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筆趣閣 - 科幻小說 - 大明驚變在線閱讀 - 第32節

第32節

    于謙和諸大臣都主張再派使臣去迎接太上皇。于謙道:“也先屢敗,他的求和是可信的。陛下和太上皇兄弟至親,若不遣使迎接,則直在彼,曲在我。不迎回太上皇,邊疆終不得安寧,干戈終不止。迎接太上皇回來,戰事停止,百姓可以得到安寧?!?/br>
    明景帝朱祁鈺雖然不愿意,但情勢如此,不得不勉強答應,于是派楊善為使者,再次出使瓦剌。

    楊善字思敬,大興[13]人。十七歲中秀才,那年剛好是燕王朱棣起兵,發起了“靖難之役”,楊善因為參與守城有功授典儀所引禮舍人,永樂元年(1403年)改為鴻臚寺序班。鴻臚寺掌管慶典朝儀,序班為從九品,官職雖小,卻能經常見到皇帝。楊善“偉風儀,音吐洪亮,工進止”,每每為成祖朱棣所矚目。后來累官進右寺丞。仁宗朱高熾即位后,擢為本寺卿。英宗朱祁鎮即位后,楊善之子楊容詐作中官書,假金于尚書吳中。事發后,楊容謫戍威遠衛,楊善竟然沒有受到牽連。不久后,擢升為禮部左侍郎,兼管鴻臚寺。

    但明景帝交給楊善的敕書中,依然沒有提到迎接太上皇回京的話。除了送給也先的金幣等少許禮物外,也沒有給英宗朱祁鎮籌辦什么物品。

    楊善極有心計,決定利用這個機會建立蓋世奇功,憑自己之力將太上皇迎回來。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當,私下給英宗朱祁鎮買了一些衣食用品,又大量購置了被塞外視為珍品的日用什物,諸如布帛綢緞、茶葉藥材等物品,用來買通瓦剌上下人等。

    楊善遇到李實一行后,了解到也先的意圖,對此行迎回太上皇更有把握。但他到達也先的軍營后,也先并未召見,只派出部下款待,探問明廷的態度。

    當天晚上,瓦剌在軍營中設宴款待楊善。有人譏諷道:“土木堡一仗,南朝的軍隊好沒有用!”

    楊善口才過人,從容答道:“精壯有用的軍隊,不是派到兩廣去征傜人、僮人,就是派到閩浙去剿海盜。那時王振王司禮只是想邀大駕到蔚州,榮耀鄉里,所以不重戰備,你們也不過僥幸得意。如今南征將士的精銳都已回京,總數不下二十萬。這不算,于謙于尚書為了報仇雪恥,另外又募了三十萬人,選拔得很嚴,體格稍微差一點的就不要。這三十萬人,完全用神機營的cao法,練神槍、練火器、練毒藥煉過的弩箭,百步以外,就可以致敵死命。于尚書手下有個奇才,替他策劃戰備,沿邊要害之地,都埋了鐵椎、鐵樁,深可三尺,上面露出五六寸長的一個矛尖,馬蹄一踏上去,沒有不刺穿倒地的。又請了不少刺客,像這種蒙古包,三兩下就上去了,比猴子還要靈活?!?/br>
    他說得活靈活現,故意到這里停頓了下來,于是人人色動,不約而同地向上望,生怕帳篷頂上伏有刺客。

    隨即,楊善長嘆一聲,做出十分遺憾的樣子說:“可惜!現在都用不著了。和議一成,大家像兄弟一樣,還用得著這樣子費心思?”命人取出禮物分發,上上下下都有份兒。瓦剌人重利,楊善此舉立即贏得了一片叫好聲。

    也先聽聞楊善一番話后十分高興,第二天便主動召見楊善,楊善向也先遞上敕書。然而,在也先的心目中,認為王直、胡濙、于謙等人才算是明朝的大臣,又見敕書中沒有奉迎太上皇的語,不免有些疑心明廷的誠意。

    楊善機巧善對,解釋道:“這是為了尊重太師,成就太師的美名,否則,就帶有強迫的意味,不能顯示是出于太師的誠心了?!?/br>
    瓦剌平章昂克問道:“為什么不多帶貴重財寶來贖?”楊善答道:“那樣的話,就會讓人們說道太師圖利?,F在不那樣做,正是要表現出太師是行仁義的好男子,可以名垂史冊,流傳千古?!?/br>
    也先聽了大喜,決定就坡下驢,送英宗朱祁鎮回朝。又問楊善道:“上皇回國后,還會再當皇帝嗎?”楊善答道:“天位已定,不便再移?!?/br>
    也先又問道:“中國古時有堯舜,稱為圣主,究竟事實如何?”楊善答道:“堯把帝位讓給了舜,我們太上皇把帝位讓給弟弟,古今同出一轍呢?!?/br>
    楊善不過是隨口敷衍。他熟讀史書,深知中國歷史上多有為爭權而骨rou相殘的悲劇,即便是親父子、兄弟,在爭奪皇位的大事上,一樣會撕破臉皮。

    但這時也先之弟伯顏帖木兒又有意見,他勸說也先另外派使者通知南朝,要先讓太上皇復位,然后才送回朱祁鎮。

    也先比弟弟要清醒得多,已猜到太上皇不可能復位了,但又不便明說,只好道:“我們幾次說,只要南朝遣大臣來,就會把上皇送還;如今大臣來了,仍舊不送上皇,豈不是變成失信?”

    此時,李實已經回到京城,向明景帝朱祁鈺稟明也先真心議和之意,群臣認為應該立即派使臣去迎接太上皇。但朱祁鈺堅持認為瓦剌態度不明,應該等到楊善回來再說。

    等了一通后,楊善沒有回來,他的長子楊宗疾馳回京,帶來一個重大訊息:太上皇即將啟駕回京了。

    對于這消息,有人歡喜,有人憂愁。

    太上皇,辭書的解釋是:皇帝的父親,也叫太上皇帝,簡稱上皇。太上皇的稱號源自秦朝。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后,稱始皇帝,追尊生父秦莊襄王[14]為太上皇?!疤稀奔礊闊o上,蘊有道家的意思,表明比皇帝還要尊貴。

    漢高祖劉邦即位后,專門搞了套皇帝的禮儀,目的是要確定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每天清晨,群臣都要向劉邦行三跪九叩大禮。有一天上朝的時候,劉邦忽然發現自己年邁的父親劉太公也跟著大臣向自己行禮。他慌忙走下寶座,扶起白發蒼蒼的父親,并立即頒旨封父親為太上皇,免去每天的朝拜。當然,這個太上皇只是一個禮儀上的名稱,除了名號,什么都沒有。

    上面提到的兩個太上皇,和后來的由皇帝轉變成太上皇退居幕后的情況完全不同。自古以來,皇帝寶座都是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坐上去誠然不易,而下來也非常之難?;实凼亲罡呓y治者,實行世襲及終身制,一旦黃袍加身,就要做一世的皇帝。除非是被推翻,一般一定要等皇帝駕崩之后,才允許由新皇帝接位,此即為“天無二日,國無兩君”。

    但也有少數例外,皇帝在身體健康、可以繼續處理政事的情況下宣布退位,并成為所謂的太上皇。唐朝非常具有代表性,唐高祖李淵既是唐朝開國之君,后來還做了太上皇,在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烽煙四起,群雄逐鹿。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打出的卻是“志在尊隋”的旗號,其策略為:立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帝,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淵攻下長安,即迎十三歲的楊侑即皇帝位,改元義寧,遙尊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自己則謙遜地稱唐王。此時隋煬帝遠在江南,渾然不知李淵給自己戴上了一頂“太上皇”的帽子。第二年三月,隋煬帝為部下所殺。消息傳來,李淵還假惺惺地遙祭,隨后逼楊侑禪位,自己做了皇帝,是為唐高祖。

    李淵能夠在亂世中掃滅群雄,統一全國,建立唐朝,次子秦王李世民功勞最大。李世民功高震主,父子之間亦難免猜忌。而李世民與其兄太子建成、弟元吉的權力之爭日趨尖銳,勢同水火。后來李世民先下手為強,伏兵于玄武門,將正要入朝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及弟弟齊王李元吉一齊殺掉。

    這時,李淵正在太極宮中的海池里泛舟嬉戲,根本不知道外面正在發生兄弟手足相殘的人間慘劇。突然,李世民的親信尉遲敬德戎服入見。李淵見他手握兵器,來勢洶洶,大驚問道:“今日亂者誰耶?卿來此何為?”尉遲敬德說:“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br>
    當時裴寂、陳叔達等重臣均在場。李淵十分惶恐,便問裴寂等人:“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

    蕭瑀、陳叔達見李世民一派已占據上風,忙回答道:“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jian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高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事,無復事矣!”

    李淵見一旁的尉遲敬德咄咄逼人,大有一言不合便要動手的架勢,只得表示同意,并下達“諸軍并受秦王處分”的手令,才平息了這場事變。

    李淵又召見李世民安撫,李世民跪在地上吮吸高祖腳趾,慟哭許久。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女等都株連處死,于是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并且下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后聞奏?!钡搅税嗽?,便很識相地正式傳位于太子,以太上皇的身份徙居大安宮,不再預聞國事。其實,李世民早就掌握了兵權,高祖禪位猶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讓不讓位恐怕由不得他了。

    唐中宗李顯遭毒殺后,臨淄王李隆基起兵,擁立父親李旦即位,是為唐睿宗。李旦為李世民之孫,是李治與武則天之幼子。他登上龍椅,得力于meimei太平公主及兒子李隆基。緣此,太平公主權傾朝野,而李隆基則以功高被立為太子。太平公主與太子姑侄斗法,矛盾日益凸顯,朝臣亦分為對立的兩派,雙方明爭暗斗,不可開交。面對親人、重臣之間的紛爭,李旦亦莫知所從,深感煩惱,最后,他采納了一道士“無為”的建言,回避矛盾,一退了之,只當了兩年皇帝,便傳位于太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自己則退位為太上皇。

    而唐玄宗李隆基自己也未能逃脫退位為太上皇的命運。安史之亂后,李隆基逃難到蜀中,太子李亨搶先在靈武即位為肅宗,并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唐朝后期,還出過兩個太上皇。唐順宗李誦在位時,突然中風失語,無法處理軍國大事,繼位僅八個月,便傳位于太子李純,做了太上皇[15]。唐昭宗李曄是在宦官劉季述等擁戴下做的皇帝,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劉季述以“廢昏立明”為由,突然發動宮廷政變,將昭宗及皇后鎖進少陽院,隨即擁立太子李裕嗣位,尊昭宗為太上皇。昭宗這個“太上皇”其實與囚徒無異。被囚禁一個多月后,左神策軍指揮使孫德昭殺死了劉季述,擁戴昭宗重新復位,詔令太子重回東宮。

    兩宋三百余年的歷史中,出現過好幾個太上皇。頭兩個是宋徽宗趙佶和宋欽宗趙桓。北宋末年,金兵借口宋朝君臣背盟毀約大舉南下,對北宋都城汴京形成合圍之勢。兵臨城下,朝內一些當權大臣以非帝退位不足以平金人之怒為由,逼迫宋徽宗傳位于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但金人并不因此罷兵。后太上皇宋徽宗趙佶與宋欽宗趙桓雙雙被金兵俘虜,史稱“靖康之恥”。不久,宋高宗趙構即位,遙尊在金國俘虜營里的兄長宋欽宗趙桓為“孝慈淵圣皇帝”,也是類似太上皇的稱號。宋徽宗父子被擄至五國城[16],先后客死他鄉,成為歷史上下場最為凄慘的太上皇。

    宋高宗趙構本人晚年也當了太上皇。他沒有親生兒子,立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趙昚為太子。由于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之后由親弟趙光義即位,開國二百余年,趙匡胤嫡系子孫一直沒有人做過皇帝,為此朝野中常常有各種議論。尤其是金兵壓境、局勢危急之時,滿朝文武大臣越來越傾向于盡快讓太祖后裔擔負護國重任,坐了三十五年皇位的趙構在各方壓力下,不得已宣布禪位于太子趙昚,是為宋孝宗。宋孝宗做了二十七年皇帝后,在內憂外患中將位傳于趙惇,是為宋光宗,宋孝宗自己也做起了太上皇。

    宋光宗趙惇懼內,皇后李氏妒悍跋扈,宋光宗因得心病不能履職,當時政事多決于李后。宋孝宗病歿后,宋光宗因病竟不能為父執喪。于是,朝臣商議后,奏請太皇太后下詔,傳位于太子趙擴,尊光宗為太上皇。宋光宗成為太上皇,純粹是由于健康問題。

    大明立國以來,只出過一位太上皇,即明英宗朱祁鎮。他的情況跟宋欽宗類似,均是因為做了外敵俘虜,被新皇帝遙尊為太上皇。不得已,不情愿,不甘心,盡在不言中。但朱祁鎮顯然比宋欽宗幸運多了,宋欽宗最終客死他鄉,而他至少等到了歸國還家的機會。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初二,也先為英宗朱祁鎮餞行,并親自送至數十里外,下馬解脫弓箭戰具,作為獻禮,然后灑淚而別。

    伯顏帖木兒一直送到野狐嶺,攜榼進酒,并揮淚道:“上皇去了,不知何日再行相見?”

    大哭了一場后,伯顏帖木兒又拉住朱祁鎮親信侍臣哈銘,悄悄告道:“我等敬事上皇,已經有一年,但愿太上皇還國,福壽康強。我主人如果有緩急,亦得遣人告訴,請轉達太上皇,莫忘前情!”

    伯顏帖木兒是也先親弟,素來稱兄長為“那顏”,“主人”則是指蒙古名義上的可汗脫脫不花。伯顏帖木兒這一番話,藏有許多微妙的玄機伏筆,哈銘竟不知該如何回答。還是一旁的楊善機警,大聲喊道:“上皇要啟駕了!”

    此時,伯顏帖木兒已經預料到蒙古將會有重大事變發生,所以想用交情套住英宗朱祁鎮,請他在關鍵時刻暗助自己兄弟,但事實是,當蒙古內訌再起的時候,朱祁鎮連人身自由都沒有,自然談不上幫助也先和伯顏帖木兒了。

    雙方依依惜別。朱祁鎮又是傷感,又是高興。走不到幾里,后面馬蹄聲大作。朱祁鎮以為是瓦剌后悔,派追兵追來,大驚失色。來人飛至,卻是伯顏帖木兒剛剛獵得野獸,特地派人獻給朱祁鎮。朱祁鎮百感交集,想到胞弟朱祁鈺的寡情薄義,當即淚如雨下。

    英宗要回來了!有人喜,有人愁,喜的人多,愁的人也不少。明景帝朱祁鈺自然就是這為數不少的人之一。首先要考慮的是明英宗回來后住在哪里的問題,一山不能容二虎,自然不能繼續住在大內了。大宦官興安正得新皇帝寵信,深知明景帝心思,提議效仿唐朝唐玄宗。

    唐朝安史之亂后,唐肅宗李亨即位,唐玄宗李隆基成為太上皇,回到長安后,居住在興慶宮。李隆基未當皇帝前,與兄弟五人住在隆慶池北面,號稱五王宅。后來李隆基當上了皇帝,其兄弟認識到自己繼續住在皇上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是不合適的,就將他們的住所獻出,建起了興慶宮。興慶宮在大明宮之南,因而被稱作“南內”,同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并立為“三內”。興慶宮建成后,李隆基正式遷到興慶宮起居辦公。為方便皇帝出行,沿興慶宮東墻還專門修建了秘密通道,就是所謂的夾城復道。夾城從大明宮開始,沿長安城的東城垣到達興慶宮,再由興慶宮通向曲江芙蓉園。大詩人杜甫《秋興》詩中有“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一句,說的就是這條夾城。

    明朝也有南內,位于太廟[17]以西,名崇質宮,位置與興慶宮相仿,但規制不能與其相比?!俺缳|”二字,顧名思義,可知是以質樸為尚,因是粉墻黑瓦,民間稱之為“黑瓦廠”。明景帝朱祁鈺經過反復考慮,便決定將兄長安排在崇質宮。

    住處解決了,在迎接太上皇回朝的禮儀上,明景帝朱祁鈺與大臣又產生了矛盾。禮部尚書胡濙擬定的流程是:胡濙主持儀禮,首先由錦衣衛具全副鑾駕,迎候于居庸關外;入關至龍虎臺,禮部陳奏儀節;文武百官迎于土城外;至德勝門外的團營教場,諸將迎接;但大駕不入德勝門而入東面的安定門;至東安門內、面南設座,景泰帝謁見,百官朝見;最后迎入南城大內。

    朱祁鈺卻認為儀禮過重,應該從簡,派興安傳旨:“以一轎二馬迎于居庸關外,到安定門后再換法駕。其他準如所奏?!?/br>
    之所以如此,自然是朱祁鈺擔心明英宗朱祁鎮大張旗鼓地回京,倘若百姓夾道歡呼,百官倡議復位,諸將擁護,直接奉明英宗御午門之上的五鳳樓,宣布復統大政,那就麻煩大了。

    群臣也明白朱祁鈺的私心,但就事論事,奉迎太上皇的禮儀太薄了,不少大臣上書,據理力爭。給事中劉福會合同僚,聯名上奏。明景帝朱祁鈺的批復是:“朕尊大兄為太上皇帝,尊禮無加矣;福等顧云太薄,其意何居?禮部其會官詳察之?!焙钪赋鰟⒏>有呢蠝y,大有降罪的意思。

    禮部尚書胡濙聯合吏部尚書王直等人面見朱祁鈺,為劉福解釋道:“諸臣實無他意,只不過請皇上加深親親之誼而已?!?/br>
    朱祁鈺卻回答說:“昨天收到太上皇的信,說奉迎之禮務必從簡,朕怎能違背?”

    群臣面面相覷,再無話可答。到底有沒有收到明英宗的手書,無人得知。

    這時候,有個京營千戶龔遂榮又冒了出來。他不滿明景帝以微薄禮儀迎接兄長,不顧人微言輕,憤然投書給內閣大學士高穀。龔遂榮在書中引經據典,大談唐肅宗奉迎太上皇唐玄宗的故事,想以此來諷諫明景帝。

    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肅宗收復長安后,立即派遣太子太師韋見素到成都奉迎太上皇唐玄宗。十二月,唐玄宗抵達鳳翔,唐肅宗發精騎三千人迎駕;十天以后駕抵咸陽,唐肅宗備法駕迎于望賢宮,等唐玄宗御南樓時,唐肅宗在樓下脫卸黃袍,換著紫袍,表示不居皇位,仍在東宮,然后拜叩于樓下。唐玄宗下樓,父子相見,嗚咽不勝。唐玄宗索取黃袍,親自為唐肅宗穿上,唐肅宗磕頭固辭。唐玄宗道:“天數人心,都歸于你了。能讓我安享余年,就是你的孝了?!碧泼C宗不得已而接受。

    其時,父老群集歡呼,唐肅宗下令撤除警衛,許百姓入禁地,謁見唐玄宗。在望賢宮,唐玄宗不肯居正殿,唐肅宗固請,親自扶登。進食時,每一樣都由唐肅宗親嘗以后,方始進奉唐玄宗。

    第二天,由望賢宮出發,唐肅宗牽馬奉上皇,親扶上鞍后,執韁控馬。唐玄宗吩咐“不可如此”,唐肅宗才乘馬前導,卻不敢行在大路正中。唐玄宗非常感動,向左右說道:“我為天子五十年,未足為貴;今天為天子之父,才真是貴了?!?/br>
    到得長安,自開遠門入大明宮,御會元殿慰撫百官;然后拜謁太廟,慟哭久之,方入居大明宮。唐肅宗上表避位,唐玄宗不許,三辭三請,皇位始定。

    內閣大學士高穀將龔遂榮書信藏在衣袖中,帶入朝中遍示群臣,與吏部尚書王直等人商議對策。禮部尚書胡濙提議直接將此書上呈景帝。都御史王文卻認為上意已定,即便遞上龔遂榮的書奏,也沒有任何用處。而且這封書大有挑撥太上皇和景帝手足感情的嫌疑,搞不好皇帝還要降罪。大學士高穀聽到王文“挑撥感情”的話后,立時顯得頗為猶豫。

    此事被給事中葉盛知道后,大為不平。他贊成禮部尚書胡濙的主張,認為應該將書上交景帝。葉盛當時有個外號叫“葉少?!?。每當朝議時,他總是第一個發言,當時只有于謙于少保在群臣中具此威望。葉盛如此爭先恐后,有人不高興地譏諷說:“莫非他也是少保?”

    葉盛便因此得了個“葉少?!钡耐馓?,他敢于任事、直言無忌的性格由此可見一斑。以葉盛的個性,知道龔遂榮投書一事后,當然要上書向景帝上陳這件事。

    另一名給事中林聰也不滿高穀、胡濙、王直三人態度軟弱,竟然被王文一言恐嚇,緊跟著葉盛上書,彈劾高穀、胡濙、王直三人“皆股肱大臣,有聞必告,不宜偶語竊議”,要求皇帝降旨切責。

    這樣一來,事情就徹底鬧大了,想瞞都瞞不住了。景帝朱祁鈺特地派人來索要龔遂榮的上書,看后大怒道:“龔遂榮何人,敢議朝廷得失!”立即下令逮捕龔遂榮,下獄坐罪。于是,群臣再無人敢多說迎接太上皇禮儀之事。

    之后,朱祁鈺派太常少卿許彬到宣府,翰林院侍讀商輅率一轎二馬到居庸關迎太上皇回京。

    許彬字道中,寧陽[18]人。自小勤奮好學,被稱為“學癡”,與當地才子王賢齊名。永樂十三年(1415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正統末,累遷太常少卿,兼翰林待詔,提督四夷館。他被景帝朱祁鈺選中,并不是他有什么特別之處,而正是因為他平庸無奇。

    商輅字弘載,淳安[19]人。舉鄉試第一。正統十年(1445年)會試、殿試皆第一,即所謂的“連中三元”。終明一世,三元都是第一的人,只有商輅一人[20]。即便是在整個中國科舉史上,三元第一也是極為罕見的現象。其人儀表美好魁偉,英宗皇帝很喜歡他,曾親自選拔為展書官。

    許彬一行在宣府見到了英宗朱祁鎮。一番禮節后,許彬按照英宗的授意,寫了幾篇文章,其中包括罪己詔和祭文。祭文是為了祭奠土木堡陣亡的官軍,寫得悲壯蒼涼,頗有氣勢。最關鍵的是,許彬揣度英宗的心思,在文中隱有為王振開脫之意。雖然王振已成為千夫所指的“國賊”,但英宗對王振的復雜感情,決非一言一語所能說清。許彬巧妙地迎合了上意,因此文極得朱祁鎮歡心。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十五日,又是一個中秋節,當了整整一年俘虜的英宗朱祁鎮到達北京,一轎二馬悄然進入安定門。路人漠然注視,不知轎內坐的竟是北狩一年的太上皇。

    朱祁鎮在安定門換上“法駕”,由安定門到東安門。百官于東安門外迎接,景帝朱祁鈺于東安門下輦迎接,朱祁鎮下轎答禮。兄弟二人噓寒問暖,彼此謙讓了一番。經過了這一形式上的禮節,朱祁鎮“駕入南宮”,正式開始了太上皇的生活。

    剛開始,朱祁鎮尚能為終于平安歸來而慶幸。當他看到才二十歲出頭的錢皇后為他哭瞎了一只眼睛、瘸了一條腿時,感動萬分。但一家人團聚的喜悅很快就被政治上的失意沖淡了,朱祁鎮發現他這個太上皇與囚徒無異,被禁錮在南內,不得出入,完全失去了行動自由。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君主被少數民族政權俘去,又無條件地被釋放回來,這還是第一次,堪稱明朝外交史上的一大勝利,也是在兵部尚書于謙領導下,明朝軍民堅持抗戰的結果。也先送還英宗后,恢復了與明朝的互市貿易,依舊例派遣貢使。

    而對于迎回英宗的大功臣楊善,在論功行賞的問題上,明廷中大起爭議。當時舉朝上下都認為楊善所建是不世奇功,應該封爵,賜丹書鐵券,享受一個臣子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耀。但景帝朱祁鈺只命楊善以禮部左侍郎遷左都御史,仍掌鴻臚寺事;校尉袁彬授為錦衣衛試用百戶;哈銘亦授為錦衣衛試用百戶,著改名為楊銘。

    如此薄待功臣,私心昭然若揭。顯然,新皇帝并不希望兄長回來,所以,出力營救兄長回來的人自然也不是什么功臣。

    滿朝文武都為楊善和袁彬不平。袁彬與英宗關系親密,事先已經入宮拜見英宗及孫太后,得了英宗親信宦官金英的囑咐和提醒,心中早有準備,所以也不以為意,沒有表現出任何驚訝。

    而為迎回英宗已賠上全部家當的楊善則有更進一步的看法,他認為越是賞薄,越是顯得英宗為景帝所忌,越顯得他這件大功的蓋世之奇。他沒有冒昧地改去巴結景帝,而是打算坐等時機,只要等到太子朱見深即位,英宗便成了皇帝的父親,自然能夠重見天日。到那時候,楊家的富貴自然滾滾而來。

    可惜事與愿違,楊善看到了遠處,卻看不到更高處。明景帝在迎接英宗回朝一事上取得重大勝利后,已領悟到臣民不過是皇權下的螻蟻,匍匐活命,仰望求生,對天子有本能的畏懼,卑賤得不足一提。他既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只要他想做的事,沒有做不成的。于是,廢英宗之子、立己子為太子,便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景泰二年(1451年)七月,明景帝朱祁鈺寵愛的妃子杭妃生下一個兒子,取名朱見濟。此時英宗朱祁鎮雖然被軟禁在南宮,不能踏出宮門一步,形若囚徒,但名義上的太子依舊是英宗的兒子朱見深,朱祁鈺對此自然不甘心。從兒子朱見濟落地的時候開始,他便處心積慮地開始了易立太子的計劃。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臨死前,在遺訓中規定了大明皇位繼承制度:即嫡長繼承制,太子立嫡,無嫡立長。在皇帝無子的情況下,可以兄終弟及。

    皇位嫡長子繼承制源于西周時期周公創制,是周公“制禮作樂”的重要內容。它是在君主多妻制的情況下,根據母親身份的貴賤尊卑將王子區分為嫡子和庶子,以確立王位繼承人的資格,并依照先嫡后庶、先長后幼的順序,把王位繼承人的資格限制、壓縮在一個人的范圍之內,來保證國家最高權力在一家一姓內部和平過渡。

    嫡長子繼承制的產生在當時有深刻的歷史背景。直接的原因是基于商代的教訓。商代的王位繼承制度以“兄終弟及”為主,但傳弟及盡之后,下面的嗣立者應該是兄之子,還是弟之子呢?理論上應該傳位于兄之子,但往往不是如此,弟都希望能傳給自己的兒子。因此,“兄終弟及”制度在執行中具有很大的含糊性和不確定性。商朝自中丁以后?!暗茏踊驙幭啻?,比九世亂”,就與“兄終弟及”制度所造成的紊亂有很大關系。相反,“自康丁以下,四世傳子,王室比較安定”。以周公為代表的西周統治者看到了兩種繼承法的不同治亂后果,為了矯正商朝“兄終弟及”繼承制度混亂的弊端,正式創立了嫡長制的繼承制度。

    嫡長制確立后,為后代王朝所繼承,延續為“百王不易之制”。秦漢以后,除了秦朝因短命而亡沒有來得及立太子、清朝采取秘密建儲制度外,絕大多數王朝都將嫡長制奉為“萬世上法”。

    但嫡長制在執行過程中既有不可克服的困難,也有人為干擾的因素。

    首先談不可克服的困難。歷史上許多皇后往往沒有兒子,或者兒子患病早夭,這樣,“立嫡”的首要條件得不到保證。舉例來說,秦漢兩朝共有二十八個皇帝,嫡出者僅三人,東漢皇帝竟無一人嫡出。宋代十八個皇帝中,僅三人嫡出。如此可見,嫡子繼位在歷代皇帝中的比例很小。這樣,在不能立嫡的情況下,只能退而求其次,采取推長而立的原則,即在庶出的皇子中選擇年紀最大的作為繼承人。

    其次是人為干擾的因素?;实鄣南埠猛堑臻L制能否實行的重要因素?;屎蟮兆蛹幢惚涣樘?,當皇后年老色衰失寵后,不僅動搖皇后地位,勢必連帶危及太子地位。比如東漢光武帝劉秀由皇后郭氏而移寵陰麗華,郭氏之子太子劉強只有惶恐讓位于陰氏之子劉莊,即后來的漢明帝。唐玄宗王皇后無子,寵妃趙麗妃所生長子李瑛被立為太子。后來,唐玄宗寵愛武惠妃,又想廢除太子李瑛,立武惠妃之子為太子,李瑛太子位因而不保。這都是歷史上著名的事例。

    歷史上還常常有各種權貴勢力干預其中,如干政的宦官、外戚后妃集團等,常常出于各自的利益干擾嫡長制的實行。唐朝后期,宦官不僅把持朝政,而且出于政治斗爭的需要,對皇帝廢立生殺,自然更談不上嚴格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繼承并嚴格遵守了嫡長制。他最早立馬皇后所生嫡長子朱標為太子,并延請名儒宋濂等人為太子之師,希望能將朱標培養成為一代明主。然而,天有不測風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年僅三十八歲的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史稱“懿文太子”。朱元璋白發人送黑發人,傷心之余,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性英武,許多地方都與他自己非常相似。但在朝議論的時候,翰林學士劉三吾提出了反對意見:“如立皇四子燕王,那么皇二子秦王、皇三子晉王將立于何地?”

    劉三吾的理由依舊就是嫡長子制,因為這三個兒子都是嫡出,按照嫡長子原則,應該立皇二子秦王,無論如何都輪不到燕王朱棣。朱元璋覺得有理,不應該亂了禮法,然而,他并不喜歡秦王,于是選立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是朱標的第二個兒子,他本來還有個哥哥朱雄英,但很早就死去了。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因為嫡長孫的身份被立為皇太孫。

    立儲的事情就這樣解決了。但后來又起了變化,皇二子秦王和皇三子晉王先后病死,這樣,皇四子燕王朱棣就成了嫡長子。朱元璋偏愛燕王朱棣,有心想改立朱棣為太子。但群臣紛紛反對,理由是:“皇孫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儲極,四海系心?!?/br>
    此時,朱元璋已經是一個年過古稀的老頭,年老力衰,已經沒有很多精力,見群臣反對,就此作罷。不料他所喜愛的皇四子朱棣后來還是發動了靖難之役,從侄兒朱允炆手中奪走了皇位。

    但朱棣的皇位是奪來的,在皇位繼承的合法性上大打折扣,即使當上了皇帝,仍被傳統士大夫視為篡位,于是他大揮屠刀,以極其暴虐的手段屠戮建文舊臣,以堵住眾人非議的悠悠之口。他后來連年對蒙古用兵,也是希望得到傳國玉璽,表明自己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為了加強正統繼位形象,朱棣還大興土木,修建了大報恩寺和武當山宮觀。大報恩寺名義上為紀念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借以讓人知道,朱棣是明太祖和馬皇后的嫡子,是皇位的正統繼承人。對于實行嫡長子皇位繼承制的明朝來說,這關系到嫡庶問題,進而關系到帝位的合法性問題。而修建武當山宮觀則是朱棣假托天命,宣揚自己得了真武帝君的庇佑。武當金殿中供奉著真武帝君的鎏金銅像,披發跣足,形象逼真,據傳是按朱棣的相貌和體態鑄造。

    朱棣奪取皇位后,立太子一事便提上日程,他亦陷入煩惱。按理來說,朱高熾是嫡長子,以前又是燕王世子,是理所當然的太子人選。但朱棣在這件事上表現出相當的猶豫,他不喜歡朱高熾,更偏愛作戰勇猛的第二子朱高煦。朱高煦對兄長的地位也一直虎視眈眈。朱棣卻沒有違背祖制的勇氣,朱高熾最終還是以長子身份被立為太子,由此亦可見嫡長制作為“萬世上法”的巨大威懾力。

    朱高熾即位為仁宗后,立嫡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朱瞻基即位為宣宗后,朱祁鎮因為是長子,被立為皇太子。朱祁鎮開始還只是庶子的身份,后來母親孫貴妃被立為皇后,也因而成為嫡長子。而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后,異母弟朱祁鈺登位為景帝,但他既非嫡子,亦非長子,由此成為明朝歷史上第一個以庶子身份即位的皇帝[21]。

    明景帝初即帝位時,只是為了形勢和國家的需要,但如果朱祁鈺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那將是公然對祖宗制度的破壞。因而,朱祁鈺一開始也不敢公開表露,先是將自己的意思告訴發妻皇后汪氏。汪氏是北京本地人氏,其父是中城兵馬司指揮汪英,正統十年(1445年)八月冊封為郕王妃。景帝登基后,冊立汪氏為皇后。汪皇后無子,只生有二女。

    出乎意料的是,汪皇后對丈夫的提議持反對意見,她認為如果朱祁鈺這樣做,會讓天下人笑話。朱祁鈺不以為然地說:“父死子繼,天經地義,誰會笑話?!?/br>
    汪皇后反問道:“兄未終而弟及,又是什么天經地義?”

    朱祁鈺大怒,當即拿起桌子上的茶杯向汪皇后砸去。汪皇后倒是閃開了,但帝后不和的矛盾由此悄悄在宮中流傳。這其中,最高興的人當然要數生下兒子的杭妃了。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