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
乃蠻部首領屈出律逃到西遼后,西遼皇帝古魯直對他十分優待,不但以女妻之,還幫助他收集殘部,恢復力量。后來屈出律反而趁機奪取了西遼的皇位,成為了西遼的皇帝。 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將哲別率軍征討屈出律,屈出律被擒殺,西遼全境為蒙古所有。 蒙古國是如何滅亡西夏的西夏位于大蒙古國的南面,其疆域“東距河,西至玉門,南臨蕭關,北控大漠?!币耘d慶府(今銀川市)為都城,國中耕牧條件十分便利,手工業也很發達。加之地形有利,國雖小,卻堪與大國抗衡。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后,想進攻金國,但認為處在金國之西、蒙古之南的西夏是一個極大的障礙,因為一旦西夏與金聯手,自己就會兩面受敵,所以他決定先滅西夏。 1205~1207年,蒙古軍先后兩次攻入西夏,但都只是試探性的進攻,未做深入,擄獲到大批財物后便撤退了。 1209年秋,蒙古軍第三次攻入西夏,進入河西地區。西夏派太子率軍五萬迎擊,結果被打得大敗。蒙古軍直趨西夏都城中興府(1205年由興慶府改名)。西夏軍拒守賀蘭山關口,阻遏蒙古軍達兩月之久,后終被蒙古軍突破。中興府遂陷入蒙古軍重圍。但中興府的城防十分堅固,蒙古軍無法攻下,便決河堤引水灌城,使中興府軍民損失慘重。但河外堤又決,蒙古軍大營也被水淹,成吉思汗只好下令撤兵。經過這一戰,西夏不得不向蒙古臣服,不但納女、稱臣、歲貢,還得幫助蒙古進攻金國。 1217年,由于西夏拒絕派兵跟隨成吉思汗征伐西域,蒙古軍第四次侵入西夏,又一次包圍了都城中興府。西夏皇帝趕忙求和,蒙古軍遂解圍而去。 以后的幾年中,西夏一直奉行助蒙攻金的政策,但屢屢為金所敗,損失慘重,整個國家陷入了危困的境地。 1224年,夏獻宗即位,一改其父神宗的政策,與金議和,相約共攻蒙古。 1224年秋,蒙古大將孛魯率軍第五次攻入西夏,大敗夏軍,擄掠無數而還。 1226年,成吉思汗率軍親征西夏,這是蒙古軍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攻入西夏。西夏軍隊堅決抵抗,無奈不是蒙古軍的對手。沙洲、甘州、肅州、鹽州等城相繼失陷,一支十萬人的西夏大軍也在蒙古軍的打擊下全軍覆沒。成吉思汗見西夏已不堪一擊,便只留部分軍隊繼續攻打中興府,自己則于1227年正月率軍南下攻打金國。七月,成吉思汗病死于秦州清水縣(今甘肅天水)。臨死留下密令:殺死中興府的全部居民。 留在西夏的蒙古軍圍攻中興府達半年之久,城中困乏已極,被迫出降。其新立的皇帝李睨被殺,而居民則由于原是西夏人而后被成吉思汗收為養子的察罕的力諫,得以免遭大規模的屠殺。 蒙古國是如何滅亡金國的蒙古諸部本來一直臣服于金,甚至成吉思汗本人也在早年接受過金國的官職。但到了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之后,力量已十分強大,便不愿再臣服于金國。為此金國曾設計想誘殺成吉思汗,但成吉思汗提前知道了這個計劃,便決定先發制人,率大軍進攻金國。 成吉思汗親自指揮,分別于1211、1212、1213年,三次攻入金國,基本上肅清了金國在黃河以北的勢力。1214年,金宣宗獻公主乞和,1215年五月,蒙古軍又攻克了金國的中都。 1217年秋,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把攻擊金國的任務完全委托給他,自己則積極準備率軍西征。與前一時期成吉思汗攻金只重殺掠的政策不同,木華黎開始注意拉攏利用漢族地主武裝,并派人駐守所占城邑。1217~1223年,木華黎率軍進攻河北、山西、山東、陜西各地。他利用各地割據武裝的力量屢屢擊敗金軍。至1223年木華黎死時,蒙古軍已控制了金國的大片領土。木華黎死后,其子孛魯繼父職,繼續率軍攻金。1227年,金國在河北、山東的勢力已基本被肅清。 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于秦州清水縣,臨死定下聯宋滅金的策略。 1229年,窩闊臺即汗位,次年便親率大軍攻金。蒙古軍由山西入,西渡黃河入陜西,圍攻鳳翔,金援軍被擊潰。1231年春,鳳翔失守,金國放棄京北,金潼關以西國土盡失。 1231年秋,蒙古軍分三路向金國發起總攻。窩闊臺率中路軍,渡過黃河,取洛陽東進;斡赤斤率左路軍從濟南西進;右路軍由拖雷率領,從寶雞南下,沿漢水取河南唐(今河南唐河縣)、鄧(今河南鄧縣)二州,然后北上。三路軍出發時約好在次年正月會師于汴京。 拖雷右路軍向南宋借道不允,遂攻入宋境,抵金州(今陜西安康),由此東下,渡漢江,攻入鄧州境。金將合達率兵二十萬據險迎擊,蒙古軍繞過金兵主力,北上直趨汴京,金兵全力追擊,1232年春,合達軍追至鈞州(今河南禹州)三峰山,拖雷率軍回擊,金兵大潰,殘部入據鈞州,蒙古軍又將其攻陷,合達戰死。三峰山之役不僅使金國精銳盡失,而且還丟失了大片河南土地,金國的滅亡已是注定了的。 三路蒙古軍會師后猛攻汴京,汴京軍民拼死守御。至1233年初,金哀宗從汴京出逃。不久,金汴京守將崔立投降。 1233年夏,金哀宗輾轉逃至蔡州(今河南汝南),被蒙古軍包圍。同時,蒙古派使入宋,約宋出兵共同攻金。十一月,宋將孟珙率軍二萬與蒙古軍同攻蔡州。1234年春,蔡州破,金哀宗自殺,金國滅亡。 蒙古國是如何統一吐蕃、大理的1251年,蒙哥即汗位,積極謀劃攻宋。有人認為南宋的長江防線難以突破,不如派軍隊征服南宋西南方的大理,這樣就繞過了長江防線,可以從背后夾擊南宋了。蒙哥采納了這一建議,派忽必烈率軍進攻大理。 古代山水畫鑒賞1253年秋,忽必烈率軍出攻大理。這時因四川尚為南宋所控制,蒙古軍若要到達大理,必取道吐蕃。吐蕃當時正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無法對蒙古軍組織有效的抵抗,蒙古軍一路攻城拔寨,順利穿過了吐蕃地區。吐蕃地區的各割據勢力看到蒙古十分強大,紛紛來附,吐蕃就這樣并入了蒙古的版圖。 1253年冬,蒙古軍進入大理,在征服了其北部麼、些蠻諸部之后,又擊敗了其西部的白蠻諸部,進而包圍了大理城。大理國王段興智親率大軍出城迎戰,被打得大敗,棄城而逃,大理城遂陷。蒙古軍入據大理后,繼續派兵出擊,攻打未附各地。隨后忽必烈命兀良合臺率部分軍隊留守大理,自己則率軍復經吐蕃北返。 1254年秋,兀良合臺率軍攻大理附都押赤(今云南昆明)。在蒙古軍的猛攻之下,押赤城不久便陷落了。段興智逃跑被俘,于1255年被兀良合臺送入蒙古,蒙哥汗赦免了他,仍讓他回到大理,協助蒙古軍繼續征服那些未投降的部落。又經過一年多的征戰,兀良合臺才完全征服了大理。 第十七章 成吉思汗西征取得了什么戰果1219年秋,成吉思汗率大軍進攻花剌子模?;ㄘ葑幽.敃r是位于蒙古西邊的一個強國,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其商業和手工業均極發達,成吉思汗早就聽說過花剌子模的富庶,一直有意攻打,但苦于沒有借口。1218年春,成吉思汗派出商隊攜帶大批財物赴花剌子模貿易。當商隊到達花剌子模邊境城市訛答剌時,該城守將亦難出認為他們是間諜,殺掉了商人,洗劫了財物。成吉思汗隨即派出使者至花剌子模要求其國王摩訶末交出亦難出,并賠償損失。摩訶末非但拒絕了成吉思汗的請求,還殺掉了蒙古使者。成吉思汗聞訊大怒,遂發兵攻打花剌子模。 蒙古大軍二十萬直抵花剌子模邊城訛答剌,于城下兵分四路:一路由成吉思汗的兩個兒子察合臺和窩闊臺率領,圍攻訛答剌;一路由成吉思汗長子術赤率領沿忽章河攻氈的;一路由大將阿剌黑那顏率領南下略地;一路由成吉思汗與其幼子拖雷率領,直趨花剌子模重鎮不花剌。 察合臺、窩闊臺軍圍攻訛答剌達半年之久方破城,生擒守將亦難出,并在擄掠之后將訛答剌夷為平地。術赤軍一路陷城略地,將錫爾河下游諸城全部占領。阿剌黑那顏軍在攻打忽氈城時受挫,后來成吉思汗派兵增援,方才占領該城,然后繼續西進。 成吉思汗與拖雷軍于1220年二月到達不花剌。不花剌開城投降,蒙古軍于城中大肆擄掠,并放火焚燒民房,使不花剌成為一座荒城。三月,蒙古軍進圍花剌子模新都撒麻耳干,察合臺、窩闊臺軍亦趕來會師?;ㄘ葑幽跄υX末在此之前已逃離該城,守城軍民于城圍第五日投降。蒙古軍拆毀城墻,又驅趕居民出城,然后入城大掠。蒙古軍將降卒三萬余人全部屠殺,又從居民中選出工匠三萬余人帶走。攻下撒麻耳干之后,成吉思汗暫時停下攻勢,休整軍隊,以待秋天來臨繼續進攻。 摩訶末逃至阿母河南岸,召集了一支軍隊沿河布防,打算把蒙古軍擋在河北岸。但由于內部不和,許多將領拒不從命,摩訶末只好繼續逃跑。這時,成吉思汗早已派大將哲別率一支軍隊專追摩訶末,摩訶末四處逃亡,最后逃到里海的一座小島上,于1220年底病死在那里。 摩訶末死后,他的兒子札蘭丁即位,札蘭丁是個很堅決的抵抗者。他以舊都玉龍杰赤為中心,布置軍隊,防御蒙古軍的進攻。但由于內部不和,札蘭丁率少數部隊離開玉龍杰赤。1221年初,數路蒙古軍合于玉龍杰赤城下,開始了長達五個月的圍攻。守城軍民終于力竭請降,蒙古軍入城后縱火焚燒房屋,又屠殺居民,最后決阿母河水灌城。 札蘭丁從玉龍杰赤出走后,與蒙古軍邊戰邊退,最后退至自己原來的封地哥疾寧。在這里先后有兩支軍隊共九萬余人前來歸附他,聲勢大振。成吉思汗聞訊,派兵三萬前來攻打,被札蘭丁打得大敗。但札蘭丁的軍隊內部又發生了糾紛,將領們紛紛率部離去,札蘭丁又一次變得勢單力孤。這時,成吉思汗率大軍趕來,札蘭丁只好再次逃跑,蒙古軍窮追不舍。最后札蘭丁逃人印度。蒙古軍本擬追入印度,但由于氣候炎熱,只好退兵。強大的花剌子模就這樣滅亡了。 成吉思汗率軍與札蘭丁激戰的同時,哲別所率的蒙古軍進入了欽察草原(今波羅夫赤草原)。生活在該地的欽察人向南斡羅思(今俄羅斯)諸大公求援。最后以乞瓦(今烏克蘭基輔)大公羅曼諾維赤為盟主,組成了南斡羅思諸公國與欽察人的聯軍,并于1223年五月進至加勒加河(今烏克蘭境內),與蒙古軍大戰。聯軍潰敗,蒙古軍橫掃南斡羅思全境。同年冬,哲別率軍返回蒙古草原。成吉思汗西征結束。 “四大汗國”是怎么回事“四大汗國”是指在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所得封地的基礎上,其各自的后裔們所建立的半獨立化的元朝的藩屬國。它們分別是:成吉思汗長子術赤系的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次子察合臺系的察合臺汗國、三子窩闊臺系的窩闊臺汗國、幼子拖雷系的伊利汗國。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后,開始分封土地給自己的家庭成員及功臣。長子術赤得到了扎牙黑水(今烏拉爾河)以東草原及花剌子模北部的土地。1235年,蒙古國的窩闊臺大汗發動“長子西征”,其主帥是術赤次子拔都,他征服了扎牙黑水以西的欽察草原及南斡羅思等地。1241年,拔都因窩闊臺的去世而中止西征,返回欽察草原,以此為中心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汗國,史稱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 次子察合臺在1206年的分封中得到了天山以北的草原,后來又得到了花剌子模的撒麻耳干和不花剌等地。成吉思汗西征結束后,察合臺又受命留守西域,而西域正與他的封地相連,察合臺汗國遂在日后可以控制西域。 三子窩闊臺的封地在今新疆一帶,后窩闊臺即蒙古大汗位后,封地由長子貴由繼承。后來蒙古大汗位傳入拖雷之子蒙哥手中,蒙哥為了安撫窩闊臺家族,大封窩闊臺諸子孫于新疆、中亞地區。但窩闊臺的子孫并不買賬,窩闊臺的孫子海都控制了整個窩闊臺后裔的封地,并長期與元朝廷對抗。 1251年,蒙哥成為蒙古大汗,同年派其弟旭烈兀西征。于1257年,旭烈兀滅黑衣大食,征服了波斯地區。1260年,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封旭烈兀于波斯,旭烈兀遂在該地區建立了伊利汗國。因為都是拖雷的子孫,伊利汗國與元朝廷的關系一直十分親密,是真正意義上的元朝的藩屬國。 蒙古與高麗的戰爭情況如何1216年,反抗蒙古統治的契丹貴族金山等人率軍攻入高麗。1217年,金山據高麗江東城自立為遼東王。1218年,成吉思汗以追剿契丹人為名派哈真率軍進入高麗。高麗國王王瞰派兵聯合蒙古軍擊敗契丹軍隊,王嗷也由此向蒙古納貢稱臣。 由于蒙古的誅求無度與使臣的專橫無禮,1225年,高麗人殺死蒙古使者,兩國關系由此惡化。 1231年,窩闊臺派撒禮塔率軍攻入高麗。高麗麟州守將洪福源降蒙,引導蒙古軍陷地破城,直圍高麗都城。王蜟派人請降,并貢獻大量財物,蒙古軍許和,置達魯花赤(監國)數十人于高麗,并于1232年初還師。同年,又因蒙古屢催進貢與送王公子女人蒙等事,高麗復反。王嗷盡殺蒙古所置達魯花赤,遷都于海中江華島。八月,蒙古再派撒禮塔率軍與洪福源聯合攻入高麗,遭到頑強抵抗,撒禮塔陣亡,蒙古撤軍。 1235年,窩闊臺又派唐古率軍聯合洪福源攻入高麗。此后,蒙古軍連年攻入高麗進行擄掠。1241年王蜟派子王準入蒙古為質,兩國關系趨于穩定。 其后蒙古又多次以“歲貢不入”為借口派兵入高麗,堅持要求王暾出島投降并派太子入質于蒙古。1258年,王蜟派太子王俱入蒙古,兩國從此才進入了長期的和平。 宋元之間的戰爭是怎樣爆發的1234年一月,蒙、宋軍隊聯手攻破了金國最后一個據點蔡州,金哀宗自殺,金滅。 金滅后,蒙古主力部隊返北,黃河以南地區幾成真空。宋廷經過一番討論,決定派兵收復“三京”,端平元年(1234)六月,宋兵北進。很快占領了汴梁,又從汴梁(今河南開封)分兵西去,占領了洛陽。但中原地區久遭兵火,赤地千里,又值元兵決河放水阻撓,宋兵糧餉不繼,與元兵小規模接觸后,相繼從洛陽、汴梁南撤。北伐之舉徹底失敗了。 蒙古統治者抓住這一機會,迅速做出反應,先是派使赴宋責其“敗盟”,繼而于1235年春征調兵馬,分四路向宋地大舉進攻,宋元戰爭正式爆發了。 宋元戰爭初期的巴蜀戰場情況如何1235年春,蒙古軍分三路向南宋大舉進攻,其中一路由太宗窩闊臺之子闊端率領,進攻巴蜀地區。 巴蜀地區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與長江、淮河一起組成了一道南宋對北方的堅固防線。另外,巴蜀地區人口眾多,物產豐富,是南宋財賦的重要來源地。 而對于蒙古來說,進攻巴蜀地區也是十分必要的。因為進攻江、淮一線所必經的中原地區已十分殘破,無法供給大軍經過,而巴蜀地區物富民豐,極易取得給養。另外,如進攻江、淮一線,必進行大規模的水戰,這對元軍來說是極不擅長的,而在巴蜀地區作戰則可避免水戰。最后,攻取巴蜀地區后可以東進直搗江、浙,無須越長江天險,十分便利。 因此,攻守雙方便在巴蜀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蒙古軍對巴蜀地區的攻擊大體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一、掃清宋軍外圍據點宋軍為了堅守巴蜀,在川陜交界地帶修筑了武休、仙人、七方三個關城以扼要沖,另外又設階州(今甘肅武都縣東)、成州(今甘肅成縣)、西和(今甘肅西和縣)、鳳州(今陜西鳳縣)、天水(今甘肅天水市)五州以為三關外圍。在這一地區駐守著約十萬宋軍。 元軍對巴蜀的進攻就是從這一地區開始的。1235年八月,闊端率軍進攻,經陽平關(今陜西寧強西北)激戰擊潰宋軍主力,南宋四川制置使趙彥吶率部退守川境,巴蜀門戶洞開。 二、入蜀爭奪1236年九月,闊端率軍大舉攻入四川內境,分兵數路,直逼成都。至十月下旬,成都失陷。南宋高官四川制置副使丁黼陣亡,其他軍民死傷無數。攻占成都后,闊端又派兵四出進行攻擊,一月之間,戰火燒遍四川各地,全川殘破不堪。 三、退川sao擾由于元軍尚不具備長期占領四川的能力,闊端于十一月率軍退出四川,在川邊建立了石門、興元兩個據點后率軍繼續北返。以后,四川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再未發生大規模的戰斗。但元軍為防止宋軍再次經營四川,便采取了sao擾破壞的戰術,屢屢派兵深入川境大肆抄掠,然后迅速退返。 1243年,余蚧任南宋四川制置使。他苦心經營,在川內修筑了數十座山城,形成了一個有效的防御體系,有力地遏制了元軍的進攻。加之蒙古內部出現了汗位之爭,無意顧及四川,所以在以后的十幾年間,四川的局勢一直比較穩定。 宋元戰爭初期的荊襄戰場情況如何1235年春,元太宗窩闊臺在派闊端率兵攻蜀的同時,又派兵大舉進攻南宋荊襄地區。荊襄地處中國腹心,北接中原,西鄰巴蜀,大江橫貫屏蔽吳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南宋在這一地區共置六郡,以襄陽(今湖北襄樊市)、江陵(今湖北江陵)、鄂州(今湖北武昌)等城市為中心,以唐州、鄧州為外圍,駐軍五萬余人進行防守。 七月,元軍展開攻擊,直逼唐州,南宋京湖制置使全子才棄城而逃,唐州落入蒙古軍手中。九月,元軍進逼鄧州,南宋鄧州守將降元。至此,屏藩襄陽的唐、鄧全部失陷,進入襄陽的大門打開了。 十月底,元軍開始進攻襄陽城。在掃清了襄陽外圍的幾個據點之后,以重兵圍困襄陽。而鎮守襄陽的南宋京湖制置使趙范卻不能控制城內的局面,由于他的措置不當,終于在1236年二月底釀成了兵變,城內兩支番號不同的宋兵相互廝殺了起來,在一片混亂中,趙范等人逃出襄陽。接著,城內宋軍將領四處縱火,開門降元。襄陽這座宋人經營多年的重鎮就這樣落入了元軍手中。 占領襄陽后,元軍又向江陵推進。宋軍將領孟珙率軍馳援,在枝江縣(今湖北枝江)擊退了元軍,保住了江陵。 同四川的情況一樣,元軍并不打算長期占領荊襄地區,在攻擊江陵受挫后,其主力便陸續北返,只派了少數部隊駐守襄陽。1238年,宋軍在孟珙的指揮下收復了襄陽。這時孟珙已出任湖北路安撫制置使,全面主持荊襄地區的軍務,他上奏朝廷要求派重兵防守襄陽,又在當地招募人丁,組建新的軍隊,使整個荊襄地區的防務得到了加強。從此,荊襄地區的局勢也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時期。 宋元戰爭初期江淮戰場的情況如何1235年秋天,進攻荊襄地區的元軍分兵西進,攻擊南宋淮西路各州,江淮地區成為戰場。 江淮地區對南宋王朝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南宋將之分為淮東、淮西和沿江三個地區,以長江為主要防線,以淮河為外圍,駐有數十萬精兵,另外還設有水軍。 元軍首攻淮西地區的光州(今河南潢州),十一月,城陷。元軍繼續前進,直逼黃州(今湖北黃岡)。宋將孟珙率師馳援。元軍晝夜攻城,宋軍則白天堅守,夜晚出襲。兩軍相持不下,元軍采用挖地洞的辦法想進入城內,孟珙則指揮宋軍在元軍打算穿洞而進的城墻內挖了一個大坑,等元軍挖穿城墻進入城內時,全部掉進大坑,宋軍趁機出擊,大敗元軍。黃州之圍遂解,宋軍取得了黃州保衛戰的勝利。 元軍取黃州不克,轉而攻擊安豐(安徽壽縣南),安豐守將拼全力死守。元軍用巨炮攻城,一炮轟塌城樓。宋軍則隨壞隨修,并造“串樓”以御炮,又造“平底船”搭載士兵攻殺企圖填平護城河的元軍。后宋將呂文德又率軍入援,城中士氣大振。這時城外大批南宋援軍也已趕到,城里城外宋軍兩下夾擊,大敗元軍,元軍北退。宋軍又取得了安豐保衛戰的勝利。 一年后,元軍經過精心準備又對淮東地區發起進攻。這次元軍攻擊的是廬州(今安徽合肥),而廬州守將正是一年前的安豐守將杜杲。元軍造木樓高過城墻,杜杲用火箭燒之;元軍又造土壩,杜杲又以巨炮轟之。元軍久攻廬州不克,轉而東去,杜杲又派兵追擊,擊敗元軍。元軍又攻擊滁(今安徽滁縣)、壽(今安徽壽縣)、泗(今江蘇盱眙)等州,均不利,終于北退。 此后在江淮地區又發生了一次激烈的戰斗:壽春之役。1243年,宋軍開始修筑壽春城防,并派重兵駐守。壽春位于淮河北岸,是渡淮河入江淮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見宋軍筑城,元軍便以水師來爭。宋軍亦以舟師迎戰。元軍以騎兵置兩岸夾水師而進,使迎戰的宋水軍三面受敵,終于不支而敗,元軍遂圍壽春。五月,宋將呂文德率援軍奮戰突破包圍進入壽春城。入城次日,呂文德又率兵出擊,大敗元軍,元軍遂北撤。 此后,元軍在西淮地區只是屢屢sao擾,再沒有什么大規模的戰斗。宋元雙方在江淮地區進入了相持階段。 元軍為什么在釣魚城之戰中慘敗元軍在釣魚城之戰中慘敗的原因就在于以己之短攻彼之長。 古代風景畫鑒賞1251年,蒙哥繼承蒙古汗位。之后東征西討、屯田戍兵,積極為全面進攻南宋進行準備。他派忽必烈征滅大理,占據云南,使南宋腹背受敵;又派諸將在宋界附近屯田練兵,建立南下入宋的基地。經過五年的精心準備,蒙哥汗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決定親征南宋。他兵分兩路,一路攻擊荊襄,一路由他親率攻擊巴蜀,又命滅大理后留守云南的元軍北進,企圖三面合擊,一舉滅掉南宋。 1258年七月,蒙哥汗聚兵十萬出六盤山,大舉攻蜀。元軍由大散關(今陜西寶雞西南)入蜀,勢如破竹,九月便入據漢中。接著取道金牛,直逼利州(今陜西漢中及四川廣元一帶)。十月破利州,元軍渡過嘉陵江,力克險隘苦竹(今四川劍閣西北),再沿嘉陵江東下,破大獲(今四川蒼溪縣東南),降青居(今四川南充市南)、大良(今四川廣安縣東北)諸山城,直逼重慶。當時南宋四川制置使已移駐重慶,重慶已成為新的防守核心。蒙哥汗就是要一舉攻下重慶,從而徹底毀滅四川的防御。而此時,余玠十余年前守四川時所修筑的數十山城均已落入元軍手中,只有釣魚城尚存。 釣魚城為余玠于1243年修筑,它在重慶之北一百余里,位于嘉陵、渠、涪三江交匯處,四通八達,捍蔽重慶。釣魚城修在山上,三面臨江,四圍峭壁,城高二十仞,易守難攻。同時釣魚城守將王堅也做了周密準備。他首先發丁十余萬加固了城墻,又在城內鑿池蓄泉水,并令軍民屯田,蓄積糧草,并沿江構筑工事,置以水軍,加強外圍戒備??傊?,釣魚城可以說是固若金湯。 1259年二月,元軍合圍釣魚城,攻城之戰打響。二三兩月,元軍屢次猛攻,但由于釣魚城城墻沿峭壁而建,高聳入云,火炮、箭矢難以企及,云梯也搭不上去,元軍將士雖奮勇作戰,但都被擊退,傷亡慘重。至五月,城仍不克。元軍士氣低落,而宋軍則士氣高漲,屢屢夜間出襲得手。時至七月,蜀中大早酷熱,來自北方的蒙古人開始普遍不適,不久,軍中疾疫大作,士卒多有死亡,元軍斗志低落到了極點,而釣魚城內的宋軍則兵精糧足,斗志旺盛。元軍無力再攻,只好圍而不打,雙方相持不下。七月上旬,蒙哥汗忽然死于軍中,元軍遂棄城不攻,倉皇北退了。 (關于蒙哥汗之死歷來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得了疾疫,有的說是中了箭矢,更有的說是為巨炮之風所震。另外,在死亡的時間和地點上也多有不同。對此也不必深究,總之是死于釣魚城之戰。) 忽必烈渡江攻鄂之戰的情況如何1258年,蒙哥汗親征四川,又命忽必烈督師攻擊南宋荊襄地區的鄂州(今湖北武昌),以期牽制南宋援川兵力,并相機直搗江浙。 1259年八月,忽必烈率軍渡淮,進入南宋界。連破大勝、虎牢兩關,控制了南宋淮西地區。大軍南下,達于黃陂(今湖北黃陂)。二十九日,元軍繞過武湖,到達陽羅堡,遂決定由此渡江。 陽羅堡位于長江北岸,西接漢陽,東接黃州,由此南渡可直抵鄂州,是南宋江防的重鎮。宋軍水陸十余萬布滿江岸水面。九月四日,忽必烈下令元軍分三路強攻,直取南岸。一路與北岸宋軍激戰,一路水軍與宋水軍戰于江中,一路進攻陽羅堡。宋軍全面潰敗,元軍渡江成功。忽必烈命令士兵不得休息,乘勝前進,直搗鄂州。 鄂州是整個荊襄地區的關鍵,它向北扼住漢水與長江的交匯處,向南屏障吳越。由鄂州沿江西上可以援川,東下可援兩淮,實為南宋江防的一大樞紐。而之前,由于蒙哥汗入川,大部鄂州宋軍已赴川增援,鄂州城防十分空虛。 九月八日,元軍抵達鄂州城下。九日,完成了對鄂州的包圍。面對如此局面,南宋朝廷大為震驚,派出數路兵馬增援鄂州。元軍亦分兵阻拒這幾路宋援軍,同時加緊對鄂州城的進攻。但鄂州守軍頑強抵抗,屢屢擊退元軍的進攻。此時,高達部、呂文德部等宋援軍又已紛紛入鄂,鄂州的防守得到了加強。致使忽必烈十分無奈,對手下漢將張柔說:“吾猶獵者,不能擒圈中豕。野獵以供汝食,汝可破圈而取之?!睆埲崴炻受娒凸ザ踔?,鄂州又陷入危機之中。此時駐鄂督師的南宋權臣賈似道甚感恐慌,連忙派人赴元軍乞和,遭到忽必烈的拒絕。 十一月,蒙哥汗死訊及阿里不哥謀自立為汗的消息傳到忽必烈處,忽必烈匆匆北返,鄂州之圍遂解。 元軍為什么一定要攻取襄樊1265年,忽必烈決定發動對南宋的全面進攻。關于攻擊的重點,忽必烈與手下的謀臣、將領進行了長期的討論,最終確定為襄樊。 襄樊分為襄陽和樊城兩城,夾漢水南北對峙,地處河南、湖北的交界處,四通八達,所謂“西鄰關陜,可以召將士;東達江淮,可以運谷粟;南通荊蜀,可以取財貨;北距三都,可以遣救援”,被稱為天下之“腰膂”。 元軍把攻擊的重點放在襄樊主要有以下原因:攻擊巴蜀,雖有小勝,終究只是南宋邊防,對宋廷震動不大;攻擊江淮,頗有難度,因為大江下游江面寬闊,宋軍多得天險之利,元軍又不擅水戰,渡江之戰難有勝算;而攻擊襄樊則可直接浮漢入江,直抵大江南岸,既可使南宋藉以立國的長江防線失去作用,又可直撲南宋統治的中心地帶。正如元將郭侃所說:“宋據東南,以吳越為家,其要地則荊襄而已。今日之計,當先取襄陽?!壁吪R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br> 此外,元軍要進攻襄樊也具備了一定的條件。一是相當的攻城作戰的能力,二是相當規模的水軍。這兩個條件在窩闊臺和蒙哥時期是不具備的,因此窩闊臺時期的攻宋只屬抄掠性質,不能長期占領宋地,而蒙哥汗正是死于元軍久攻不下的釣魚城下。到了忽必烈時期,經過與南宋五十余年的戰爭,元軍已有了足夠的攻堅戰的經驗,水軍的規模也大大發展,到了可與宋水軍相匹的程度。 襄樊之戰的失敗對南宋有什么影響為了攻取襄樊,忽必烈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其中包括在南宋邊界附近屯田以建立堅實的攻宋基地,大量建造戰船、訓練水軍、招募新兵、嚴肅軍紀等措施。 經過上述一系列精心準備,忽必烈終于開始向襄樊發動了進攻。他先是派大將阿術率軍進攻襄陽,結果元軍被宋軍水陸結合打得大敗,但元軍由此確立了進攻襄樊的策略——長期圍困和大量使用水軍。從1267年冬季開始,元軍開始大舉進攻襄樊。在掃除了襄陽周邊宋軍據點之后,元軍開始在襄陽四周要害處修筑堡壘,做長期圍困襄陽的準備。南宋襄陽守將呂文煥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救援不成的情況下,以襄陽守軍出城進攻各元軍堡壘,但都被擊退。隨后,元軍又多次擊退了南宋的水陸援軍。到了1270年冬季,歷經兩年時間,元軍在襄陽周圍筑起了十余處城堡,又筑長城互聯諸堡,水路亦設關隘,使襄陽與外界的聯系完全中斷。至此,元軍完成了對襄陽的全面包圍。 就在元軍筑堡圍城期間,南宋朝廷組織了多次對襄樊的救援。1269年三月,宋將張世杰率軍攻擊包圍樊城的元軍,被擊敗。同年七月,宋將夏貴率大批水軍乘漢江水漲入援襄陽,給襄陽守城軍民送入糧食等物資,又與元水軍戰于漢江中,大敗。同年九月,宋將范文虎率水軍數萬、船兩千余艘來援,與元軍戰于漢江中,又大敗,范文虎僅以身免。經過這幾次戰斗,元軍將領看到宋水軍仍有一定的實力,便在漢江中安置木樁,連綿數十里,完全封鎖了襄陽與外界的水路交通。襄陽從此成了一座孤城。 在襄陽完全與外界隔絕后,宋軍又組織了幾次救援,大都失敗,只有一次奇跡般地成功進入了襄陽,這就是所謂的“二張援襄”。1271年五月,漢江水漲,宋將張貴、張順率水軍三千人,乘百余輕舟載滿物資,由漢江支流清泥河出發進入漢江,于夜間沖入布防江面的元軍艦隊,當時元軍戰船極多,密布水面,宋水軍無別的路可走只有硬沖,經過一夜短兵相接的激戰,天亮時宋軍終于突破重圍,進入襄陽。但殿后的張順卻在激戰中負傷數處,終于戰死江中。張貴入城后又派人秘密潛出城外,到宋將范文虎處約定夾擊元軍。七月七日,張貴率軍出襄陽,順漢江東進,一路殺敵焚船,斷鏈拔樁,沖出了元軍重圍,到達了與范文虎約好的地點,望見滿江兵船以為是來接應的范文虎的水軍,到了近前才發現是元軍兵船,張貴軍才破重圍復又力戰,終于全軍覆沒。張貴本人全身被創,不支被俘,英勇就義。原來元軍早已偵知了張貴的計劃,提前占據了張貴與范文虎約定會師的地點,等待張貴自投羅網,而范文虎則見元軍勢眾早已逃之夭夭了。 1272年春,元軍開始進攻樊城。樊城與襄陽隔漢江對峙,襄樊守將呂文煥以鐵鎖橋連接二城,以相互聲援,元軍認識到若取襄陽必先取樊城,因而元軍對樊城發動猛攻,取得該城外郭,宋軍退入內城,繼續抵抗。1273年,元軍兵分五路大舉進攻樊城,并調來巨炮轟擊城墻,經十余日激戰,終于進入內城,南宋樊城守將牛富戰死。 樊城失守后,襄陽更加孤絕,形勢岌岌可危。加之圍城已達五年,城內物資已極度貧乏,軍民的士氣也很低落。1273年,元軍移攻樊城時所用巨炮轟擊襄陽,威力巨大,城中軍民十分恐慌。同時,忽必烈又派人至城墻喊話,勸呂文煥投降。呂文煥困守孤城達五年之久,如今已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不得已投降了元軍。襄樊爭奪戰就此結束了。 襄樊的失守對南宋來說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本來,南宋對元軍的防線還是一個較完整的體系,它分為巴蜀、荊襄和江淮三個部分,中間貫以長江等河流,一處受到攻擊,另外兩處可以由水路快速增援,三個地區相互聲援,組成了一道十分有效的防線,南宋正是憑著這樣一條防線支撐了幾十年。而襄樊失守,元軍順漢江而下,可直達長江水面,長江的防線就極易突破了。一旦元軍渡過長江,就可直撲南宋統治的核心地區——吳越,攻擊南宋都城臨安。這樣,巴蜀、江淮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說,襄樊的失守意味著南宋整個防御體系的崩潰,更意味著南宋的滅亡。 郢州、沙洋之戰的勝負情況如何1274年九月,元軍對南宋發起總攻。兩路進攻江淮地區以牽制南宋兵力,主力則由大將伯顏率領由襄樊出發,順漢江東下,直撲郢州(今湖北鐘祥)。 郢州位于漢江東岸,南宋在此駐有重兵。襄樊失陷后,宋軍又在漢江西岸與郢州相對筑城,稱“新郢”,亦屯駐重兵,并在江水中植入木樁阻止艦船通過。這樣,新舊郢夾江而峙,扼住了元軍順漢江南下的通路。 九月下旬,元軍對郢州發動進攻,但由于郢州守兵準備充分,頑強戰斗,加之地勢十分險峭,元軍幾次進攻都未能奏效。這樣南下總攻的元軍一出動便被阻擊在了漢江上。 不久,伯顏派人偵知郢州以南有深寬均達數丈的水渠,此渠通入漢江。時值九月,秋雨連綿,渠中水漲,可供元軍通行。伯顏決定由此渠進入漢江下游,放棄郢州不攻。諸將勸他攻郢,他說:“攻城乃兵家之下計,大兵之用,豈唯此一城哉。若攻此城,大事失矣?!痹姳闵釛壽莶还ダ^續前進了。南宋郢州守將見此連忙率軍追擊,伯顏回兵與戰,宋軍大敗。 十月底,元軍進至沙洋。二十三日,元軍招降不成,使用巨炮猛攻沙洋,元軍敢死隊豎云梯爬城,登城縱火,火借風勢延及內城,沙洋城中一片火海,城中居民幾乎全被燒死,沙洋遂破。攻下沙洋,元軍便進入了漢江的下游。 陽羅堡渡江之役的情況如何1274年十一月底,元軍主力進至蔡店(今湖北漢陽),伯顏召開軍事會議,謀渡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