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節
正如此刻,他敢發誓,自己絕對是聽到了有馬群的聲音。 但這不可能啊,李家坪一共就那么幾匹馬,都是自家的,怎么會有馬群? 難道是在做夢? 順手掐了自己一把,哎呀,好疼! 看來,做夢這個選項可以排除,那就是真的了? “姑爺,小姐,門外來了四五十個騎馬的人,看架勢像是軍爺,不過穿得都是便裝。領頭的那位說是來找姑爺的,還說是什么大師跟姑爺約好的!” 沈伯謙硬生生的把一句“臥槽”憋進肚里,安撫妻子躺下,故作淡然的應了門外的劉中儀一聲:“你先招呼他們一下,我,馬上就出來?!?/br> ☆、第104章 103飛來官身 看著門口一字排開,后面還頗有些一眼望不到頭架勢的馬隊,還有馬上相貌、身材、年齡各異,但卻個頂個嚴肅的各位。 沈伯謙搖著頭嘆氣道:“我tm這真是上了賊船了......” 他此刻固然是“日了狗”一樣的心情,但門口馬上的幾個人心情也沒有多么的愉悅。 此人如此放誕無禮, 堂堂讀書人披頭散發(剛起床,頭發只拿手刨了刨), 衣衫不整(出來的急,天又不冷,里衣就扣了倆扣子,外衫是披著的)..... 這個人,真當得起主人/師傅的重托? 念及此處,幾個人心中升起一陣的不安和疑惑。 但是,想到大師的囑托,幾個人并沒有把自己的不安顯露出來。 可沈伯謙是什么人? 以前他可能還不會注意到,但自打替老婆打理生意以來,他察言觀色的本事與日俱增。 除了帶頭的那個人,其余幾個眼中瞬間閃逝的疑惑并沒有逃脫他的眼神。 這明顯是信不過我啊,但是—— 沒關系,反正大和尚說的這事兒,真要想辦,我自己都信不過我自己。 不過,□□說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你們好歹也給我個展示的機會,等我實在不行了,你們再名正言順的鄙視我嘛。 無緣無故的就鄙視我,不好不好。 可以說,沈伯謙和他后半輩子出生入死的幾十位戰友的首次會面,獲得了圓滿的——不成功。 整體氛圍既不友好,也不親切。 總而言之,這是一場失敗透頂的見面會。 “在下金一山,見過沈公子,我等奉師命而來,今后任憑公子差遣?!?/br> 帶頭的那個四十歲上下的男人翻身下馬,拱手行禮言道,余下眾人見他動作,整齊劃一的齊齊跟著下馬行禮。 邊上幾個年輕點兒的還警惕的掃了一眼幾個聽到聲音出來看熱鬧的村民。 幾個人眼神太兇,一眼就把人嚇跑了。 沈伯謙看著這幫今后要長期相處的,年齡不一的,脾氣肯定也是各異的大爺們,一臉惆悵的點了點頭道: “別說那么多,先進來吧,不然一會兒全村人都要過來看熱鬧了?!?/br> 話一出口,他就覺得不對,雖說家地方大,可這么多人和馬,那肯定也是裝不了的。 他剛一遲疑,金一山朝后一揮手,后面幾十人牽著馬秩序井然的朝著沈家后山方向進發,只余下四人牽著馬隨他進了沈家大院。 見沈伯謙有些詫異,金一山又道:“聽聞星回師叔客居此處,我等稍后自當前往拜見?!?/br> 哦.....感情星行老和尚早就把人安排進我們家大門了? 我說什么來著,星回這個禿頭花和尚肯定不是無端端出現的,還死賴著不走。 沈伯謙一邊暗自吐槽,一邊引著幾個人進門。 外頭這動靜,沈家內院的其他人自然不可能聽不到。 沈伯謙在門口說話這會兒功夫,沈家大院里已經熱鬧起來了。 陳家二老急匆匆的走出來問怎么回事兒? 沈伯謙安撫了二老,讓劉中儀帶人去安置馬匹,順道去給后山星回送個信,免得他還沒起床。 劉中儀領命,交代了郭大山和田大力,栓馬喂草料,自己親自去山上給星回大師送信兒。 這郭大山和田大力,是才到沈家不久的下人。 準確來說,不是他倆,而是他們兩家是沈家前不久才買來的簽下一家死契的下人。 若蘭自小雖說在外頭跑生意,但身邊一直帶著蔣英貼身照顧,家里家外都沒少了人伺候。 嫁到沈家來自然也是如此。 沈伯謙也覺得理所應當,總不能讓自家媳婦結了婚生活質量下降了吧。 可他也有些擔心—— 沈家眾人,除了他自己,都是勤快慣了的,家里的事兒從來都是自己動手。 若蘭帶過來的人當然也可以幫忙。 但,無論是劉仲儀、蔣英還是來的倆丫鬟,都不是干農活的料兒,頂多也就是幫著料理料理家里,但這么一來,若蘭能干的活兒就更少了。 結果就是,若蘭在家基本就是飯前幫忙擺個碗筷之類的,但陳老爺子卻經常一個人往地里跑。 這樣要是日子久了,不管沈家大院里的,還是其他親戚鄰居,就算是嘴上不說,估計心里肯定也會有想法。 外人怎么想,沈伯謙并不在意,但家里必須穩定。 本來在這個時代,若蘭婚后還要出去忙生意上的事兒,他們能接受就已經很不錯了。 若是生活上再有這么明顯的差異,說不定哪天就會有不愉快。 俗話說的好,不患寡而患不均。 沈伯謙一琢磨,趁著年前陳老爺子腿傷犯病的機會,力排眾議,決定買幾個下人。 一是照顧二老,二是家里的地越來越多,也得有人照應。 楊風走了,家里也少了一個勞力,雖說封老頭的人也能幫忙,但姥爺說,封老頭最近越來越忙,十天半個月也見不到人。 想到夢中的情景,再有沈伯謙覺得,估計要不了多久,他們肯定全部都會離開的。 忙得時候可以請短工,但平日里也得有人看著才行。 買人這事兒,時代使然。 沈伯謙自忖不可能逆時代大潮而行,對人好點兒就行了。 不過,對要買的人,他還比較在意,考慮到自己在買人這方面確實沒什么經驗,以及上次買人的不愉快經歷,他決定請岳父幫忙留意一下。 只是因為他的要求比較細致,清水縣地方又不大,買賣人口規模也不大,一直沒找到合適的。 還是劉老爺交代人,去青州府找了熟悉的人伢子,找了些合適的。 劉老爺夫妻倆又親自看過,選幾戶確實好的,讓劉管家帶著給沈伯謙過了目,最后留下了這兩戶人家。 一家姓郭,戶主叫郭大山,妻子杜氏,一子郭松,十四歲,一女郭芳,十二歲。 另一家姓田,戶主田大力,妻子呂氏,一子田虎,十五歲,一女田蘭,十二歲。 這樣的家庭構成也是沈伯謙特別要求的。 男的幫著管地里,女的幫忙管家里,兩個半大小子平日里跑腿什么的。 若蘭有兩個小丫鬟伺候,這兩家的女孩子就算是給陳姥姥買的,平日里陪著姥姥,也省得她悶的慌。 這話可不是瞎說。 陳姥姥現在真是有點兒郁悶,不單是她,徐大姑和楊小妹都有這種感覺。 從沈伯謙中舉以后,村里人雖說還是很熱絡,但感覺上還是有點兒不太一樣。 話里話外都多了一絲敬畏和巴結的意思。 尤其是沈伯謙成親,若蘭幾十抬嫁妝,更是震驚了十里八鄉。 村里村外的人都說,沈舉人有了這么一個岳家,再加上他的身份,早晚還是要出去做官的。。 原來有些來往的鄰居們串門聊天的時候,都拐彎抹角的透著想請沈家幫襯的意思。 有些人更是直接。 陳老爺子陳家坳同宗的就有人直接來說,想讓家里孩子來給沈舉人跑腿干活,還不要錢。 打的就是以后沈伯謙做了官,身邊干活的人跟著水漲船高的主意。 不過,沈伯謙早跟陳家二老說了,這事兒不能瞎應承。 就連兩位姨媽他都親自拒了,更別說其他人。 不是他不想,而是隨著在這個世界、這個時代的生活,他越來越了解這個時代人們的思想。 在這個時代來說,他實實在在的是個孤家寡人。 不管是陳家人、馬家人、徐家人還是李家人,都不姓沈,這是非常致命的一件事。 這些人的愿望,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自己的家族,而非沈家。 一旦人有了私心,結果可能是致命的。 所以,用外姓人,倒不如自己買人來用的安心。 楊家三口是個例外。 一來他們也是無牽無掛之人,二來他們的感情是已經處出來了,若是還不能信,那只能說自己做人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