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節
王讓面部表情一肅說道:“確實如此,然而也不可太過沖動,不若效仿圣人當年所為,請置太上皇?” 崔民干聽了之后皺眉:“太上皇?只怕圣人不會甘于如此?!?/br> 王讓表情平靜:“圣人是萬萬不能出問題的,然而太上皇卻不會影響?!?/br> 崔民干挑眉:“如此,你還是要用護李家?” “以臣謀君非君子之道?!蓖踝屩皇呛唵握f了這么一句。 然而崔民干卻是明白了,他們不能讓天下認為是他們為了一己之私而推翻李唐的統治,圣人不合適那就換一個,到時候完全可以將帽子扣到那位身上。更何況皇子謀反又不是沒有前車之鑒。 “這樣也好,只是太子……” “太子不行?!蓖踝尮麛喾駴Q了這個提議:“太子年紀漸長,已有獨當一面的魄力,且頗類圣人,若是選他將來如何只怕難說?!?/br> “哦?那你的意思是晉王?”崔民干低頭想了想,晉王如今已經快十歲了,半大不小的年紀倒也好控制。 “為何不是魏王?”王讓含笑看著崔民干。 崔民干一愣:“魏王?魏王年歲與太子相當,且非嫡子,只怕名不正則言不順啊?!?/br> 傻x!王讓心里忍不住爆了粗口卻還是耐心解釋道:“正因如此才選他,他也只能依靠我們!至于年歲,如今年歲卻并不是最重要的,晉王我們接觸較少并不知道他如何,然而魏王我們卻十分了解,雖然魏王行軍打仗猶如戰神再市,然而其他方面并不如人意?!?/br> 簡而言之他就是個有文化的武夫啊親,這樣的人肯定好控制,而且王讓覺得長孫皇后不是個簡單的女人,她教出來的孩子想必不差,李恪就不一樣了,楊淑妃雖然身處后宮,然而她做過什么事情高層心里多少都清楚,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十分大。 崔民干有些懷疑的看著王讓:“你是不是知道什么?”這么痛快的就選魏王,并且還能說出個子丑寅卯說不是預先設計好的都不信啊。 王讓臉上地笑容顯得有些高深莫測:“道貞想必還不止,長孫司空已經開始同魏王接觸了?!?/br> 崔民干頓時瞪大眼睛:“長孫司空?怎么可能?” 第95章 崔民干是不相信長孫無忌的,在他看來這一次的《氏族志》除了皇室,受益最大的就是長孫家,誰讓他們是外戚? 然而王讓卻覺得長孫無忌的野心不止于此,不得不說在朝中的和不在朝中的敏感度自然不同,崔民干不敢,但是王讓卻覺得可以跟著長孫無忌接觸一下。 當然現在他們也只是想想,真把李世民趕下去他們也不敢,只是圣人可以在,李承乾必須死!同長孫無忌一樣,很多人都想在李承乾身上投資一把,然而李承乾實在是太過老辣,處理政務的手腕和眼光幾乎與李世民不相上下! 這哪里還像是個不到二十的年輕人?新皇帝為什么好欺負?還不是因為他們經驗不夠,人生閱歷不夠?然而如今李承乾已經這么可怕,將來再成長起來的話豈不是第二個李世民?當然這也只是一個原因,作為臣子圣人強他們就弱,圣人弱他們就強,這個簡直就是千百年來的規律,最讓他們不安的是李承乾對他們這些大世家似乎并沒有多么親近的意思。 誰都看得出來,皇室打壓世家大概會形成一個趨勢,在這種情況下經過李世民的鐵腕等到李承乾上臺的話,只怕他們想要翻身都不容易。 世家固然注重禮法,然而在自家生存條件變得越來越險惡的情況下,他們也會靈活變通。 而王讓之所以關注長孫無忌主要是因為長孫家也是世家,這一朝他們是外戚所以受到優待,但是誰能保證他們能夠一直這樣風光下去?李承乾的太子妃肯定不是出在長孫家的,甚至長孫家的女孩子連一個王妃都沒出! 對比起來反而是房玄齡家又是駙馬又是王妃的比長孫家跟皇室的聯系更加緊密! 王讓作為聯絡人直接跟長孫無忌進行了接觸,當然他跟長孫無忌就不會說的那么明白了,只是暗示道:“圣人以官職定世家等級,實乃昏君!” 長孫無忌立刻臉色一變:“王尚書簡直大逆不道!此言近日出你之口,未入我之耳,還請王尚書小心為上?!?/br> 王讓只是嘆氣說道:“圣人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啊,司空如今位極人臣,卻也要為子孫后代著想,誠然能夠與皇室結親必然是對其家族的肯定,然豈有因外戚而定等的道理?數代之后總有新外戚誕生,若是娘子出身寒微,難道也要我等承認那等家族也是世家不成?” 王讓說得不算含蓄,長孫無忌臉上并沒有表現出什么,只是說道:“圣人此舉也是為了激勵世家子弟努力上進,世家,世卿世祿,若是無法做到這一點,家族衰落也是意料之中?!?/br> “唉,我只擔心,將來有嫡庶之禍,外戚專權,則娘子危矣?!?/br> 長孫無忌也面露憂色:“圣人春秋既盛,一言九鼎,只能寄希望于后來人?!?/br> 王讓心中頓時有數了,這一版《氏族志》的發行他們如今是阻止不了了,畢竟沒有幾個人敢反駁李世民,哦,魏徵算一個,然而魏徵在這件事情上卻一直在沉默,似乎也同意李世民的想法,其他人就不要去找不自在了。 而唯一能夠阻止或者說是廢掉這版《氏族志》的,只有以后的圣人,當然也不是廢掉,而是重新修撰。他們既然要將希望放在這上面那么就必須找一個能夠保證世家利益的人! 這個人不是李承乾,而是李恪。王讓眼睛轉了轉說道:“如今太子和魏王年歲漸長,不知娘子可有選淑女為其妻?” 李恪已經被他們默認為是下任皇帝的人選了,那么他的妻子就必須在他們這些世家里面出,雖然聽說圣人有為魏王擇蕭氏女為妻的傳言,不過這還沒有成為事實,那么就有回轉的余地。 王讓是很希望自家女孩子成為魏王妃的,只不過想來長孫無忌也早就盯上了這個位子,只怕沒有他們的機會了。 長孫無忌聽了之后沒有說話,只是在第二天就跟長孫皇后見了面,十分關切的問道:“該為大郎三郎則一佳婦了?!?/br> 眼看著這兩個都十八了啊,早就該娶妻了。長孫皇后頓了頓說道:“的確早有此意,只是恰逢太上皇駕崩才不得不延緩,畢竟大郎乃是嫡孫?!?/br> “那三郎呢?雖然三郎不是你親生,卻也不能如此忽視?!遍L孫無忌語氣中帶著些許埋怨。 提到李恪長孫皇后的笑容都變得艱難了一些,她只好說道:“是三郎自己說不著急的,想要等大郎出孝娶妃之后再辦?!?/br> 長孫無忌含笑說道:“三郎有心,既然如此,不知可否以六娘配之?” 長孫皇后瞪大眼睛:“阿兄是想要向圣人提親?” 長孫無忌輕嘆:“六娘明年便到了及笄之年,也是時候說個人家了,然而為兄看遍長安少年,竟少有英才,能及得上大郎兄弟的更是萬中無一,大郎之太子妃需細細斟酌,為兄也不敢肖想,魏王素有人望,且年少有為,實為佳婿,我并非看中魏王地位,只是想要為女則一佳婿,若成更好,不成也無妨?!?/br> 長孫無忌似乎生怕長孫皇后誤會他是想要繼續跟皇家聯系緊密一點才想跟李恪結親,于是就解釋的多了一些。 長孫皇后心里比較了一下,還真是,哪怕不以母親的身份來看待,縱觀整個長安城能夠比得上李承乾和李恪,就連李世民都對兒子引以為豪,再加上李恪如今身份地位僅次于李承乾,長孫無忌有這樣的想法也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然而長孫皇后知道李恪是不打算娶妻的啊,他身份特殊!只是如今她不能跟長孫無忌說只好找借口道:“阿兄的意思我明白了,此事還要與圣人商議?!?/br> 婚姻結兩姓之好,雖然是長孫皇后選人,但是最后拍板決定的還是李世民。 長孫無忌也沒指望直接就定下來,他也只是提出這么一個可能性而已,反正是他們兄妹之間的談話,能行最好不能就再說,大不了送個旁支庶女入魏王府。 長孫無忌走了之后沒多久李世民就來了立政殿,在看到長孫皇后一臉為難之后忍不住問道:“娘子有何憂慮?” 難道是后宮的事情?李世民想了想,他的小老婆們雖然都各有各的算盤,但都很老實,應該不至于弄出什么風浪來啊。 長孫皇后將長孫無忌的話給復述了一遍,有些不安的說道:“三郎年歲漸長,現在還能用大郎尚未娶妻的緣由來擋,可將來大郎娶妻之后又當如何?” 最重要的是李恪排行靠前啊,他不娶妻后面的弟弟們怎么辦?如果跳過了他要怎么跟大家解釋? 李世民也有些頭疼:“把三郎喊來吧?!?/br> 這件事情還是要聽聽李恪的意見,如果李恪愿意娶妻那自然是最好的,不愿意的話也要商量出一個對策來。 李恪被傳召進宮的時候還很納悶,難道他跟李承乾私底下的小動作被發現了?不過就算被發現他也不擔心,不夠就是多囤積了一點糧食罷了。 是的,最近他跟李承乾并沒有去管《氏族志》所產生的風風雨雨,一直在埋頭不停的囤積糧食,如果他們兩個沒記錯的話,從今年冬天到明年夏天之間,整個大唐一滴雨都不會下,堪稱是百年難遇的干旱,在這種情況下賑災的糧食未必夠,李恪和李承乾兩個人都挺頭疼的,為此他們甚至聯合派出了一支小隊往婆羅國也就是印度那邊走,那邊各種糧食作物的產量一直都不低,說不定能夠買到一些糧食。 李恪心里盤算著要怎么跟李世民說,只不過等到了立政殿一看發現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兩個人似乎在專程等著自己,李恪就知道大概跟他和李承乾做的事情沒啥關系了。 等李世民提起這件事情之后,李恪才恍然,哎呦臥槽,他就說好像遺忘了什么事情,結果是忘了這件事! 說實話,娶妻是個最好的選擇,畢竟他還要在這個朝代過一輩子的,一輩子不娶妻也是有點問題,然而他也知道,他敢娶妻,裴瑄就敢大鬧婚禮砍了新娘!哪怕他知道女孩子是無辜的,然而這貨三觀塑造的實在有點問題,他還真不敢冒險。 李恪思索了一下看著李世民問到:“要不,我出個家?” 這大概是唯一能夠堵住悠悠之口的方法了,哦,或許不能說是唯一,只不過這是最簡單的,唯一不太好的地方就是他這三千煩惱絲就保不住了,不過沒關系,李恪對自己這張臉十分有自信,哪怕是禿頭也不會影響他的顏值。 李世民聽了之后差點一腳把李恪給踹出去,瞪眼斥道:“胡扯!” 是,出家人就不用娶妻了,然而出家他也不能再參與任何政事了啊,否則那跟沒出家又有什么區別?李恪的本事李世民心里清楚,雖然李承乾的能力很強,但他還是會擔心自己百年之后李承乾壓制不住那些老臣,如果有李恪在旁邊幫襯那就不一樣了。 提議被駁回,李恪也沒有生氣只是思考半晌才說道:“那就……去找人批個八字,就說命中無妻無子好啦?!?/br> 李世民愣了一下,開始認真思考,嚴格來說李恪不能在凡間娶妻是真的,還真不算是說謊啊。 長孫皇后忍不住問道:“你……你可有意中人?若是有的話,帶來也可,至于她的身份自然也能解決?!?/br> 李世民聽了之后覺得也不錯,只好看著李恪,李恪無奈:“沒有?!彼掀攀桥岈u這種事情要怎么說出來?說出來之后會不會被抽? 這簡直是個無解的命題,最后李恪一拍手說道:“不出家當和尚,那就當道士吧?!?/br> 其實比起外來的佛教來講,道教反而更加包容一些,李恪剛剛差點忘了還可以當道士來著。 最后李世民決定:當什么道士,就說你信奉道教,暫時不考慮婚姻之事好了。 說起來李恪信道教這種事情比他突然出家還讓人能夠接受,畢竟之前李恪一點也不清心寡欲,突然出家簡直就是擺明了有問題。 李世民一看李恪那個無所謂的樣子就特別的想揍這熊孩子一頓。李恪成功的將這件事情交給李世民去煩惱,反正距離李承乾結婚還早呢——別說沒選好太子妃,就算選好了太子妃準備也要好長時間啊,畢竟那是迎娶未來國母。 李恪還沒出宮就被李承乾的人給找到請到了東宮,他去的時候裴瑄和李承乾正皺著眉頭看手上的賬本。 李恪看了之后心里突然有個不好的預感問道:“怎么了?” “最近糧食開始漲價了?!崩畛星H為頭疼,他也知道這樣囤積糧食不太好,然而那些事情他不能說出來啊,國庫如果還按照以往的天氣情況來屯糧的話,只怕到時候給官員發工資的祿米都沒有! “派出去的商隊呢?”李恪接過裴瑄遞過來的賬本匆匆掃了一眼瞬間就知道糧食漲價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他們大量囤積糧食,其實這樣的方法并不好,大唐的土地糧食產量是有限的,就算他們囤積了,那么也是別的地方囤積的會少,再加上他和李承乾有錢,哦,確切的說是他有錢,這樣大量購買的話自然容易引起物價波動。 “倒是能夠找到商隊,然而會婆羅國語言的人太少了?!崩畛星H有些頭疼,不能溝通要怎么買糧食?更何況糧食在這個時代算是戰備物資,隨便大量購買也會引起別人注意。 裴瑄忽然開口說道:“可是我們會啊?!?/br> 作為系統裴瑄絕對是能夠切換成任何語言模式的,而李恪和李承乾,他們會的語言則更多,為的就是能夠應付各種情況。 李承乾翻了個白眼沒好氣的說道:“我當然知道我們會,但是我們能走開嗎?” “那就不能隱瞞下去了?!崩钽≈苯优淖勒f道:“這件事情交給我和裴瑄,我們去跟阿爹說明白,阿爹知道之后肯定會同意的?!?/br> 李承乾皺眉,不過一想到李恪之前做好的鋪墊他也不得不承認李恪說得對:“可是阿爹未必會同意你過去?!?/br> 這一路上跋山涉水危險重重,還不如派使臣去呢。 李恪搖了搖頭:“這么突然派使臣過去要怎么跟朝臣們解釋?” 李承乾挑眉:“那你突然離開長安往那邊跑又要怎么解釋?” 李恪飛快的回答:“再當一次觀風俗使嘛?!?/br> 李承乾:你還當上癮了??? 裴瑄忽然開口說道:“現在的問題不是怎么離開長安,而是怎么跟婆羅國人打交道?!碑吘宫F在大唐還不知道有婆羅國這么個國家呢。 “走走走,玄玦跟我去見阿爹,你就別去了?!崩钽∽е岈u就往外走,李承乾雖然也很想知道但是也只能在這里等消息。 李恪剛離開沒多久就又回到了立政殿,而且還帶著裴瑄,這讓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心里都很奇怪,尤其是在看著他們兩個一前一后進來的時候,李世民總覺得這倆人之間的氛圍有點奇怪,有那么一瞬間李世民腦補了一個讓他完全無法接受的答案,難道三郎和玄玦…… 只不過等李恪開口之后,那個不靠譜的可能性就被他扔到了一邊,他一臉嚴肅的看著李恪問道:“你說的是真的?” 李恪點頭:“真的!比真金都真!” 李世民看著李恪半晌才說道:“看你這樣子好像知道如何應對?” 天災絕對是每個皇帝最煩的的事情,一旦發生就要先思考是不是自己這個皇帝做的不好導致老天看不順眼才不下雨或者是下太多雨。 每當這個時候李世民為了表示一下都要讓下面人直言進諫,雖然他也知道忠言逆耳,但是忠言聽多了他也很煩,并且為了表明自己是個明君還不能生氣! 李恪說道:“我知一地,糧食產量極其豐富,或許可以前去交易?!?/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