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節
劉福通對農民起義做出了哪些貢獻? 劉福通是韓山童傳教時的重要信徒之一,在元末農民起義中有非常重要的貢獻。 首先,劉福通是潁州首義的重要發動者、組織者之一。在韓山童秘密發展信徒時,劉福通就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個角色。韓山童犧牲后,劉福通成了紅巾軍的核心人物,是韓山童之后義軍的新領袖,在劉福通的領導下,紅巾軍沖突重圍,出敵不意,攻下潁州城,使開始受到挫折的紅巾軍士氣大振。而后,紅巾軍又在劉福通領導下連敗前來鎮壓的元軍,使得紅巾軍在幾個月的時間內,攻城略地,人數發展到十萬人,發展壯大了紅巾軍的勢力。 其次,劉福通的義軍點燃了滅亡元朝廷的火焰。劉福通首義以及他勢如破竹地連敗元軍,對其他地方的白蓮教信徒有極大的鼓舞作用,各地紛紛響應,較大規模的有徐州的芝麻李,湘漢流域的布王三、孟海馬,濠州(今安徽鳳陽)的郭子興等,他們都打著紅巾軍的旗號。這些起義由北到南,給元統治者帶來了極大的打擊,這些農民起義最終推翻了元朝的黑暗統治。 第三,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極大地牽制了元軍的勢力,為南方農民軍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劉福通的紅巾軍是紅巾軍的主力部隊,始終是元統治者的心腹大患。元廷先后撤換了幾名大將前往鎮壓,全被劉福通打敗,這對從上層瓦解元的統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元朝將主要力量放在了消滅劉福通義軍上,這使得元廷暫時無暇顧及南方,南方的紅巾軍乘機發展壯大,擴大戰果,最后推翻了元朝。 徐壽輝建立過什么政權? 劉福通起義之后,許多地方跟著爆發了起義,以響應劉福通。彭瑩玉的徒弟鄒普勝聯合布販子徐壽輝所發動的紅巾軍起義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建立的“天完”政權,是紅巾軍建立的第一個政權。 徐壽輝是以往來販布為生的商人,他忠厚誠實,身材魁偉,相貌出眾。據傳說,劉福通起義之后,鐵工出身的鄒普勝也積極準備起義。有一天,徐壽輝在山中撿數十斤鐵,就請鄒普勝給他打造農具。然后就坐在鐵砧上。這令鄒普勝想起了前一天晚上的一個夢,他夢見一條黃龍蟠在他的鐵砧上。鄒普勝心想:眼前這個身材高大、相貌非凡的人肯定就是將來的皇帝。于是對徐壽輝說:“現在天下大亂,你還要農具干什么?我替你打造一把寶劍吧!”于是兩人就商議起發動起義的大事。當時彭瑩玉到處宣揚“彌勒佛下世,當為世主”,急需一個像徐壽輝這樣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的人來應驗。據說,有一次徐壽輝在鹽塘中洗浴,突然身上被層層光環籠罩,鄒普勝立刻宣揚“徐壽輝就是我們講的彌勒佛!”在場的人無不驚服,于是眾人推徐壽輝為領袖,立即發動起義,兩個月之后,一舉攻占了靳水(今湖北浠水)并以此為都城,建立了“天完”政權,徐壽輝稱帝?!疤焱辍本褪菈旱埂按笤钡囊馑?。忽必烈因其疆域遼闊,自稱“大元”,以顯示其無與倫比的威風。徐壽輝要推翻“大元”,就在“大”字上加一橫,變成“天”,在“元”字上加“^”,變成“完”,要在氣勢上壓倒“大元”,這表明“天完”政權要徹底推翻、鏟除元廷統治的意志和決心。 “天完”政權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南方紅巾軍的發展,貧苦農民像潮水一般奔向義軍隊伍。 方國珍是如何反元的? 元末農民起義的主力是紅巾軍,信奉白蓮教。但也有既不信白蓮教,也不打紅巾軍旗號的起義軍,張士誠和方國珍就是其中的代表。 方國珍是浙江黃巖(今浙江黃巖)人,本以販鹽為業。元末農民起義爆發之前,黃巖有人曾發動過一次反元起義,元軍鎮壓了這支義軍,許多當地百姓因被指為亂黨而無辜被殺。方國珍有一仇家,勾結官府,誣告方國珍與亂黨是同謀,元軍來捕,方國珍一怒之下將仇家殺死,與哥哥和弟弟一起反元。他們聚集了幾千人馬,劫奪海運,捕殺元朝官吏。元朝幾次鎮壓,全被方國珍打敗。后來元以加官晉爵收買方國珍,方國珍與元達成妥協,同時,也注意發展自己的勢力。方國珍既與紅巾軍有聯系,也與元廷有聯系,是兩面派人物。 張士誠是如何失敗的? 張士城(1321~1367),泰州白駒場(今江蘇東臺北)人。至正十三年(1353)反元,成為元末割據勢力。張士城的失敗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他投降元朝,其次是他生活腐化。 張士誠投降元朝是他走向失敗的第一步。張士誠本來就與朱元璋的紅巾軍有矛盾,投降元之后,則一心為元賣命,在軍事上繼續與紅巾軍為敵;在經濟上,因為他所占浙江地區是元朝重要財源和糧源,因此,確保了元廷經濟上的供應。因此,他的降元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元的力量,削弱了農民軍的力量。張士誠降元使他從政治上、軍事上都成為了農民軍的敵人,也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因此,盡管元朝給他不斷加官晉爵,他也一度在與農民軍對抗中取得了一些勝利,日子也一度比較好過。但因為大方向徹底錯了,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其次,張士誠集團在一開始就不如紅巾軍那樣有組織、有紀律,在投降元朝之后,集團高層更加渙散,毫無生氣,只追求財富和享樂,已沒有政治上的追求了。張士誠本人整日與一批官僚空談古今,舞文弄墨,對當時政治、軍事上的了解遠遠不夠。而他的弟弟張士信最腐敗墮落,每日與百余妻妾過著荒yin無恥的生活,毫無斗志,其他將領所考慮的也不再是政治上、軍事上的事情,而是良田豪宅、金錢美女。后來,張士信一伙專權,任人唯親,嫉賢妒能,將帥離心,士卒毫無斗志。有的將領帶兵打仗,不聽指揮,各自為政,有的則裝病不起,等待加官晉爵。出征時又帶著妓女,即使吃了敗仗,張士誠也不聞不問,軍紀已敗壞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失敗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朱元璋是怎樣起家并削平群雄的? 朱元璋,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幼時家窮,父母兄長在瘟疫中死亡后,他出家為僧。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隊伍。開始時,他只是一個普通士兵,兩個月后,擔任了郭子興的親兵,有戰事,郭子興派朱元璋去就能取勝,所以,第二年,郭子興就把朱元璋提拔為鎮撫。當時,郭子興這支隊伍內部比較復雜,兩派明爭暗斗。郭子興為了在爭斗中穩固權力,就信任、重用了朱元璋,朱元璋看到其他首領難成大事,就利用郭子興對他的信任,暗中積蓄、發展自己的勢力。至正十五年,郭子興死后不久,朱元璋就完全掌握了郭子興這支起義軍的領導權,成了他起家的資本。由參軍到成為最高統帥,他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 朱元璋在政治上、軍事上是十分成熟的。他善于審時度勢,一方面接受韓林兒的任命,一方面看準時機大力發展。當時,北方紅巾軍對元廷威脅最大,元廷一時無暇顧及南方。乘此機會,朱元璋于至正十六年攻下集慶(今江蘇南京),改為應天府,作為根據地向周圍發展,到至正十九年時,北方紅巾軍由盛而衰,朱元璋已占領了相當大的一片地方,已有了相當的實力可以和元軍以及其他農民政權抗衡了。這片地方成為朱元璋推翻元朝、剿滅其他農民義軍的根據地。這時距他當初參軍時僅有七年的時光。 朱元璋在群雄蜂起的斗爭中,充分地認識到其他政權都成不了大事,因此,他決心剿平群雄,獨占南方,然后再北上消滅元廷。當時,朱元璋的后面是陳友諒,西面是張士誠、方國珍,后來,明玉珍也在重慶稱帝。陳友諒聯合張士誠想夾擊朱元璋。朱元璋決定,先取上游力量最強的陳友諒然后取張士誠,在至正二十三年的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消滅了陳友諒,控制了湖廣、江西各地。至正二十五年,他又消滅了張士誠,不久,方國珍投降。這樣,經過幾年的攻伐,朱元璋控制了長江中下游最富庶的大片地方,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已具有推翻元朝、統一全國的實力了。 朱元璋在軍事上的巨大勝利,與他正確的政治策略分不開。首先,他借助了深得民心的紅巾軍旗號,借紅巾軍的威勢求發展。這是他能在十幾年間就具備推翻元朝實力的重要原因。其次,他的軍隊紀律嚴明,既得百姓擁護,也受到地主豪族的擁護,這與其他農民軍有些不同。再次,朱元璋十分注意優待和重用儒生。諸如劉基、宋濂、章溢、葉琛等,這些人對他的成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明軍是如何取得北伐勝利的? 朱元璋于1368年正月在南京登上帝位,建國號為明。因此于1367年十月開始北上的軍隊稱為明軍,獲得了正統地位,北伐變成了“吊民伐罪”之舉。明軍在北伐中節節勝利,1368年八月,徐達攻下大都,元朝滅亡。從北伐開始到北伐勝利,不到一年的時間。明軍之所以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取得這樣輝煌的勝利,與其正確的政治、軍事策略是分不開的。 首先,朱元璋在軍事上采取了正確的戰略。在決定北伐進攻總方略時,朱元璋說:“我主張先取山東,繼下河南,再拔潼關扼守門戶,這樣就能掌握整個形勢,然后進克大都,再向西席卷山西和陜西?!笔聦嵶C明,這是一個很正確的戰略思想,明軍北伐完全是照此執行的。 其次,朱元璋軍隊的順利進軍,與他為軍隊制定的鐵的紀律分不開。在北伐大軍出發前不久,他又一次對將士宣布了紀律:“勿妄殺人,勿奪民財,勿毀民居,勿廢農具,勿殺耕牛,勿掠子女”,這些紀律被明軍將士嚴格地執行了。 再次,軍事攻擊與政治攻勢相結合,軍事瓦解與政治瓦解相結合,是明軍取勝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在北伐時,朱元璋就向天下發布了著名的北伐檄文,他先指責元朝皇帝“荒yin失道”,然后宣布自己就是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天降圣人,決心要“拯生民于涂炭,復漢官之威儀”,檄文宣布,王者之師,秋毫無犯,各地百姓不要害怕逃避;蒙古人、色目人中愿為臣民者,“與中夏之民,撫養無異”。在攻伐中,凡明軍所占地方而民心惶惶者,明軍將帥就立刻出榜安民。在攻大都之前,朱元璋強調:“凡元之宗戚,皆善待之”,這樣,明軍就在最大程度上孤立了元朝廷,保證了明軍的勝利。 郭守敬在科學上取得了什么成就? 郭守敬,字若思,順德邢臺(今河北邢臺)人。他是元代最杰出的天文學家。他在科學上的貢獻是對于天文學的研究和天文儀器的制造,同時,在其他領域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古代集市圖因為遼金以來的《大明歷》已經使用很久了,誤差越來越大,因此,忽必烈決定設局改定歷法,命當時著名學者許衡、王恂、郭守敬負責這件事。郭守敬認為,要想制定精確的新歷,必須首先制造和改制天文儀器。制造天文儀器是郭守敬在科學上取得的第一項成績。 首先,郭守敬制造了簡儀。簡儀比以前所用的渾儀簡單方便,但設計精確,刻度最小分格達到1/36度,觀察結果也自然準確了許多。為了觀察太陽的位置和日食,郭守敬還設計了仰儀。他還改革了圭表,創制了景符等儀器。圭表是觀察日中影長變化以決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天文儀器。郭守敬改革后的圭表,使觀察的誤差下降到原來的五分之一。景符是定影像的儀器。景符和圭表結合起來使用,可以觀察太陽、星星和月亮。 利用這些儀器觀察、測量所取得的成就,是郭守敬在天文學研究上的第二大成就。經過大規模地觀察,他不僅測定了各觀察點的緯度與夏至日晝夜長短,還測定出黃赤交角為29°90′(合今23°33′53″),這個數字與當時實際交角有極小的誤差,但這被認為是科學上的一大進步。 在實際觀察與天文研究的基礎上,郭守敬等人編制出了著名的《授時歷》?!妒跁r歷》采用的是一年為365.2425日這一觀察研究數據,這個數據比地球實際上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僅僅差26秒。當時這是世界上最精確的數據?!妒跁r歷》的出現,對農業生產有很大的幫助。 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郭守敬也有光輝的成就。這集中體現在他負責修建疏通的大都至通州的運河,極大地方便了南北的漕運。此外,郭守敬在數學方面也有成就,寫了一些專著,可惜現在這些著作都失傳了。 郭守敬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科學事業。他親自從事科學實驗,善于吸取前人長處,因而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他十分勤奮,直到八十六歲去世時,他也沒有中斷自己的研究。 王禎在農學方面取得了什么成就? 王禎是山東東平人。他一生在做地方官時很注意當地的農業生產,研究農業技術,總結農業生產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寫出了歷史上著名的《農書》。這部書代表了他在農業上取得的最大成就。特別值得提出來的是王禎這部《農書》,很注意南方和北方農業技術和農具的異同、功能,并對之進行比較、分析,順應了當時的實際需要?!掇r書》的內容豐富,主要分為如下三大部分:一部分是《農桑通訣》。這是農業總論。內容包括農業史、授時、地利、耕墾、耙勞、播種、鋤治、糞壤、灌溉、收獲以及植樹、畜牧、蠶桑等方面。內容十分廣泛、完整,自成體系,且科學、實用。比如關于“授時”和“地利”,王禎很重視傳統的不違農時,他強調播種一定不能違背農時,一旦違背農時,就會帶來許多不良后果。他對各地氣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做了比較,指出農作物因環境而變化,應選擇適宜環境的作物。又如關于“播種”,他認為,首先應選種,他推廣了優良的品種;他還提出多種經營和輪種。又如“糞壤”,糞壤即是給土地施肥。他列舉了大量肥源,認為施肥是提高地力,改造土壤的關鍵。關于“灌溉”,他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事”的主張。提倡興修水利,克服天災,奪得豐收。還有許多內容,包括推廣北方“鋤社”,解決農忙勞力不足等。 二部分是《百谷譜》。這部分主要敘述各種農作物、蔬菜、瓜果、竹木等的培植方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棉花的推廣。他反對棉花只適應于南方種,不適宜于北方種的觀點,他詳細介紹了種植方法,并斷言,北方種棉也可以獲利。 三部分《農器圖譜》,是《農書》中最有創建的部分。書中共有三百零六幅圖,包括各種農具、農業機械圖、農舍、灌溉工程、運輸工具、紡織機具等。并附有文字,說明其構造、來源、演變和用法等。其中有不少是當時的新創造,如四牛拉的犁、下糞耬耘式耬車等。 此外,王禎在鼓風方面和活字方面也有創造性的貢獻,促進了經濟和印刷業的發展。 王禎在長期與農民的接觸過程中,深深體會到了農民種地的辛苦和收獲的不易。他在《農書》中說:“種田是多么艱難??!而高高在上者,不知道衣食來自何處,只知道驕奢yin逸,不想想寸絲口飯,都出自農夫田婦之手,反而對他們拼命剝削和壓榨?!币虼?,王禎的《農書》是一部既飽含科學思想同時又有進步思想的書。 黃道婆在紡織技術方面做出了什么貢獻? 黃道婆是元代乃至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女紡織家。她是松江烏泥徑鎮(今上??h華涇鎮)人。據傳說,黃道婆是一位備受折磨的童養媳,實在忍受不了非人的虐待,逃到了崖州(今海南??谑校?。當地黎族的紡織技術,當時在全國占領先地位。黃道婆在那里向黎族人民學習他們先進的紡織技術,這樣過了三十年。大約五十歲時,黃道婆由崖州回到了故鄉烏泥徑鎮,并把那里的紡織技術也帶回了故鄉,并進行推廣,她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對紡織工具和生產技術做了大膽的創新和改進。 首先,她推廣和改進了捍、彈、紡、織等一整套的紡織工具?!昂础?,又叫軋車、踏車,主要用來去除棉花籽?!皬棥?,主要功用是使棉花疏松。黃道婆改制的弓,較以前的舊弓大好幾倍,彈力也相應增大了不少,這樣,彈出來的棉花也就更松疏好用?!凹彙?,就是“紡車”,黃道婆改進的紡車,是可以同時紡三個紡錠的腳踏式紡車,而以前的只是一只錠,而且是手搖式的,因此,黃道婆的紡車比舊式紡車效率高、速度快?!翱棥?,就是“織布機”,據說,黃道婆的織布機能織出許多美麗的花布。 其次,在紡織技術上,黃道婆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吸取他人之長,總結出一套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技術,她毫無保留地將這些先進的技術傳授給他人,從而使當地成為全國遠近聞名的紡織重鎮,所織“烏泥徑被”與“崖州被”不相上下,成為又一聞名全國的紡織品品牌,造福了當地普通百姓,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后來,黃道婆的技術向全國各地傳播開來,從而從整體上提高了我國的紡織技術。 元朝在醫學方面有什么突出成就? 元朝的醫學比較發達,表現在醫院的組織規模大,在傳統的醫學基礎上,還吸收了阿拉伯醫學的長處。我國醫學史上,有金元四大家之說,劉完素、張從正是金代人,李杲、朱震亨是元代人。此外,還有諸如危亦林、滑壽、葛可久、王好古、許國楨等著名醫學家。具體講,元朝醫學成就可以分以下幾個方面:在內科方面,對傷寒的研究成就最大。著名的醫生有李杲、朱震亨、高乾孫、薩德彌實等。李杲在中國醫學史上地位崇高,他特別擅長治療傷寒病。他認為,古方不能救今病,用藥也多有創新。治病多有奇效,著作有《傷寒會要》、《脾胃論》等。朱震亨是金代大醫學家劉完素的再傳弟子,認為以古方來治今病,一定不會十分對癥,主張推陳出新。他治病以養陰為主,尤精于傷寒、癆病、婦科等。著作有《格致全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新論》等?!毒址桨l揮》力辟“局方”的濕燥之弊,《本草衍義補遺》對本草學做出了新的貢獻。朱震亨研制的越鞠丸、太補陰丸、瓊玉膏等方劑,至今仍為中醫常用藥方。高乾孫,精于醫治癆病,著作有《十藥神書》,包括止咳、止血、祛痰等十種驗方,對治療勞損吐血有奇效。薩德彌實,是回族人,著有《瑞竹堂經驗方》,書中對著名醫方做了收集考定。 在外科方面,元代醫學也取得了成就。如危亦林、齊德之等。危亦林主要成就在麻醉和骨折方面。他是祖傳醫生,著有《世醫得效方》,書中有世界上最早全身麻醉的記載。在治療骨折、脫臼,特別是脊柱骨折方面,運用了懸吊復位法,大桑樹皮固定法與現代的整復手術和石膏固定法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齊德之的《外科精義》是一部綜合當時三十多家外科著作成就的集大成著作,代表了元代中醫外科方面的成就。 針灸學在元代也有發展,代表人物是滑壽。他的《十四經發揮》是一部針灸學專門著作。 此外,元代回回醫術因往往有神效而備受人們歡迎。太醫院以及上都、大都都有回回醫藥,并有《回回藥方》行世,有不少關于回藥和回回外科方面神效的記載?;厝寺欀粌?、維吾爾人答里麻都曾在官設回回藥院里任過職。維吾爾人貫云石、回人丁鶴年等曾在民間行過醫。 元代醫學分科比前代更細。共有十三科,如大方脈科、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婦兼婦人雜病科、眼科、耳科、口齒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科等。而金代只有十科??梢?,元代的醫學更發達且趨于完備。 元朝在機械制造方面有什么成就? 元朝在機械制造方面有許多精巧先進的發明。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同時又是精巧的機械制造專家,有代表意義的如郭守敬、王禎等。 郭守敬在觀察計算天文資料時,設計和改進了許多天文觀測儀器,這些儀器都是精巧的發明創造。如經他改造過的簡儀,以銅鑄成。在赤道環旋轉問題上,郭守敬所用的就是滾珠軸承和滾筒軸承的原理。這比意大利人達·芬奇設計的滾動軸承要早兩百年。他還設計制造了大明殿燈漏、渾天漏等,據有關史籍記載,都是異常精巧復雜。郭守敬也曾制造過木牛流馬,雖比不上諸葛亮設計的,但也是自有機妙。 大農學家王禎也是機械設計與制造的高手?!掇r書》中載錄的農事機械、水力機械有一些就出自他的匠心獨用的改進和發明。比如連磨和水排,雖古代就有,但到元代時已少見,經過他多處尋繹搜索,又使之重新服務于社會;高轉筒車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擴大改進;他還把磨、礱、碾三用合為一用,以水為動力,既節省了人力、物力、畜力,又提高了生產效率。 此外還有一些記載,比如河中萬泉人薛景后、元順帝等。元順帝雖然是個政治上的昏君,但是卻愛好機械制造,據說他曾自制宮漏,精巧絕出,前代罕有。 第三十一章 上都興廢上都,即忽必烈命劉秉忠所建的開平府。它建于灤河上游岸邊。它的遺址已被發現,“在今天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旗政府所在地黃旗大營子東北20公里處,是一座規模宏偉的古城遺址,城郭、街道和部分建筑的輪廓大體可辨”1。這座城市,背依連綿起伏的山岡,面臨灤河,東西兩面和灤河之南有廣闊的草原。夏季,美麗的金蓮花盛開,草原一片金黃。因而,在金元時期有金蓮川的美名。在金朝,就被金世宗定為避暑的捺缽地。金蓮川原名曷里滸川,金世宗大定八年(1268年),以其地盛產金蓮,定名為金蓮川2。其南是遼朝皇帝夏捺缽炭山,也稱涼陘、陘頭、王國崖(旺國崖)。大定八年,改名為靜寧山。 忽必烈開府漠南時,夏季常駐這里。當時,這里沒有城郭屋宇,依舊是設氈帳以居。當忽必烈廣招天下耆儒碩德至藩府時,為了適應漢人城居的習慣,于憲宗六年(1256)命劉秉忠相地筑城。劉秉忠選定灤水北岸的龍岡建城,定名開平。 開平城的建造前后用了三年時間,第一年營宮室,第二年修宮城。董其役者有真定藁城人董文炳,獲鹿人賈居貞和豐州豐縣人謝仲溫。興建時,首先要排干積水,故在民間留下了世祖向龍借地的神話傳說3。 1260年,忽必烈召集他的擁戴者在這里召開了忽里勒臺,他被推舉為大汗,中央的辦事機構也在開平理事,開平實際上已經成為忽必烈的都城。在平定阿里不哥和李璮之亂時,忽必烈除出征和進駐大都外,大部分時間駐蹕開平。由于和林地理位置的偏北,物資轉輸的困難,諸叛王的襲擾,特別是統治重心的南移,決定了忽必烈放棄和林作為都城的地位,開平對他就更為重要了。 中統二年,燕京行中書省也奉命北遷開平,這里進一步成為忽必烈的政治中心和平定叛亂的基地,忽必烈已初步選定其為未來的都城。這一年十二月,“初立宮殿府,秩正四品,專職營繕”4。三年,將興州(今河北省承德西)、松山州(今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和望云縣(今河北赤城縣西南)劃歸開平。并在燕京至開平途中置驛,以方便兩地交通。 忽必烈四年(1263)五月,升為上都5。明年(至元元年,1264),改燕京為中都,正式確立了兩都制。上都處在蒙古草原南部,南下燕京有驛道溝通,既不嫌遼遠,又便于同草原各部聯系,對蒙古貴族統治草原地區和漢地都是十分適宜的。上都路東與遼陽行省毗鄰,西以今太仆寺旗與興和路分界,北面是弘吉刺部領主的應昌路和全寧路,南至古北口與大都路分界。轄一府六州十五縣。境內居民既有游牧的蒙古部落,也有大量農業人口、工匠、商人和獵戶。除歷代斡耳朵和諸王投下戶外。人口最多時達4萬余戶,11萬余口。 “上都城由宮城、皇城、外城組成,皇城在全城的東南角,宮城則在皇城的中部偏北。城外有關廂,離城不遠有西內”6。 宮城東西寬570米,南北長620米,略成長方形。城墻用黃土板筑,四角有角樓,東、南、西各開一門。 宮城外25米處,有寬約1.5米的石砌夾墻,墻基仍在。沿夾墻外有一條環城街道。城外有一平坦的廣場。宮城內分布著一些自成體系的建筑群,主要宮殿遺址有30余處。主要街道是通向三門的丁字大街。 宮城中的主要建筑物是大安閣。它是用拆毀宋汴京熙春閣的建筑材料,仿照熙春閣建造的。國家的重大典禮,多在這里舉行。此外,見于記載的歷代增修的殿閣尚有穆清閣、洪禧閣、水晶殿、香殿、宜文閣、睿思閣、仁春閣、鹿碩殿、歇山殿、崇壽殿、楠木殿、隆德殿、萬安閣、清寧殿、統天閣等等。 時人描寫宮城的景色稱:“綠闌青草玉花驄,馴鹿游眠殿閣東”;“曲曲欄干兔鹿馴,雨肥綠草度青春”;“數樹青榆延閣東,云窗霞戶綺玲瓏,上林文鹿高于馬,時引黃碧草中”;“宮草蔥茸拂檻青,苑中扈鹿自和鳴。云邊仙子鏘環佩,日暮君王幸穆清”。宮城之內,殿閣之旁,時有駿馬、馴鹿、馴兔出沒于碧草叢中,增添了宮城的閑逸氣氛。并體現了上都行官草原城市的特點和牧業生產的氣息7。 上都的外城大體上呈正方形,每邊長約2200米?,F存遺址高約5米,下寬10米,上寬2米?;食窃谕獬堑臇|南角,亦呈正方形,每邊長約1400米,皇城的東南城是外城東南墻的一部分。墻身殘高約6米,下寬12米,上寬2.5米。 皇城四角有高大的角樓臺基,南北各開一門,東西各開二門。外城東城的門就是皇城的東門。外城西開一門,北開二門,南面除皇城南門外,另有一門?;食桥c外城的所有城門都筑有甕城,有的為方形,有的為馬蹄形?;食莾冉值缹捳坏?,主次分明,相互對稱。城內建有很多官署、寺院和手工業作坊,見于記載的有乾元、龍光、華嚴等寺以及孔子廟和老zigong等?;食潜泵媸腔始覉@林。 上都城的東、南、西都有關廂,東關長約800米,西關長約1000米,南關長約600米。宋本《上京朵詠》稱:“西關輪輿多似雨,東關帳房亂如云?!薄对贰ず忧尽酚小按笪麝P南馬市口”的記載,可知西關有馬市,或為商業區;東關近皇城,帳房錯落,或為前來朝覲諸王安置部眾的所在。 傳說劉秉忠建城時,曾作法驅龍,并立鐵幡竿鎮之。上都城遺址西北哈燈臺山發現一塊長2.1米、寬1.1米、厚0.6米的白石條,石條一面正中并排鑿有兩個小洞,石條當是一種樹竿座,可能是鐵幡竿的座基?,F在,鐵幡竿已成為上都的名勝之一。 上都城外有離宮,稱西內。有昔刺斡耳朵,又稱棕殿、棕毛殿。昔刺,蒙古語,意為黃;斡耳朵即宮帳、營帳,昔刺斡耳朵即“黃色的營帳”。這里是元舉行大宴的地方。此外,上都附近還有專供皇帝巡幸時打獵的場所三不刺和東、西兩涼亭。 蒙古王公貴族大聚會時,要舉行“詐馬宴”,也稱“只孫宴”。這是一種規模最大,費用最多,最為隆重的宴會。只孫,蒙古語,意為顏色。詐馬,波斯語,意為外衣、衣服。凡有資格參加這種宴會的人,都有皇帝賜與的織金文衣。屆時,他們必須按統一規定,穿上皇帝賜與的同種顏色的服裝,按尊卑次序就座。臣僚被賜只孫衣,能參與只孫宴也是地位和榮譽的象征。漢官周伯琦對此有詳細的記載8。 兩都制確定后,忽必烈每年春夏至上都,秋冬回大都。上都雖為陪都,卻因皇帝有半年時間駐蹕于此,而具有實際上的政治地位。忽必烈行漢法后,遭到守舊派諸王的不滿與反抗。但時勢使然,不得不爾。為了更好地維護黃金家族的團結,進而鞏固元朝的統治,忽必烈也必須充分照顧蒙古貴族的習慣和利益,上都是他加強對草原地區的統治和維系與蒙古貴族關系的渠道,這里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保留了更多的草原文化特點和蒙古舊俗。每年二、三月,皇帝駕幸上都,九月前后,返回大都。 在上都的政治活動主要有舉行忽里勒臺和正常的政事處理。忽里勒臺的內容有公推大汗,舉行大汗即位儀式,宣讀先朝圣訓,對諸王、公主和各部首領等進行賞賜,然后是大宴會(只孫宴)。 皇帝巡幸上都,中央機構的主要長官也需隨駕,在上都繼續輔佐皇帝,議理朝政。一些重要的衙屬,在上都均設有分支機構。如中書省上都分省,御史臺上都分臺,翰林院上都分院等?!疤熳訒r巡上京,則宰執大臣下至百司庶‘府,各以其職分官扈從”9?!案餍惺⌒共⒉罟倨鸾庖粦X糧,常典至京又復馳驛上京飛報”10。 上都地區農業畢竟不甚發達,皇室、百官所需則仰賴大都轉輸與和糴,上都建有規模宏大的倉庫萬盈倉和廣積倉,儲糧不下三四十萬石,足以供應上都官民所需。 為了保障上都與大都間的密切聯系,元朝在兩地間設有驛道,建有驛站。周伯琦說:“大抵兩都相望,不滿千里,往來者有四道焉,曰驛路,曰東路二,曰西路。東路二者,一由黑谷,一由古北口?!薄肮疟笨诼窎|道,御史按行處也”;黑谷輦路,“每歲扈從,皆國族大臣及環衛有執事者,若文臣仕至自首或終身不能一至其地也”。 驛路全長約800余里,自大都建德門(今德勝門小關)出發。途經昌平縣、新店、居庸關、榆林驛(今北京延慶縣康莊附近榆林堡)、懷來縣(今河北懷來縣東,其地已為官廳水庫淹沒)、統墓店(今懷來縣土木堡鎮)、洪贊(今懷來縣杏林堡南東、西洪贊)、槍桿嶺(又稱桑干嶺,今長安嶺)、李老谷—尖帽山(槍桿嶺北10余里為李老谷,行經谷中,過谷后即可望見尖帽山)、龍門站—雕窠站(今長城南龍關、雕鶚堡)、赤城(今屬河北)、云州(今屬河北)、獨石口、偏嶺—擔子洼(獨石口西行40里至偏嶺,為草原與谷地的分界)、牛群頭(今河北沽源縣南10余里)、察罕腦兒(意為白海,在今河北沽源縣北數里)、李陵臺(今正藍旗西南的黑城子)、桓州、望都鋪(或即南坡店,在上都西南約30余里),過灤河即達上都。此驛路又為嶺北至大都官道的一段,嶺北諸王朝會,使臣、官吏、軍隊往返,糧食和各類物資的轉輸,都需經此驛路。而因途中有槍桿嶺,以俗傳真龍天子不上槍桿,故皇帝決不走此路。 東道長750余里,設18處捺缽。出建德門,經大口(或在今北京市海淀區北境)、黃堠店、皂角、龍虎臺(今昌平縣西北辛店)、棒槌店(今居庸關北)、官山(今獨山)、車坊(今北京市延慶縣東)、黑谷(今名黑峪口)、色澤嶺(今名佛爺崮)、程子頭、頡家營、沙嶺(當在今沽源縣境豐元店附近)、失兒八禿(蒙古語,意為有泥淖,即牛群頭)、鄭谷店(即察罕腦兒行宮納缽)、泥河兒(明安驛納缽)、雙廟兒(李陵臺驛納缽)、南坡店(望都鋪納缽)。此為皇帝赴上都路線,尋常人不得由此路行,其兩端與驛路相合諸地置有驛站,其余路程則只有納缽而無需置驛。故官山至沙嶺間無驛站。御史按行雖由東道,但與此略有不同,出京走順州、檀州、古北口、宜興州(今河北灤平縣北興州小城子),沿灤河而上至東涼亭,達上都。 古代風景畫鑒賞西路出京由大口、黃堠店、皂角、龍虎臺、媯頭、懷來、統墓、阻車(雷家店,今河北懷來西)、豐樂(今新保安附近)、雞鳴山(在今河北懷來下花園南邊)、宣德府(今河北宣化)、沙嶺、得勝口(今河北張家口市東北宣平堡北14里)、野狐嶺(今河北張家口西北膳房堡北)、興和路(今河北張北縣)、忽察禿(意為有山羊處,在張北西20里處)、回回柴(蒙古語名為忽魯禿,意為有水泊,在內蒙古太仆寺旗寶昌境內)、苦水河兒、遮里哈剌(今河北張北安固里淖)、蓋里泊(達里諾爾)、鄭谷店、泥河兒、六十里店、南坡店,至上都。由于兩都間有幾條路溝通,聯系密切,上都所需不乏。 皇帝巡幸時乘象輿(又稱象輦),即由四只大象馱負的大型木轎。轎上插有旌旗,外包獅子皮,內有金絲墊,每象有馭者一人。行至狹窄處,則獨乘一象或乘坐由兩象馱負的象輅。 皇帝出大都,擇吉日起駕,大都百官送至大口;回鑾,再至大口恭迎。 上都將蒙古草地與中原漢地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它的重要性并不亞于京師大都。因而在元朝統治期間,這里發生了不少驚人心魄的政治事件。 至元四年,戰敗的阿里不哥在這里晉見其兄;十一年至十六年,元朝滅宋的方略大都在這里制定;十三年,忽必烈在這里接受南宋少帝與太后的朝見;而在整個平定西北諸王的叛亂中,這里又是元軍的大本營和軍需供應基地;在這里,漢臣們不只一次彈劾過阿合馬、盧世榮,桑哥則被處死于此地;成宗在這里戰勝了乃兄甘麻剌登上了皇帝寶座;武宗處死了反對者當了皇帝;英宗在此被殺;文宗在此制定了謀殺其兄的計劃。凡此種種,適足以證明其在元朝政治生活中地位之重要。 正因如此,終元之世,這里一直是“富夸塞北”的草原第一大城市。元順帝至正十八年(1358),紅巾軍北伐,關先生、破頭潘、劉二等由大同進兵上都,“焚官闕,留七日,轉略往遼陽,遂至高麗”。使這座積百年之力建起的城市及其殿閣化為灰燼。自此,宮闕殘破,大駕不復時巡。順帝北歸后,曾一至上都,而所居卻是“行殿”,足見上都建筑已被破壞無余。明、清兩代,并未重加修葺,這里又變成了游牧的草場,使繁華一時的上都,空余“禾黍”之嘆。 注釋1陳高華、史為民《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 2《金史·地理志上》桓州條下載,曷里滸東川,更名金蓮川,世宗曰:“蓮者連也。取其金枝玉葉相連義也”。 3孔齊《至正直記》卷一?!渡隙急苁睢贩Q,相傳劉太保遷都時,因地有龍池,不能干涸,乃奏世祖當借地于龍,帝從之。是夜三更雷震,龍已飛上矣。明日以土筑城基。 4《元史·世祖紀一》。 5《元史·世祖紀二》;《元史·地理志》栽:“五年,以闕庭所在,加號上都,歲一幸焉?!迸c本紀不同,此從本紀。 6參見《元上都》;賈州杰《元上都調查報告》。載《文物》1977年第5期;內蒙古文物工作隊編《內蒙古文物資料選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62年。 7參見《元上都》,胡助《灤京朵泳十首》,楊允孚《灤京雜詠》,周伯琦《扈從上京宮學紀事絕句二十首》,鄭彥昭《上京行幸詞》等。 8周伯琦《近光集》卷一《詐馬行》載:國家之制,乘輿北幸上京,歲以六月吉日命宿衛大臣及近侍服所賜濟孫翠珠珍寶衣冠腰帶,盛飾名馬,清晨自城外各持彩杖,列隊馳入禁中。于是,上盛服御殿臨觀,乃大張宴為樂,唯宗王、戚里、宿衛、大臣前列行酒,余各以所職敘坐合歡,諸坊奏大樂,陳百戲,如是者凡三日而罷。其佩服曰一易。大官用羊二千,馬三千,它費稱是,稱之曰濟孫宴。濟孫,華言一色衣也。俗呼曰詐馬宴。 9黃縉《黃金華先生文集》卷八,《上都御史臺殿中司題名記》。 《折津志輯佚·歲記》。 周伯琦《扈從集·前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