪拉廣告。因為有江南的模板在,要做這些就容易多了。所以沒過多久,《京城文萃》就新鮮出爐。 平安揣上第一期的報紙進了宮。 皇帝看過之后,第一個評價是,“這個報紙似乎與《詩文薈萃》不太一樣?” 這是自然。實際上這幾乎全是平安的功勞。之前那些人弄出來的東西,簡直就是《詩文薈萃》的翻版,沒有半點創新。這樣倒是節省力氣了,但平安可以想見,等江南那邊知道之后,會被如何嘲。 所以他說服了中人,在他的主導之下,將報紙的各個版面重新制定了一番,甚至還加上了插圖,看上去圖文并茂,跟《詩文薈萃》截然不同。 這會兒被皇帝指出來,平安也不由生出幾分得意,“是有些不同。既然是打擂臺,總不能跟別人雷同?!?/br> 這年頭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法,但是盜版和抄襲也是可恥的。 平安摸著下巴,琢磨著要不要把這一條加入新聞條例之中去。 第121章 分析局勢起疑心 轉眼時節就進入冬日,京城里下了第一場飄飄揚揚的雪。 之前其實也下過幾場小雪,只不過雪沫子還沒有落到地上,就已經融化了。一夜過后,地上只有一層泥濘,不見半點雪花,實在也稱不上賞心悅目。 而這一次,雪足足下了一整夜,早上起來時地上積了薄薄的一層雪。雖然連鞋底都不能漫過,卻也是實實在在的雪。 一直投入到辦報紙之中,幾乎忘了今夕何夕的平安,總算是被這一場雪激得清醒了幾分。不過他很快意識到,這是十分難得的素材。于是連忙通知京城的士子們,舉辦一場賞雪集會。熙平二十年的第一場大雪,自然應該大肆歌頌一番。 如此,《京城文萃》便又有了新的素材。 因為一直都十分忙碌,所以平安都幾乎要忘記了之前內jian的事情了。 然而對于朝廷來說,這才是目前眾人矚目,重中之重的問題。 很快,西北那邊傳回來了新的消息,找到了證據,逮捕了一大批西北的將領和官員,正準備押送回京審理?!@案子太大,必須得皇帝親自過問才行。 雖然人還沒有被送到京城,但這邊卻已經是流言滿天飛了。無他,只因為這一次被抓的官員實在是太多。整個西北邊境線上的官員幾乎都落了網。 平安聽說這個消息也嚇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