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節
《元史·世祖紀五》。 《元文類》卷四一,劉敏中《平宋錄》。 《元史·阿術傳》。 《元史·伯顏傳》。 第三十三章 元朝對西藏的治理以闊端派兵進藏和邀請薩迦·班智達至涼州為開端。蒙古統治者與西藏僧俗上層正式建立了聯系,并初步確定了依靠薩迦派實行對西藏統治的方針。蒙哥即位后,一方面派兵征進,一方面對新征服的西藏地區調查戶口,實行分封,并改變了闊端時依重薩迦派的方針,改為對各派一律依重、分而治之的方針。噶瑪噶舉派有依靠西夏政權擴大和發展勢力的歷史和經驗,因此,以噶瑪拔希為代表的噶舉派對蒙哥和阿里不哥表現出了比對忽必烈更多的熱情。年輕的薩迦派教主八思巴卻一直追隨忽必烈,直至忽必烈取得帝位,被尊為國師、帝師。薩迦派依靠元朝最高統治者的支持在藏傳佛教各派中占有了明顯的優勢地位,提高了本派的影響,擴大了本派的實力。在元朝統治的大部分時間里,薩迦派在西藏具有實權地位,他們是元朝在西藏各項政策的執行者。元朝一方面通過對薩迦昆氏家族的控制,以宗教和世俗上層維系其對西藏的控制,一方面在廣大藏族地區建立各級政權機構,進行直接統治。 憲宗蒙哥時期,大汗及其同母諸弟和窩闊臺子闊端在西藏都有封地,諸王在封地內設有類似管理中原封地最高長官的達魯花赤一樣的守土官。這時的分封,只限于烏思藏地區,尚未擴展至阿里。到忽必烈即位后,隨著中央集權化的加強,在其確立了對包括阿里地區在內的整個西藏的統治后,沒有再實行分封,而代之以派遣皇子西平王奧魯赤出鎮西藏地區。 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以八思巴為國師,掌管佛教事務。至元元年(1264),在元朝中央政府設總制院。掌釋教僧徒和西藏事務,以國師八思巴統領院事,桑哥兼總制院使。至元二十五年(1288),“桑哥又以總制院所統西蕃諸宣慰司,軍民財谷,事體甚重,宜有以崇異之”奏請,于是,“因唐制吐蕃來朝見于宣政殿之故,更名為宣政院”1。宣政院是專管佛教和西藏地方事務的中央機構。置院使二員、同知二員、副使二員,其人選則軍民通攝,僧俗并用。西藏軍民事務皆隸屬宣政院管轄,小規模的軍事活動,由宣政院直接處理,或置分院往鎮;有大征伐則由宣政院會同樞密院討論決定。 總制院設立的同時,國師八思巴返回西藏,協助蒙古貴族建立西藏地區的行政體制。同時,忽必烈又委派總制院使答失蠻前往,沿途清查戶口、物產、道路等情況,為建立驛站和更好地治理西藏作必要的準備2。 蒙古在統一西藏的過程中,最早建立的是烏思藏十三萬戶?!八敲晒沤y治者針對當時烏思藏分裂、割據的客觀形勢,因地制宜地采用的一項頗為策略的政治措施。其中的伯木古魯、必里公兩萬戶是蒙哥于1254年左右招封的。其余諸萬戶則是在至元五年(1268)及其以前逐漸建立的。萬戶長都是左右一方的豪族,他們是蒙古統治者按照其原有的勢力和功勞宣授的蒙古官職。由大蒙古國大汗頒賜證券和虎符。對萬戶的封賞削奪權,掌握在蒙古國大汗手中。 各萬戶直接代表其所屬的百姓接受蒙古國的統治,從而排除了各地方勢力成為獨立于蒙古國之外的行政實體的可能,使之在承認蒙古國統治的前提下,實行分而治之。蒙古統治者作為這些萬戶間不可缺少的平衡力量,有效地控制了西藏地區。當薩迦派取得了高出于其余各派的優勢后,薩迦本欽(又作本禪,意為大官)作為烏思藏三路軍民萬戶,是當時烏思藏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其辦事機構為烏恩藏納里速古魯孫三路軍民萬戶府。 “至于各級官職。有十夫長、五十夫長、百戶、千戶、萬戶、路達魯花赤。若管轄三個路,則稱為路軍民萬戶,賜給水晶印。在吐蕃,此官職曾封給本欽釋迦桑布?!?十戶、百戶、千戶、萬戶這種十進制的地方行政組織是蒙古社會的組織形式,五十夫長即五十戶的行政長官,五十戶組織藏語稱“達果”,又稱“馬頭”。這種組織不見于蒙古和西藏社會,當來自漢地的村社。為穩定社會秩序,發展生產,元朝在漢地普遍建立了村社,作為社會的基層組織單位。隨著對西藏統治的確立,內地的這種社會組織也被推行到了西藏,并成為當地征收驛站支應的基本單位。 至元十七年(1280),元朝在前后藏地區設置了烏思藏宣慰司,二十九年(1292)又將烏思藏宣慰司與納里速都元帥轄區合起來,設置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它的轄區包括除今昌都專區以外的西藏自治區全境和現在國境外的列城等地?!靶克?,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行省有政令則布予下,郡縣有請則達于省。有邊陲軍旅之事,則兼都元帥府,其次則止為元帥府?!睘跛疾丶{里速古魯孫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與通常在遠離行省中心地區設置的宣慰司有所不同的是它并不隸屬于行省,而是中央宣政院在西藏的派出機構,負責宣政院與烏思藏納里速之間下傳上達的任務和軍民事務,“由于烏思藏各萬戶、千戶與內地州縣有很大的不同,又有薩迦本欽總管(十三)萬戶的事務,所以烏思藏宣慰司直接管理各萬戶的事務不多,它主要的職責是傳宣政令。管理驛站和元朝在西藏的駐軍”4。 除在西藏設置宣慰司外,元朝在藏區還設有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理朵思麻地區)和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理朵甘思地區)。 蒙古國和元朝曾經在西藏進行戶口調查和征收賦稅;為“通達邊情,布宣號令”5,在內地通往西藏的沿途設置驛站;為控制西藏的局勢,維持西藏政局的穩定,在當地駐有軍隊。 括戶工作早在憲宗時已經進行,那時的括戶目的是為分封提供依據。元世祖及其后諸帝,也多次在西藏調查戶口,從而留下了當時西藏人口數目的確切記錄。至元元年(1264),答失蠻赴薩迦,沿途曾清查戶口、物產和道路險易。五年(1268),“即陽土龍年年初,由朝廷派來的金字使臣阿袞與迷林二人,對俗民、土地以及冠以大蒙古之名的根本戶數進行了清查,此年之后的二十年,即火豬年(至元二十四年,1287),由大衙署派來的和肅與烏努汗二人,與本欽宣努旺秋一起,按照大清查的規定,統計了戶口”6。當時統計戶籍的辦法是:有六根柱子面積的房子,有能下十二蒙古克種子的土地,有夫婦、子女、仆人共計六人,牲畜有乘畜、耕畜、乳畜等三種,山羊、綿羊等,共計二十四頭只,這樣一戶人家稱為一個蒙古戶,五十個蒙古戶稱為一個達果(馬頭)。兩個達果稱為一個百戶,十個百戶稱為一個千戶,十個千戶稱為一個萬戶。按照規定建立的萬戶,都劃分出六個千戶為教民。這次清查戶口是在整個烏思藏納里速地區進行的,清查的結果是整個西藏地區共有36453個蒙古戶(帳),其中納里速和藏地方共計15690戶,烏恩地方共有20763戶。這是西藏有史以來最早、最確切、最詳細的人口統計數字。 古代山水畫鑒賞至元元年答失蠻進藏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選擇適宜建立大小驛站之地。仿照漢地驛站之例,建立驛站。自此以后,自漢藏交界處至薩迦,總共設立了二十七個大驛站。它們是由朵思麻站戶(支應的)七個大站,在朵甘思設立了九個大站,在烏思藏設立了十一個大站。 由烏思地方(前藏)入支應的大站有索(西藏索縣)、夏克(怒江上游源頭處)、孜巴、夏頗、貢、官薩、甲哇(此五站地址不詳,當分布在藏北草原一線)等七個。 由藏地方(后藏)之入支應的大驛站有達(今西藏日喀則專區南木林縣東的達拉)、春堆(今日喀則北,當即《永樂大典》所記的宋都思)、達爾垅(今日喀則西南,當即《永樂大典》所記的答籠站)、仲達(當即《永樂大典》所記的撒思迦站,仲達意為仲曲河谷,當由流經薩迦寺前的仲曲河得名)。初設在薩迦西北不遠處的仲達地方,后移至薩迦等四個7。吐番地區的驛站同其他各地一樣,在重要驛站設有脫脫禾孫(蒙古語,意為“查驗者”),負責盤查往來使臣及持驛卷文書由驛站供應飲食乘馬者,防止詐偽。藏區驛站的設置,無疑方便了使者的往來和號令的下達。 在西藏設置驛站的同時,就規定了“各個萬戶支應驛站的辦法”。還委派一名同知院事帶著管領吐蕃驛站的詔書,管理當地驛站,“使吐蕃二十七個驛站保持安寧,使上師、本欽、蒙古和吐蕃的金字使者們來往路途平安”。初,各驛站的人畜支應,分別由各相關萬戶負責。后來,有的驛站則由蒙古駐軍負責,而由相應的藏地萬戶提供牲畜、物資8。 為了確保西藏的穩定,維持地方秩序,鎮壓反叛活動,元朝在西藏駐有軍隊,在烏思藏宣慰司下設有蒙古軍都元帥二員,他們可能隸屬于設在陜西風翔的蒙古軍都萬戶府。當西藏有重大軍事行動時,由樞密院撥給宣慰司指揮,任務完成后再歸原建制。至元十六年(1279),總政院使桑哥率領七萬蒙古軍討伐貢噶桑布,大軍返回之際,桑哥將其中的一部分留在西藏,擔任警衛和哨所駐軍,警戒西路蒙古和駐守藏北,保障各寺廟的安全,還撥出部分軍隊負責驛站事務。 元世祖忽必烈“命宗王將兵鎮邊徼襟喉之地”,以第七子西平王奧魯赤出鎮吐蕃。西平王府設在“朵哥思麻地之算木多城(今青?;ブh松多)”9,奧魯赤的封地也在這里,他平時駐扎在朵思麻之地,遇有吐蕃發生變故,隨時可領兵入藏,以盡其鎮戍之責。他和他的兒孫作為鎮守一方的宗王,一直負有保衛西藏安全的重任10。 元朝從政治、經濟、軍事上對西藏地區都實行了有效的管理。西藏從此正式納入祖國版圖。 注釋1《元史·百官三》、《元史·桑哥傳》。 2《漢藏史集》稱,忽必烈派答失蠻前往薩迦,對他說:“現今吐蓄之地無主,仰仗成吉思汗皇帝之福德,廣大土地俱已收歸(我朝)統治。薩迦喇嘛也接受召請,擔任我朝的上師。上師八思巴叔侄,其學識在我等之上,如今也在我朝管轄之下。答失蠻……,速往薩迦一次,使我聽到人們傳頌強悍之吐蕃已入于我薛禪皇帝忽必烈治下,大臣答失蠻已到達薩迦的消息?!辈⒅甘荆骸白运_迦以下,可視道路險易、村落貧富。選擇適宜建立大小驛站之地,仿照漢地設立驛站之例,立起驛站來?!?/br> 3《漢藏史集》。 4關于西藏地區的軍政機構設置,參見韓儒林《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樣管理西藏地方的》,載《穹廬集》;陳得芝《元代烏思藏宣慰司的設置年代》,載《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沈衛榮《元朝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統治》,載《歷史研究》1988年第3期;陳慶英《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置的軍政機構》栽《西藏研究》1992年第3期。 5《元史·兵志》。 6《漢藏史集》。 7朵思麻指安多地區,元代的朵思麻路當包括青海黃河以南、黃河河源以東的藏族地區及今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西部、四川阿壩的北部。朵甘思即通常所說的康區,這里當指今青海玉樹、西藏昌都專區北部、那曲專區東部和四川甘孜州北部地區。參見《漢藏史集》和陳慶英《元朝在藏族地區設置的軍政機構》。 又《經世大典》載“烏思藏……其大站二十八所”,比《漢藏史集》所記多一站。 8《漢藏史集》載:“藏北的驛站,如索、夏克、孜巴、夏頗、貢、官薩、甲哇等大站,由吐蕃烏思地方各個萬戶的站戶連續駐站支應,十分艱苦費力,烏思地方的人不適應藏北氣候條件,故一再逃亡。驛站所在之地奇寒難忍。蒙藏來往使臣、商客,沿途得不到烏拉供應,己照料。按照眾人的請求,大臣桑哥命令衛普爾、巴、拉克等軍北的部隊。撥出一部分人負責驛站事務,并規定烏思地方各個萬達果為單位。將馬匹、馱畜、乳畜、rou羊、供給驛站的青稞、褐布、帳篷、馬鞍、坐墊、繩具、爐子、臥具、醫藥費以及人員統統交給蒙古人。從此,烏思地方的人,不必在藏北駐站,而是每年派人把應交付給驛站的物資運送到藏北交給蒙古軍?!庇谑求A站常有烏拉供應,而藏民的負擔也有所減輕。 9《元史·世祖紀》;仁欽扎西:《西平王府今地考》,載《青海社會科學》1986年第6期。 10《漢藏史集》載:薛禪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引者注)的次妃所生之子奧魯赤。受命管轄西土之事,駐于漢藏交界之處。亦曾前來烏思藏,多次鎮壓反叛。奧魯赤之子鐵木兒不花也服事薩迦大寺,做了許多利益教法之事。鐵木兒不花之子老的,承襲其父的爵位,未到西藏。鐵木兒不花的次妃所生之子搠思班。受封為(鎮西武)靖王,前來烏思藏,在江孜的山腳下擊潰西蒙古的軍隊,并將止貢派的“官巴”處以死刑。成宗之立大蒙古國時期,汗位的繼承由貴族大會忽里勒臺決定,這是蒙古游牧社會條件下的世選制。這一制度“在長期的歷史歲月中,它自身不斷的發生演變。到成吉思汗帝國時期,只有大汗的直系后代——黃金家族的成員,才享有繼承汗位的資格。另一方面,公選因素的遺留,表現為成吉思汗雖然能自由地指定某一個兒子為繼承人,但這位繼承人仍不能直接繼承汗位,他必須經由全帝國諸王貴族共同參加的忽里勒臺大會的推舉,才能認為是蒙古大汗,獲得對大蒙古國的統治權。前汗指定和大會推舉的雙重程序,表明草原帝國世襲制度發展的不成熟性”1。 忽必烈即位后,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條件和維持政權的穩定,在諸漢臣的影響下,在改定官制的同時,也著手進行皇位繼承制度的改革。最早向忽必烈提出這一建議的是任同知平陽路轉運司事的漢人張雄飛。至元二年,忽必烈召見他,問以方今所急,他以建儲對他說:“太子天下本,愿早定以系人心。間閻小人有升斗之儲尚知付托,天下至大,社稷至重,不早建儲,非至計也。向使先帝知此,陛下能有今日乎?”他的話深深打動了忽必烈,正臥于榻上的忽必烈“矍然起,稱善者久之”2。這時,忽必烈已開始考慮如何以中原王朝立太子為繼承人的制度改變忽里勒臺制的選汗舊制了。但這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忽必烈不敢輕率從事。至元五年,衛輝路總管陳祐再上《三本書》,提出“太子國本,建立之計宜早”,并為改制制造輿論稱:“陛下豈欲變易舊章,作為新制,以快天下耳目之觀聽哉?誠以時移事變,理事當然,不得不爾,期于宗社之安而已矣?!蓖瑫r再三強調立儲問題的緊迫性,指出“語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今年谷屢登,四海晏然,此其時矣。億兆戴德,侯王向化,此其勢矣。誠萬世一時也。天與不受,則違天意;民望不副,則失人心。失民心則可憂,違天意則可懼。此安危之機,不可不察也。伏惟陛下上承天意,下順民心,體三代宏遠之規,法春秋嫡長之義,內親九族,外協萬邦,建皇儲于春宮,隆帝業于圣代,俾人監國事,出撫戎政,絕覬覦之心,一中外之望,則民心不搖,邦本自固矣”3。 大蒙古國汗位繼承的前車之鑒,儒臣的反復論列,政治體制的逐漸轉變,以及由此帶來的宗親諸王在元代政治生活中地位的下降、作用的削弱,為忽必烈對皇位繼承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條件。繼建元、建國號和一系列漢法的實施之后,忽必烈按中原王朝建儲的成規,立皇子真金為太子,正式確立了嫡傳世襲制。自大蒙古國建立以來,首次按中原王朝的立儲程序確立了皇位繼承人。至元“十年春,中書右丞伯顏持節奉玉冊立燕王真金為皇太子”4。冊文稱:“咨爾皇太子真金,仰惟太祖圣武皇帝遺訓,嫡子中有克嗣服繼統者,預選定之。是用立太宗英文皇帝以紹隆丕構。自時厥后,不為顯立冢嫡,遂起爭端。朕(上遵)祖宗宏遠之規,下協昆弟僉同之義,乃從燕邸,即立爾為皇太子,積有日矣。比者儒臣敷奏,國家定立儲嗣,宜有冊命,此典禮也。今遣攝太尉、左丞相伯顏持節授爾玉冊金寶。於戲!圣武燕謀,爾其承奉,昆弟宗親,爾其和協。使仁孝顯于躬行,抑可謂不負所托矣。尚其戒哉,勿替朕命?!?不久,又發布了《立后建儲詔》,稱“蓋自古帝王之有天下也。莫不立后以正家,建儲以定國”,“比者朝臣懇奏,冊室之禮宜即舉行。已于今年三月十三日授皇后以玉冊寶章;授皇太子以玉冊金寶,從典禮也”6。 立后建儲的目的、典禮儀式等都從漢制,授冊、寶等為太子地位的鞏固提供了保障。為使太子繼承和學習歷代帝王的統治經驗,使國家長治久安,又為其置宮師府,聘請耆德碩儒為師。 太子真金,母為忽必烈大皇后昭睿順圣皇后察必,弘吉剌氏,在世祖即位和至元年間政事處理上對忽必烈多所襄助。真金少從姚樞、竇默學《孝經》。中統三年封燕王,守中書令。先后以漢儒王恂、許衡等為師。立為太子后,世祖為立宮師府,置官屬三十八人。他們講述正道經書,并介紹遼、金帝王行事要略。為之“區別善惡而論著得失,深切世用”7。在漢儒的教導和影響下,真金自幼就接受了儒家學說,并主動吸取歷代封建統治者的治國經驗,立志效法他們修身治國的作為。他優禮儒臣,深得漢儒的傾心。而對阿合馬、盧世榮等言利斂財的行為頗為不滿。 李埴之亂后,忽必烈對漢宮漢將心存芥蒂,用之已不如在藩邸和即位之初。蒙古大汗對宗親的賞賜耗費巨大,平定諸王之亂,又使軍事費用增加,忽必烈急需理財富國,阿合馬、盧世榮等以言利進。儒臣漸被疏遠。于是在忽必烈與真金父子身邊分別聚集了一批政治上互相對立的派別。他們的爭斗必然影響皇帝與太子的關系。兩派各以皇帝、太子為后盾,展開了激烈爭奪。在真金的支持下,儒臣們不斷彈劾阿合馬、盧世榮等,二人先后被殺。儒臣們似乎取得了一些勝利,但不久發生的禪位風波卻給了阿合馬余黨一次報復和卷土重來的機會。至元二十二年(1285),行臺御史尚文上封事,提出忽必烈年事已高,應禪位于太子,太子知道后很緊張,中臺秘其章不發。此事被阿合馬余黨答即古阿散偵知。 以大索天下埋沒錢糧為借口,拘封御史臺案卷。答即古向忽必烈告發此事,忽必烈命宗正薛徹干取其章。尚文與御史大夫謀議說:“是欲上危太子,下陷大臣,流毒天下之民,其謀至jian也。且答即古乃阿合馬余黨,贓罪狼藉,宜先發以奪其謀?!?御史大夫與丞相向忽必烈揭發答即古阿散受賄,與其黨皆被處死?;实?、太子間的一場大案總算被掩蓋了,但受這場風波的驚擾,太子真金憂悸而死。這一事件嚴重地干擾了元朝嫡長子繼承制的貫徹執行,并導致了以后元朝在皇位繼承上的數次危機。 真金死后,忽必烈數年不立繼承人。直到臨死的前一年(至元三十年,1293),才接受玉昔帖木兒的意見,選定真金的第三子鐵穆耳為皇太子9。 忽必烈在授太子玉冊的詔書中,小心翼翼地避開了封建王朝嫡長子繼承制與忽里勒臺傳統觀念的矛盾,沒有正面否定忽里勒臺選汗制度,而是把預立繼承人說成是成吉思汗的遺訓和遺制,力圖在不觸動傳統觀念的情況下進行改革,這就使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缺少穩固的基礎和明確的效力。真金死后,忽必烈政治上的保守傾向有所發展,在立儲問題上也就缺少了原有的堅定。因而,當他選立鐵穆耳時,只遣領太史院事阿魯渾薩理前往漠北將皇太子寶授與鐵穆耳,并沒有像立真金那樣發布詔書和授與玉冊。 甚至皇孫本人和他的母親事前對此竟也一無所知。這第二次建儲如此草率,影響力自然有限;而忽必烈病重期間,竟也沒有召皇儲回京。以至忽必烈死,鐵穆耳還在漠北;忽必烈本人的游疑動搖,再加上蒙古社會傳統觀念和舊制的影響,給成宗的即位帶來了若干不利。忽必烈一度進行了的皇位繼承制的改革,又退回到了它的出發點。成宗之立,仍然未能繞開忽里勒臺,也仍然未能避免與諸王的爭奪。賴有一二大臣以遣詔為依據奮爭,才沒有釀成以往那樣互相殘殺的悲劇。 元皮胄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忽必烈死。時伯顏剛被從大同召回,以其個人的威望,穩住了朝中百官。漢儒徐毅上書請迎皇孫10?;蕦O母真金哈敦弘吉剌氏闊闊真遣福建行省平章政事薩里以書至軍中召皇孫,命斡林、集賢、禮官備禮冊命,召諸王大臣會議上都。 盡管有忽必烈所授的皇太子寶,忽里勒臺推舉的形式還是能廢除。而且,忽必烈指定的繼承人仍然要面對競爭者的挑戰。真金的長子甘麻剌意欲改變忽必烈的遺命,他在諸王中也不乏支持者。二人在帝位問題上發生了爭執,鐵穆耳并不能因有皇太子寶就可以順利即位。真金哈敦弘吉剌氏闊闊真傾向于鐵穆耳,提出了一個有利于鐵穆耳的建議,讓二人分別講述必里克。她說:“薛禪合罕(即忽必烈)曾經吩咐,讓那精通成吉思汗的必里克的人登位?,F在就讓你們每人來講他的必里克,讓在場的達官貴人們看看,誰更為精通必里克?!辫F穆耳極有口才,是一個口才極佳的講述者,他以美妙的聲音很好地講述了必里克。甘麻剌患有輕微的口吃,也沒有完善地掌握辭令,無法與之爭辯。丞相伯顏與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兒也利用自己的影響和威信執行了忽必烈生前的安排。四月,“宗室諸王畢會上都,定策之際,公(玉昔帖木兒)起謂晉王甘麻剌曰:‘宮車遠駕已逾三月,神器不可久虛,宗祧不可乏主。疇昔儲闈符璽既有所歸,王為宗盟之長,奚俟而弗言?’王(晉王甘麻剌)遽曰:‘皇帝踐祚,愿北面事之?!谑亲谟H大臣合辭勸進”。伯顏配合玉昔帖木兒共同推戴成宗,他“按劍陳祖宗寶訓,述所以立成宗之意。辭色俱厲,諸王股栗,趨殿下拜”。成宗乃得以即位為帝。 注釋1蕭功秦《論元代皇位繼承問題》,《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7期。 2《元史·張雄飛傳》。 3陳祐《三本書》,《元文類》卷一四。 4《元史·伯顏傳》。 56參見《元典章》卷一,《元文類》卷九,《元史·裕宗傳》。 7《元文類》卷三九。虞集《書王贊善家傳后》;《元史·王恂傳》。 8《元史·尚文傳》。 9《元文類》卷二三,閻復《太師廣平貞獻王碑》裁,“三十年。今上皇帝(指元成宗)以皇孫撫軍北邊,公為輔行,請授??妓鍍﹂澟f璽,從之?!?/br> 10黃縉《金華集》卷二七《徐毅神道碑》載,徐毅上鐵穆耳之母弘吉剌氏的奏折中說:“四海不可一日無君。大行皇帝奄棄天下,已五日矣。茍非早定大計,萬一或起jian覦,變生不測,實可寒心?;蕦O撫軍朔漠,先帝既授以皇太子寶,圣意可知。伏愿明諭宗藩大臣,協謀推戴,遣使奉迎,歸正大統?!彼从吵觯罕M管忽必烈生前已經作了安排,但不經宗藩大臣會議同意,新皇帝依然無法取得合法資格。而對漢臣來講,忽必烈生前的安排依然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元史·玉昔帖木兒傳》。 《元文類》卷二四,元明善《丞相淮安忠武王》。 大都之變元成宗晚年多病,皇后伯岳吾氏卜魯罕居中用事。中書右丞相哈剌哈孫一向“斥言利之徒,一以節用愛民為務,有大政事,必引儒臣雜議”1,深得漢地儒士心;他本人也頗以安邦治國相許。與皇后間漸生隔閡。 元成宗末年,自知不久于人世,力圖安排自己的直系子孫為嗣,遂于大德九年(1305)六月立子德壽為皇太子。十月,成宗病重,德壽年幼,恐不足以威震諸王,在皇后卜魯罕的籌劃下,出其侄愛育黎拔力八達2與其母弘吉剌氏守懷州;前此,愛育黎拔力八達之兄海山已于大德三年奉成宗之命總兵鎮守漠北。對太子可能構成威脅的親王都已遠離京城。 十二月,小太子德壽死。 大德十一年(1307)正月,元成宗病重期間,皇后已先遣使召安西王阿難答(忽必烈孫,父為忽必烈第三子安西王忙哥剌)。正月初五,阿難答至。初八,成宗死。元朝再次出現帝位危機,也再次爆發帝位爭奪戰。 海山、愛育黎拔力八達之父、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在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出鎮懷州(今河南沁陽),未至而疾作,返還大都,次年病死。海山為其長子。在成宗無子的情況下,按中原封建王朝的傳統,在帝位繼承上,海山兄弟是最有競爭力的人選。但此時,兄弟倆皆不在大都,皇后即有出愛育黎母子居藩的行動,自然不想讓他們取得最高統治權,于是與其同黨左丞相阿忽臺、平章八都馬辛、前中書平章賽典赤伯顏、中正院使怯烈、道興和諸王明里帖木兒、也只里等密謀,奉皇后稱制,而以安西王阿難答輔之。同時陰謀遣人斷北道,阻止海山南下。 阿忽臺奉皇后的教旨,令諸臣議成宗(拊寸)廟事,遭到太常太卿田忠良的反對,他說:“嗣皇帝(柑)先帝于廟,禮也;皇后教,非制也?!?博士張升則稱“制,社祔廟必書嗣皇帝名,今將何書?”御史中丞何瑋亦持不可。阿忽臺以死相脅,他說:“制白天降也?公等不畏死,敢沮大事!瑋曰:“死畏不義耳。茍死于義,何畏!”皇后派的安排受到了部分漢臣的堅決抵制。 右丞相哈剌哈孫支持諸漢臣的行動,他更利用其掌管中書大權的有利條件,參與了帝位爭奪戰。在成宗病重期間,他“入侍醫藥,出總宿衛,且日理機務,諸藩王欲入侍疾,王(指哈剌哈孫,哈剌哈孫死后追封順德王——引者注)拒之”4。及成宗死,哈剌哈孫一面派人前往漠北迎請海山,至懷州迎請弘吉剌氏和愛育黎拔力八達;一面封府庫,“稱疾臥闕下,內旨日數至,不聽,文書皆不屬”,使卜魯罕無法與大臣議立新帝事。爭取時間等待海山兄弟的到來。 時值懷寧王海山有使至京師議事,哈剌哈孫急命使者還報成宗死訊,并另遣使者迎請海山、愛育黎拔力八達和他們的母親弘吉剌氏入京共圖大事。 哈剌哈孫的使者至懷州,愛育黎拔力八達猶豫不決,未敢上路。王傅李孟獻議說:“支子不嗣,世祖之典訓也。今宮車宴駕,大太子遠在萬里,宗廟社稷危疑之秋,殿下當奉大母,急還宮廷,以折jian謀、固人心。不然,國家安危未可保也?!辈⒅赋觯骸靶爸\得成,以一紙書召還,則殿下母子且不自保,豈暇論宗族乎!”5愛育黎拔力八達遣李孟至京師偵視情況。李孟至哈剌哈孫處,恰值皇后所遣至府問宰相疾者在邸,李孟長揖而坐,進前為丞相診脈,皇后所遣的問疾者以為他是前來診病的醫生,沒有發現破綻。李孟卻得到安西王即位時間已定的情報。于是,他立即還報,稱“事急矣,先發者制人,后發者制于人,不可不早圖也?!?/br> 左右之人皆不敢決,惟曲出、伯鐵木兒勸其行。有人說:“皇后深居九重,八璽在手,四衛之士,一呼而應者累萬,安西王府中從者如林,殿下侍衛寡弱,不過數十人,兵仗不備,奮赤手而往,事未可濟。不如靜守,以俟阿合(蒙古語,意為“兄’,——引者注)之至,然后圖之,未晚也?!崩蠲戏磳?,他說:“群邪違棄祖訓,黨附中宮,欲立庶子,天命人心,必皆弗與。殿下入造內庭,以大義責之,則凡知君臣之義者,無不舍彼為殿下用,何求而弗獲!克清官禁,以迎大兄至,不亦可乎!且安西既正位號,縱大太子至,彼安肯兩手進璽,退就藩國;必將斗于國中,生民涂炭,宗社危矣。且危身以及其親非孝也,遺禍難于大兄,非悌也;得時弗為,非智也;臨機不斷,非勇也。仗義而動,事必萬全?!崩?。孟的一番說教,堅定了愛育黎拔力八達,于是他又按蒙古人的習慣,請人占卜吉兇。 古代風景畫鑒賞有儒服持囊的卜者游于市,遂召之令為卜吉兇。李孟出迎,語之曰:“大事待汝而決,但言其吉?!庇谑遣氛呷雰?,獻其卜筮的結果稱:“是謂乾之睽。乾,剛也;睽,外也;以剛處外,乃定內也。君子乾乾,行事也。飛龍在天,上治也。輿曳牛掣,其人形且劓,內兌廢也。厥宗筮膚,往必濟也。大君外至,明相麗也。乾而不乾,事乃睽也;剛運善斷,無惑疑也?!崩蠲铣舜诉M說:“筮不違人,是謂大同,時不可以失?!庇谑?,愛育黎拔力八達振袖而起,其意遂決。眾人將其扶上馬,李孟等人徒步相從。 二月十六日,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其母至大都,自延春門入。入宮哭臨,退居舊邸。哈剌哈孫遂與愛育黎商量,先發制人,他說:“懷寧王遠,不能卒至,恐變生不測,當先事而發?!?三月初一,哈剌哈孫始視事,皇后定于三月三日御殿聽政,哈剌哈孫當即簽署了案卷,表示同意。后黨不知內情,大喜過望。 次日,在哈剌哈孫的安排下,愛育黎拔力八達“率衛士入內,召阿忽臺等責以亂祖宗家法,命執之,鞫問辭服”。被送往上都,阿忽臺、怯烈、阿難答被殺?;屎蠓Q制和阿難答謀繼大統的陰謀失敗。 愛育黎拔力八達在哈剌哈孫和諸漢臣的支持下,鎮壓了反對派,取得了在大都奪權斗爭的勝利。但他沒有立即繼位,而是等待其兄海山。這固然是由于海山居長,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海山鎮守漠北,掌握著軍隊的統率權。與愛育黎的優柔寡斷相反,海山聞訊后,立刻率軍直趨大都。 在大都,愛育黎拔力八達捕殺政敵、控制政局后,諸王闊闊出、牙忽都等遂合辭勸進,他們說:“今罪人斯得,太子實世祖之(曾)孫,宜早正大位?!钡珢塾铔]有這樣做。 海山在得到大都之變的消息后,自按坦山回到和林時“諸王勛戚畢會,皆曰今阿難答、明里鐵木兒等焚惑中宮,潛有異議;諸王也只里昔嘗與叛王通,今亦預謀。既辭服伏誅,乃因合辭勸進”。海山則愿待其母、弟等聚會后再議。 其母答己在兩個兒子間必須作出選擇,她“以兩太子星命付陰陽家推算,問所宜立者,曰:‘重光大荒落有難,旃蒙作噩長久?!毓鉃槲渥谀旮?,旃蒙為仁宗年干。于是太后(指海山兄弟之母弘吉剌氏答己——引者注)頗惑其言,遣近臣朵耳諭旨武宗曰:‘汝兄弟二人皆我所出,豈有親疏?陰陽家所言運祚修短,不容不思?!渥诼勚?,默然,進脫脫而言曰:‘我捍衛邊陲,勤勞十年,又次序居長,神器所歸,灼然何疑。今太后以星命休咎為言,天道茫昧,誰能預知?設使我即位之后,所設施者上合天心,下副民望,則雖一日之短,亦足垂名萬年,何可以陰陽之言而乖祖宗之托哉!此蓋近日任事之臣。擅權專殺,恐我他日或治其罪,故為是jian謀動搖大本耳’”7。遂遣康里脫脫前往大都觀察形勢,自己則領大軍分三路進發。 海山率領大軍緩緩行進,大都的形勢又趨緊張。答己以愛育黎拔力八達監國,遣使北迎海山。而海山卻遲遲不至,“遣使還報太后曰:‘非阿沙不花往不可?!饲玻ò⑸常┓钜旅?、尚醞以往,至野馬川,見武宗,備道兩宮意,及陳安西王謀變始末,且言:‘太子監國所以備他變,以待陛下,臣萬死保其無它’”8。海山雖知自己繼統有望,仍等待康里脫脫的確切消息。 “脫脫馳至大都,入見太后,道武宗所授旨以聞。太后愕然曰:‘修短之說雖出術家,為太子周思遠慮乃出我至愛。貪憝已除,宗王大臣議已定,太子不速來何為?’時諸王禿列等侍,成曰:‘臣下翊戴嗣君,無二心也?!榷?、仁宗屏左右,留脫脫與語曰:‘太子天性孝友,中外屬望。今聞汝所致言,殆有讒間。汝歸速為我彌縫闕失,使我骨rou無間,相見怡愉,則汝功為不細也?!撁擃D首謝曰:‘太母、太弟不煩過慮,臣侍藩邸歷年,頗見信任,今歸當即推誠竭忠以開釋太子。后日三宮共處,靡有嫌隙,斯為脫脫所報效矣?!泵撁摗靶兄镣挪?,武宗在與轎中望見其來,趣使疾馳,與之共載。脫脫具致太后、仁宗之語,武宗乃大感悟,釋然無疑。遂遣阿沙不花還報。仁宗即日命駕奉迎于上都”9。海山母子、兄弟間因皇位誰屬問題出現的緊張氣氛,以海山的母親、弟弟向武裝力量妥協而得到消除。于是雙方決定會議上都。 五月,“左右部諸王畢至會議,乃廢皇后伯要真氏,出居東安州,賜死。執安西王阿難答、諸王明里鐵木兒至上都,亦皆賜死”10。武宗即位于上都,受諸王、文武百官朝賀于大安閣。頒布即位詔書,尊母弘吉剌氏為皇太后,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弟。 世祖首立太子。意在使皇位在直系子孫中傳承,但蒙古社會的忽里勒臺卻并未廢除,傳子與貴族大會推舉制并行,使元朝皇位繼承呈現出更加復雜的情況。成宗死后,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漢制的影響力增強。作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的中書省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忽里勒臺推舉已經變成了一種程序,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大權誰屬的問題是在流血的政變和秘密談判中解決和確定的。忽里勒臺“這個草原時代的產物,離開它生長的泥土,移植到中原的土壤上之后,卻獲得了新的‘生命’。然而這種新的‘生命’的復活,卻始終是和一場皇位危機的出現聯系在一起的”。哈剌哈孫以中書長官的身份參與繼承人的選擇并獲得成功,受到了朝廷的褒獎和肯定,這又為行政官僚參與皇位爭奪創造了先例?!爸袠泄倭胚x君的傾向的發展,有可能與君權旁落的過程相結合,進一步加強統治秩序的混亂”。它給元朝后期的政治形勢造成的影響是嚴重的。 注釋1《元史·哈剌哈孫傳》。 2愛育黎拔力八達為元世祖重孫,父答剌麻八剌,為真金第二子,成宗兄。 3《元史·田忠良傳》。 4《元史·哈剌哈孫傳》;《元文類》卷二五《丞相順德忠憲王碑》。 5《元史·李孟傳》。 6《元史·仁宗紀》。 7參見《元史·康里脫脫傳》、《元史·后妃二·順宗昭獻元圣皇后答己傳》?!爸毓獯蠡穆洹睘楦芍Ъo年的辛己年,是海山生年;“旃蒙作噩”是乙酉年,愛育黎拔力八達的生年。 8《元史·阿沙不花傳》。 9《元史·康里脫脫傳》。 10《元史·武宗紀》。 蕭功秦《論元代皇位繼承問題——對一種舊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蛻變過程的考察》,《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七集。 英宗親政與南坡之變武宗海山享受其母親與弟弟在大都政變中消滅政敵的政治成果,以手中的軍權為后盾取得了皇位。母子、兄弟互相妥協,海山在即位后的第十天就立皇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授以金寶。至大四年(1311),海山死。愛育黎拔力八達以太子身份即位,為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幼從名儒李孟學,李孟“日陳善言正道,多所進益”?!白笥一?,皆有儒雅風。由是上下益親”。及愛育黎拔力八達母子出居懷州,更以孝悌之道輔導愛育黎,后者也虛心好學?!坝邢緞t就孟講論古先帝王得失成敗,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義。孟特善論事,忠愛懇側,言之不厭,而治天下之大經大法,深切明白。厥后仁宗入清內難,敬事武皇,篤孝母后,端拱以成太平之功,文物典章,號稱極盛。嘗與群臣語,握拳示之曰:‘所重乎儒者,謂其握持綱常,如此其固也’”1。 自幼受儒家思想薰陶的愛育黎拔力八達,“天性孝慈,聰明恭儉,通達儒術,妙悟釋典”。北上大都時,所過州縣,供帳華侈,則令撤去;過比干墓,以紂內荒于色,毒(痛)四海和比干直諫自警;農叟獻粥,則以漢光武備嘗艱阻自勵。他即位后,力圖改變武宗時期造成的財政困窘、政制混亂的局面,悉復至元舊制,整頓朝政,編纂律令,施行科舉等。在世祖忽必烈后,是又一位尊崇漢法的皇帝。 他之所以能為帝,一是以李孟為代表的漢臣的支持、鼓動,一是母親答己的護持,一是皇兄海山尚念兄弟之情和得位之惠。因此,對母親和兄長他都有一份需要報答的恩惠。 在皇位繼承上,他與其兄海山有約,行兄終弟及、叔侄相承之制。但是,受漢地統治方式影響甚深的他,不情愿舍子傳侄。于是,在延祐三年(1316),封武宗子和世瓊為周王,令其出鎮云南?!爸贸J谈偈?,以遙授中書左丞相禿忽魯、大司徒斡耳朵、中政史尚家奴、山北遼陽等路蒙古軍萬戶孛羅、翰林侍講學士教化等并為常侍,中衛親軍都,指揮使唐兀、兵部尚書賽罕八都魯為中尉,仍置諮議、記室各二員,遣就鎮”。并令蕭拜住及陜西、四川省臣各一員護送2。 古代出游圖十一月,和世瓊等至延安,忽都魯、尚家奴、孛羅、教化及武宗舊臣厘日、沙不丁、哈八兒禿等合謀反抗,聯合陜西行省平章政事塔察兒、行臺御史大夫脫里伯、中丞脫歡等,發關中兵自潼關、河中府人腹里。反抗失敗后,和世瓊走金山。 十二月,仁宗立己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將皇位繼承權交給了自己的兒子。 早在武宗至大三年,云南行省左丞相鐵木迭兒擅離職守赴闕,尚書省奏,奉旨詰問,卻在皇太后答己的袒護下得免。 至大四(1311)年,武宗死。仁宗即位,欲改變武宗朝政制混亂、財政困窘的狀況,殺丞相三寶奴,以完澤、李孟為中書平章政事,以更張庶務。弘吉剌氏答己則自興圣宮下旨如鐵木迭兒為中書右丞相,仁宗即位后只得承認這一既成事實?;蕬c二年(1313),鐵木迭兒因病去職延祐元年(1314),以丞相哈散奏請,鐵木迭兒拜開府儀同三司、監修國史、錄軍國重事,復拜中書右丞相。奏請“比聞內侍隔越奏旨者眾,倘非禁止,致治實難?!薄巴鶗r富民,往諸蕃商販。率獲厚利,商者益眾,中國物輕,蕃貨反重。今請以江浙右丞曹立領其事,發舟十綱,給牒以往,歸則征稅如制;私往者,沒其貨?!薄百I山東、河問運使來歲鹽引,及各冶鐵貨,庶可以足今歲之用?!薄敖咸锛Z,往歲雖嘗經理,多未核實??墒甲越?,以及江東、西,宜先事嚴限格、信罪賞,令田主手實頃畝狀入官,諸王、駙馬、學校、寺觀亦令如之;仍禁私匿民田,貴戚勢家,毋得阻撓。請敕臺臣協力以成,則國用足矣”。仁宗從其請。而后,“遣使者分行各省,括田增稅,苛急煩擾,江右為甚,致贛民蔡五九作亂寧都,南方sao動,遠近驚懼,乃罷其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