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節
“岳父安!” “親家請,這是女婿吧,進屋……” 父子二人進了潘府,各自見了個禮之后,潘舉人就迎著二人進了會客廳。廳內潘夫人也走出來迎候,李明錦見到,忙上前作揖喊道: “岳母安!”潘夫人一遍笑著道“喲,這就是明錦,快進來坐……”一遍接過李明錦手上的禮物,一遍讓小廝將禮物拿下去再上壺好茶。 “呵呵,這孩子前個晚上剛到家,今天才來拜訪,請親家勿怪……”李繼旺笑著對潘舉人說到,生怕對方心生不悅。 “親家多慮了,孩子剛回來,還沒休息好,就來看我,我怎么會怪罪……”潘舉人笑著回道,又給父子二人倒了一杯熱茶,“來,喝口熱茶,暖暖身子!” 四人說了一會兒客套話,潘舉人也問了李明錦一些讀書上的事兒。潘舉人的兩個兒子也過來陪客了,李明錦起身給兩個舅兄見了一個禮,眾人說說笑笑,后來怕坐著尷尬,李明錦就開始將自己游學的一些事情拿出來說了說,潘家幾個人聽了倒是很感興趣,一聽就聽了小半個時辰。 潘夫人見一聽就慌了神兒,忘記和廚房說飯食的事兒,忙起身熱情的對父子二人說了一句,“親家老爺,你們聊,我去廚房吩咐一下,今個做桌好菜,中午啊,你們也好好喝一杯……”說完就要下去。 “麻煩親家夫人?!?/br> “謝謝岳母?!?/br> “娘……”潘若琪看著來到自己閨房的娘親,羞澀的撒著嬌,潘氏讓人去和大兒媳說聲,今天女婿來了,讓她吩咐廚房做好今天的飯食之后,就去了女兒的院子。和女兒說了今天親家帶著女婿來了家里。潘若琪哪里能不好奇,只是到底不好意思直接問,至少紅著臉拉著母親的胳膊撒著嬌。 “好啦,和蘇夫子說的倒是差不多,就是……”看著女婿的言行舉止,確實是穩重,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在外游歷cao持的原因,表象看著沒有夫子說的俊朗了。 “娘……只是什么呀?”看女兒著急想知道的樣子,潘氏也沒藏著掖著直說到:“女婿啊出去游歷了兩年,風吹日曬的,就是風霜了一些,為人處事,我和你父親都覺得不錯,想來人也是不差的?!?/br> “娘,我想……我想去看看……”潘若琪吞吞吐吐的對著自家娘親說了一句。 “不行!”潘夫人第一反應就是不答應,雖然是在自己家,可是一個待嫁女,去偷看男人,雖然這個男人是自己女婿,可也是不穩重的表現,和自己接受的女子行為的教育實在是太悖謬了。 “娘……求你了,只看一看,我躲在后面偷偷的看一眼就成……娘……”潘若琪鍥而不舍的磨著自己老娘的脾氣,潘夫人頭大,怕女兒陽奉陰違闖禍,無奈沉聲道:“就在旁邊看一眼啊,看完就走,還有別起什么別的心思!” “知道啦,娘,您最好了!”潘若琪見娘親答應立馬親昵的哄著潘夫人。 “就你精靈……”潘夫人無奈搖頭,“等著,一會喊你,我先去前面看看?!闭f完就走了。 午飯是在前院的宴客廳的東間,因著宴客廳內空間大,中間有兩扇屏風,分成了兩個空間。潘夫人囑咐了府上的廚子做了滿滿一桌子菜,很是豐盛。 午飯就潘舉人父子三人和李繼旺李明錦父子二人,總共一個桌子五人坐的稀稀朗朗的。李明錦今個兒是主角,當仁不讓的開始為各位斟酒,然后挨個敬酒。李明錦敬酒回酒來了兩圈之后,潘家父子都是斯文的文人,看來酒量也不佳,潘舉人已經開始說話哆嗦了,對于岳父大人重復的問話,李明錦已然做好了女婿的姿態,很有耐心的聽著回著,不時再敬酒。 酒過三巡,潘家兩個舅兄已經趴在了桌子上,潘舉人還在拉著李明錦說話,李明錦頭有點暈,腦子還是清楚的,總是感覺屏風那面有人在偷窺!也不知道不是自己眼花的緣故,搖了搖頭當是自己想多了。 潘夫人真是要氣死了,拉了好幾次,終于將女兒拉走了,剛才要是讓女婿看到女兒這番做派,不是要讓他看輕女兒么?剛到后院就忍不住的開始數落起女兒: “你真是氣死我了,剛剛怎么說來著,真是的……死丫頭!”邊說邊用手指使勁的點著潘若琪的額頭。 潘若琪吐了吐石頭,忙安慰道:“好啦,娘,別氣了,我知道錯了,以后定是不會了。您去忙吧,我爹他們喝多了都……我去找嫂子說聲兒”說完不等潘夫人多說就抬腳跑了。 潘若琪跑到了花園里,氣喘吁吁的撫了撫自己劇烈跳到的小心臟,剛才是被發現了嗎?想著剛才看到的畫面,潘若琪臉紅了,對方確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俊俏,不過看著酒桌上從容知禮的樣子,也不錯,而且人很笑的很溫和,想來應該是個良人吧。 小女兒心思上來,羞澀了一小會,潘若琪緩了過來,整了整身上的衣衫,步伐優雅的朝嫂子的院中走去。 飯畢,潘家父子三人就被抬回房間休息去了,李繼旺和李明錦雖然不至于趴下,卻也是喝的頭暈眼花的,潘夫人讓下人收拾了兩間客房,讓李家父子而人進去休息一會。 申時,李繼旺帶著兒子李明錦告辭了潘舉人夫婦,就回家了。也和潘家定了正月初十過禮,商量婚期。畢竟李明錦和潘若琪都不小了,過年就十八了,在晉朝算是大齡男女了,李明錦就不說了,萬不能耽擱人家閨女的,對于李家的著急,潘家表示滿意! 李明錦回到家之后,王氏等人忙圍上來問著去潘家的事兒,李明錦一五一十的說了一遍。王氏松了一口氣兒,看來潘家是滿意孫子的。 要說李明錦自己的想法,李明錦只是覺得婚事既然已定,也沒有反悔的余地,不如好好接受了,即使在現代社會,自有戀愛也不一定能走到最后。古代媒妁之言,婚姻的穩定性反而要比現代更高。如果對方是能和自己心靈投契自然更好,如果不能,平淡的舉案頭眉的生活也能相互扶持一生。 年前,李明錦找了個時間帶著兩個弟弟去了一趟蘇夫子的家里,蘇夫子是李明錦一直非常尊重的一個人。雖在外游學的時間,一直與夫子保持書信聯系,但是到底不便。夫子中舉,自己也沒有回來慶賀,這次回來,剛好去送年禮看望一下老師。 對于李明錦三兄弟的到來,蘇夫子顯然很高興,特別是李明錦兩年沒見了,瞅著變化蠻大了,比以前更多了幾分穩重,看來游歷確實鍛煉人,蘇夫子很是欣慰。 “都坐,這次回來是要成親了吧……呵呵?!北焕蠋煷蛉ち说睦蠲麇\,有點不好意思,忙辯解道:“夫子,哪里啊……是想回來看看……呵呵” “呵呵,行啦,成家立業,天經地義,沒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毕肓讼胗謫柫藛柪蠲麇\外面游歷的事情。李明錦先說和夫子說了外面的見聞,后又談了談自己的看法。 當說到看到有的州府手段殘酷的鎮壓手無寸鐵的平民之時,李明錦聲音低了低,蘇夫子默然了一會輕聲說了一句:“唉,雖君上圣明,但酷吏仍存,老百姓的日子依然不好過……” 這個話題有點沉重,一時之間幾人都有點沉默,李明秀自聽哥哥說道這些面上就十分的氣憤,想了想出聲道:“這個當官的簡直太可惡了!” 見弟子嫉惡如仇的樣子,蘇夫子興趣來了,忙問道:“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 “當然是要做一個為百姓請命的好官……”李明秀理所當然的回到。 “好!男兒當如此……”蘇夫子對于愛徒的回答顯然很滿意,想了想又對三人道:“君子立世,當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管以后你們三人做什么,要記住這句話!” “知道了,夫子”三兄弟虛心的聽著夫子的教誨。 蘇夫子又問了李明錦接下來的打算,李明錦本來是想繼續游學的,但是今年要成親,剛成親就出去也不好。所以決定還是安下心來繼續讀書吧,蘇夫子的建議是去梓州府的學院去,畢竟學院里的夫子學問更高,學子們又都是要繼續科考的秀才,聚在一起學習,更能有所益處。李明錦也覺得老師的建議甚好,表示成親之后,就去梓州府。 師徒四人在一起聊了有一個多時辰,午飯蘇夫人做了一桌子菜,蘇夫子高興的一桌子菜讓師徒四人喝了一個盡興。 年前的幾天過的很快,新年將至,河西村家家戶戶的忙著備辦年貨,笑鬧聲不時的飄蕩在村中,很是喜慶。 ☆、第45章 今年的新年,李家過的尤為的熱鬧,尤其是已經兩年未歸家的長孫回來了,年后又將要娶媳婦,一時間家里的老老小小心里都充滿著喜悅。 年夜飯的時候,老爺子給自己的孫子輩一人一個大紅包,最小的明玉和明弘是最高興。兩個孩子今年五歲,長的和年畫里面的娃娃似的雪白可愛,拿著手里的紅包死活不撒手,財迷的樣子萌壞了李明錦,管不住的逮住狠親了一口。 兩個孩子出生的時候,李明錦已經十幾歲了,后來一直在外讀書,和兩個最小弟弟meimei相處的并不多,可見兩個小的不會喜歡哥哥的親近了。 被打擊了多次的李明錦,毫不氣餒,閑來無事還就樂意逗逗兩個小不點,惹得家里的嬸子們直打趣,“明錦啊,這么喜歡孩子,回頭娶了媳婦趕緊給你奶奶生個重孫啊……”李明錦聽的漲紅了臉,尷尬的溜了。 年初二小姑子李婷就帶著丈夫和兒子回了娘家,南山這帶女兒女婿都是初二開始拜娘家年的,因著河西村與河東村只一河之隔,路途甚近,李婷一家三口一大早就大包小包的拎著年禮回到了娘家。 王氏在門口迎了女兒女婿,聽著被抱在女婿懷里的三歲的外孫奶聲奶氣的喊著外婆,王氏心都要化了,忙招呼三人進屋,看著女兒大包心包拎著的東西,心里高興嘴上卻是假意的對著女兒責道:“回自個娘家,人來就來了,還帶什么東西,這大包小包的真是破費!”王氏都不是在意東西,只是這也是女兒孝順的表現。 一旁的蘇昌余看著丈母娘責怪自己媳婦,忙放下抱著的兩歲的兒子,笑著對丈母娘維護起媳婦來,“岳母,這好些東西是我娘讓帶的,今天可真不關我媳婦的事,呵呵……” 王氏當然知道女婿是在維護女兒,心下滿意女婿疼惜女兒,揚起嘴角忙轉過話頭,“親家真是太客氣了,婷子能嫁到你們家也是她的福氣?!?/br> “呵呵,岳母,能娶到我媳婦也是我的福氣……” 李婷有點無語自家和丈夫就站在門口相互客套起來,一把拉著王氏邊往里面走邊說,“好啦,娘,有話進去說吧,外面挺冷的……” …… 王氏覺得自己女兒自嫁人之后,變的大咧了起來,以前多乖巧啊,從來不會嫌棄自個兒啰嗦的……李婷是沒注意到王氏的怨念,進了屋放下手里的東西,就準備去灶房幫忙,小王氏和孫氏這會兒正在灶房里面忙活,這當媳婦的每當年上那就是天天沒有松快勁兒,不過鄉下媳婦都是如此,也都習慣了。 李家在河西村也沒別的親戚,現在女兒嫁人了,才有了一門親戚走個門。和往年一樣,李繼賢夫婦帶著孩子回了劉氏的娘家拜年,李繼興夫婦去了林家。王氏就喊了李大貴老兩口也過來一起吃飯。 冬天溫度低,年上的一些菜,從臘月底就開始準備,一些腌制的菜只要當天蒸就好,魚是三十煮好放著的。蔬菜類的多數是一些菜干,蘿卜和大菠菜。 因著年初二知道小姑要回來拜年,家里的女人們從昨晚就開始忙活,上午又忙活了一上午,終于將十個菜端上了桌。十個菜在年上是要求,寓意十全十美。 蘇昌余前些年一直是在外跑鏢的,但是自成親后,就沒有再去了。一方面是剛成親,蘇家想早些抱孫子,哪里肯讓兒子再往外跑。另一方面是蘇昌余自己也覺得剛娶了媳婦,跑鏢在外也有風險,萬一出了意外,小媳婦可怎么辦?思來想去,蘇昌余決定去自家鎮上的鋪子上幫忙。 蘇家三個兒子,鎮上的鋪子一直是大兒子在管。雖然還未分家,但是鎮上的鋪子大房管了那么多年,里面的賬目多多少少肯定有點貓膩的,蘇老爹一直睜只眼閉著眼,是因著老大好歹有點分寸,賺錢也是往家里拿的,自己私下扣點只要不過分,蘇老爹也不說,這些事別人也不知道。 等蘇昌余去了鋪子之后,大房就有點不樂意了,這是要監視還是怎么的。有了老三在,時間一長,鋪子里面什么事不一清二楚,到時候二房知道鐵定也要跟著鬧。之后蘇昌余在鋪子里不時就要受到哥嫂的冷言冷語,什么以前常年不歸家啊,現在想回來吃現成的啊。 蘇昌余表面沒有跟兄嫂爭執,到底是心里不痛快,回來和媳婦抱怨了兩句。李婷聽了不樂意了,就和婆婆拐彎抹角的給大房上了幾次眼藥,也不直說,只說昌余每次從鋪子上回來就悶悶不樂的,看起來勁頭不好,也不知道累的怎么的?要不實在是實在不行,還是讓他去跑鏢吧。 蘇老太太一聽那怎么行,孫子還沒著落呢!老太太這么大年紀了,心里敞亮著呢,回頭就和老頭子說了,兩個老人商量了一番,想到反正小兒子也已成家,既然大家裹在不痛快,那就分家吧。 對于分家的事,雖然二房不太愿意,但是長輩既然已經決定,也無法阻攔,蘇老爹將家里的地和銀錢都規整了一番,分成了四分,兄弟一人一份,老兩口一份。鋪子折了銀子,分給了老大,因著這鋪子老大兩口氣花了不少精力,蘇昌余沒有意見,二房三房得了一份銀子,地是平分的。因著風俗老兩口要跟著長子過,但是蘇老爹和蘇老太不愿意去鎮上,就跟著小兒子。 蘇家分家的事,王氏從一早就盼著,自己家比蘇家現在要好,女兒分家了,家里也好拉吧一下。最后女兒手上加上蘇家分家的銀子買個鋪子缺的部分,王氏給貼上了,當然李婷怕家里嫂子有意見,只說是借,以后會還。 自此李婷兩口子也能跟著娘家有個生計,蘇家老兩口自是知道媳婦娘家出了大力,每到逢年過節準備節禮的時候,都是要加重的,反正也分家了,也不怕其他兩個媳婦酸。 年初二過后,河西村的人家都在走著親戚,李家人雖然沒在走親戚,卻也是忙的腳不沾地。去年讓木匠給孫子打的家具要往新房里面搬,屋里也要裝飾一番。年前已經和潘家說好正月初十,下大定,送聘禮,商量婚期。 王氏一直在琢磨著聘禮的事,因著是長孫,家里孫子輩第一個成親的,自然獨一份,更因著孫媳婦的家里是舉人家。,盤點這家里這些年來掙的錢,王氏和老爺子商量了一番之后,決定除了常規的聘禮之外,再給二百兩銀子的聘銀。 二百兩銀子在南山這一帶真是很高的了,要不是李家這些年做生意賺了錢,哪里能拿出來這么多銀子,只是相對于潘家的家庭,這二百兩確實不多。 其實再多一點李家現在也拿的出來,但是想到馬上明輝,明珠和明秀接著要說親,家里要花錢的地兒太多!即使長孫多花一點,其他的孫子也不能相差太多,否則兒媳婦能沒有意見嗎?王氏思索衡量了一番之后,決定就二百兩了。 正月初十,李家人抬著帶著十二抬聘禮,帶著吹樂的儀仗,去了潘家。聘禮中含有晉朝婚慶風俗所必備的餅,酒,魚,糖,香,炮,龍鳳燭等,還有李家為潘若琪定做的首飾,頭飾,衣服,布料等等,當然還有其他的聘禮和聘金,足足裝了有十二抬,在南山這代也算體面了。 禮隊到了潘家時候,潘家大門口點起了炮竹,噼里啪啦的炮竹聲,鑼鼓嗩吶的吹奏聲,場面很是喜慶。外面看熱鬧的,恭喜聲一聲聲的傳來,潘李兩家人向著人群道謝。當然也有指指點點的,潘舉人也不在意,熱情了迎了李家人入府,聘禮被抬了進去。 潘家今天來了不少親戚,李家就兩大家子的男人,一大屋子的人,開始圍繞著兩家的婚事說笑著,李明錦作為未來姑爺,不免被潘家的打趣,已經做好準備的李明錦今天表現的一直很謙虛,有問必答,溫文有禮,不怯場。 潘家人對于李明錦表現出來的樣子,還是很滿意,不時就有人對潘老爺子說,“三叔會挑女婿,看著不錯?!?/br> “是啊,小郎看著懂事!” 潘舉人聽著心里很舒坦,女婿也是半子嘛!家里人看好女婿,自己也有面子,說明自己沒看錯人!李家人看潘家對李明錦滿意,心里更是得意啊,說明自己家孩子確實是好!底氣更是足了些! 潘夫人對著聘禮單子看著聘禮,心下還是滿意的。當初說親的時候,就知道了李家的大致情況,當然不能和那些大戶人家鄉紳比,不過也沒那么寒磣。原先也沒指望李家能拿出多少聘禮,眼下已經比自己預想的多了些,看來李家應該比自己想象中的好點。 男人們在前院喝茶談事,潘家后院的女人們也在忙著,潘家大兒媳因著婆婆的吩咐,今天是小姑大定之日,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絲毫不含怠慢,一直在親自看著,生怕今天出了什么差錯。對于小姑子婆家李家今天送的聘禮,也是很好奇。 潘若琪一早上起來,心里一直焦躁不安,平靜不下來。等外面想起了鞭炮聲,知道是李家的人來了,心里更是撲通撲通的直跳,起身在自己房間里走來走去,惹得自己貼身的小丫鬟都抿嘴偷笑。 潘夫人去和媳婦說過今天要注意的事情之后,就去了女兒屋里,把聘禮單子拿給女兒看了看。潘若琪看過之后,也沒有說什么,自定親就知道對方家境如何,反正潘家也不是看中了李家的家事,現在面上還過得去就成了,因此也不太在意。 潘夫人自去年開始已經為女兒開始準備嫁妝,如今也已經準備的差不多了。想著今天親家來商定婚期,應該也快了,好在一切已經準備妥當。 潘家如今要比李家境況好些,潘舉人自從中舉之后,那些鄉紳員外送的鋪子,房子,田地,銀錢等加一起,家底比李家厚實正常的。潘夫人雖也有心為女兒多陪些,但一方面估計媳婦的看法,畢竟當初潘家娶媳婦的時候,潘老爺還未中舉,聘禮自然不厚,如今家里雖然不同往日,卻也不能惹了媳婦的眼;二是顧忌到李家的面子。 思慮一番之后,決定如今李家是十二抬聘禮,那自家就陪嫁二十四抬嫁妝。嫁妝比聘禮翻倍,這是晉朝的習俗。自己私下多給女兒一些銀子就是。 ☆、第46章 昭元十二年四月初一,因著明天是李家迎親的日子,今天有很多事情要安排忙活,還要請明天迎親抬轎子的人吃席,因此李家的院子里從早上開始,就開始人聲鼎沸。 從前幾天開始,河西村里的人都在談論著李家長孫李明錦成親的事兒,不論大人小孩都在翹首以盼明日的婚禮。 終于等到迎親前一天,村里的小孩子們早早的就三五成群的來到了李家大院子里面,王氏樂呵呵的拿著裝滿糖果的布袋子,可是給來家里的娃娃們發糖。南山這一帶,婚禮前一日,前來家里觀看的人,主人家都會散糖的,不管是認識還是不認識的,只要來了說幾句喜慶二弟話都是有的。 自從聽說李家要娶一個舉人老爺的的女兒,還給了那么多聘禮之后,一時間村里的談論就滔滔不絕,前來打探的人也很多。王氏這次倒是沒有藏著掖著,能對外說的都說了,對于自家能娶到這樣一個孫媳婦,王氏真是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對于此次的酒席,王氏更是下了不少本錢準備大辦一場。 李明錦成親前的這段時間,一直在家里讀書,成親的事宜家里都安排的差不多了,也沒什么需要自己cao心的。好友張浩今年也剛說了一門親事,兩個未婚青年,一起討論課業的間隙,也會開些對方婚事的玩笑。 對于自己還沒蒙過面的小妻子,李明錦讀書閑暇的時候,也會偷偷的想一下。前世的二十幾歲也沒談過戀愛,現在要娶媳婦了,要說一點想法沒有那是騙人的。 娶親前一天,河西村的習俗是新郎晚上洗澡,家里要放炮以示重視。晚上要讓小孩子在新房的船上壓床。作為準新郎的李明錦,前一天晚上帶著自己的幾個弟弟睡在了新房的床上,聽著弟弟們問的各式關于娶親的問題,有點好笑。 四月初二未時,李家接親的人從河西村出發了,因著南山這一帶的習俗,婚同昏,因此新娘進門都是下傍晚的時候。李明錦穿了一身大紅的新郎裝束,胸前帶著一朵大紅花,騎在一匹棗紅色的大馬上,后面跟著人抬著一頂紅色的八抬大轎。 此次李家派出迎親的人是除了李繼興和蘇昌余,陪李明錦接新娘的人是李明輝和張浩。外加上請來抬轎子和抬嫁妝的人,一行二十來號,浩浩蕩蕩的很是壯觀。 鄉下人迎親一般都是用牛車的,更窮苦的人家也有走路的。好在現在李家家里富余,就租了馬和轎子。 隊伍一出門的時候,就迎來了很多驚奇和贊嘆的目光,村里的小孩子們跟著隊伍邊跑邊喊,“哦,娶媳婦咯!”“哦,接新娘子了咯……”,屋邊站著看熱鬧的嬸子們樂不可支的笑問道:“小娃娃知道媳婦是做啥子的嗎……” “知道,知道,媳婦是暖被窩的……” 笑鬧聲一直在村子里徘徊,李家也甚是熱鬧,村里不少嬸子們都來幫忙了,畢竟喜宴要辦流水席,今天的飯食就要準備很多,鄉下人都是這樣,哪家有事,大家都是能伸把手都會來幫忙的。 一路上奏樂的儀仗吹吹打打,近一個時辰迎親隊伍就到了潘家門口。李明錦下了馬,站在潘家大門前,門前已經響起了鞭炮。門外開了站滿了看熱鬧的人,李明錦覺得自己好像被圍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