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大元王朝(出書版)在線閱讀 - 第35節

第35節

    至此,順帝假手伯顏清除了自己的一大敵對勢力,報了殺父之仇,也為自己接管政權創造了條件。

    唐其勢被殺后,伯顏一人大權獨攬,他“專權自恣,變亂祖宗成憲,虐害天下,漸有jian謀”10。其位高權重更在燕帖木兒之上。早在元統二年(1334),伯顏曾求為秦王,人們以“秦王大名,恐不宜居”表示反對,伯顏不聽,竟爭辯說:“我聞淮東有秦郵,我索秦郵為秦王,非西秦也,何不可有?,順帝只好以高郵為其食邑,進封他為秦王。殺唐其勢為國除jian后。驕縱更甚,以致敢于要求以薛禪為名。

    古代風景畫鑒賞伯顏勢傾朝野,“擅爵人,赦死罪,任邪佞,殺無辜,諸衛精兵收為己用,府庫錢帛聽其出納”?;实圪p賜的土地、黃金、白銀、幣帛不可勝計。他變亂忽必烈以來的典章制度、英宗的新政和文宗文治的成果,實行排斥漢人的民族壓迫政策,廢除科舉以塞漢人入仕之途,甚至提出殺盡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他大肆搜刮聚斂,以致“天下貢賦多入伯顏家”,于是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各地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發生。

    伯顏舊曾為郯王徹徹禿家奴,稱徹徹禿為使長。至此,自以為尊崇無比,豈容其上更有使長。于是在至元五年(1339),誣陷郯王徹徹禿,要求皇帝賜王死。帝不準,伯顏則擅自行刑,殺死郯王。又復奏貶宣讓王帖木兒不花、威順王寬徹普化,辭色憤厲,不待旨而行。順帝益憤,積不能平。伯顏卻日益立威,“鍛煉諸獄延及無辜”。其侄脫脫在老師吳直方的鼓勵下,大義滅親,為國除jian,為家除害。于至元六年,奪其權,伯顏死于被貶途中。

    自唐其勢、伯顏的勢力相繼被鏟除后,元順帝以脫脫為相,力圖刷新政治,以圖中興,社會面貌一度有所改觀,史稱“脫脫更化”。但元朝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積重難返,已非個人力量所能挽回,至脫脫遭讒譖去位后,國事日非,元順帝本人也失去了當初的銳氣,并一味沉湎于享樂和女色,紀綱廢弛,官吏貪蠹,財政困窘,社會動蕩不安,人民起義風起云涌,元朝的統治已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注釋1《元史·明宗紀》。

    2關于妥歡帖睦爾的出身,民間曾有其非和世王瓊子,而為南宋恭帝趙顯之后的傳說??计鋫髡f,仍出自爭權斗爭的需要。文宗是以皇太子(明宗的合法繼承人)的身份繼位的,按照當時兄弟相承、叔侄相繼的原則,理應立明宗子妥歡帖睦爾為太子。但文宗欲立己子,只好在妥歡帖睦爾的身世上作文章。于是,他們傳出消息說,妥歡帖睦爾的乳母的丈夫說,明宗在世時,一直說妥歡帖睦爾不是自己的兒子。因此,令翰林學士承旨阿鄰帖木兒、奎章閣大學士忽都魯篤彌識將其事寫入脫卜赤顏(即蒙文宮廷史冊),并令奎章閣學士虞集作書詔告中外。為剝奪妥歡帖睦爾的繼承權大造輿論?!端膸烊珪偰俊な凡俊るs史存目》條認為此說“實為荒誕之尤”。今人也屢有文章論證此說之不可信。

    參見任崇岳《庚申外史·箋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3《元史·順帝紀》。

    4《庚中外史·箋證》。以下不注資料出處者。皆本于此書。

    5《元史·燕帖木兒傳》稱寧宗立四十三日而崩,不確,實為五十三日,參見《庚中外史·箋證》。

    6《元史·燕帖木兒傳》。

    7《元史·順帝紀》。

    89《元史·燕帖木兒傳》。

    10《元史·伯顏傳》。

    薛禪。蒙古語,意為“賢者”,自從忽必烈的蒙古語謚號稱“薛禪皇帝”后,任何人不再以此為名號。自伯顏專權,有人則請贈伯顏以薛禪之名。翰林學士沙剌班等上奏:“萬一曲從所請,關系非輕?!庇谑窃樀鄄坏貌徽埡擦謱W士歐陽玄、監丞揭傒斯商量,以“元德上輔”四字代替。

    《元史·脫脫傳》。脫脫更化元順帝初繼帝位時,也曾有志于中興。但當時他處于權臣燕帖木兒和伯顏勢力的包圍之中,皇位的鞏固尚需時日,也就更沒有機會和力量實現其振興綱紀、整頓和刷新政治的意圖了。政治上的長期失意和被冷落使他學會了忍耐和等待時機。因此,在即位之初他并沒有采取任何大刀闊斧的鋤jian和改革行動,而是靜觀形勢,等待時機,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即位的第三年,他改元為至元。至元為元世祖忽必烈曾用的年號,以此為年號意味他有意繼承祖宗的事業,實現元朝統治的中興。也就是在這一年,他利用燕帖木兒家族與伯顏的矛盾,假手伯顏,除掉了政敵和世仇燕帖木兒家族的勢力。而后,他又啟用和培植了政治上有所作為的年輕官僚脫脫。在脫脫的支持、輔佐和配合下,除掉了另一權臣伯顏,又在脫脫的主持下,實行了政治的更新和改革,史稱“脫脫更化”。

    脫脫是權臣伯顏之侄,少而有志,就學于漢儒吳直方。一日,請于其師曰:“使脫脫終日危坐讀書,不若日記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終身耳?!?足見其早有立功成名于世的抱負。十五歲為怯薛官,文宗朝先后任成制提舉司達魯花赤、內宰司丞、府正司丞和忠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順帝即位后,兼前職,又同知宣政院事。不久,遷宣政使、同知樞密院事。

    至元元年(1335),與伯顏共同挫敗了唐其勢和答里的謀逆,拜御史中丞,虎賁親軍都指揮使,提調左阿速衛。在任御史大夫期間,“大振綱紀,中外肅然”。同時,對皇帝也多有匡正。在扈從皇帝自上都還京師時,行至雞鳴山之渾河,順帝欲在保安州畋獵,伯顏諫止說:“古者帝王端居九重之上,日與大臣宿儒講求治道,至于飛鷹走狗,非其事也?!庇兄菊衽d的順帝聽取了他的意見。

    脫脫并不因伯顏權勢之重而驕橫,相反,卻常常以此為憂,他對父親說:“伯父驕縱已甚,萬一天子震怒,則吾族赤矣。曷若于未敗圖之?!币庠谟勺约杭胰藙邮譃閲ミ@一大蠹,以保全家國,得薊其父的贊同。然后又去請教自己的老師。直方鼓勵他說:“《傳》有之,‘大義滅親’。大夫但知忠于國家耳,余復何顧焉?!泵撁摮齤ian意已決,但必須得到皇帝的支持和贊同。

    元順帝當時,皇帝身邊多為伯顏同黨,脫脫作為伯顏的侄子、親信,當然是被列入伯顏黨的,皇帝對他不能不有所防范。為了同順帝溝通。他努力接近順帝的親信世杰班和阿魯。順帝也通過二人探查脫脫的底細?!鞍Ⅳ?、世杰班日以忠義與之往復論難,益知其無他心,遂聞于帝。帝始無疑”2。于是脫脫開始與世杰班、阿魯和順帝潛邸漢臣楊踽謀劃鏟除伯顏。

    有了脫脫的支持,順帝態度也開始強硬,敢于否定伯顏的意見了。至元五年(1339),皇帝到上都,伯顏出赴應昌。脫脫等曾計劃于上都東門外設兵擒伯顏,恐事不成而止。時伯顏欲借故罷漢人之為廉訪使者,脫脫在吳直方的支持下,先向順帝通報了伯顏的意圖。故伯顏上奏時,順帝不許。后伯顏知事出脫脫,又在皇帝面前要求懲治脫脫,仍未得逞。而在歸大都的途中,伯顏又擅自殺死郯王,貶斥宣讓、威順二王,順帝已經忍無可忍了。

    六年(1340)二月,伯顏帶小太子燕帖古思出獵柳林。脫脫、世杰班和阿魯等謀以所掌兵及宿衛士拒伯顏。于是,順帝至玉德殿,召近臣汪家奴、沙剌班及省院大臣先后入見,出五門聽命;收繳諸城門鎖鑰,將親信布列于城門下;特令平章沙只班召其館客范匯,以氈車載入宮中,“諭以伯顏罪狀,卸其軍權誅之之意”3,令其與楊璃草擬詔書;夜二鼓,命云都赤月怯察兒至太子燕帖古思營,取燕帖古思還;四鼓,命平章只兒瓦歹持詔趕赴柳林。先解其兵權,傳旨諸道隨從伯顏者無罪,可即時解散,各還本衛。詔稱:“朕踐位以來,命伯顏為太師、秦王、中書大丞相,而伯顏不能安分,專權自恣,欺朕年幼,輕視太皇太后及朕弟燕帖古思,變亂祖宗成憲,虐害天下。加以極刑,允合輿論。朕念先朝之故。尚存憫恤,今命伯顏出為河南行省左丞相。所有元領諸衛親軍并怯薛丹人等,詔書到時,即許散還?!?/br>
    初稿寫作“詔書到日”,順帝說:“自早至暮,皆一日也,可改作時?!币蛔种?,即表明了順帝對除去伯顏心情之迫切,也可看出順帝的精明。伯顏請入宮與帝告辭,使者不許。不久,又詔陽春縣(今屬廣東)安置。伯顏行至江西豫章驛,飲藥而死。

    伯顏被貶,前兩都爭戰和王忽察都事件中的主要人物,文宗朝的權臣都受到了懲罰,于是御史臺臣始奏太皇太后非順帝母及其曾害死八不沙皇后的事實。

    六月,詔撤去文宗廟主,貶太后卜答失里東安州(今河北安次縣)安置;放燕帖古思于高麗,遣云都赤(帶刀侍衛者)月怯察兒押送。行至沈陽,月怯察兒“拉其腰而死”。

    前參與王忽察都陰謀而今猶在世的明里董阿伏誅。

    伯顏被貶后,順帝以伯顏弟、脫脫父馬札爾臺為太師、中書右丞相?!皟H半載,于通州置榻房,開酒館、糟房,日至萬石,又使廣販長蘆、淮南鹽”4,以牟取商利。脫脫對父親以高官經商營利的做法很不贊成,知其在政治上不會有所作為,于是請參知政事佛喜勸其父解職閑居。不久,順帝以脫脫為右丞相5。

    “朝廷更立宰相,庶務多所弛張,而天子圖治之心甚切”6,百官頓覺中興有望。于是在脫脫的主持下,開始大刀闊斧地革除伯顏舊政,推行一系列新政。

    脫脫新政的內容主要是興文治、整頓吏治和發展經濟。

    七月,詔封微子為仁靖公,箕子為仁獻公,比干加封為仁顯忠烈公。命翰林學士承旨腆哈、奎章閣學士蠖蠖等刪修《大元通制》。

    十二月,“復科舉取士制。國子監積分生員,三年一次,依科舉例入會試,中者取一十八名”7。這一措施是吳直方向脫脫建議的,他說:“科舉之行未必人人食祿,且緣此而家有讀書之人,人讀書則不敢為非,其有系于治道不小?!?“科舉一恢復,對于籠絡漢族士大夫,引導他們走讀書入仕的道路,對于消除由于伯顏推行排儒政策帶來的民族隔閡心理,具有一定作用”9。在脫脫的倡導下,國子監蒙古、回回、漢生員數目迅速增至三千。

    至正元年(1341),順帝命脫脫領經筵事,改奎章閣為宣文閣,選儒臣進講。先是,文宗天歷二年建奎章閣,一時精英薈萃,文采煥然。伯顏擅權,文士四散。順帝時,宣文閣在經筵教育、修撰三史、翻譯古籍、編纂史書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為穩定社會秩序,采取了一些減輕人民負擔和放松對漢人南人控制的措施。如開馬禁、減鹽額、蠲負逋等。同時,著手整頓吏治,定守令黜陟之法。

    至正二年(1342),為發展農業生產,推廣農業技術,編纂、頒行《農桑輯要》。

    至正三年(1343),“詔修遼、金、宋三史,以中書右丞相脫脫為都總裁官,中書平章政事鐵木兒塔識、中書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張起巖、翰林學士歐陽玄、侍御史呂思誠、翰林侍講學士揭傒斯為總裁官”10。

    又請修《至正條格》頒行天下。

    在大興文治的同時,脫脫也輔佐順帝調整統治集團內部的關系,如為被伯顏殺死的郯王徹徹禿平反昭雪;召還被伯顏貶的宣讓王帖木兒不花、威順王寬徹普化,讓他們回到各自的封地;使博爾術四世孫阿魯圖正廣平王位等。

    至正四年(1344),脫脫以疾辭相,表十七上始獲準。繼任者先后有阿魯圖(博爾術四世孫)、別兒怯不花、朵兒只(木華黎六世孫)等,脫脫所制定的改革措施基本上仍在貫徹執行。但推行的力度和取得的效果卻已大不如前。

    七年(1347),右丞相別兒怯不花以宿怨譖脫脫父馬札兒臺,詔徙馬札兒臺甘肅安置。脫脫請與父俱行,獲準。十一月,父死。順帝召脫脫還京。

    八年(1348),為太傅,提調宮傅。九年,復為中書右丞相。順帝對脫脫寄與莫大希望,為他的再相特行赦天下,詔書稱:“朕纂成洪業,撫臨萬邦,夙夜厲精,靡遑暇逸。比緣依注失當,治理乖方,是用圖任一相,俾贊萬機。愛命脫脫為中書右丞相,統正百官,允厘庶績,曾未期月,百廢具舉,中外協望,朕甚嘉焉。尚慮軍國之重,民物之繁,政令有未孚,生息有未遂,可赦天下?!?/br>
    再相時的脫脫,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局勢,河患屢屢發生。造成了生產的破壞、財政的困窘和社會的動蕩;吏治的敗壞,使綱紀廢弛的現象日趨嚴重;生產的破壞,賦役的嚴重不均,人民負擔的日益加重,更激化了元朝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百姓生計無著,流離失所,人民的反抗斗爭接連發生。

    脫脫依然雄心不減,他以烏古孫良楨、龔伯遂、汝中柏、伯帖木兒為僚屬,皆委以腹心之寄,小大之事悉與之謀,從當時最為棘手的河患和鈔法入手,身任其責,力挽頹局,望有補于萬一。

    十年(1350),脫脫采納左司都事武琪的建議,變更鈔法。

    變更鈔法的原因一是紙幣的嚴重貶值。自世祖后期,經成宗大德、武宗至大以來,紙幣大量發行,大量動用鈔本,造成紙幣貶值。仁宗時雖曾加以整頓,卻并不能制止紙幣貶值的趨勢。以致官定的銀鈔比例僅及中統初的1/20。二是偽鈔的泛濫,嚴重地破壞了鈔法的實行。

    變更鈔法是一件大事,脫脫曾集中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和集賢、翰林兩院官進行討論,會上贊同與反對兩種意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意見不能統一。最后還是由中書省決定,報請順帝批準,下詔實行。新鈔法包括兩項內容,一是印造至正交鈔,實則以舊日中統交鈔加蓋至正交鈔字樣,故又稱至正中統交鈔。新鈔一貫合銅錢一千文,或至元寶鈔兩貫。兩種鈔并行,而至正鈔一貫抵至元寶鈔二貫。二是發行至正通寶錢,與歷代舊錢通用,形成錢幣并行的局面,而以錢實鈔。同金末的交鈔一樣,沒有足夠的物質為基礎,交鈔變更根本無法解決通貨膨脹問題,變鈔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行之未久。物價騰踴,價逾十倍”。脫脫的變更鈔法以失敗告終。

    入元以來,黃河水患連年,末年尤甚。河決嚴重地破壞了生產,造成了大批流民,河水北侵,又破壞了濟南、河間鹽場,“妨國計甚重”。治河雖花費了大量人力、資財,水患卻沒能根治。脫脫復相后,“慨然有志于事功,論及河決,即言于帝,請躬任其事,帝嘉納之”。于是召集群臣會議廷中,而意見分歧很大。都漕運使賈魯提出了兩個方案,一是加固北堤,其用功??;二是疏塞并舉,使河東行以復故道,其功費甚大。脫脫采納了后一方案。

    十一年(1351)四月,下詔中外,命賈魯以工部尚書為總治河防使,發汴梁、大名十有三路民十五萬人,廬州等戍十有八翼軍二萬人供役,一切從事大小軍民,威廩節度,便宜興繕。二十二日開工,七月疏鑿成,八月決水故河,九月舟楫通行,十一月水土功畢。諸埽諸堤成。河復故道,南匯于淮,又東入于海。

    脫脫力排眾議,獨任賈魯,治河大功告成,蒙賜號世襲答剌罕。后期所行二事,一敗一成。

    時,潁上紅巾軍起。十二年(1352),芝麻李據徐州,脫脫自請往討。募鹽丁及城邑丁壯二萬人,與所統兵俱發。破其外城,芝麻李遁走。十四年(1354),討張世誠于高郵。

    順帝聽信宣政院使哈麻的讒言,以“老師費財”之過削其官爵,安置淮南。十五年(1355),又詔流于云南,行至騰沖。哈麻矯詔遣使鴆殺之。

    脫脫死后,順帝在哈麻引尋下,安于yin逸享樂,政事廢弛,元朝走向了滅亡。

    注釋1《元史·脫脫傳》。

    2《元史·伯顏傳》。

    34《<庚申外史>箋證》。

    5此據《<庚申外史>箋證》所載?!对贰否R札兒臺和脫脫傳則謂以疾辭。

    6《元史·蘇天爵傳》。

    7《元史·順帝三》。

    8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卷四一,《集賢大學士吳公行狀》。

    9邱樹森《妥歡帖睦爾傳》。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10《元史·順帝四》。

    《元史·喃帝五》。

    《元史·食貨五》。

    《元史·河渠三》。

    第三十五章

    方國珍叛降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方國珍起事于臺州,桑眾海上。

    方國珍,江浙行省臺州路(治今浙江臨海)黃巖人。浮海販鹽為業。家世業農,佃種為生。父親柔良,每為田主所欺。時“黃巖風俗,貴賤等分甚嚴。若農家種富室之田,名曰佃戶,見田主不敢施揖,伺其過而后行。谷珍(即國珍——引者注,下同)父為佃戶,過于恭主。谷珍兄弟四人既長,谷珍謂父曰:‘田主亦人爾,何恭如此?’……父卒,兄弟戮力,家道漸裕,釀酒以伺田主之索租。一日,主、仆至其家,盛饌宴主,先以美醞醉死其仆,而主亦醉死焉,皆醢其尸于酒甕?!比站?,事漸露,為主家所告,官府遣人往捕,遂殺捕者,起事1。

    田園風景圖浙江參政朵兒只班總兵往討,一軍皆沒,朵兒班只被俘,方國珍遂通過朵兒班只遣使向元請降。朝廷剿撫意見分歧,暫從其請,授官慶元定海尉。國珍回故里,而聚兵不解。

    方國珍的起事本為報私仇,泄私憤,并無明確的反對元朝統治的意識。他利用自己熟悉海上情況和善翔海船的優勢,出沒于沿海和海中島嶼,與元軍周旋,希冀以造反的方式,擴充實力,邀官請賞。十年(1350),進攻近海州縣借糧,俘元帥扈海,進而進攻溫州。燒掠沿海州縣后,再入海。

    十一年(1351),元以孛羅帖木兒為江浙行省左丞,總兵至慶元(今浙江寧波)。泰不花為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進駐溫州,討方國珍。泰不花招募知天文、地理、兵機、戰策之士。會兩浙各道兵于溫州,與慶元約,于六月南北夾擊,一舉剿滅方國珍勢力。至朝,孛羅帖木兒先至大閭洋,方國珍夜率勁卒縱火鼓噪,官軍不戰而潰,赴水死者過半,孛羅帖木兒被俘,方國珍要求他代為向朝廷請降。七月,元遣大司農達識帖睦邇、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樊執敬、浙東廉訪使董守愨前往招諭,設巡防千戶所,以方國珍兄弟為長、貳,官其徒可任百戶者十人,由朝廷發給官、兵糧餉,國珍再降。泰不花只好親至海濱,遣散招募的兵眾,拘收船只、兵器。

    時紅巾軍起,元廷派兵討徐州芝麻李,命江浙行省以舟師守大江,方國珍疑懼,又叛。泰不花一面發兵守御,一面遣人令其率眾歸宣慰司。國珍益疑,以舟突襲海門,泰不花乘潮前往迎擊,船觸沙,不能行,與國珍遇,戰死。

    十二年(1352),元廷再以左答納失里為江浙行省左丞,吳世顯為浙東同知元帥,與浙東都元帥章保同分府溫州,黑的兒為福建同知元帥;與浙東副元帥也忒迷失同分府臺州。八方國珍攻臺州,被也忒迷失、黑的兒擊退。又使僧人持書浙行省請降。方國珍并不以消滅元軍為戰斗目標,他常以襲擊的方式,俘虜元朝官、將,為自己請降,乘機要求官賞。元朝也不欲事態擴大,影響漕運;又擔心方國珍與紅巾軍,故每欲招降。于是方國珍對元朝便采取屢降屢叛的策略,元朝所授與的官職也就一次次升高。

    十三年(1353)正月,方國珍又降。十月,授國珍徽州路治中,兄國璋廣德路治中,弟國瑛信州路治中,令交出船只,遣散兵眾,督促赴任。國珍疑懼,不受命。遂擁船千艘,據海道,阻絕糧運。

    江浙行省左丞帖里帖木兒和江南行臺侍御史左答納失里以招降不成,獲罪。以江浙行省參知政事阿兒溫沙升本省右丞,浙東宣慰使恩寧普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皆總兵討方國珍。又設浙江元帥于慶元,以納麟哈剌為元帥,備御方國珍。納麟哈剌治鎧仗,理舟楫,運糧餉,以給軍用。方國珍則不時于海上襲擊元朝所運軍資糧餉。

    至此,方國珍已經三降三反。至正十五年(1355),朝廷擬以海道巡防萬戶職招降。十六年,方國珍再降,以為海道運糧漕運萬戶,兼防御海道運糧萬戶,其兄國璋為衢州路總管,兼防御海道事。

    十七年(1357),受江浙行省命率溫、臺、明三州舟師襲張士誠予太倉。十八年(1358),元授方國珍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海道運糧萬戶如故。五月,又為江浙行省左丞兼海道運糧萬戶。國珍既為行省官兼運糧萬戶,每年白海道運糧至京師,為朝廷所倚重,又與御史大夫拜住哥情好甚密,于是以其侄明善為鎮撫駐溫州,進而控制了臺州和慶元。北上余姚、上虞,控地與張士誠接。

    時,朱元璋以建康為根據地,開始向周圍發展勢力,十二月,遣人招諭方國珍。方國珍又決定投降朱元璋,與之連兵共圖張士誠。于是在1359年(元至正十九年,小明王龍鳳五年)致書朱元璋稱:“國珍生長海濱,魚鹽負販,無聞于時,向者因怨構誣,逃死無所,遂竄海島。為眾所推。連有三郡,非敢稱亂,迫于自救而已。惟明公倡義濠梁,東渡江左,據有形勝,以制四方,奮揚壤武。以安百姓。國珍向風慕義,欲歸命之日久矣,道路雍遏,不能自通。今聞親下婺州,撫安浙左,威德所被,人心影從。不棄獷愚,猥加誨諭,開其昏朦,俾見天日,此國珍所夙愿也。謹遣使奉書上陳懇款,或有指揮,愿效奔走。首言為定,明神實臨?!?于是獻黃金五十斤,白金百斤,金織文綺百端。三月,再遣使獻溫、臺、慶元三郡,并以次子方關為質。朱元璋卻還其質子,授國珍福建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國璋右丞,國瑛參知政事,國珉樞密分院僉院。方國珍之降本非出自至誠,遂稱疾受印而不任職?!靶某謨啥?。覘伺成敗”3。十月,又受元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官,并為元運東南賦糧至京師。時元以達識帖睦邇為江浙行省丞相,張士誠為太尉,國珍為平章,朝廷“雖縻以好爵,資為藩屏,而貢賦不供,剝民以自奉,于是海運之舟不至京師者積年矣”4。方、張互相猜疑,“士誠慮方氏載其粟而不以輸于京也,國珍恐張氏掣其舟而因乘虛以襲己也?!背⑶脖可袝佁緝?、戶部尚書齊履亨征海運于江浙,伯顏帖木兒“正辭以責之,巽言以諭之,乃釋二家之疑”,于是征平江之粟自杭州轉運至京師。

    古代風景畫鑒賞方國珍首鼠兩端,既受朱元璋官印,又依舊奉至正年號,運江南糧以助元。而朱元璋西有陳友諒,東有張士誠,無力對浙東用兵,故對方國珍多次遣使責問,以威勢暫事羈縻。方國珍依舊運米至大都,并為元朝招降朱元璋效力。同時南與福建陳友定、北與元將擴廓帖木兒通,以成犄角之勢,暗中與朱元璋抗衡。朱元璋也利用方國珍偵視元廷動靜。自至正十九年至朱元璋吳元年,方國珍一直在元廷和朱元璋兩大勢力之間玩弄兩面派手法,控制著溫、臺、慶元地區,元再任為淮南行省左丞相,分省慶元。

    至正二十六年(1366),方國珍向朱元璋獻白金二萬兩,朱元璋回報以紗綺、鞍轡。元朝又封他為衢國公,進位太尉,江浙行省左丞相。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吳元年,1367),方國珍一方面與福建陳友定聯絡,一方面送款于朱元璋,稱待朱元璋取杭州,即納地降吳。

    九月,朱元璋以方國珍反復無信,命參政朱亮祖率師討方國珍。敗其弟國瑛,克臺州。十月,朱亮祖下溫州。朱元璋又派大將湯和討方國珍于慶元,十一月,湯和攻下慶元。方國珍驅部下乘海舟遁,和率軍追襲,方國珍大敗后遁入海島。其部將徐元帥等降,方國珍也遣人至湯和軍前請降。明洪武元年,方國珍至建康,明太祖朱元璋賜第京師,授以廣西行省參政職。洪武七年(1374)死于南京。

    注釋1黃溥《閑中今古錄摘抄》,轉引自楊訥等編《元代農民戰爭史料,瑯編》,中華書局,1985年。

    關于方國珍起義原因,《明史》等載,同里蔡亂頭嘯聚惡少年行劫海上,有司發兵捕逐其黨,多株連平民。國珍為怨家陳氏誣構與寇通乃殺陳氏,被后者告至官。官兵追捕急,遂亡入海。此說顯系國珍自述,或當有所回避。

    2《明太祖實錄》卷七。

    3劉辰《國初事跡》。

    4《元史·食貨志》。

    紅巾軍大宋政權的抗元斗爭元朝自建立以來,黃金家族內部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斗爭一直沒有停止。除仁宗、英宗兩朝的政治路線一脈相承外,隨著皇帝的更迭,統治政策也不時發生變化。大都之變開創了權臣選定皇帝的先例,武宗、仁宗、英宗三朝又出現了鐵木迭兒依靠太后的庇護專權跋扈的政治局面。兩都之戰,更將皇位的爭奪訴諸武力,進一步造成了皇帝最高統治權的旁落,使權臣專橫擅權的狀況愈演愈烈。政治路線按照權臣的意志改變,政治風云隨著皇位的更迭頻繁變化。

    仁宗、英宗曾致力于穩定統治秩序,但受制于太后和權臣鐵木迭兒;文宗曾有志復興,而享年不永;順帝初期在燕帖木兒和伯顏的控制之下,不得施展其抱負,后期又在哈麻等人的誘導下,沉湎于女色和享樂。由于權臣的干擾,蒙古社會習慣勢力的影響,元朝的統治制度始終沒有徹底完善,統治秩序一直沒有最終長期牢固地建立,文治的方針沒有自始至終地全面執行。每一個突發事件,都可能造成政策的改變。

    自建國以來對宗室、大臣的賞賜和用于宗教活動的支出耗費了大量財富,皇帝、貴族的生活日益腐化,官吏貪贓枉法的現象愈演愈烈,統治機構迅速腐朽。賄賂公行,官吏的敲詐勒索名目繁多,不勝枚舉?!捌鋯柸擞戝X,各有名目:所屬始參曰‘拜見錢’,無事白要曰‘撒花錢’,逢節日曰‘追節錢’。管事而索曰‘常例錢’,送迎曰‘人情錢’,勾追曰‘赍發錢’,論訴曰‘公事錢’。覓得錢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補得職近曰‘好窠窟’。漫不知忠君愛民之為何事也”1。

    皇室、貴族和權臣對土地的掠奪和兼并,殘酷的剝削,繁重的賦役,加上吏治的敗壞,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某些權臣、貴族的民族偏見和民族壓迫政策,又使民族矛盾加劇,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沖突和互相傾軋更敗壞了政治風氣。這一切,都使元朝后期的社會經常處于動蕩不穩的狀態中。

    官僚隊伍的腐敗也侵蝕了軍隊,滅宋后,太平日久,民不知兵,向以勇敢善戰著稱的蒙古軍隊,戰斗力大大下降。元末葉子奇形容當時的軍隊是“將家之子,累世承襲,驕奢yin逸,自奉而已,至于武事,略之不講,但以飛觴為飛炮,酒令為軍令,rou陣為軍陣,謳歌為凱歌,兵政于是不修也久矣”。

    世祖、仁宗和順帝至正前期。雖采取過一些穩定社會秩序和恢復、發展生產的措施,卻不斷遭到jian臣、權臣的干擾和破壞。而繁重的賦役負擔和高利貸剝削,更使貧苦農民破產,甚至賣兒鬻女。

    統治集團的驕奢yin逸,官僚隊伍的腐化墮落和龐大的軍費開支,造成了財政的困窘。元朝統治者解決財政困難的辦法就是大量發行紙幣,這就造成了后來的交鈔貶值。脫脫改變鈔法,不但沒有解決元朝財政的困難狀況,反而加劇了通貨膨脹,引起了社會的廣泛不滿,元朝的統治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當時流傳的一道《醉太平小令》,將元朝社會問題的嚴重性揭露得淋漓盡至,分析得入木三分:堂堂大元,jian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軍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作官,官作賊,混愚賢,哀哉可憐!

    元末明初人陶宗儀說,這首《醉太平小令》,因“切中時病”,故當時“自京師至江南,人人能道之?!?。在政治腐敗和人民貧困的情況下,元順帝時,天災也不斷發生。元統元年,京畿大雨,饑民達40萬。二年,江浙被災,饑民達59萬。至元三年,江浙又災,饑民達40萬。至正四年,黃河三次決口,饑民遍野。在已往小股農民反抗斗爭不斷發生的情況下,早已在民間流傳的白蓮教組織又在醞釀著大規模的反抗斗爭。

    人們常常把賈治河說成是導致元末農民大起義的直接原因,“殊不知元之所以亡者,實基于上下因循,狃于宴安之習,紀綱廢弛,風俗偷薄,其致亂之階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來久矣”3。

    至正十一年(1351),韓山童、劉福通在潁上首舉義旗,頭裹紅巾為標志,稱“紅巾軍”,又因以白蓮教進行組織號召,故也稱“香軍”。于是長江上下,大河南北,所在蜂起,皆號紅巾?!皶r徐壽輝等起蘄黃,布王三、孟海馬等起湘、漢,芝麻李起豐、沛,而郭子興亦據濠應之”4。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