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節
三兄弟,論長相確實大皇子最像皇帝,論神態,則二皇子更像,劉凌這么一說,大皇子和二皇子眉頭都展開了一點。 然而那些階上階下的議論根本沒有斷絕,反倒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直到五更二刻的更鼓敲過,贊者請了眾朝官入殿,三兄弟被引著在殿下一個角落里站定,那些各處掃來的眼光還是不停的在劉凌身上穿梭。 一進殿,最顯眼的位置就掛著那副《東皇太一圖》,趁著皇帝沒入座,這張圖前又擠滿了大臣,平日看這張高祖圖看的眼睛都長繭子的這些大臣都是圖新鮮,看看神仙圖再看看劉凌,露出各種各樣的神色。 “等這孩子長大了,這朝還怎么上……”一個年輕點的官員偷偷和上司吐槽,“就跟高祖看著我們上朝似得……” “你說這是什么道理?都五世孫了,還跟祖宗長得一樣……高祖的血脈就這么厲害?” 劉凌閉了閉眼,定神將將那些竊竊私語拋之腦后,不去考慮這些帶來的得失。他根本不明白自己的父皇將這幅東皇太一圖掛在這么顯眼的位置,又安排他們就站在這幅畫下是什么緣故。 簡直就像是插標賣兒畫個圖像似得。 看到以高祖為原型的那位神仙凝視著自己,劉凌覺得臉都有些燒,只能將眼神移向別的位置。 沒一會兒,劉未到了。 這位陛下很少遲到,不過聽說昨日他的頭風又犯了,所以早上起的遲了點。這兩年他夜里頭風頻頻發作,能忍著一直不斷朝,已經是少有的勤勉了。 劉未坐上御座,眼神從劉凌等三人身上掃過,待看到一身朝服的劉凌滿身英氣,再看看他們頭頂上的《東皇太一圖》,滿意地點了點頭,吩咐岱山準備開朝。 隨著贊者的唱和,今日的早朝開始了。 早朝一開始,就猶如宣政殿內被施展了某種法術一般,之前那些充滿好奇和八卦的氣氛頓時蕩然無存,也沒有人再看那副畫,人人眼觀鼻鼻觀心,隨著宰相出列開始一條條說著今日該議的事情,所有的大臣的心神完全被國政朝事所吸引,重新成為了劉凌和其他皇子們心目中向往的那種大人形象。 這就是我代國的朝堂! 這就是撐起我代國天下的能人志士! 凝望著大臣們一個一個出列各抒己見,有理有據,無論是大皇子還是二皇子,包括劉凌,都激動的整個人都在顫抖。 當今世上,除了他們這些皇子,還有幾人能在十幾歲的少年時期接觸到代國最中樞的政治中心? 身為皇子,就算歷經磨難,也能成常人所不能及! 劉恒和劉祁甚至已經開始幻想起自己可以從政的那一日了,到那時,他們該如何的意氣風發,揮斥方遒…… 唯有劉凌,幾乎是立刻被大臣們話中的內容所吸引,聚精會神地凝聽著,希望能將自己學過的東西和這些大人話中的意思聯系起來。 “……泰山年初地動,不僅耽誤了春耕,還使不少百姓的牛羊受到了損傷,現在宋州、中州地方人心惶惶,全靠當地官府賑撫恐怕力不能及,兩州刺史都希望京中能夠賑濟?!?/br> 奏事的是中書省的中書令柳原琮,也是位年高德劭的老大人。 可惜中書令的話一出,馬上就有戶部的官員站出來反對。 “年初地動,又不是春耕之時,那時正在農閑,怎么會耽誤了春耕?!春天耕種無非是耕田播種,又不是秋收,只要人力不損,就不會耽誤秋收。去年和州發洪水,河工上花了不少賦稅,今年各地都要春耕,若年頭就掏空了國庫,夏季再有災害,豈不是更要危急?” 戶部管著財政,反對的理由也很充分。 “臣建議宋州地方官員向周邊四州拆借糧草和物資,秋收后歸還……” “去年的賦稅剛剛上繳國庫,地方上也是內庫空虛,拿什么來拆借!” 工部的大臣上前駁斥。 “地動毀壞了不少房屋倒是其次,中州有回報,中州的河渠也因為地動出現了損毀和破裂的情況,如果人力都用來修補地動毀壞的房屋以及忙著春耕的話,河渠的隱患就會在夏天集中爆發,如果黃河再度泛濫,就會和去年一樣,僅僅治水和賑災就要掏空國庫大半的銀兩!” “應該先救災!” “應該先修河工!” “春耕要緊!” “春日多雨,百姓流離失所,若身無可蔽,時疫必定橫行,一旦蔓延開來,就不是一州一府之事了!” “你們都是杞人憂天,泰山的地動只是小災,當地自己就能解決,他們只是不愿意擔這個關系,又想要京中發放賑糧和賑銀好層層克扣!” 一時間,剛剛還肅穆莊嚴的朝堂,頓時吵得猶如集市一般。幾位剛剛在階下還勾肩搭背聊得火熱的大人們就差沒有挽起袖子干架了。 三位皇子嘆為觀止地看著他們進行著辯論,再看劉未,就像是沒聽見他們在吵什么一般冷靜地開口: “關于宋州和中州地動之事,諸位愛卿還有什么要奏的?” 隨著劉未的一句話,原本并沒有動作的刑部侍郎顫巍巍地從椅子上立起了身子,虛弱地開口:“臣也有奏!” 代國律,朝臣七十而致仕,實際上,很少有人真的到七十歲才致仕,大部分在身體開始變差的時候,皇帝就會委婉地提醒他們該“致仕”了。 但當今的六部,有兩位主事都已經超過了六十歲,一位是二皇子的曾外祖父吏部尚書方孝庭,一位是刑部的尚書王昱。 方孝庭是一坐這位置坐了十幾年,劉未曾經換過一位吏部尚書,結果根本鎮不住吏部錯綜復雜的關系,那我倒霉蛋的吏部尚書愣是被排擠的沒幾個月就稱病還鄉了,結果這個位置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位子,劉未只能把已經升到門下省長官的方孝庭再請回來主持大局。 這位刑部尚書則是年過五十才坐上這個位置,是個無功無過的中庸人物,既沒有什么亮點升官,也沒有什么錯誤可以貶下去,一坐也是十年。 如今王尚書得了風痹,上朝都要劉未看座,今年之內大概也要致仕了。 聽到一般不發表意見的王尚書居然也開了口,皇帝意外極了。 “陛下,諸位同僚,你們都只注意是否賑災,會不會有疫病,要不要春耕,卻沒想過如果春耕受阻,這么多青壯的年輕人無所事事,在鄉野間會造成多大的麻煩。每逢大災過后,地痞無賴路霸山賊越見增多,為何?其實大多數都是活不下去的苦人。為保國之根本,臣提議各地更要注意災民流竄的問題……” “正是如此,所以春耕決不能斷!京中必須要調糧調種子,想法子租借農戶耕牛!” “戶部沒錢!” “如果不能春耕,讓年輕人去服徭役,修理河工,反正不能讓他們閑著!” “放屁!不春耕秋收收不上來糧食,國庫還是沒錢!” “河工不修,夏天一場大水,種什么淹死什么,白費力氣還沒收成!” “我就不信會年年大水!” “三弟,你有沒有覺得這些大人們,有些……”二皇子戳戳身邊的劉凌,咋舌道:“有些太激動了?” 劉凌掃了一眼爭得唾沫橫飛的大臣們,贊同地點了點頭:“肝火旺盛,這些大人們身體都很好?!?/br> “他們說的是個死循環,根本沒辦法解決啊……” 大皇子聽得頭疼不已,也悄悄加入了議論,“地動之后房屋盡毀,勞力修了房屋就沒辦法春耕,沒辦法春耕秋天就沒有吃的也沒有稅交,總不能餓一年吧?可不修房屋春雨連綿老人孩子就要生病,時疫傳播開勞力生病還是不能春耕,不但不能春耕,說不定命都沒了,還帶累別人……” 二皇子點了點頭,又補充了一句:“河工不修的話,夏天要是又洪水泛濫,連房子帶地都沒了……” 劉凌皺著眉頭,陷入了思考。 戶部不愿意撥銀子,是因為如今才是年頭,各處都要用錢,這些都是去年年末戶部已經分配好的,一旦在賑災上投入過大,沒熬到秋收各地就要告急。 從戶部之人的話中也可以聽出,地方官員每次一遇到災害就把事情往嚴重里報,好獲得戶部的賑濟結果層層盤剝各級吃飽恐怕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戶部根本不愿意再當冤大頭動國庫的錢,希望地方上各級想辦法。 這件事,工部是站在戶部這里的,所以將河道受損的事情扯出來,希望受災地區放棄今年的春耕,將勞力投入到河工上去,靠借糧度過難關。因為河工關系到整個黃河沿岸所有州府而非受災一地,各地的州府為了夏天不被水淹使春耕毀于一旦,多少都要借一點給地方度過難關。 而吏部和刑部恐怕是站在地方這邊,刑部的意思委婉地點出了地方上的官員恐怕人手不夠,如果賑濟不夠及時,暴民就要作亂,唯有京中傳出會賑災的消息,百姓們才會留在原地各司其職,不生變故。 吏部并未發言,但不發一言就是最大的支持。地方上的官員賑濟出彩,政績就會很出色,任滿一定會得到升遷,但職位就這么多,平調或升遷都會破壞現在的格局,除非宋州和和州有必須要重用的勢力,否則一動不如一靜。 京中賑濟屬于朝廷援助,這樣的政績屬于戶部,地動是天災不是*,當地官員既不用受罰也不會因為這個得到升遷,無功無過…… 兵部和禮部的尚書都一言不發,似乎在思考著什么。 底下各位大臣也都在直抒己見,分析厲害,希望皇帝能夠聽從自己的意見。 “這樣根本聽不清他們在說什么?!?/br> 劉祁撇了撇嘴。 “又不是誰大聲就聽誰的!” 大皇子只將眼睛一眨不眨地望向御座上的皇帝,似乎那樣就能從他的臉上看出什么答案似的。 可惜這位陛下無悲無喜,坐在御座上穩如泰山,根本沒有露出任何為難或者憤怒的神態。 劉凌雖然能夠分析出各部的想法,但是他經驗畢竟不足,又是第一次聽政,自己腦中都是一團亂,一下子覺得戶部的想法是對的,要是層層盤剝那些賑災之物到不了百姓手里,還不如地方上自己互相拆借解決; 一下子又覺得如果處理不當時疫蔓延,就不是小事。 “可惜太玄真人不在京中,否則問一問他今年夏天可會雨水泛濫,就能知道是先修河工還是先春耕了?!?/br> 不知是哪位大臣提起了這個話頭,一干大臣像是想到了什么,齊刷刷地看向文官末位里站著的欽天監監正。 可憐那監正被看的渾身冒汗,結結巴巴地說:“去年冬天天暖,雪水融化,多,多雨不能確定,水量量大是有可能的……” “這般模棱兩可!” 工部尚書開始懷念那位道骨仙風、每每準確預報災情讓工部做好準備的老仙人了。 “方尚書,你一向足智多謀,可有什么高見?” 劉未敲了敲御案,突然開口。 聽到自己的曾外祖父被點到了名字,劉祁帶著復雜的神色向著方孝庭看了去,好奇他會說出什么。 “高見不敢當,臣認為,當務之急,是應該知道當地的災情如何,再決定是賑撫還是當地官員自行解決?!?/br> 方孝庭公允地回答:“如今京中各部的建議都建立在災情嚴重或根本不嚴重的猜測上,但和州和宋州情況是否有地方官員匯報的那么嚴重,戶部的疑慮是不是正當的,應當有御史臺的御使去當地進行巡查,再做結論?!?/br> 御史臺里最后一根硬骨頭都死諫去了,現在御史臺的御史大夫還是你的門生,還不是你說的算! 幾個和方派不對付的大臣只能在心中腹誹。 劉凌原本推測吏部是傾向地方官員的,此時再聽方孝庭說著很是公允,頓時有些奇怪。 照理說,應該夸大地方上的災情,想法子牟利才是。 正因為猜不透,劉凌越發仔細地觀察諸位大臣的神色變化,尤其是明顯和方孝庭有矛盾的那些,當看到他們的神色不是不以為然就是隱有忿忿之后,便開始懷疑御史臺其實也和吏部有所勾結。 往這個方向推斷,他的思路也就越發清晰。 莫非御史臺其實也受吏部控制,只要御史臺派出巡查御史,得回來的消息一定是利于吏部那一方的? 六部之間本身就互有矛盾,御史臺倒向吏部,對身為外戚派中堅力量的方孝庭有什么好處呢? 如果…… 御史臺彈劾誰德行有虧,那位官員肯定是要接受三司共審的。外臺監察地方官員德行,同樣有風聞奏事、彈劾官員的權利。官員在監察期間職位不能空缺,誰上就是吏部說了算,這么一來,官員的任免,無形中又受到了吏部的控制,方孝庭可以將附庸自己的人換上去。 即使那位官員被查明是冤枉的,為了避嫌也不能再在原本的職務任職,而是平調處理,所有的政績和人脈關系就毀于一旦。 只是這樣的手段不能重復上演,用上這樣渠道的對象一定是難啃的硬骨頭,可有了這樣的能量,誰還敢忤逆這位原本就權勢滔天的吏部尚書? 難怪二哥的曾外祖父有“隱相”之稱,這樣的能量,無怪乎父皇不敢寵愛方淑妃,也只能等著方孝庭到致仕的年紀。 就如同他當年等死了一手遮天的王宰一般。 有御史臺的遮陽傘,地方官員也能做的穩穩當當,即使遭受彈劾,也能被御史臺壓下去,除非再上告到大理寺…… 大理寺! 難怪父皇要將大理寺卿的孫子做二哥的伴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