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節
如今的燕都,可以說熱鬧非常。 皇后與高氏死后,太后驚嚇過度,夜不成眠,漸漸精神衰弱了起來。盡管司藥局上了各種安眠的湯藥,還換了不少香料,依舊沒能讓太后安眠一晚。 如此一來,后宮就由太皇太后一手把持。那些丘家出身的,以及與丘家關系匪淺的人家送到皇帝身邊的嬪妃,陸陸續續都被太皇太后用各種理由塞進了冷宮。 但太皇太后當年能為了明德帝登基,甘愿與丘家聯手,想來也并非是什么心性柔軟的人。她的手,不光把持了趙貞如今寥寥無幾的后宮,更是伸向了朝堂。 只可惜,一貫遠離朝堂,安心在封地當個悠閑王爺的趙殷,在以攝政王的身份蟄伏了一段時間后,終于站了起來。朝中各方呼聲不斷,希望攝政王能輔佐皇帝,代理朝政。 而這一切,歸根到底,是因為小皇帝身邊圍滿了丘家的人,丘家一倒,連帶著小皇帝的威信也倒塌了。 燕都傳來的消息還稱,太皇太后在做主處置完丘家后,又與攝政王一道大刀闊斧得砍斷了丘家所有的枝枝蔓蔓。而攝政王更是雷厲風行地重組內閣,將趙貞身邊那些丘家的不是丘家的親信尋了錯處攆了。 太皇太后想要順勢賞一些朝中老臣告老的恩典,卻被攝政王攔了下來。 這些事,慶王還在昏迷并不知情,陸庭倒是和趙篤清都說了一遍。 后者傷了腿,不能走動,只能待在帳篷里,一邊被梁辛安督著養傷,一邊處理文書政務,聽說了這些情況后,拊掌叫好。 是該叫好。 當初立攝政王一事,是太皇太后的意思,想立個靶子保住趙貞,但里頭不可能沒有趙殷自己的小動作。 現在攝政王站起來了,也將自己的勢力擺在了臺面上,大概太皇太后此時心底嘔著一口血,咽不下,吐不出。 這么想著,陸庭漸漸有了睡意,索性不再去想,摟緊楚衡,閉上了眼睛。 他還要把精力放在應對大鉞氏上,朝堂的事情,暫時與他,與西山營的其他人都沒有關系。 楚衡的傷,在陸庭的緊盯之下,每日三趟藥,準時換上。饒是如此,仍舊沒留神,叫他跑去了主帳。 慶王仍在昏迷當中,軍醫給換了藥,和副將他們一起搭手給他喂下一碗湯藥。 可惜昏迷中的慶王也是咬緊牙關,一碗藥最終能喂進嘴里的不過小半碗,大多流了下來,弄濕了衣襟和床榻。 “慶王的傷勢如何了?” 知道楚衡身上也有傷,軍醫們雖想找他一起商量給慶王用藥的事,卻也不敢打擾他養傷。眼下見人主動過來,忙讓開位置,好讓他走近一些。 “呼倫王臂力無窮,那箭從后背射穿胸膛,好在因為鎧甲的關系,減輕了力道,而且還偏了方向,倒是沒有直接射中殿下的心?!?/br> 軍醫見楚衡給慶王號脈,暫時聽了話,等他收回手,這才繼續道:“傷口表面看起來其實好的差不多了,也結了痂,但就是不時低燒,始終昏迷不醒?!?/br> 隨軍的醫師大多擅長的都是外傷,備戰時接觸的跌打損傷最多,到了戰時,則以外傷為主。但戰場之上,傷重者能活下來的,不過十之一二。 慶王不能死,慶王一死,西山營名存實亡,到那時,即便世子有那個能力撐起所有人,朝廷卻不一定愿意讓他們子承父業。 因此,慶王的傷從一開始就牽動了所有人的心。軍醫們幾乎一天十二個時辰都在主帳進出。 楚衡的一邊肩膀有傷,動作不能太大,只好勞煩軍醫解開慶王身上的繃帶。 在仔細查看過傷口愈合情況,結合脈象,他揉了揉發疼的肩膀,問:“可有藥案?” 藥案送來,楚衡低頭,視線掃過上頭的每一句話。 慶王并不是中箭之后馬上倒下的,一直強撐到所有人退至宜州后,他才從馬背上摔落被人緊急送進營帳救治。拔箭時,神智還有些清醒,第二日才陷入昏迷。 之后,有過傷口潰爛,挖掉腐rou后養了幾日,才開始慢慢愈合,但低燒起起落落,沒個盡頭。 楚衡想,這個情況,應該是術后感染。 沒有抗生素,術后感染的確是個問題。 和軍醫們定下新的藥方,礙于慶王這是外傷引起的術后感染,針灸似乎派不上什么用場,楚衡索性出了主帳,揉著肩頭往陸庭的帳篷走。 營地里不少軍士都認得他,紛紛行禮,有的還詢問他的傷勢情況。 楚衡笑著擺擺手,僵著半邊肩膀走了幾步,趙篤清靠著梁辛安,不安分地單腳跳了過來。 “可是看過……” “看過了,慶王殿下的情況并不嚴重,傷口愈合得很好,不久就能醒?!背馊粲兴嫉目戳丝蹿w篤清行動不便的一只腳,問,“要不要我給……看看?” “不必了?!壁w篤清擺手。他的傷問題不大,只是扭傷而已,心里更記掛的是慶王的情況。 楚衡也知道父子連心,將慶王的情況又仔細說了一遍,這才告辭。 楚衡起早醒來時,陸庭已不在帳中。問過門外輪值的小卒,知道他是照例天不亮就去cao練了,中途為了盯換藥,陸庭回來過一趟,再接著似乎又出去忙了。 楚衡回到帳篷里,從枕頭底下摸出被陸庭強制收起來的銀針,單手解開衣裳,摩挲著自己給自己的肩膀扎了幾針。 陸庭回來時,正巧看見楚衡裸著上身坐不住地在帳篷里走動,一下摸摸他桌案上的兵書,一下用手指在輿圖上左描右畫。 透著病態的雪白肩頭上,繃帶滲出了紅色,銀針明晃晃的扎著。 他動一下,那銀針還跟著晃幾下。 似乎是覺得肩膀舒服了不少,楚衡微微側頭,費力地拔下針,試圖去擦干凈了收起來。 “為什么不喊其他人幫忙?”陸庭出聲,見楚衡被聲音嚇了一跳,低聲拿過他手里的銀針道,“你一側肩膀受傷,不好動手,叫別人不是更方便?” 楚衡笑了下:“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我這點小傷就沒必要一直麻煩他們?!比梭w的xue位不會移動,他就是整條胳膊抬不起來,也能用另一條胳膊找準xue位扎下針。 陸庭知道楚衡溜出帳篷后就去了主帳,見他還光著上身,抓過衣裳就給他穿上:“義父有那么多人照顧著,你不用擔心?!?/br> 他一直沒去問楚衡別云山莊的情況,但見白術時不時看向自己時那略帶怨懟的眼神,就知道,只怕楚衡這一次來,是舍下了整個山莊。 “山莊那邊……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楚衡失笑:“能出什么事?我把所有現錢都用來買糧了,剩下的那些田產鋪子有陳管事搭理,還有些錢在他手里。萬一宜州受不住了,我已經叮囑他們拿了錢,各自逃命?!?/br> 陸庭神情一變,往前邁進不已,緊緊貼著楚衡,看著他那雙沉靜的眸子,嗓音低沉:“宜州不會破,不僅不會破,我們還早晚會奪回歸雁城。大延的國土,只能擴張,決不能割讓?!?/br> 楚衡看著陸庭的雙眼,只覺得胸腔內心如擂鼓。 大概每一個男人,心中都有這樣激動地時刻。就如同少年時期,總是期盼著自己能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那樣,想要說很厲害的話,做很厲害的事。 他信宜州不會破,也信西山營遲早能拿回歸雁城。 即便他早已做好死的準備,也不妨礙他相信這個男人說的每一句話。 當日晚膳后,陸庭在營帳內給趙貞寫折子,楚衡又去了趟主帳,回來時慶王的低燒終于退了一點,藥也喂得比之前都順利。趙篤清還留在主帳那邊,跟昏迷的慶王說著自己在大夏的那些經歷。 楚衡也算是聽了一耳朵的冒險故事。對于趙篤清被引誘入梭尼城,遭遇沙暴,卻被梁辛安護著拐入了大夏,然后二人互相扶持,直到迎來陸庭的搭救,楚衡覺得又好笑又心疼。 笑趙篤清苦中作樂,卻有人全心全意陪著一起生一起死。 心疼陸庭餐風露宿終于把人找到,一回來就馬不停蹄忙于奔波營地里外各種事情。 回到營帳,他頭一件事,就是解開身上的大氅,一屁股坐在陸庭身旁。 “怎么?”寫完最后一個字,陸庭將折子晾在一旁,扭頭看著楚衡問,“不是去主帳了嗎?” “我聽世子說了你們在大夏的事。被大夏人發現追殺的時候,你怕不怕?” 陸庭失笑:“怕什么?” “怕沒有香火,怕宏圖未展,怕自己到死都沒能讓人知道,生父的身份?!?/br> 陸庭不再笑,伸手將人攬到懷中:“我不怕那些。但是我怕你難過?!?/br> 兩個男人之間的感情,從來不是扭扭捏捏。就如同他們的開始,雖然是源于意外,但過程的暢快彼此心知肚明。 如果有一天不能再抱這個人,陸庭想,也許到那時候,是他們彼此老死的時候。 二人在帳內一番親昵,正互相解著衣裳,外頭有人來通傳,說是宮里來了消息,世子請他和楚大夫去主帳商議鑰匙。 兩人收拾好匆匆往主帳走,帳內,慶王仍未蘇醒,趙篤清坐在一旁,手里握著密信,神情凝重。 楚衡跟著陸庭進帳,還未開口,趙篤清批頭便是一句“皇上求和了”。 第75章 “為什么會求和?”陸庭坐在趙篤清下首,看著床上仍舊昏迷不醒的慶王,他皺了皺眉頭,問道,“大延從未向任何人低過頭。一向只有別人臣服的份?!?/br> “成檀你并非不知,先帝在時,其實已有跡象,只不過礙于當時是父王一直在歸雁城守著,來犯者打出去,打得多了,別人也就只有服軟的份?!壁w篤清將手中的密信遞給陸庭,“但是父王重傷,雖說瞞著消息,并未傳回燕都,但歸雁城破,西山營退居宜州的事,想來讓朝廷里的那些家伙們膽怯了?!?/br> 陸庭嘲諷一笑:“所以,就趕緊低頭求和?這是向大鉞氏服軟的意思?” 趙篤清沉默,顯然這封密信上的內容十有八九就是陸庭的這個意思。 那些久居高位的人怕了。怕死,怕家里沒了銀錢,怕身份地位不保。所以,只要能茍且偷生,能活得好好的,低個頭而已,他們能夠接受。 “大鉞氏會同意嗎?”楚衡問。大延這么一塊巨大香甜的蛋糕,難道大鉞氏就愿意在這種時候,因為一個低頭,就握手言和? “會。但,是暫時的?!?/br> 沙啞的聲音突然發出。趙篤清和陸庭幾乎是瞬間站了起來,一下子站到了床邊。 “父王!” “義父!” 楚衡扭頭吩咐外面的親衛去喊軍醫,而后上前,伸手先給慶王號脈。 因為昏迷太久,慶王的臉色并不好看,嘴唇雖時不時沾點水,但仍舊有些干。梁辛安端來溫水,小心地喂給慶王,不敢多喂,直到楚衡確認沒事,這才繼續繼續喂。 “兒無能,累及父王/義父受傷!” 軍醫們來去匆匆,楚衡與人商量著減少了藥方中一味藥材后轉身回帳篷,正好看見趙篤清與陸庭二人跪倒在床前,重重磕了幾個頭。 慶王的身后擺了幾個厚厚的墊子,斜倚著并不難受。 “把信里的事,與我仔細說說?!?/br> 剛從昏迷中醒來,趙篤清并不愿讓慶王太過cao勞,但一生戎馬滿腔家國天下的慶王哪里愿意就這么躺著,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說。 陸庭心知慶王的脾氣,撞了趙篤清一胳膊肘,后者無奈,只好坐起,將密信上的事,仔細說了一遍。 楚衡也借機聽懂了整件事的來龍去脈。 大延開國前,前朝國事衰微,周邊諸國三不五時便會侵擾國境。時間一長,邊民民不聊生,不得已前朝的皇帝們便開始施行和親政策,以此來換取和平。 會以公主的身份遠嫁和親的,大多都是一些藩王的女兒,很少出自皇帝的親生公主里。 但和親公主的身份并不是什么重點,重點在于前朝低頭和親的這個態度,在某種方面,使得那些關外諸國發現,原來用這種強硬的手段,可以另一個大國低頭,雙手奉上他們想要的東西。 這并不是什么好主意,以此培養起來的習慣更是造成了之后數十年的狼狽不堪。 最終,前朝滅亡,大延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