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書迷正在閱讀:唐門刺客[全息]、重生現代馭獸錄、金主他八成有病、重生之紈绔嬌妻拽翻天、忠犬調教手冊(NPH)、公子多情(np 高H)、小狼狗今天也想撲倒漂亮jiejie、明盞(1V1)、帝國女將軍、眼里月色(1v1 H)
但世上總有不畏強權的忠直之士,國子監祭酒李時勉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國子監授課時,公然講述歷史上宦官的危害。王振得知后,發誓要報復李時勉。他既兼領東廠提督,便利用職務便利,先派密探暗中調查反對派大臣各種陰事,以此手段來鏟除異己,許多大臣都因此而栽在他手中。只是當王振用同樣方法來對付李時勉時,竟然完全失效,神通廣大的東廠番子始終查不到李時勉的任何把柄。只是想不到王振并未死心,派了人監視李時勉的一舉一動,今日伐枝之舉,也成了他一條大大的罪狀。 朱驥明白了究竟,卻沒有立即趕去國子監救人,只皺緊眉頭。李時勉于朱家有恩,朱驥并非不愿意出面,但王振是司禮監掌印,既是他下令拿人,多是以皇帝詔令的形式發出。既是皇帝下的命令,除了皇帝自己,沒有人能夠更改,不然抗旨不遵亦是殺頭的罪名。 李驥幾人雖期盼地望著朱驥,卻也明白其中難處。 林鶚道:“我們來找朱兄,是想可否請朱兄出面,請那些錦衣衛校尉通融一下,讓監生們從旁扶住木枷,好減輕李祭酒的痛苦?李祭酒已年逾七旬,這幾日天氣又這么熱,怕是他老人家……” 忽聽到有人叫道:“朱驥!” 轉頭望去,卻是朱驥的岳父兵部侍郎于謙。他從來都是直呼女婿名字,而不像旁人稱呼小名或是昵稱。 朱驥見于謙一身官服,忙迎上去問道:“岳父不是陪同姑姑、璚英還有小表外甥去了西山碧云庵[60]進香,說明日才回來嗎?” “姑姑”是于謙的meimei于冰,她嫁給錢塘人氏朱濟,目下孫子朱喜得了怪病,聽說京城有名醫能治,遂千里迢迢帶著孫子趕來北京求醫,住在兄長家中。于謙本不信奉佛事,然他妻子董氏在世時,時常去碧云庵進香。這次于冰和于璚英都想去碧云庵為家人求簽祈福,正好趕上放假,他便陪同一道前往。 于謙搖了搖頭,道:“邊關有告急文書送到,我不得不臨時趕回來。不過璚英還陪著她姑姑、外甥在西山,今晚不回來了?!庇謫柕溃骸澳悴皇墙袢债斨祮??怎能擅自離開官署?”語氣頗為嚴厲。 于謙曾是有名的鐵面御史,朱驥又素來敬畏岳父,竟一時語噎,看了李驥一眼,這才囁嚅道:“那個……李祭酒他……” 于謙皺眉問道:“李祭酒怎么了?” 丘濬忙大致說了經過,還未說完,一旁李驥便哭出聲來,道:“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家祖明明是被人陷害。于公也是朝中重臣,請您救救他老人家?!?/br> 于謙未及開言,便聽到北面傳來呼喝打斗聲,那邊是兵部、工部、戶部、禮部等重要中央官署所在地,料想是出了大事,忙道:“王司禮當是以詔令的名義下令拿人,我只能等到上朝面圣時,當面向皇帝求情?!?/br> 李驥道:“那是三日后了,家祖年事已高,哪里能撐到那個時候?” 北面又傳來嘈雜聲,甚至多了金刃交接聲。于謙轉頭看了一眼,微一思忖,便道:“目下太后、皇上一行應該在返京途中,你們不妨選幾個監生做代表……” 林鶚登時眼前一亮,道:“于公是讓我們攔路向皇帝和太后告御狀,替李祭酒申冤?” 于謙道:“不是告狀,也不是申冤,而是請求皇上赦免李祭酒?!?/br> 李驥畢竟還是個少年,沉不住氣,聲音又尖銳起來,嚷道:“什么赦免?家祖明明是受人誣陷,說是赦免,倒像是承認有罪了?!?/br> 于謙搖了搖頭,一時不便當眾說明王振與英宗皇帝關系非同一般,告王振的狀,等于當街告皇帝,結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丘濬倒是會意了過來,忙道:“多謝于公出言指點,我們這就回國子監找些同學商議?!?/br> 朱驥微一遲疑,道:“那我……” 于謙似是猜到女婿想跟丘濬等人一道趕去國子監,看是否能先行設法解救李時勉,搖頭道:“你救不了李祭酒。王振有心要李祭酒的命,那些錦衣衛校尉必然奉了嚴令。況且他們又不是不知李祭酒有恩于朱家,若要看你的面子,早就手下留情了?!?/br> 丘濬忙道:“于公分析得極有道理。朱兄,你就不必多跑這一趟了。事情緊急,我們得盡快回國子監,好設法解救李祭酒?!?/br> 朱驥只得與丘濬等人拱手告辭,又跟隨于謙往中央官署趕來。 卻見是鴻臚寺前出了變故,一群人混戰扭打在一起,還動了真家伙??捶?,一方是蒙古兀良哈部落,另一方是日本人,均是入明朝貢的使者。 一些值守官署的明軍軍士亦聞聲趕過來,卻不加勸阻,只在一旁指指點點看熱鬧。一名荷衣女郎格外醒目,抱著雙臂,冷冷地站在一旁。 * * * [1]大明門:清代稱大清門,民國稱中華門。正門除國家大典以外,常年不開?;实塾⒒屎髸r開此門,迎大紅喜轎進門,其余妃、嬪只能乘彩車進玄武門(清代稱神武門)。1954年擴建天安門廣場時,大明門被拆除。1976年在大明門舊址上建起了毛主席紀念堂。 [2]清代時,清廷改大明門為大清門時,直接將“大明門”門匾拆下,翻轉重刻后重嵌。民國時,執政選定于1912年10月9日(辛亥革命一周年慶典的前一天)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因不知清廷已翻轉門匾重刻之典故,也想拆下石匾翻用背面,直接刻上“中華門”。然拆下門匾后,才發現里面是“大明門”三字,只好臨時趕制了一塊木匾,由王冶秋(新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的主要開拓者及奠基人)題寫“中華門”匾額,掛于檐下。原“大清門”匾由文化部社會文化事務管理局保存,后移交首都博物館。 [3]棋盤街到清代乾隆時改圍以石欄,中間有路通東、西江米巷(今東、西交民巷),新中國成立后擴建天安門廣場時悉數拆除。 [4]隋代以來,歷朝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獄,與大理寺(相當于現代的最高法院)并列。唯元代只設刑部,無大理寺。明清兩代,刑部與都察院(由前代御史臺發展而來,主掌監察、彈劾及建議,為最高監察機關)、大理寺并稱“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亦稱“三司會審”。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宣布“仿行憲政”,改刑部稱法部,刑部之稱遂撤。 [5]明初官員休假很少,一年只有3天假期,分別是春節、冬至及皇帝生辰。直到明中后期,休假制度才逐漸完善起來,一月固定休假4天,加上節假日,每年休假50天左右。但明廷仍然廢除了前朝名目眾多的探親假期,只規定父母大喪,守孝3年。清朝休假制度基本照搬明朝,直到后期才受西方影響,每月例假改為每周日休假1天。 [6]圓覺寺:遺址在今北京朝陽區十八里店鄉老君堂村,為大宦官金英修建。金英得寵于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三朝,其人信佛,自稱是“奉佛弟子”。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二月,金英以報答前朝皇帝恩寵為名,用所獲賞賜的金幣以及募捐所得,在賜地武基莊田建造了一座佛寺。佛寺頗具規模:中有如來殿,左為觀音殿,右地藏殿,前天王殿,后圓覺殿。廊廡繪有五百羅漢像。此外還有鐘鼓樓、禪堂、齋堂、僧房,外有山門、金剛具像等。正統二年(1437年)八月建成后,金英又將皇帝所賜田土、樹株布施給寺廟,作為齋糧,并延請名師住持,率領僧眾朝夕諷誦經文,祝福太宗(即明成祖朱棣)、仁宗、宣宗永逍遙于極樂,及當今皇上英宗萬歲圣壽。明英宗十分高興,欽賜寺名圓覺禪寺。 [7]錢塘:今浙江杭州。于謙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二十七日午時出生于杭州錢塘太平里(今浙江杭州祠堂巷)。同年閏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同月十六日,皇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為明王朝第二代皇帝,史稱建文皇帝。 [8]陸贄:字敬輿,吳郡嘉興(今浙江嘉興)人,唐德宗朝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政論家,大歷八年(773年)進士,中博學宏辭科。后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宰相)。陸贄工詩文,尤長于制誥政論,多用排偶,條理精密,文筆流暢,以深摯的情感和雄暢的辭辯見長,史稱“有唐以來,未曾有之”。建中四年(783年),朱泚叛亂,陸贄隨唐德宗奔奉天,起草了著名的《奉天改元大赦制》。文中以痛切之辭,直書君過,文筆犀利,情感激烈。詔書下達之日,雖武夫悍卒,讀之無不揮涕感動,感染力由此可見一斑。連起兵叛唐的節度使王武俊、田悅、李納讀到詔書后,都主動去除了王號,上表謝罪。 [9]樂安:今山東廣饒東北。漢王朱高煦封地。 [10]顧佐:字禮卿,太康(今河南)人。建文帝二年(1400年)進士。授莊浪知縣。端午節時,守將集合官僚校尉,因顧佐是文士,便故意為難他。顧佐取弓箭一發中的,守將拜服。永樂年間入京任御史,為官剛正,被人比作北宋的包拯。因剛直不撓,得罪權貴極多,宣德年間多次被彈劾,但因深得皇帝信任,又有大學士楊士奇等人力保,故每次都能洗刷冤屈。顧佐入內廷辦公,獨處一間小夾室,不是議政不與官員們群坐,由是得綽號“顧獨坐”。 [11]明代地方行政分為省、府、縣、里四級,在省一級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別統管行政、軍事、刑名,直接對中央各部負責,互不統屬,互相制約。但中央為了加強對各省的控制,經常臨時派出中央官員了解、處理地方事務,協調軍政事宜,此即為巡撫制度——“巡撫之名,起于懿文太子(即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朱標)巡撫陜西。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遣尚書蹇義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撫軍民。以后不拘尚書、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事畢復命,即或停遣”。明宣宗初年,熊概、葉春等人出巡江南,“南畿(明代除省之外,又有兩個相當于省區的地方:南直隸(或稱南畿,以南京為中心)和北直隸(或稱北畿,以北京為中心)、浙江設巡撫自此始”。由于明宣宗朱瞻基發展完善了巡撫制度,曾大量增設各部侍郎充任各地巡撫。于謙曾以山西道監察御史身份巡按山西各地,不畏權貴,為許多案子平反昭雪,聲名很高。明宣宗正式設立巡撫后,親自書寫于謙名字交給吏部,于謙因此越級升遷任兵部左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但巡撫是其本職,兵部侍郎只是掛名。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后,于謙依舊負責按察各地,正統十三年(1448年)升遷為兵部右侍郎,享受二品俸祿,這“兵部右侍郎”才是正式兵部官職。 [12]尚義倉就是開明地主捐資輸谷的貯藏處所。平準倉就是豐年賤價買進,遇到兇年照昔日賤價平糶的倉庫。倉前立碑勒名,書明某人捐資若干、某人輸粟若干。捐二百金以上的給予冠帶,賤價平糶過千百石的建坊給匾,予以旌表,并免捐資輸粟的一家各色差徭冗役,同時教人民口碑傳誦,表示獎勵。 [13]明代工部(六部之一)下設街道廳,負責北京街道設施維修養護事宜,包括日常清潔、保護公共設施等。同時又設街道房,專管京城坊巷街道,也負責平日的街道灑掃、春日通溝等瑣碎事務,但直接隸屬于錦衣衛。 [14]裱褙胡同:今稱東、西裱褙胡同,位于今北京崇文門內北京日報社東,于謙故居(今北京東城區西裱褙胡同23號)即在此處,今猶存,已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提刑按察使司:明代設立在省一級的司法部門,主管一省的刑名、訴訟事務,但審理權限僅僅限于徒刑以下(包括徒刑)的案件,徒刑以上的案件必須報到刑部審理。同時也是中央監察機關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機構,對地方官員行使監察權。主管為提刑按察使或稱為按察使,簡稱臬臺、臬司,與承宣布政使并為一省最高長官。 [16]漢代有博士祭酒為博士之首。西晉改設國子祭酒,隋唐以后稱國子監祭酒,為國子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的主管官。清末始廢。后亦以泛稱文壇﹑藝壇或學術界﹑文化界的首腦人物。 [17]北京因是都城,地方級行政機構不同于其他,設有順天府、五城兵馬指揮司及五城巡城御史(始于明英宗正統朝)。順天府下轄四州二十三縣(轄區大于今北京地區),其中宛平和大興兩縣為京縣(即在北京城區)。宛平縣署位于北安門外以西積慶坊(今北京平安大街什剎海以西)。大興縣署位于安定門南教忠坊(今東城大興胡同)。除此之外,北京城又被按地理位置分為五個城區,分受五城兵馬指揮司統轄,包括中兵馬指揮司(官署名不帶“城”字,位于仁壽坊,今大佛寺街中段)、東城兵馬指揮司(位于思城坊,今東四北三條胡同)、南城兵馬指揮司(位于宣南坊,今西城區兵馬司后街)、西城兵馬指揮司(位于咸宜坊,今西四南大街兵馬司胡同,胡同即因此得名)、北城兵馬指揮司(位于昭回靖恭坊,今交道口南大街兵馬司胡同)。五城巡城御史則屬于都察院監察御史外放小差,負責巡視各城區,維護治安。 [18]瓊州:今海南。 [19]彝倫堂:原為元代崇文閣舊址,明永樂時重建,改今名。彝倫,意為大地入之常道?;实蹃韲颖O講學時在這里設座。清乾隆修建辟雍后,彝倫堂改為國子監的藏書處所。 [20]安福:今江西安福,位于宜春市東南。 [21]明制,殿試一甲進士(一甲即前三名,號“三鼎甲”,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直接授翰林院官職,二三甲進士還可以參加翰林院的考試,即“館選”,標準是文學優等及擅長書法,取中者被稱為“庶吉士”。庶吉士在翰林院學習三年后,成績優者留翰林院,不得留者,則為科道官、六部主事,或出為州、縣官。 [22]古人認為天帝居住的天宮有一萬間,皇帝身為天子,不能超越天帝,故少半間。 [23]奉天殿:即民間俗稱的金鑾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明永樂年間建成時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太和殿。建成后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24]華蓋殿:是皇帝去奉天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接受執事官員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于前一日在華蓋殿閱視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侍笊匣仗?,皇帝在此閱視奏書。玉牒告成,恭進華蓋殿呈御覽,同時要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后改稱中極殿,現天花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爸泻汀倍秩∽浴抖Y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比蟮钪形ㄓ羞@間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靜靜地思考。 [25]謹身殿:屬于殿宇式建筑。初名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氨:汀背鲎浴兑捉洝罚骸爸静煌怦Y,恬神守志?!币馑际巧裰镜脤R?,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今保和殿有“皇建有極”匾,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典出《洪范》“皇建其有極”。 [26]余杭:今浙江杭州。涿郡:今北京。 [27]盡管當時反對遷都北京的人不在少數,但從長遠來看,遷都北京確實有力地解決了北部邊防的問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不僅因為北京是他的“龍興之地”,這其中,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即引人矚目的“天子守邊”現象。歷史上王朝建都,一般都選中間位置,是“天子居中,諸侯守邊”。但歷史事實證明:如果守邊的諸侯、邊將兵力薄弱,則邊患不已;反之,兵多權重又會威脅朝廷,唐朝安祿山謀反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而到了明朝,邊患主要來自北方蒙古,明朝廷必須在北部邊防屯駐重兵,以防止蒙古騎兵南下。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避免重蹈邊將擁兵自重的歷史覆轍,大肆屠殺功臣,將北部邊防的立足點放在了諸親王身上,實行以藩王御邊的政策。朱元璋對自己的設計非常滿意,因而才對孫子朱允炆得意地說:“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彼J為這樣便不會對皇權造成任何威脅。燕王朱棣手中兵權最重,且為明軍精銳。正是依靠這樣的軍事實力,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打到南京,奪取了帝位。至此,顯然朱元璋那一套兒子守邊的辦法也不可靠,朱棣必須想出新的辦法。既要安邊,又不能兵權旁落,于是朱棣做出大膽舉動,把國都定在他曾經的封地──北京,這樣,邊防的軍政大權就都握在了他自己手里,大大減少了邊鎮將帥割據稱雄的可能。而真正的積極之處在于:天子守邊,如果能居安思危,以身守塞,則天下安寧?!疤熳邮剡叀边@一格局對整個中原的生產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對促進江南地區的經濟繁榮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大后方長期的安寧,直接促使了江南手工業的發達,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28]諒闇(liàng ān):帝王居喪。 [29]金瓜:古代衛士所執的一種兵仗。棒端呈瓜形,銅制,金色。 [30]血竭:中藥名,為棕櫚科植物麒麟竭果實滲出的樹脂經加工制成。據《本草綱目》:“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其味甘咸而走血,蓋手、足厥陰藥也。肝與心包皆主血故爾?!本哂谢钛ㄍ?、化瘀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用于跌打損傷,心腹瘀痛,外傷出血,瘡瘍不斂。明代時之所以珍貴無比,難得一見,是因為原材料只生長于印度尼西亞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等處,屬于舶來品。 [31]光祿寺卿:官名。南朝梁置光祿卿,北齊稱光祿寺卿,后代沿之。主要掌宮廷飲膳及祭獻食品。 [32]十二監包括司禮監、內宮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其中最重要的是司禮監,不僅總管內廷宦官事務,還兼領其他重要官職,如東廠提督、南京守備等。明中后期實行的票擬制度更是使司禮監多了一項職權——批答奏章,傳宣諭旨,宦官干政便由此開始。內宮監掌管各類工程事務,負責營造宮室、陵墓以及御前所用銅、錫、木、鐵之器等。御用監掌管、采辦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圍屏、床榻、桌柜等。司設監掌管鹵簿、儀仗、圍蟆、帳幔、簾席、雨具等。御馬監主管內府馬政。神宮監掌管太廟及各廟的灑掃、香燈等。尚膳監掌管御膳、宮內食用和筵宴等。尚寶監掌管寶璽、敕符、將軍印信等。印綬監掌管古今通集庫以及鐵券、誥敕、貼黃、印信、圖書、勘合、符驗、信符等。直殿監掌管各殿及廊廡灑掃之事。尚衣監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襪等。都知監起初負責各監行移、關知、勘合等事,后來專門跟隨皇帝,負責導引清道。 [33]宦官四司分別為:1. 惜薪司,掌管宮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門、山陵等處內臣柴炭等;2. 鐘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時鳴鐘擊鼓以及演出內樂、傳奇、過錦、打稻等雜戲;3. 寶鈔司,掌管造辦粗細草紙;4. 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34]宦官八局為:1. 兵仗局,主要掌造刀槍、劍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類兵器,宮中御用鐵鎖、錘鉗、針剪以及鐘、鼓、鐃、鈸等法器的制造,也歸該局負責;2. 銀作局,負責打造金銀器飾;3. 浣衣局,負責清洗宮中衣被等,多由年老及有罪退廢的宮人充任,該局是二十四衙門中唯一不在皇宮中的宦官機構;4. 巾帽局,掌管宮中內使帽靴、駙馬冠靴及藩王之國諸旗尉帽靴;5. 針工局,掌造宮中衣服;6. 內織染局,職掌染造御用及宮內應用緞匹絹帛之事;7. 酒醋面局,掌管宮內酒、醋、糖、醬、面、豆等物,供御前宮眷及各衙門內官之用;8. 司苑局,掌管宮中各處蔬菜瓜果及種藝之事。除宦官二十四衙門外,宮女們也有衙門,共五個局:尚宮局、尚儀局、尚食局、尚寢局、尚功局。每個局又分為四個司,規模也不小。 [35]暹羅:今泰國。有名貓叫暹羅貓,就是因為原產于泰國。又,明宣宗朱瞻基極愛貓,有不少關于貓的繪畫作品傳世,曾作《花下貍奴圖》《五貍奴圖》《壺中富貴圖》等。同時期著名宮廷畫家商喜亦有《戲貓圖》傳世。 [36]鄭和原本姓馬,馬氏世代為元云南重臣,與蒙古諸王、大理段氏共掌云南軍政,事詳見同系列小說《孔雀膽》。大明平云南后,鄭和被俘,閹割后送入明宮為奴,后又被明太祖朱元璋賜給第四子朱棣。 [37]蔚(欲)州:今河北蔚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東臨北京,南接保定,西倚山西大同,北枕張家口。 [38]明初在京師和各軍馭要害之處設立衛、所(所為衛下級機構),所作為基本的駐兵單位。衛、所來源于元代而又有所發展,兼有世兵制和府兵制的性質。士兵皆有軍籍,父子相繼為兵,平時駐防或屯田,遇有戰事,朝廷命將,領兵征戰。戰爭結束,將還帥印,兵歸衛、所。每府設一所,數府或要沖之地設一衛,每衛設指揮使、副職稱指揮同知,統轄士兵5600人。衛之下有千戶所,轄士兵1120人,長官有千戶長、副千戶長。千戶之下有百戶所,有士兵112人,長官為百戶長。百戶之下有總旗2人,小旗不等。衛、所軍官多世襲。京畿附近立26衛,為天子親軍,叫作上直衛。每省設一都司,長官稱都指揮使、副職稱部指揮同知,統轄省內衛、所。各都司統由中央的五軍都督府管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定都司為17,行都司3,留守司l,內外衛329,千戶所65。明成祖后增都司為21,留守司2,內外衛493,千戶所359,兵額總數(包括屯田軍)達270余萬人。至于其具體的分布,則是朝廷根據全國各地的戰略位置、防御需要來設置,有的一府數衛,有的數府一衛,有的則一府、一州一個千戶所而已。明代實行世兵制,衛所兵士皆由“軍籍”家庭世代充任,衛以下軍官也都世襲。這些衛所平時同時受一省軍事長官都指揮使司和中央軍事機構五軍都督府節制,戰時則聽命于朝廷委派的臨時將領。戰罷仍歸衛所。這固然避免了武人擁兵自雄的現象,但也造成了將不熟兵,兵不習將的弊端,導致軍隊戰斗力不高。 [39]通政司:官署名。全稱通政使司。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設置,秘書機構,掌內外章奏封駁及臣民進言申訴諸事,受其事移送各職能部門辦理,有重大事項則請旨裁決,是皇帝的文書總收發機關。長官為通政使。 [40]明初稱左順門,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改名會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改名協和門。 [41]明宣宗朱瞻基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蟋蟀天子”。他自小就喜歡斗蟋蟀(又稱促織),即位之后,他覺得北京的蟋蟀不好,曾經讓各地采辦上等蟋蟀來京。地方官員為了取悅朱瞻基,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一度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負擔,弄得雞犬不寧。據說蘇州的蟋蟀特別好,朱瞻基特意命蘇州知府況鐘協助太監采辦了一千只蟋蟀。當時有歌謠云:“促織瞿瞿叫,宣宗皇帝要?!碑數匾粋€小吏用一匹馬換了一只好蟋蟀,準備獻給皇帝,不料妻妾好奇觀看,一不小心蟋蟀跑了。妻妾知道闖了大禍,均上吊自殺。小吏為了一只蟋蟀,弄得家破人亡,也上吊自殺了。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促織》即是根據這個小吏的故事改編的。又,作為太平太子,朱瞻基很會享受,除了斗蟋蟀外,他還喜歡動植物,喜歡美食,尤其愛吃朝鮮菜。出于這一個人目的,朱瞻基大力發展跟朝鮮的關系,還寫信給李朝國王,索要女廚師,因為他特別喜歡朝鮮女廚師做的朝鮮風味的豆腐。又,按照野史說法,明成祖朱棣生母碽妃本是高麗人,原是元朝宮人,后來被朱元璋收納,之后還被封為妃子。碽妃生朱棣后,馬皇后養為己子,將碽妃賜死。碽妃身世難以考證,朱棣是否具有高麗血統也不能確定,不過朱棣當上皇帝后確實偏愛朝鮮(當時高麗王朝已被李氏朝鮮取代)美女和朝鮮食物,數次要求朝鮮進獻美女和擅長制作朝鮮菜肴的廚子。 [42]安南:今越南,又稱交阯。 [43]永樂時期,明軍兵鋒極健,安南雖懾于大明軍威而重新歸附,但由于歷史淵源,民心并不真正向明。之后,大明與安南之間幾乎沒有斷過兵燹,戰爭綿延長達三十年之久,極大地牽制了明朝的軍事力量,巨大的軍費開支也成為明廷的沉重負擔。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時,安南問題日趨嚴重,明軍不斷在安南遭到敗績。在這種情況下,朱瞻基最終決定放棄安南,撤銷交阯布政使司,承認安南獨立,徹底扔掉了這個歷史包袱,每年省出軍費上億兩。此舉在當時曾引起巨大爭議,反對者不在少數。但實為高瞻遠矚之舉,非但可以休兵養民,節省大批人力財力,減輕明廷的負擔,還可以令明軍全力應付最大的威脅——北方的蒙古。 [44]明仁宗正當壯年,“無疾驟崩”,內中必有緣由,但《明仁宗實錄》《明史》等官方記錄只字不載其死因,故引發多方猜測。據明人祝允明(即祝枝山)《野記》記載: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初七,是明仁宗皇后張氏生日,按照慣例,嬪妃、命婦等都入宮為皇后祝壽。明仁宗貴妃郭氏為明初勛臣武定侯郭英孫女,生有三位皇子,很得仁宗寵愛。她恃寵而驕,對張皇后也不如何恭敬。張皇后生日當天,郭貴妃忽然一改前態,上前敬酒。張皇后卻不肯接酒,場面甚為尷尬。老好人仁宗皇帝遂出面圓轉,主動接過郭貴妃的敬酒飲下。郭貴妃大驚失色,卻是阻止不及。一個多月后,明仁宗身感不適,于五月十二日驟然病逝,郭妃也自剄而亡。而據官方正史《明宣宗實錄》記載:仁宗死后,有五妃殉葬。郭貴妃曾生育三位皇子,依例不在殉葬之列,但她居然也被列為從葬亡妃。雖然官方文獻說郭氏是“銜上恩,自裁以從天上”,但其諸子尚幼,不大可能自殺,似是從側面證實了《野記》的說法。 [45]陰癥:中醫診斷學名詞。凡癥候之在里,屬寒、屬虛者,均屬陰癥。如:身寒喜溫,面色蒼白,轉側艱難,臥時蜷縮,倦怠乏力,萎靡不振,舌質色淡而胖嫩,舌苔潤滑,靜而少言,語聲低微,呼吸怯弱,食減難消,口中無味,不煩不渴,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長或短少,脈象沉微、細澀、遲弱無力等。據明人所著《病逸漫記》:“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欲毒張后,誤中上。予嘗遇雷太監,質之,云皆不然,蓋陰癥也?!庇謸睹魇贰ち_汝敬傳》:“宣宗初,(羅汝敬)上書大學士楊士奇說:‘先皇帝(仁宗)嗣統未及期月,奄棄群臣,揆厥所由,皆險壬小夫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惫艜r治療陰癥并無良藥,使一些jian佞之徒有機可乘。這類藥方明成祖朱棣晚年也服用過,大多為猛烈之藥,服后容易興奮,也容易暴怒。 [46]明仁宗駕崩后,消息很快走漏。明仁宗親弟漢王朱高煦就藩山東樂安(今山東廣饒東北),但在京師安插了眾多耳目,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出精騎截殺遠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阻止其返京繼位。然自山東出發的騎兵,竟未能追上從南京出發的太子,朱瞻基已從南京馳到良鄉(今北京西南20公里良鄉鎮,是北京的西南門戶,因“人物俱良”而得名),在那里接受了繼位遺詔,隨即入京主持舉哀發喪,在明仁宗靈前即位。再反過來看太子朱瞻基的行程。當年四月十四日,朱瞻基離開北京,前往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故鄉)祭祖,而后赴南京。朱瞻基出發后,明仁宗出京至昌平祭長陵(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為明十三陵之首),顯然身體無恙。五月十二日,仁宗忽然重病,急命宦官海濤攜帶詔書馳赴南京,召還皇太子。當時南北兩京相距兩千里,而朱瞻基在六月三日便與海濤一道趕回了北京。從海濤角度來看,他來回只用了二十天,二十天奔馳四千里,這在當時條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再從太子朱瞻基的角度來看,他離京是為了到鳳陽祭祖,按日程安排來看,他最快六月中旬才能到達南京,然而他竟在六月三日便趕回了北京,以當時通信及交通條件來看,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除非他早猜到京師要出大事,預先做了準備。漢王朱高煦封地居于南北兩京中段,以他消息之快及路程之短,所派截殺精騎竟連太子朱瞻基的影子都未追上,似乎也說明了問題。 [47]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南京降為陪都,用北京控制北方邊防,用南京控制南方財賦。南京同樣設立一套政府機構,但諸司印信全都移至北京。南京宮殿雖然有皇族和大臣駐守,但卻漸趨衰敗。正統十四年(1449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謹身殿、華蓋殿等被雷電擊中起火燒毀。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南京刮颶風,太廟的樹被連根拔起,太廟大祀殿和皇城各門獸吻被毀。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南京下暴雨,江水泛濫,整個南京城及皇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公元1644年,當李自成攻陷北京、南明不得不在陪都南京建立小朝延時,南京皇宮已經相當破敗,三大殿蕩然無存,福王朱由崧只能在武英殿登基。清朝平定江南后,將明皇宮改為八旗兵駐防城,各處建筑遭到很大破壞。太平天國期間,明皇宮又經受了一次較大的破壞。此時,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構件尚保存完好以外,地上只剩下一堆殘垣碎瓦,成為蛇鼠出沒的廢墟。 [48]承天門:今天安門,為著名工匠蒯祥設計。從某種程度上說,承天門是至高皇權的象征,其名字來源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首創的圣旨開頭語:“奉天承運?!北砻髌湟磺行袆佣际欠钐於?,朱氏皇朝是承方興之運。影視劇中經??吹竭@一幕,皇帝派人頒布圣旨時,開頭總是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边@一套實際上是起自朱元璋。承天門還是明廷圣旨出宮的地方,頒布圣旨時,要將圣旨裝在盒子里,盒子用繩子吊著,從承天門慢慢放下去,下面有人跪著接住盒子,表示“承天”的意思。 [49]廷杖行杖情形,錢穆在其所著的《國史大綱》提到:“(廷杖)其殘酷無理,殆為有史以來所未見?!段菏遄蛹份d廷杖事,言每廷杖,必遣大璫監視,眾官朱衣陪列,左中使,右錦衣衛,各三十員,下列旗校百人,皆衣襞衣,執木棍。宣讀畢,一人持麻布兜,自肩脊下束之,左右不得動。一人縛其兩足,四面牽曳,唯露股受杖,頭面觸地,地塵滿口中,受杖者多死。不死,必去腐rou斗許,醫治數月乃愈。而監杖用內官,行杖用衛卒,遂使士大夫懸命其手?!?/br> [50]明代制度,召外藩親王入京,必須有內府的金牌和符信,只有皇帝或太后圣旨,才可取出。 [51]麓川也稱勐卯,是傣族先民在云貴高原西部建立的古代王國。明軍占領云南后,麓川主思倫法與明通好,明廷冊封思倫法為麓川平緬宣慰使司世襲宣慰使,麓川遂成為明朝屬國。到了思任發一代,起初尚能與明朝相安無事,后兼并各部,勢力漸盛。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年)據地擁眾反明,次年攻占南甸、騰沖,曾擊敗明黔國公沐晟等軍,沐晟(明太祖朱元璋義子沐英次子,女為明成祖第三子朱高燧正妃)因此而畏罪自殺。正統六年(1441年),在兵部尚書王驥、定西伯蔣貴等重兵鎮壓下,勢漸不振。正統八年(1443年),敗走緬甸,明軍再興師征討,務求除之。正統十年(1445年)十二月,緬甸宣慰使卜刺浪馬哈省將思任發活捉,獻于明朝,思任發中途絕食而死。對麓川用兵為正統一朝的重大軍事失誤,完全是宦官王振好大喜功所為,征伐麓川的明軍70%都死在了云南,包括方政、沐晟等著名良將。 [52]建安:今福建建甌。 [53]石首:今湖北石首。 [54]吉水:今江西吉水。 [55]河州:今甘肅蘭州一帶。 [56]朱棣大軍占領南京時,解縉的身份還是建文朝的大學士。之前他已與另一位大學士胡廣(建文二年庚辰科狀元,該科廷試王艮本是第一,但因貌丑,不得不屈居第二,胡廣則因相貌端正替代王艮成為狀元)約定:城破便一起自殺殉國。然死到臨頭時,解縉又不舍得,于是派仆人去查看胡廣是否已經自殺。仆人到胡府時,胡廣正要將頭套進繩圈中上吊自殺,忽轉頭問家人道:“那幾口豬今日喂了嗎?”仆人回報后,解縉笑道:“連豬都放不下,哪會放得下自己?”于是放棄自殺,后與胡廣一道降燕,擁朱棣為帝。解縉后來為朱棣器重,去探訪駙馬李讓(娶朱棣女永平公主),恰巧李讓不在家。永平公主久聞解學士大名,想一睹風采,便隔簾叫人留解縉用茶。解縉索筆題詩道:“錦衣公子未還家,紅粉佳人叫賜茶。內院深沉人不見,隔簾閑卻一團花?!庇榔焦鞔笈?,奏報父皇朱棣。朱棣笑道:“此等風流學士,見他怪做什么?”就此作罷。 [57]泰和:今屬江西。 [58]非刑部,六科之一,負責處理刑事案件。 [59]明人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詳細記載了這件當時轟動一時的大案:“振有老仆者,山西人也,泣於下,振怪問之,曰:‘聞薛夫子(指薛瑄)將刑,故泣耳?!駟枺骸艉我灾醒Ψ蜃??’曰:‘鄉人也?!哐云淦缴鸂?。振惘然,立傳旨戍邊,尋放還家?!敝钡酵跽袼篮?,薛瑄才重新被起復,后來一直做到禮部侍郎,并一度以翰林學士入閣。 [60]碧云庵:今北京香山碧云寺,始建于元至順二年(1331年),相傳為耶律楚材后裔耶律阿勒彌舍宅開山而建。明正德年間,御馬監太監于經曾在寺后營建生壙,對庵寺進行擴建,并改碧云庵為碧云寺。天啟年間,大宦官魏忠賢亦在此營建生壙,并重修碧云寺。但于、魏二人均獲罪而死,未能葬于此地。至清乾隆年間,又對碧云寺進行大規模增建。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靈柩曾暫時停放在碧云寺后殿,此殿后因此而改名為中山堂。 第二章 山河影轉 瓦剌雖然強盛,但蒙古地區基本上是游牧經濟,以畜牧業為主,其他物資匱乏,需要用畜牧產品交換中原的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因而盡管瓦剌也先完成了霸業,還是不得不積極要求明廷允許互市貿易。但瓦剌仍不滿足,經常借朝貢名義,大肆訛詐明朝財物,稍不滿意,便故意在邊境上制造事端,還搶掠沿途財物。更私自大量購買弓箭,夾藏在箱篋里,運出塞外。 年年馬上見春風,花開花落醉夢中。 短發經梳千縷白,衰顏借酒一時紅。 離家自是尋常事,報國慚無尺寸功。 蕭澀行囊君莫笑,獨留長劍倚青空。 ——于謙《春日客懷》 于謙見到兀良哈、日本兩方使者公然在中央官署前毆斗打架,忙上前喝止道:“住手!快些住手!” 那些使者斗毆正酣,又不知道于謙是誰,哪里肯聽從?明軍軍士認得于謙,見兵部侍郎出面喝止,便稀稀拉拉地上前勸架。不料最先上去的軍士反而被兀良哈武士摔了個跟頭,其他軍士惱了火,一擁而上,這才勉強控制了局面。日本人退在一邊,個個垂頭不語。兀良哈人猶不肯甘休,臉紅耳赤地指手畫腳。 于謙也聽不懂兀良哈人在叫嚷什么,便過去問那荷衣女郎道:“珠娘,出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