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
書迷正在閱讀:唐門刺客[全息]、重生現代馭獸錄、金主他八成有病、重生之紈绔嬌妻拽翻天、忠犬調教手冊(NPH)、公子多情(np 高H)、小狼狗今天也想撲倒漂亮jiejie、明盞(1V1)、帝國女將軍、眼里月色(1v1 H)
郭信只掏出數張寶鈔來,明顯數目不夠,又沒有攜帶銀兩,只得道:“我身上只有這些,先付給娘子,余下容我日后送來,可以嗎?” 蔣蘇臺聞言,便將數張寶鈔還給了郭信,道:“公子出門,身上不能不帶錢。剩下的,方便時再送來不遲?!?/br> 郭信大為感激,當即收了扇子,再三道謝,這才拱手辭去。等他離開,蔣蘇臺才想起紙箋尚在里屋,忙取了追出門去,卻已不見了人影。 楊塤見蔣氏進來時神色古怪,隨口問道:“怎么了?”蔣蘇臺道:“這位郭公子要求題寫的扇詞有點怪,似乎是絕命詞?!?/br> 楊塤展開紙箋一看,很是驚訝,問道:“他自稱姓郭,是嗎?”蔣蘇臺道:“是啊,怎么了?” 楊塤道:“這首詞確實是絕命詞,而且不是一般的絕命詞,是前朝宣宗皇帝郭嬪郭愛殉葬時所作?!?/br> 中國歷史上一直有用活人殉葬的殘酷制度。商朝時,用奴隸殉葬和祭祖的做法十分盛行,且規模很大,奴隸殉葬人數眾多。從周朝起,人殉的做法已不多見,基本上改用木制或泥制人形偶像殉葬。秦獻公還明令廢除了人殉制度。然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下令宮中沒有生育的宮女全部殉葬,加上為秦始皇營造陵墓的工匠,殉葬者數以萬計。 到了漢朝,殘酷的殉葬制度被徹底廢止。漢朝明文規定:不許任意殺人和用人殉葬。唐朝李世民當上皇帝后,不僅不準用人殉葬,還規定嚴厲禁止厚葬,凡五品以上官員和勛親貴族一律遵照執行,如有違反處以嚴刑。他在安排自己的陵寢時,親自規定:以山為陵,表示不占用良田,能放下自己的棺木即可。 然這一殘酷制度在明朝再度被恢復。明太祖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死后,朱元璋即下令兩名王妃殉葬,正妃為元將王保保[7]之妹,次妃為明開國名將鄧愈之女,由此重開殉葬制度,并且一直沿用下去。 朱元璋死時,被迫殉葬者有四十六人,均為沒有生育過子女的妃嬪。明成祖朱棣也效法自己的父親,死前留下遺詔:“喪服禮儀一遵高皇帝遺訓?!毖吃徨鷭宥噙_三十余人。此后的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也各以五妃、十妃殉葬[8]。 蔣蘇臺聽說詞主郭愛是宣宗皇帝殉葬嬪妃,很是驚訝,道:“宣宗皇帝有十妃殉葬,當今皇帝有圣旨予以追謚表彰[9],昭告天下,沒有姓郭的呀?!?/br> 楊塤道:“因為郭愛入宮才二十天,不巧趕上宣宗去世,不幸被圈去為皇帝殉葬。未獲得追謚,蓋因她入宮時間太短,且不愿主動殉葬,抗拒了一番,才被迫自殺?!?/br> 原來那郭愛字善理,穎悟警敏,擅長文章,是鳳陽著名才女,且正當妙齡,容顏姣好,四方求親者不計其數。不知如何,明宣宗朱瞻基也聽到了她的芳名事跡,竟下令召她進宮。郭愛已有傾心愛人,然圣旨大如天,竟由此被朱瞻基棒打鴛鴦,生生拆散。 郭愛被送入宮中后,被封為嬪,還未來得及受到朱瞻基寵幸,便趕上皇帝病歿。天真的她還以為能就此出宮,回去家鄉與愛人團聚,卻不想被指定為殉葬宮人。反抗不成后,自知死期,遂書詞自哀。服侍她的宮女記性甚好,將其絕命詞傳了出去,但僅在宮禁內作為逸聞韻事流傳。楊塤為三大殿上漆時,曾聽人議及此事,印象很深。 蔣蘇臺這才知道究竟,道:“難怪詞意如此哀傷凄涼。郭愛娘子這份才氣,怕是不在教坊司蔣瓊瓊之下?!辈挥傻蒙顬閲@息。一想到郭愛若是還活著,也就三十歲,正是盛年,如此才貌雙全的女子,竟因為名聲太大而落了個生殉的下場,實在可憐可惜。 楊塤生怕蔣氏感傷落淚,忙道:“適才那郭信既自稱鳳陽人,又姓郭,手里還有郭愛的《絕命詞》,說不定是其親眷,弟弟或是侄子也說不準。不過郭愛既未追謚,連追封詔書中都沒有她的名字,朝廷應該不會恩及家人[10],也不知郭信到京城來做什么?!?/br> 蔣蘇臺道:“或許是因為旁事吧。不過至親被逼殉葬,他又怎能忍心因此而接受官祿?” 楊塤道:“世人多名利之徒,本朝那些太祖朝天女戶,不都是靠殉葬親眷發家的嗎?” 正議著郭愛之事,忽有人大踏步進來,卻是錦衣衛千戶朱驥。 楊塤笑道:“而今皇帝親征在外,朱千戶是錦衣衛留守副長官,應該忙得團團轉才是,如何得閑來這里?” 朱驥苦笑道:“我手下盡扈從皇帝出征,無人可調,大小事情得親自動手,忙得團團轉倒是真的。不過我來找楊匠官,是有件更重要的事?!?/br> 楊塤道:“什么事?” 蔣蘇臺見朱驥欲言又止,便道:“里屋清靜,楊大哥可引朱千戶進去說?!敝祗K道:“再好不過,只是又要叨擾娘子了?!?/br> 蔣蘇臺一笑道:“朱千戶不嫌簡陋就好。我去給二位沏茶?!?/br> 朱驥與楊塤交往了一段日子,已知其對蔣蘇臺有意,見他目送著蔣氏,直至人影消失不見,這才戀戀不舍地收回目光,忍不住好奇問道:“楊匠官既喜歡蔣家娘子,又是同鄉,何不娶她做妻子?” 楊塤搖了搖頭,無奈地道:“我是匠戶[11],她兄長不愿意meimei嫁給匠戶?!?/br> 朱驥道:“蔣鳴軍自己以前不也是匠戶嗎?” 楊塤道:“就是因為他討厭匠戶,才千方百計地予以擺脫,不惜走歪路子加入了京營。不說了,他人還在后院呢。上次他被男賊人刺成重傷,無法隨軍出征,心中怨恨不已,一見到我就要破口大罵?!?/br> 朱驥道:“這位蔣校官脾氣可真不好,連蔣娘子自己都說了,這件事的起因還是因為那柄扇子?!?/br> 楊塤低聲道:“其實他真正生氣的不是這個,而是因為受傷不能隨御駕出征?!?/br> 英宗皇帝御駕親征,調派了五十萬京軍精銳,神機營也在其中。蔣鳴軍本是神機營將校,然在營中幾年,只摸過神機銃幾次,一銃都沒有放過,這次好不容易有機會真真正正地使用火器,卻因為受傷臥病在床,不得參與戰事,也難怪他惱火。 朱驥搖了搖頭,不再多提,隨楊塤進來里屋,低聲告道:“正如楊匠官所言,那楊行祥之死,果然有蹊蹺?!?/br> 楊塤忙道:“哎,別說我沒提醒朱千戶,你一直是絕口不提楊行祥三個字的?!?/br> 朱驥道:“但目下已有人上奏朝廷,說楊行祥死得可疑,還要將他的死歸咎于我,我當然得查個水落石出?!?/br> 楊塤問道:“是不是錦衣衛指揮僉事王林上書告發了朱千戶?” 朱驥大感意外,道:“是。楊匠官真是消息靈通,竟連這個都預先知道了?!?/br> 楊塤笑道:“我可沒有聽到什么風聲,只是胡亂猜的?!?/br> 之前朱驥始終不肯透露楊行祥相關事宜,可見楊氏一事干系朝廷機密。既然如此,那么知情之人定然是少之又少。知道楊行祥死去時正是朱驥當值,又上書欲牽連朱氏,只能是錦衣衛同僚。朱驥生父朱護生前是錦衣衛指揮使,頗有聲威,岳父又是兵部長官于謙,即便不算大有來頭,背景也不算小。兼之朱驥靜默少言,沉靜有度,極少得罪人,要借楊行祥一事將其扳倒者,只能是王振一黨——也就是王振侄子王林了。 而楊行祥死在一個月前,拖到現在才拉扯出這件事來,愈發證明此點,蓋因為王振、王林叔侄均隨英宗皇帝出征在外。 朱驥聽了楊塤分析,深為嘆服,道:“楊匠官聰明絕頂,只做個工部主事,實在可惜?!?/br> 楊塤道:“哎,我覺得沒什么可惜。我主業可是漆匠,匠官只是副業。在漆匠一行,我已登峰造極,無人能夠超越。站在巔峰,傲視群雄,這正是匠戶一生所求,我三十歲前便已實現,人生無憾。反觀你朱千戶,你也算是年輕有為,這么年輕就做到了錦衣衛千戶,做官是你的主業,在你的觀念里,應該是不可惜吧?可你上面還有一大堆長官呢,就算你做到了錦衣衛指揮使,上面還有大學士、司禮監、皇帝?!?/br> 朱驥一怔,答道:“我從來沒有想過要以升官發財為人生目標?!?/br> 楊塤道:“那么錦衣衛算是你的主業,你又有什么驚人的成就呢?是否有什么事,只有你能做到,旁人做不到呢?” 正好蔣蘇臺端茶進來,抿嘴笑道:“朱千戶別聽楊大哥的。他好抬杠,而且總有一套一套的道理。其實人各有分工,各有所長。譬如皇帝少了錦衣衛就不行,而目下錦衣衛少了朱千戶就不行?!?/br> 楊塤忙道:“蘇臺說得對,現下朱千戶是不是心里舒服多了?” 朱驥笑了一笑,也不答話。 等蔣蘇臺斟完茶出去,楊塤收斂笑色,道:“我開玩笑慣了,朱千戶別當回事。楊行祥一事甚是機密,你卻只來找我,足見信得過我這個漆匠,我很感激?!庇謫柕溃骸坝腥艘眠@件事牽涉朱千戶一事,你岳父兵部于侍郎知道嗎?” 朱驥點了點頭,道:“這件事,正是我岳父告訴我的?!?/br> 當日楊行祥死在獄中,錦衣衛副千戶白琦以自然死亡上報。因楊氏身份不凡,其死為皇帝所矚目,指揮僉事王林預備借此事大做文章,將錦衣衛中看不順眼的人一舉鏟除,因而上書稱楊行祥之死有異,即指其是非正常死亡。然天下正值風云際會,大明時勢亦隨之而動。英宗皇帝尚不及關注這件事,便聽從大宦官王振建議,決定御駕親征,隨即牽動滿朝文武,再無人留意此事。 王林是王振侄子,素來不喜朱驥,又預備未來將楊行祥之死歸咎于朱氏,當然不會選中他跟隨皇帝親征,只將其部下調走。如此,雖然朱驥名義上是副留守長官,其實成了空架子。留守長官馬順好花天酒地,時常不來官署,朱驥手下無人,值守的校尉又多是王振一黨,不愿意聽他調遣,有事只能親自跑腿,所以朱驥才有“忙得團團轉”之語。 皇帝離京,政事卻不能不辦。王林所上奏疏早已送到司禮監。昨日秉筆太監興安清理案頭時,發現了這封奏疏,尚未拆閱。明英宗朱祁鎮曾經交代:凡大臣奏疏,小事由司禮監自行批閱,大事則送軍中。興安照例打開王林奏疏,閱讀后很是吃驚,于是將之稟報給提督太監金英。 金英道:“而今多少軍國大事要辦,一個罪人,死了也就死了?!币膊徽f要如何處置,將王林奏疏自己收了,轉身便出宮趕到兵部,將其事告知兵部侍郎于謙。 兵部尚書鄺埜隨皇帝出征在外,于謙是兵部代理長官,日夜cao勞,已多日未曾歸家。他正為調派前線軍隊補給而焦頭爛額,聽聞此事后,也不多言,只派人叫來女婿,將事情告訴了他,又道:“我實在太忙,分身乏術,你自己看著辦吧?!北愦虬l了朱驥出來。 禁中奏疏是機密,私下泄露內容要承擔很大的風險,楊塤聽說是提督太監金英主動知會了于謙,很是驚訝,問道:“金英為什么要這么做?” 朱驥搖了搖頭,也不知是不知情,還是不愿意揣度。 金英是安南人,楊塤曾因兵部機密文書失竊一案而懷疑過他,甚至疑心那對男女賊人來自安南,跟金英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然朱驥后來暗中調查當日金英行蹤,得知他只在圓覺寺前后忙碌,沒有任何出格異常之處,也未曾離開過孫太后半步,足見并未參預兵部機密文書失竊之事。 楊塤懷疑金英的起因,實是因其人原是安南俘囚,被迫閹割為奴,明朝算是他的仇人。但朱驥則舉出了大明歷史上另一著名宦官鄭和的例子。鄭和身世亦類似金英,以元朝俘虜身份被閹割,之后非但沒有懷恨報復明朝,反而為明成祖朱棣傾心信任,率領船隊幾下西洋,成就了一代外交偉業。楊塤這才無話可答,不再認為金英是盜竊兵部機密文書的主謀。 此刻楊塤聽說是金英主動向于謙泄露禁中機密,倒對金氏多了幾分好感。又道:“姑且不理會金英的目的。楊行祥這樁案子其實一點兒也不復雜,朱千戶只需要找到當日值守的獄卒,詳細了解經過,再請他做證人,不就結了嗎?” 朱驥道:“我當然想得到這一點,可我今日去找當班獄卒韓函時,才知他早已告假,多日未來官署?!?/br> 他隨后尋去了韓家,方知韓函一月前便已離家,左右鄰居都再未見過他。 楊塤立即起了警覺之心,問道:“這個一月前,是不是湊巧在楊行祥死后,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前?”朱驥道:“是?!?/br> 楊塤嘆了口氣,道:“那么朱千戶找不到韓函了,他多半被你們那位錦衣衛指揮僉事王林殺了滅口了?!毕肓讼?,又搖頭道:“不過不應該呀,如果要將朱千戶牽連其中,韓函是最好的證人,讓他活著,比殺死他價值要大。以王振叔侄的權勢,讓一個小小的錦衣衛獄卒俯首帖耳,又有什么難的?”又問道:“那韓函不算什么正派人吧?” 朱驥道:“唔,這個……” 楊塤笑道:“朱千戶不愿意說下屬壞話,果然是個正人君子。其實你不說我也猜得到,如果韓函不是真的牽連進了楊行祥一案,怎么會被殺人滅口?既然牽涉其中,最大的可能便是被人收買了?!?/br> 朱驥道:“韓函真的牽連進了楊行祥一案?楊匠官何以特別強調‘真的’二字?” 楊塤道:“就是我懷疑楊行祥確實是非正常死亡。這一點,早一月前我就對朱千戶提過。目下既知獄卒韓函失蹤,愈發證明了我的猜測?!?/br> 錦衣衛指揮僉事王林預備以楊行祥一案扳倒朱驥,對王林、朱驥兩方而言,當值獄卒韓函是最好的證人。既然韓函不是什么正派人,對王林而言,他活著比死了好處更大,只需要他出面做偽證,便能輕而易舉地令朱驥深陷泥潭,無以自辯。 然韓函依然被殺死滅口,表明他已深陷楊行祥一案,他確實可以幫助王林做偽證,但他也洞悉幕后真相,對王林是個巨大威脅,所以王林不得不舍棄韓函這個小卒子。 朱驥開始尚未完全明白,回味一番后,才失聲問道:“楊匠官懷疑是王林指使韓函殺了楊行祥?” 楊塤道:“這是有可能的呀。王林既早有心對付朱千戶,便刻意選擇你當值那天動手。目下無論韓函是死是活,只要能證明楊行祥是非正常死亡,你朱千戶便難辭其咎,至少有‘失囚’之責,怕是不止免職那么簡單?!?/br> 朱驥道:“我知道,我自己倒沒什么,但我一旦獲罪,還要禍及家人。我若充軍邊關的話,我妻子也要被沒入官中為奴。她是于公膝下愛女,下嫁我這樣一個粗人,已是大大的委屈,我實不忍她還要因為我的過失受牽累??珊尬易约河掴g無知,不知該如何查明楊行祥一案真相,所以才冒昧來找楊匠官幫忙?!?/br> 之前楊塤僅憑蛛絲馬跡便推斷出女賊人身上的骨扇是朱驥妻子于璚英遺失的冬扇,且賊人跟蹤監視了于璚英很長時間。事實亦果然如此—— 后來朱驥拿著賊人畫像找妻子查證,他怕妻子受驚擔心,不敢明說那是闖入兵部盜取文書賊人的畫像,只說是錦衣衛在尋那兩個人,有人見過他二人在南城出現,問妻子是否見過。于璚英一眼便認出了女賊人,記得對方跟她搭訕問過路。朱驥由此對楊塤佩服得五體投地,就連他岳父兵部侍郎于謙聽了,也覺得楊塤機智聰慧。 朱驥又補充道:“在我所認識的人當中,確實有比楊匠官聰明的,譬如讀書過目不忘的丘濬,但論到觀察入微,心思縝密,實在沒人比楊匠官更厲害了?!?/br> 楊塤笑道:“朱千戶如此信得過我,我當然要盡力而為?!庇謫柕溃骸皸钚邢槭窃趺此赖??”朱驥道:“是上吊自殺而死?!?/br> 楊塤道:“我是說真正死因?!敝祗K道:“也是上吊自殺而死,仵作有正式驗尸文書?!?/br> 楊塤道:“朱千戶親眼見過楊行祥尸體嗎?” 朱驥道:“見過。當日我與楊匠官分手后,便匆匆趕回錦衣衛官署。那時楊行祥已被人放了下來,頸中有一道青紫淤痕,看起來確實是上吊自殺?!?/br> 楊塤道:“我以為錦衣衛詔獄是天下最密不透風的黑獄,想不到竟有犯人能從容自殺?!?/br> 朱驥道:“按照慣例,為防囚犯自殺,入錦衣衛獄前都要戴上械具。除非是獄卒幫助,否則犯人根本沒有能力自殺。但楊行祥的情況又有所不同,上頭特別關照過,要予以優待,所以沒有給他上鐐銬之類?!?/br> 楊塤道:“會不會是有人先殺死楊行祥,譬如能接近他的獄卒韓函,將他勒死后再偽裝成上吊自殺的樣子?” 朱驥搖頭道:“這絕對不可能。韓函是錦衣衛特別指定的幾名專職看守,只負責看管楊行祥。知情者雖然口中不說破,但誰都猜得到楊行祥是……那個……” 楊塤道:“我明白了,楊行祥身份不同凡響,殺他罪孽太大,韓函沒有那個膽子動手?!?/br> 朱驥道:“非但韓函,就是長官王林也沒那個膽子。況且先勒斃再偽裝成上吊自殺的話,有經驗的仵作一眼就能看出來?!?/br> 楊塤一拍桌子,叫道:“太好了!這茶真是好茶,朱千戶,快些把這杯茶喝了,我和你一道去找仵作?!?/br> 朱驥一怔,問道:“什么,楊匠官還是懷疑楊行祥不是自殺?” 楊塤道:“朱千戶不是那種隨便說兩句就能陷害的蝦兵蟹將,王林要拖你下水,必須得把證據做足。就像之前王振殺死侍講劉球,還得靠編修官董磷編造證詞,整治前任祭酒李時勉,還得等到他修剪了樹枝。也就是說,王林手里應該已經有能證明楊行祥是死于非命的證據或證人,真的也好,偽造的也好,它都已經在那里等著你朱千戶入網了。好處是,目下王振、王林叔侄二人在戰場奮勇殺敵,你我還有時間來查驗此事?!?/br> 朱驥細細一想,果然是這個道理,忙道:“還是楊匠官有辦法,我竟沒有想到這一點?!泵埐栾嫳M,引楊塤來找仵作伍漢。 伍漢是個鰥夫,妻兒早逝,獨自住在西四附近的一處小院子。院門虛掩,門上有血跡,朱驥一眼看到,大吃一驚,忙命楊塤退到一旁,推門而入—— 卻見伍漢歪倒在正堂檐下,左手捂胸,右手頓地,眼睛瞪得老大。 朱驥正要上前探視,卻被楊塤拖住。楊塤道:“地上的血已經凝固,他人已死了一會兒。這里已成兇案現場,還是不要妄動的好?!?/br> 朱驥道:“這……這是怎么回事?誰會想要殺伍仵作?”楊塤道:“當然是有利害關系、非要他死的人?!?/br> 問題來了,伍漢被殺,與楊行祥一案有關嗎? 如果有關的話,楊行祥又是自殺而死,伍漢所填驗尸文書是據實而報,沒有什么可指摘的。就算王林要陷害朱驥,所能做的,只會是威逼伍漢更改文書,稱楊行祥不是上吊而死,犯不著殺人。況且王林人在前線軍中,留守的馬順雖是其心腹,卻日日忙著泡妓院、喝花酒,哪里有閑心來管一個小小的仵作? 那么就只剩下一種情況,楊行祥一定是他殺。伍漢驗尸時,受人指使,有意說成自殺,以掩飾內幕。而今朱驥被迫重新調查案子的真相,有人得到消息,搶先動手,殺了伍漢滅口。也就是說,殺死伍漢的人,極可能就是殺死楊行祥的真兇。 但仍然有兩點疑問:一是對方如何會知道朱驥在調查楊行祥一案,還會來找仵作伍漢?二是楊行祥既是他殺,韓函、伍漢均應知悉內幕,為何韓函一月前就失了蹤,伍漢今日才遭滅口? 楊塤道:“現下朱千戶還認為楊行祥是上吊自殺嗎?他的尸體呢?” 朱驥道:“早就下葬了。況且過了這么多日,尸體已經腐爛,就算挖出來,也驗不到什么了?!?/br> 楊塤道:“嗯,那就算了?!庇趾闷鎲柕溃骸皸钚邢槭遣皇潜幻孛茉嵩诹宋魃??墓碑是怎么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