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大元王朝(出書版)在線閱讀 - 第28節

第28節

    4《元史·木華黎附霸突魯傳》。

    5《陵川集》。

    6《元史·許衡傳》。

    7《元史·世祖紀》。

    8參見《元史·世祖紀二》。

    910《元史·百官二》。

    《元朝史》。

    許有壬《圭塘小稿》卷八《河南省左右贊治堂記》。

    《元史·百官七》。

    胡祗《紫山集》卷二二《軍政》。

    《永樂大典》卷二六八《憲臺通紀·照刷樞密院文件》。

    葉子奇《草木子》卷四下。

    《元史·世祖紀一》。李璮之亂李璮小字松壽,是金末紅襖軍首領李全和楊妙真之子(一說為其養子)。金末紅襖軍領袖楊安兒、劉二祖和郝定等先后犧牲,余部由楊安兒之妹(一說為其女)楊妙真統領。另一紅襖軍首領李全與妙真結為夫婦,隊伍逐漸恢復壯大。成吉思汗十三年(宋寧宗嘉定十一年,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李全降宋,駐軍楚州,受宋封為東京路總管。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宋理宗寶慶二年,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北上,攻占并進駐益都。李全在益都被蒙古軍圍困一年,兵敗后投降,被任為山東淮南楚州行省,他在蒙宋間朝秦暮楚,降蒙以換取立足之地,依宋以取得糧餉資助?!暗脤V粕綎|,而歲獻金帛”,“外恭順于宋以就錢糧,往往貿貨輸大元”1。同時借蒙古軍聲威南下攻宋,擴展自己的勢力。太宗二年(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占領楚州,南攻泰州,突襲揚州,不下。次年在圍攻揚州時被宋軍襲殺,楊妙真北歸,余眾降金。

    李全死后,其子李璮襲為益都行省,仍專制山東。他完全繼承乃父故技,假名攻宋,取得蒙古的糧餉和官爵,卻坐鎮山東,發展個人勢力,“盡專兵民之權”2。1258年憲宗南征,向他征兵。他卻以“益都南北要沖,兵不可撤”為由3,拒不出兵,同時攻取宋海州(今江蘇連云港市東南)、漣水(今屬江蘇)?!按髲埧私葜Α?,以攫取軍賞,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中統元年,忽必烈即位,李璮果然加封江淮大都督。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戰爭,給他帶來了擴張實力的機會,他謊報軍情,張大宋軍之勢以相要挾,乘機騙取糧餉,修繕城塹,自請“節制諸道所集兵馬,且請給兵器”,擴大軍權?!吧w璃專制山東三十余年,其前后所奏凡數十事,皆恫疑虛喝,挾敵國以要朝廷,而自為完繕益兵計,其謀亦深矣”5。

    中統二年(1261),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戰事進入緊張階段,大兵集中在北征前線,內地兵力空虛,李璮加緊鑼密鼓策劃叛亂。忽必烈對李璮的陰謀雖有所覺察,因與阿里不哥的戰爭勝負未分,北方形勢嚴峻,對他也只好暫時容忍,寄希望于叛亂能延緩發生。

    梅花圖李璋岳父王文統為忽必烈平章政事,能隨時了解朝廷動向;一妻為東道宗王塔察兒之妹,與蒙古貴族聯系交往亦深。惟一子彥簡,為質子住京師質子營,使其不能不有所顧忌。自京師至益都有李璮所置私驛,中統三年(1262)正月,彥簡乘私驛逃歸,李璮更無后顧之憂。

    二月,璮獻漣、海等三城于宋,乘蒙古軍無備,起兵叛元,盡殺蒙古戍軍,攻占益都,發府庫犒軍,并迅速占領濟南。此時,北方戰事轉而對忽必烈有利,阿里不哥與察合臺汗阿魯忽發生矛盾,并親率大軍前往討伐阿魯忽,正當南軍準備追襲阿里不哥時,李璮叛亂的消息傳至,忽必烈不得不急撤追襲阿里不哥之兵,發蒙古、漢軍,部署平叛。

    忽必烈請姚樞分析形勢,樞稱“使追乘吾北征之釁,留后兵寡,瀕海搗燕,閉關居庸,惶駭人心,為上策;與宋連和,負固持久,令數擾邊,使吾疲于奔救,為中策;如出兵濟南,待山東諸侯應援,此成擒耳”6,并斷定李璮將出下策。忽必烈在布署平叛時,重點也是防止李璮兵出山東至河北、燕地,阻止其采用上策。他命水軍萬戶解成(解誠)、張榮實、大名萬戶王文干及萬戶嚴忠范會東平,濟南萬戶張宏、歸德萬戶邸浹、武衛軍炮手元帥薛軍勝等會濱棣。詔濟南路軍民萬戶張宏、濱棣路安撫使韓世安,各修城塹,盡發管內民為兵以備。召張柔及其子弘范率兵二千詣京師。阻止叛軍自魯西和海上進軍河北。令諸王合必赤總督諸軍,以不只愛不干及趙璧行中書省事于山東,宋子貞參議行中書省事。令真定、順天、河間、平灤、大名、沼州、河南諸路兵皆會濟南。待李璮出下策進入濟南時,消滅叛軍;以中書左丞闊闊、尚書怯烈門、宣撫游顯行宣慰司于大名,統領沼、磁、懷孟、彰德、衛輝及河南東西兩路軍,阻止叛軍勢窮向河南逃竄,與宋連和。敕元帥阿海分兵戍平灤、??诩皷|京、廣寧、懿州,備御任平州總管的李璮之子,阻止父子連兵或取海路逃入遼東,將他的勢力圍困在山東二地。同時,放棄息州(今河南息縣),遷其民至蔡州,令戍守息州的蒙古將領拔都抹臺率戍兵趨濟南,加強平叛兵力。令東平萬戶嚴忠范留少量兵力戍守宿州(今安徽宿州市)、蘄縣,以余兵自隨加強東平防衛。及至得王文統參與策劃叛亂的實證后,誅王文統及其子蕘,以趙壁為平章政事。

    不出姚樞所料,李璮果出下策。二月二十七日,李璮抵濟南,初獲小勝,后為阿術所統蒙古軍和史樞所統漢軍擊敗,被殲四千人,遂退保濟南。蒙古軍離城三十里開河筑城,凡三河三城,以十七路兵馬將濟南團團圍定。自此,李璮軍與外界聯系斷絕,叛軍不得出,猶日夜拒守。李璮“取城中子女賞軍士,以悅其心;且分軍就食民家,發其蓋藏以繼,不足,則家賦之鹽,令以人為食”7。六月,城中食盡,甚至截屋檐草拌鹽飼馬,即而屋檐草亦盡,將至人自相食。李璮情緒沮喪,終日昏昏沉沉,“軍伍不備,將士作亂,以至絕糧,俱不能曉”8。七月十三日組織突圍,軍士已無力戰斗,復被蒙古軍殺人。于是,“人情潰散,……各什佰相結,縋城以出?!倍?,吩咐眾人各自為計尋求生路,自乘小舟入大明湖投水,水淺不死,為官軍所獲,被丞相史天澤殺死。

    李璮之亂的發生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和社會原因。在蒙金戰爭中,河北、河東的地主武裝分成保金和投蒙兩大部分。降蒙的武裝地主在滅金戰爭中為蒙古統治者立下了不小的功勛,蒙古貴族一度依靠他們維持了在中原與金朝的相持局面,并取得了對金戰爭的優勢。為了利用他們對抗金朝,蒙古貴族不惜以高官爵位籠絡他們。凡對降蒙的金朝將領和地主武裝,蒙古統治者一律“因其日而令官”9,授與行省、領省、大元帥等職位,允許他們世襲領有本勢力范圍內的軍民之權,從而形成了專制一方的強大割劇勢力。這些乘亂而起的地方割據勢力并無明確的政治目標、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在社會動蕩時期,他們以武裝力量為支柱,不論是對金、對宋還是對蒙古的態度,都取決于是否有利于發展個人勢力。他們投靠蒙古貴族,也正是基于后者的軍事力量較強,能在必要的時候給他們以軍事上的支持援助;并且能給他們更多的自主機會。他們同蒙古統治者間只存在互相利用的關系,他們的聯合是建立在各自利益基礎之上的,因此他們對蒙古統治者的離心傾向是十分明顯的;而在對金、宋的戰爭中,他們又各自發展了自己的實力,這就為他們擁兵自重甚至發動武裝叛亂提供了可能。同時,他們同蒙古貴族間也存在著爭奪土地、人口的利害沖突,因此一旦有機可乘,他們就背叛,李璮不過是他們中的典型和代表。這一點從事件的處理上也得到了反映。

    祝允明所記李璮赴水未死為人救出被俘后,與嚴忠范和史天澤的一番對話即反映了當時一些漢人世侯的態度和動向。忠范首先向李璮發問說:“此是何等做作?”李璮答稱:“你每(們)與我相約,卻又不來?!眹谰驮诶瞽f肋下刺了一刀。史天澤問:“何不投降?”李璮竟不予理睬。又問:“忽必烈有甚虧你處?”李璮卻說:“你有文書約俺起兵,何故背盟?”于是史天澤命人砍去李璮兩臂、兩足,挖其心而后斬首。史天澤不待奏報而急不可待的殺死李璮,其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宜即誅之,以安人心”10,其真實目的極有可能是殺人滅口。這就說明當時一些漢人武裝地主對蒙古國的統治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離心傾向,只是在行動上有的謹慎、有的急切而已。

    正是由于漢人世侯的這種態度和動向,才使李璮敢于貿然舉兵叛亂。他錯誤地認為只要山東兵起,各路漢人世侯都會群起效法,大事可成而自己因首為天下倡而功必在諸侯上。但是,他沒有估計到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戰會在短期內發生有利于南軍的轉折,他更沒有估計到漢人世侯中響應者寥寥無幾。

    由于阿魯忽扣留了阿里不哥使者征調的軍需,導致阿里不哥的西征,忽必烈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頓時減輕,他可以調動大量兵力全力平叛,李璮受到了強大的軍事壓力;漢人地主武裝只有太原總管李毅奴哥、達魯花赤戴曲薛等響應,勢孤力單,也被一舉消滅。而史天澤、嚴忠范等則被派出討叛,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當然不會做叛軍的應援。李璮所統軍隊雖然也有一定的戰斗力,但人數有限,且脫離人民,內部也存在矛盾,無法與忽必烈的蒙漢聯軍對抗。叛亂僅維持了五個月就被平定了。

    李璮的叛亂雖然時間不長,但給忽必烈帶來了極大的震動,對蒙古國和元朝統治的影響是巨大的。

    首先,叛亂的籌劃者之一王文統,充任中書平章的要職,深得忽必烈的信任,“總內外百司之政”,“委以更張庶務”,當忽必烈親征阿里不哥時,“凡民間差發、宣苛鹽鐵等事,一委文統裁處”,是掌握中央行政大權的實權人物。地方武裝地主則多與李璮有交往,被李璮列為叛亂的聯合力量,形勢確實十分嚴峻。忽必烈在依靠漢人治理漢地的方針中最擔心的一點——大權旁落的危險確實存在。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高度警惕。以往漢人儒士們在向忽必烈講授儒家治國思想時,曾力詆回回商人橫征暴斂、貪贓枉法之非,回回商人的勢力受到了排斥。而今,李璮的叛亂給了他們一次東山再起的機會,于是他們紛紛伏闕上言:回回雖時盜國錢物,未若秀才敢為反逆。這一切,都使忽必烈對漢臣、漢將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雖然他沒有改變以漢法治理漢地的基本方針,但在用人行政上,對漢官的信任卻有了更多的保留,在不得不利用漢官為其辦理具體事務時,卻在每一機關都分派一名蒙古正員監臨,并配置一名權位相同的古代風景畫鑒賞回回官員為同知進行防范和牽制。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至元二年,忽必烈正式頒布了“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制”的決定。并在至元五年,果斷地罷去了諸路女真、契丹、漢人為達魯花赤者。而回回、畏兀、乃蠻、唐兀人仍舊。從此,回回人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增加,地位有所提高,中央的實權漸漸落入回回人阿合馬手中,引起了后來元朝政局的一系列矛盾和傾軋。

    李璮的叛亂增加了忽必烈對來自漢人世侯離心傾向的疑慮,鑒于北方黃金家族內部人心也十分不穩,忽必烈審慎地處理了與李璮事件相涉的人和事,“他總的原則是:在迫使這些地方軍閥交出實權(特別是軍隊),消弭是以產生李璮一類叛亂的基礎的前提下,既往不咎,而且根據情況與需要,繼續任用以拉攏漢人官僚;同時,利用這一形勢,因勢利導,進行政治改革,加強中央集權”。

    忽必烈加強中央集權的阻力除來自蒙古貴族的抵制外,也受到漢地割據勢力的阻撓,李璮之亂的迅速徹底平定,為忽必烈解除漢人割據勢力提供了契機。為了補救自己的失誤,維護個人及其家庭的利益,表示對蒙古大汗的忠誠,漢人武裝頭目、丞相史天澤首先提出:“兵民之權,不可并居一門,行之請自臣家始?!奔慈?,史氏子侄解兵符者十有七人。其余如史氏的姻親、武衛親軍指揮使李伯佑以及東平嚴氏(嚴忠濟兄弟)、滿城張氏(張柔父子)、濟南張氏(張榮父子)等也效法史氏所為,忽必烈則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對前事既往不咎,對他們依然當成漢人地主階級的代表而予以優容,既解除了他們的兵權,消除了叛亂的隱患,又安定了漢人官僚,穩定了人心,維持了蒙漢統治階級的聯合,并在此基礎上,加快了改革的步伐。這次解決漢地地方勢力的措施大致可歸納為六點:(一)消除私家的權力,除本人外,罷其兄弟子侄之為官者;除真定董氏(董文炳兄弟)外,一度解除了地方軍閥的兵權。以后在滅南宋的戰爭中,史氏、張氏兄弟雖分別被任命將兵,但這時的軍隊已不再是他們的私人武裝力量。

    (二)嚴格執行地方的兵民分治制度。規定官民管理民事,掌兵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統攝。這一點在太宗時耶律楚材早已提出過,但未能貫徹執行。至此,則首先在山東以董文炳領兵,撒吉思治民。其年十二月,作為定制在全國推行。

    (三)罷諸侯世襲,行遷轉法,消除割據的基礎。

    (四)易置將帥,使將不能擅兵。

    (五)置萬戶府監戰,選宿衛士監漢軍。在中央設樞密院,作為總領軍事的機關。

    (六)取消漢人官僚的封邑。如史天澤原封于衛,自動申請歸還朝廷;張柔、嚴忠濟的封戶,也于至元二年明命改為民籍。同時,加強中書省的權力,把司法、行政權集中到中央。

    李璮的叛亂,使忽必烈認識到削奪漢人世侯軍權的迫切性,并為實行中央集權的改革提供了條件,從而加速了忽必烈實行中央集權的步伐。漢地分離傾向的解決使忽必烈取得了經驗,并能組織統一領導的武裝力量,平定東、西道蒙古諸王的叛亂,為元朝的建立和鞏固提供了經驗教訓。

    注釋1《元史·李全傳》。

    2虞集《元帥張獻武王廟碑》,見《元文類》卷二一。

    3《元史·憲宗紀》。

    45《元史·李璮傳》。

    6《元文類》卷八《左丞姚文獻公》。

    7《元史·李璮傳》。

    8祝允明《前聞記》,載《紀錄匯編》;參見周良宵《李璮》之亂與元初政治》,載《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四期。

    9《元典章》卷九《改正投下達魯花赤》。

    10《元史·李璮傳》

    《元史·世祖紀三》。

    周良宵《李王童之亂與元初政治》。

    《元朝名臣事略》卷七《丞相史忠武王》。

    第二十九章

    大元朝全面解讀楊恭懿在歷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楊恭懿,字元甫,奉元(今屬陜西)人。他自幼好書,力學強記,雖身經戰亂,未嘗一日廢學,成為當時著名的理學家,元世祖十分欣賞他的學識。

    至元十六年(1279),受元世祖詔在太史院參與改革歷法。他配合郭守敬制定新儀、新表(都是測量工具),通過在不同地方測量,測量出當年冬至晷影(日影)和日纏(太陽運行的度數),計算出不同地方的差距,觀察大都北極的高低、晝與夜的長短,再參照古制,創立新法,推算成《辛巳歷》。這個《辛巳歷》雖有不完備的地方,但與前代的歷法相比,卻不遜色。這里顯然有楊恭懿的功勞。

    此外,他還配合郭守敬等人,對古代歷法進行了研究與總結,并在此基礎上,依實進行推算,向元世祖獻上了《合朔議》。

    王恂在學術方面有什么貢獻?

    王恂,字敬甫,中山唐縣(今河北唐縣)人。其父王良,深通理學以及天文律歷。這種出身對王恂有較大的影響。再加上王恂資性穎悟,過目成誦,又曾師從劉秉忠。所以,在年輕時(二十八歲)就被元世祖忽必烈擢為太子贊善。其在學術上的成就大致有兩個方面:一在理學上,一在算學歷法上。

    在理學上,他的造詣很深。在做元裕宗的老師時,他經常給裕宗講解“三綱五?!钡木约皻v代興亡的原因,尤其是對近代的遼、金得失,分析精到,論著其善惡。他對心學有獨到之處。有一次,裕宗問他“心之所守”,他引用許衡的話說:“人心如印板,唯板本不差,則雖摹千萬紙皆不差;本既差,則摹之于紙,無不差者?!币粫r被傳為至理名言、守心之要。

    王恂在學術上的另一個貢獻,是他負責與郭守敬一起修撰著名的《授時歷》。王恂很早的時候就以算術出名。對算術,他看得很高。有一次,裕宗問他有關算術的事,他說:“算術,六藝之一;定國家,安人民,乃大事也?!彼麑λ阈g的造詣也很深。在制定《授時歷》時,有關數學方面的推算,全由王恂負責進行。歷法中的推算,要求細微周密,不可有任何差錯。王恂出色地完成了這個重要任務?!妒跁r歷》之所以那樣完善,這與王恂在數學上的精密計算是分不開的。

    張立道的生平情況如何?

    張立道,字顯卿,大名(今河北大名)人。起初,他做元世祖的宿衛。他一生主要的經歷是治理云南和三使安南(今越南)。

    龍紋金釵至元四年(1267),張立道奉命出使西夏,很好地表現了他的才能?;首雍龈绯喾鉃樵颇贤?,張立道為王府文學,有善政。后來又與他人出使安南?;首雍龈绯啾缓?,為之報仇,受到元世祖褒獎。至元八年,又出使安南,宣布建國號詔書。

    至元十年,掌大司農事。因為他熟悉云南,朝廷命他在云南巡行勸農。在任期間,引水造良田萬余頃,教當地人以先進的種桑、養蠶方法,使當地人漸漸富裕起來,也引來周圍一些少數民族歸降。后又在云南建孔廟,立學校,擇師教授當地子弟,習禮行禮,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地的風俗。至元十七年,入朝力請云南王子也先帖木兒襲王位。張立道被授臨安(今浙江杭州)廣西道宣撫使,兼管軍招討史。在任期間,鎮壓了必思的反叛,二十二年,擴大兩江等地稅戶二十五萬戶,增加了當地稅收。又在建水路設孔廟,建學校。

    至元二十七年,安南有變故,朝廷派張立道以禮部尚書身份第三次出使安南。到安南之后,他以安撫為主策,對安南世子陳日燇曉以利害,明以大義。感動得陳日燇流下眼淚,發誓死也不敢忘記大元天子的大恩大德。

    至元二十八年到大德二年(1298)間,張立道分別在兩浙、四川、陜西、云南等地任職。

    張立道一生三次出使安南,在云南做官最久,當地百姓都十分敬仰他,為他立祠以示紀念。

    陳祐、陳天祥兄弟在政治上有什么作為?

    陳祐、陳天祥,趙州寧晉(今河北寧晉)人。

    陳祐,一名天祐,字慶甫。少年時發憤讀書,精通經史。任官期間,以清廉、愛民、行德政聞名。至元二年(1265),在南京路治中任上,有的地方發生了蝗災,上司急責滅蝗。陳祐已經召集起數萬人的滅蝗隊伍。時正值收獲季節,陳祐考慮到數萬人捕蝗,會傷害莊稼,嚴重影響收成,那樣的話,百姓一年的汗水就白流了。不如收割莊稼,農民還會有所得。于是他果斷下令,提前收割莊稼。有人向他建議說:“你這樣違背上司意志,會犯專擅之罪的?!标惖v說:“為了救百姓的性命,犯專擅之罪我也心甘情愿?!卑傩盏玫搅藢嵒?。陳祐先后在不同地方的任職期間,總是把維護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地位。

    至元六年,朝廷為中書省與尚書省是否合并爭論不休。當時阿合馬為尚書平章政事,掌有實權,他想讓中書右丞相安童為太師,以此把中書省合并到尚書省。但是又害怕陳祐提反對意見,就私許陳祐如果他不提反對意見,就讓他做尚書參知政事。等到決議的時候,陳祐堅決主張:“中書省是政治的根本,祖宗所立,不能廢除。太師一職,沒有必要虛設?!庇谑呛喜⒅袝〉氖虑橐簿筒涣肆酥?。后來阿合馬一怒之下,調換了他的官職。因為他為人耿正,一心為公,所以當時的不法官吏,連大權在握的阿合馬也避他三分。至元十三年,陳祐剛上任南京總管兼開封府尹,當時的官吏因為怕他而人心惶惶。陳祐說:“何必如此呢?以前是污吏,今為廉吏,我就把他當做廉吏;以前是廉吏,現在成了污吏,我就把他當做污吏?!庇谑撬氖窒轮斏餍⌒?,自我束約,各自遵法守法,依法辦事。

    陳天祥,字吉甫。他和他的兄長陳祐一樣,在做官期間能順民情、遂人愿,疾惡如仇,明得失,有謀略。

    至元十三年,興國軍因為向民間回收兵器不當而導致了地方變亂。行省命陳天祥全權處理此事。陳天祥了解了實情之后,對當地百姓講:“保衛家鄉,沒有武器不行。但收兵器的人過分了,以至于引起了變亂?,F在讓你們根據實際情況以兵器自衛,怎么樣?”百姓認為這樣做好。于是他上陳行省,提出:根據當時不安定的局面,應當首先取信于民,與民同甘共苦,這才是長久之計,只有這樣才能軍民共同靖亂防jian。他的建議得到了行省的同意。在此期間,陳天祥的所作所為,都符合百姓的愿望,所以流離他鄉的人,又回來務農了,鄰郡的百姓也來陳天祥所轄區居住創業,陳天祥以十家為甲,十甲設長以自衛。這樣,百姓也安定了,軍隊實力也增強了。當時州縣官吏沒有俸祿,陳天祥又根據實際情況,給這些官吏定了俸祿,按月發放,官吏也不再侵擾漁利百姓了,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在此期間,陳天祥的民望很高。

    至元二十一年,陳天祥被拜為監察御史。當時盧世榮執政,權傾一時,甚至隨意殺人,于是臣僚震懾,沒有一個敢于說真話。陳天祥義憤地向元世祖上疏,力陳盧世榮骯臟的發跡史,以及任職之后不知改悔,反而愈加猖狂,肆意誅罰等事,指出他上任僅一百多天,就鬧得民怨沸騰。元世祖令陳天祥與盧世榮當面對質。當天,元世祖就下令將盧世榮法辦,朝野稱快??傊?,凡是有礙天下安定的人,陳天祥決不手軟。

    鄧文原一生有哪些主要事跡?

    鄧文原,字善之,又字匪石,錢塘(今浙江錢塘)人。他是元代著名學者。一生歷任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文宗、天順帝朝。

    至元二十七年(1290),鄧文原任杭州路學政,后來歷任崇德州(今浙江桐鄉西南)教授,翰林應奉、修撰。武宗時,鄧文原參與修撰《成宗實錄》。仁宗時,他先后任過國子司業、江南浙西道江東道肅政廉訪史等職。在江南浙西江東道任上,鄧文原頗能平反昭雪冤獄,決斷疑案、難案。如吳興一個老百姓夜晚在回家的途中,被官府巡邏抓住后又設法逃脫,巡邏追上之后,將他刺倒在地。第二天家人發現此人時已奄奄一息,臨死時,這個人說:“一個戴白帽子,穿青色衣服的大個兒是殺害我的兇手?!备婀俸?,官府抓了一個可疑的人,屈打成招,投在大牢里,三年之后,鄧文原查得此案,認為,現在抓起來的人個子不高,習慣左手(死者傷在右肋)不應該是殺人犯。于是重新審理此案,最終抓住了真正的兇手,釋放了被冤系三年的無辜者。因為他常常能準確地斷案,當地百姓中流傳著他種種神奇的故事,諸如冤獄得以平反,冤情得以昭雪,感動了上蒼,使久旱不雨的徽州,喜降甘霖之類。此外,在此期間,他還努力減免百姓賦稅,削除榷茶轉運司的權力等事宜。

    英宗時,鄧文原被拜為集賢直學士。任上提出一些改革弊政的便民主張,諸如平反冤案,在災區設倉救濟百姓、罷除榷茶轉運使等。

    鄧文原對自己很嚴格,對他人卻能行之以恕道。他為人正直,雖然家貧,但任官廉潔。后來官越升越大,但正直廉潔的秉性卻絲毫沒有改變。

    齊履謙在學術方面有哪些主要貢獻?

    齊履謙,字伯恒,大名(今河北大名)人。他的父親是當時的數學家,這種家庭出身,對他一生的學術成就影響很大。他自幼勤苦好學,博覽群書,自經史、天文、地理至陰陽、醫學、卜筮、醫藥等書均曾研習,且多有心得成果,成為當時有名的學者,他在學術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如下兩個方面:首先,齊履謙在經學上取得了成就。據載:他在十三歲時即師從名儒,專研圣賢之學。從此以格物窮理為終生事業,深研理學,著作頗豐,如《大學四傳小注》、《中庸章句續解》、《論語言仁通旨》、《書傳詳說》、《易系辭旨略》、《易本說》、《春秋諸國統紀》等。此外,他還根據邵雍《經世書》寫了《經世書人式》和《經世書外篇微旨》。

    其次,齊履謙在歷法學上也取得了成就。據載:他在十一歲時,他父親就教給他推步星歷,他對此也頗有興趣,鉆研得很透。后來朝廷立太史局,修訂新歷,他補為星歷生,后來又做歷官,使得他對天文歷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著作有《二至晷景考》、《經串演撰八法》。前者是他根據自己長期觀察對《授時歷》所做的推考;后者是他對《授時歷》的經、串法的詳細解釋,這些都是對《授時歷》的補充。

    崔斌有什么事跡見于記載?

    崔斌,字仲文,馬邑(今山西朔州東北)人。他性格警謹敏感,多有智慧,喜好讀書,深悉為官之道與古今興亡之理,身軀偉岸,善于騎射,深得忽必烈賞識。他一生的主要活動在中統元年(1260)到至元十五年(1278)之間。

    元世祖銳意圖治,需得力的丞相。有一次元世祖臨幸上都,召見崔斌,元世祖在與他散步時,問他當時最緊迫的事情是什么。崔斌說:“時下最緊迫的事是任命賢人做丞相?!痹雷嬗謫枺骸罢l可擔此大任?”他回答:“安童與史天澤可擔此大任?!痹雷婺涣季?,崔斌又說:“陛下是不是認為我見識淺陋,所舉薦的人有失于公意而拿不定主意呢?如果是這樣,正好現在您身邊的人都在,問一下大家即可決定?!痹雷娲饝怂?,讓他問一下周圍的人。崔斌于是大聲說:“皇上有旨,問大家:安童做丞相,行不行?”話音未落,大家興奮地高呼萬歲。于是,元世祖就決定讓安童和史天澤做丞相。元世祖十分親近崔斌,常常向他咨詢國事,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

    在任地方官期間,他以勿濫殺、便民為首要方略。至元四年(1268),崔斌出守東平(今山東東平)。有一個士兵隨意摔死百姓嬰兒,崔斌知道后,處罰了主將,將這一士兵關在大牢里。從此之后,再也沒有出現擾民、害民之事。在此期間,他還減免了百姓的賦稅。

    在襄樊(今湖北襄樊)、潭州(今湖南長沙)戰役中,崔斌許多合理化的建議都被采納。特別是在潭州之戰中,在主將阿里海牙受傷的情況下,他采取了正確的戰略戰術,身先士卒,拿著盾牌,首先登上潭州城,大大鼓舞了士氣。在慶功宴上,阿里海牙端著酒杯向他祝賀:“攻下潭州,就是仰仗你的功勞和力量!”崔斌乘機向阿里海牙建議說:“乘現在敵人驚魂未定,我們不應當再戰,而應曉以利害,招降宋將?!卑⒗锖Q劳饬怂慕ㄗh,宋將果然紛紛獻城投降。元朝將領心怒宋將不早投降而做持久的抵抗,多想屠城。崔斌告訴他們興師滅宋不在殺人,而在得天下的大道理。元朝將領怒氣未消,以為百姓可以不殺,但宋軍必須殺。崔斌告訴他們:“宋軍的將帥是為他們主子打仗的,殺降敵絕沒有什么好處?!边@才平息元朝將領心中的怒氣?;实壑懒诉@些事之后,非常高興,提拔他為資善大夫、行中書省左丞。潭州城的軍民非常感激他,為他立了生祠,以示其救無數生靈的再造大功。

    至元十五年,他受到忽必烈召見。忽必烈問他江南各省的情況,崔斌回答元世祖說:“安定天下的根本在于恰當地用人,現在許多地方用人不當。并列舉了權jian阿合馬種種不軌之事?!痹雷媪⒓磁扇苏{查,處理了阿合馬一批不法死黨。全部罷免了害民擾民的轉運司,此舉大快人心,天下無不歡欣鼓舞。當時江淮行省沒有合適的人選,朝廷于是任崔斌為江淮行省左丞,到任后,他把以前的所有害國殃民的做法,全部廢除,并向元世祖做了匯報。阿合馬對他懷恨在心,又怕他今后對自己不利,就設法搜羅虛構了有關崔斌的一些無關緊要的事作為罪狀,又設法不讓崔斌面見元世祖,就這樣害死了崔斌,死時年僅五十六歲。崔斌死后,普天下的人都為他鳴不平。

    崔彧在政治上有哪些作為?

    崔彧,字文卿,弘州(今河北陽原)人,他才氣過人,剛直敢言,元世祖非常器重他。崔彧在政治上的作為,主要是彈劾貪官,指斥時弊。

    至元十六年(1279),崔彧奉詔到江南,為朝廷訪求藝術之人。次年返回京城,首言使臣擾亂百姓,請求元世祖治罪其人。至元十九年,被授集賢侍讀讀士,上疏追治阿合馬余黨,認為,凡是阿合馬余黨,都應當追治,即使是守門仆隸,也不應放過。即使郝禎(阿合馬死黨)已死,也應剖棺戮尸,以徹底肅清阿合馬的惡劣影響,端正朝風。至元二十年,又以刑部尚書的身份上疏元世祖“時政十八事”,切中要害,指斥時弊,主張革舊立新,整頓朝風。元世祖看了之后,當即命令能立即執行的立即執行,不能立即執行的,商議之后再執行。

    凡是崔彧上奏,元世祖都十分重視,絕大多數都令有關部門執行。他上疏,秉直而言,不隱私情,有時連元世祖的面子也不給。元世祖一心想討伐日本,他卻認為時機未成,元世祖對他說:“你的上疏,就好比射箭一樣,挽弓時是很可觀的,但射出去卻未必能中靶的?!北M管如此,元世祖仍常?!翱善渥唷?。至元二十一年,上疏言盧世榮不能當丞相,觸怒了元世祖,但也只是被罷了官。

    至元二十三年,崔彧又被重用,做了中書省右丞相。上任不久,即奏桑哥諸事,指出桑哥及其黨羽專以欺瞞皇帝,魚rou百姓為事,認為凡桑哥弊政,應全部清除。在之后的一系列奏折中,清除桑哥余黨弊政仍是其重要主題之一。這之后崔彧的上疏似乎比以前更直。有一次,他向元世祖上疏說:“桑哥事敗之后,皇帝的使臣有的不拿有璽印的書信,只是口傳圣旨,擅自釋放有罪之人,擅自沒收人家財產,有關的部門難以知其真假?!痹雷嬲f:“誰敢如此?”崔彧回答說:“咬剌也奴、伯顏察兒都做過口傳圣旨,恣意釋放罪人的事?!贝迯跃渚涫菍?,絕無虛辭,更無誣辭。所以,后來中書省上奏,請崔彧任中書右丞之職,元世祖說:“崔彧說話從來有什么說什么,沒有隱瞞,做負進言之責的官再恰當不過?!弊鳛樘熳拥亩?,崔彧是再稱職不過了。

    古代人物圖成宗即位,他仍進言不斷。崔彧在御史臺任職的時間很長,性格又剛正不阿,所以得罪不少人。大德元年(1297),朝中有彈劾崔彧的人,成宗怒其妄言,打了這個人幾十大板,并將其逐出朝廷。由此可見元成宗對崔彧的信任。

    張珪的生平情況如何?

    張珪,字公端,易州定興(今河北守興)人,他是張弘范的兒子。一方面,張珪家族三代人為蒙古滅金、滅宋,立下汗馬功勞;另一方面,張珪從小受業名師,所以在他十七歲時就以管軍萬戶的身份鎮守建康(今南京)。有一次奉命征討地方武裝,一個士兵擅殺民家豬并傷其主人,張珪立斬此兵卒,以嚴明軍紀,很快平息了這些地方的叛亂。因為他的文韜武略,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世祖拜他為鎮國上將軍、江淮行樞密院副使。之后,歷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五帝,皆有政績。

    大德年間,張珪在任上調查民間疾苦,濟救貧弱百姓,罷黜貪官污吏。在任浙西肅政廉訪史期間,彈劾罷免郡長吏以下三十多人,其他官府小吏數百人,獲臟物以億計,浙西政風為之一變。

    仁宗對張珪非常信任,還在做太子時,仁宗就說:“一定要任命一個真正的尚書中丞的話,非張珪莫屬?!毖拥v二年(1315),仁宗任張珪為中書平章政事?;侍笙胱岃F木迭兒為太師,別薛為參知行省政事。張珪進言:“鐵木迭兒沒有文化,任太師一職不稱職;別薛沒有功勞,沒有資格任參知行省政事?!被侍蠓浅I鷼?,杖責張珪,幾乎斃命。

    英宗即位,張珪又得重用。有一次,丞相拜往問張珪:“做丞相應當以什么為重?”張珪回答說:“最重要的是正國君之心,不給邪臣機會;最急迫的是廣開言路,兼聽則明?!庇幸淮?,朝廷討論弭災之法,張珪直言:“要想消災免禍,首先應當搞清楚災禍由什么引起。漢朝時,冤殺東海孝婦,當地三年沒有下雨。鐵木迭兒利用國家賦予的丞楣之權報私怨,冤殺蕭拜位、楊朵兒只、賀伯顏,這難道不是導致天災的根源嗎?人死不可復生,但給死者正身份,平反昭雪是可以的,朝廷應該給這些人平反昭雪,以示天下正義?!?/br>
    泰定元年(1324)六月,張珪與人上疏泰定帝,認為當時“弒逆未討,jian惡未除、忠憤未雪,冤枉未理,政令不信,賞罰不公,賦役不均,財用不節,”這些政治上的失策,導致民怨神怒,傷了天地和氣,建議朝廷要想消災免禍,必須從這些地方做起??上н@些合理的建議沒有被泰定帝采納。泰定二年夏,張珪因年老體病回到了老家。三年春,泰定帝一定要見張珪,專派使者召張珪回朝。泰定帝見到張珪之后,問道:“你來的時候,民間的情況怎么樣呢?”張珪回答說:“我年齡大了,到我家看望我的人也不多,太遠的地方我也不知道,就我家鄉的情況而言,老百姓餓得很厲害,朝廷雖有賑濟,但一半多的人沒有得到救濟,陛下一定要可憐他們呀!”

    張珪向幾個皇帝的進諫,都是切中當時天下的弊端,不管采納與否,張珪都直言不諱,敢忤權要,唯以天下為慮,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幾經挫折,矢志不移,癡心不改。

    姚燧有什么才名?

    姚燧,字端甫,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元代著名學者姚樞是他的伯父。他是元代有名的才子。十三歲就拜當時與他伯父齊名的學者許衡為師,窮理致知,躬行實踐,成為有元一代的名儒。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