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節
    因為沈伯謙想打聽點兒消息。    他想知道徐大姑被逼出走李家坪的真正原因。    說起相處快三個月的徐大姑,沈伯謙只有一句話:要問生活苦不苦,先去看看徐大姑。    再想想這段時間從各種途徑打聽來的家的情況。    沈伯謙就非常的感謝馬大姨夫。    也明白為什么當初他會果斷阻止自己將鹵湯送給徐家。    也許馬大姨夫的確是有點兒私心在里頭,但徐家也的的確確是有大問題。    這兩三個月了解下來,沈伯謙無比慶幸對大姨父的信任。    徐家太tm人干事了!    二姨的婆婆衛氏是二姨夫的后娘,這事兒沈伯謙是早就知道的。    不過他也沒想太多,后爹后媽,不算稀奇。    上輩子身邊同學朋友的父母離婚、或者根本就沒結婚的,多了去了,雖然再找的跟親生爹媽比不了,但就他所知道的,也沒特別差的。    實在是處不來,大不了互相不搭理也就完了。    但徐家這位是屬于白雪公主后媽那一掛的,對前任子女,趕盡殺絕。    早先有次聊天沈伯謙無意中提起二姨夫怎么這么早分家,二姨和他都諱莫如深。    后來才知道,他們前幾年是在完全沒被通知的情況下,被凈身分出家。    當然了,說分家是好聽的,直白點兒就是被趕出了家門。    而這,不過是因為衛氏新添了個孫子,要騰地方給孩子姥姥住,好照顧她的大孫子。    二姨一家剛分出來的時候,住了一年多的草棚子,過冬一家大小差點兒沒凍死。    還是姥爺把他們接去陳家坳,才算是撐過了最艱難的那個冬天。    好在徐姨父人雖然老實愚孝,卻不算笨,在徐家的時候除了干地里的活兒,還忙中偷閑的打短工、采山貨.....    總之,能賺錢的他都做,偷偷也攢了點兒錢。    分家后姥爺幫襯了他們一把,好歹置了三畝地,一家子總算是有了指望。    沈母那個時候也偷偷的接濟過他們幾次,買地的錢她跟大姨也都幫了忙。    所以,后來二姨一家才對沈母多方照顧。    只是,比起徐家大姑的遭遇,二姨一家還不算什么,起碼他們還有一家子互相依靠。    徐老爹的原配陳氏也是出名的能干,兩人卻是把家里經營的紅紅火火,可生二姨夫的時候傷了身,一病不起,最后撒手西去。    后娘衛氏因為年輕的時候不懂事,鬧出過一點兒亂子,一直待字閨中。    徐老爹鰥居之后,衛家看他家的日子還不錯,就找人牽了線,徐老爹看對方好歹也是個黃花大姑娘。    于是,衛氏在陳氏死后一年進門,那時,徐大姑八歲,二姨父四歲。    兩個孩子在這樣的后娘手下討生活,其中艱辛不言而喻。    二姨父還好些,當時還是徐家唯一的男孩,衛氏也不敢太過分。    不過也幾次病的差點兒死掉,都是硬挺過來的,所以二姨夫到現在還有咳嗽的老毛??;    徐大姑則是從衛氏進門,就沒睡個一個囫圇覺。    因為,徐家上下各色雜活兒全都歸她了。    洗衣、做飯、掃地、喂雞、劈柴、割草、刷馬桶、清豬圈......    硬是把一個八歲的女孩子當成壯勞力使喚,這還不算完,衛氏還對她處處刁難。    洗衣服吧,衛氏說她懷孕愛干凈,衣裳在河邊漂不干凈,要徐大姑站在河中間洗。    她小孩子不懂事,怕衛氏跟她爹告狀,大冬天的站在冰碴子里洗衣服。    久而久之傷了根本。    等她大了些,好不容易靠她姥姥家幫襯了些嫁妝找了個不錯的人家,但卻一直無所出。    眼看自家男人勾搭了一個小寡婦,鬧得盡人皆知,公婆也都說要替丈夫娶平妻。    徐大姑xiele氣,不想再糾纏了,捏著小寡婦懷孕的事兒鬧了一場,和離。    馮家倒也不算過分,沒為難她,徐大姑得以帶著微薄的嫁妝離開。    當然,也可能是她那點兒嫁妝不值一提,馮家看不上。    回到徐家,衛氏當然是一句好話沒有,徐老爺子也覺得她丟了徐家的臉面,任由衛氏折騰。    好在,她還有個親弟弟能照料她一二。    只是,那時二姨夫一家還沒從徐家分出來,本就被衛氏處處找茬兒。    再加上徐大姑,那真是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喝碗水都說你弄臟了井。    而且,那時徐大姑也不過二十多歲,衛氏就起了心思,想要把她賣個好價錢。    于是就找了個保媒拉纖的,還特特的跟她說:這別的不拘,只要對方出得起聘禮就行。    媒婆自然明白她的意思,找來的不是四五十的鰥夫,就是出了名的傻子;    不然就是身上有殘疾,還有打死過老婆的......    二姨夫氣的把媒婆打了出去,徐老爺子卻夸衛氏這事兒辦的不錯。說:    徐大姑在家住著滿村都是閑話,他怎么見人?還是早早的打發了干凈,看著就糟心。    因為這件事,二姨夫跟他關系有些惡化,再加上衛氏挑撥,最后才會被凈身出戶。    徐大姑卻早看明白了,自己這個爹是靠不住的。    所以,在回徐家前,就先去求了里正,把本就寒酸的嫁妝花盡,立個女戶。    看衛氏蹦跶的歡快,她找準機會把這個消息放了出去,鬧了一場。    說衛氏想要拐賣她這個戶主,狠狠的惡心了她一把,也避過了被賣到偏遠山溝里的命運。    但就因為這個,徐老爺子看她愈發不順眼,幾次三番說要把她趕出去。    二姨夫當然不答應,但卻只會死扛。    還是徐大姑聰明,想了個主意。    他們幾個趁著人多的時候,三大二小往家門口一跪。    來了人就哭:娘你怎么那么早去了,留下我們姐弟受苦。    要不就是:娘啊,爹有了新媳婦、新兒子、新女兒,不要我們姐弟倆呀.....    姐弟倆一唱一和,加上二姨和兩個孩子,一哭全村都聽到了。    徐老爺子是個好面子的,幾次過后,不再提趕徐大姑出去的事兒了。    徐大姑這才算是在徐家安穩住下來。    可衛氏又說了,徐大姑既然立了女戶,住家里可以,但不能再吃娘家、喝娘家的。    二姨夫雖然生氣,但也的確反駁不了她。    幸好二姨不計較,任憑他從自家本就不多的份例里頭拿一份出來養活大姑。    徐大姑也不白吃飯,家里地里一把抓,著實幫了二姨不少忙。    尤其是分家那段時間,也多虧有她,二姨才能安心管家里和兩個孩子,稍微粗重點兒的活都被她跟二姨夫包了。    姥爺讓二姨一家去陳家坳避冬的時候,又是徐大姑自告奮勇的留下看家。    雖說那時他們住的草棚子沒啥值錢的東西,但俗話說:破家值萬貫,萬一著個火什么的,那也是不小的事兒。    等二姨一家置地蓋房,也一直沒有忘記徐大姑,什么都算她一份。    經過這些年的相處,二姨跟徐大姑的感情比起親姐妹也不差多少。    徐大姑對于二姨那更是滿意的不行。    這倒不僅僅因為她和離后二姨對她始終如一,事實上,從二姨沒嫁來徐家徐大姑就很喜歡她。    死去的陳氏和沈伯謙的姥姥是閨中密友,二姨和二姨夫是指腹為婚。    但陳氏過世后徐家的情況,陳家二老既不聾也不瞎,自然是知道的。    惡婆婆不好伺候,后娘婆婆也不好伺候,這既惡又后的婆婆當然不會好相與。    是以二老并不想讓二姨嫁到徐家。    雖說悔婚名聲不好,但面子哪有女兒重要,陳老爺子當時是打定了主意要退徐家的親,免得女兒受苦。    可二姨聽說后不干,堅持要嫁過去,跟二姨夫同甘共苦。    這一點兒,跟沈母倒不愧是親姐妹,脾氣犟的如出一轍。    最后實在拗不過女兒,陳老爺子也只能答應。    他當時想,衛氏雖然可惡,但徐老爺子跟他是老相識,料衛氏也不敢太過份。    再者就是,二女婿徐有財人的確不錯,對女兒更是沒話說,要是沒后娘,真是個好女婿。    但現實往往比理想殘酷,二姨剛嫁過去那幾年還是糟了不少罪,還流過一個孩子。    也沒好好坐過大小月子,生女兒銀蟬的時候大出血,差點兒死掉。    最后雖說保住了命,卻再也沒懷上過,她也因此一直比較軟弱。    再后來,他們被凈身分家出來,陳老爺子徹底的對徐老爺子冷了心,幾乎跟徐家不再來往,除了女婿一家,徐家的人他就只認徐大姑一個。    這些都是徐家的舊事,沈伯謙知道也就知道了,沒什么需要特別關注的。    可問題是,徐大姑在徐家莊住的好好的住了這么多年了,為什么突然要來李家坪呢?    這其中要說沒有什么事兒,他是斷然不信的。    而這村里,要說什么東西最藏不住,無疑就是八卦。    但徐大姑為什么在徐家莊待不下去,一定要跑到李家坪來?卻沒人能說出個四五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