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節
而自從李治上臺之后,宰相的品級就在不斷的被壓低,權利也在不斷的被分化,到了如今,宰相想要專權是不可能的了。 而李治之所以這樣,也是為了給李顯鋪路,新君繼位很容易受到老臣制約,但是又不能沒有輔佐的老臣,尤其是李顯年紀并不大,他當太子也沒多久,李治只能盡量減少輔佐之臣的權柄。 朝臣對于李治這樣的舉動并沒有什么過激的反應,李治最擅長的就是溫水煮青蛙,他十分有耐心的一點一點的將朝廷打造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不,或許距離他的理想還有一段距離,但是他顯然是看不到了。 而李治安排玩這些之后,又開始想要找突厥的麻煩了,突厥的余黨還在邊境那里游蕩,若他依照駕崩只怕對方不肯過這個機會的。 而這個時候突厥仿佛跟李治心有靈犀一樣,也直接動手了。 永隆三年十二月突厥余黨阿史那骨篤祿等招合殘眾,據黑沙城,入寇并州北境。 永隆四年三月庚寅,突厥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等圍單于都護府。夏四月綏州部白鐵余據城平縣反,命將軍程務挺將兵討之。五月庚寅,突厥寇蔚州,殺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辨率師出朝那山掩擊之,為賊所敗,遂寇嵐州。 突厥的軍事行動十分迅速,他們甚至聯合了別的部落,在這一連串的攻勢之下,李治果斷命令婁師德為主將,將軍閻懷旦為副,討伐阿史那骨篤祿。在下完這個命令之后,李治仿佛是覺得沒有把握,又命將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以招討總管材山賊元珍、骨篤祿、賀魯等。 李治的政治動作越來越多,他似乎越來越急,李顯和李治的書信來往越加頻繁,李顯還趁機給三郎求了個名字。 李治看了之后順手就寫了重義兒子,李重義,李顯捏著信紙默念了一下這個名字,不算很難聽,最主要的是有了天皇賜名,這個孩子在東宮的生活似乎更加名正言順一些。 李治仿佛是被李顯提醒了一樣又想起了自己的六兒子,后來據說李治又去看了李賢,不知道李賢是不是跟李治說了什么,反正李治在見過李賢之后不久就病了,病的十分嚴重,原本很精神的一個老頭,變的十分憔悴,稀疏花白的頭發,蠟黃的臉色,臉上的褶皺也更加明顯了一點。 這些年來李治常病,大家已經算是習慣了,然而這一次似乎病的尤其兇險,遠在長安的李顯都被召喚到了東都,李顯心里咯噔了一聲,一路輕車從簡,用最快的速度到了洛陽。 而到洛陽之后,李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皇太子監國,并且宰相以下不得謁見。李顯之前已經是監國太子,只不過這一次似乎責任更重了一些,因為李治并不會繼續督促他了。 十二月己酉,李治下詔改永隆四年為弘道元年,而之所以這樣似乎是太史局那邊給出來的意思,說是這樣多少能夠延長李治的壽命。 李顯當時就想繼續去祭祀祈福,卻被李治攔住了,李治不想死,然而他不想讓兒子付出更多的代價了,更何況,他的身體……就算真的活下來了也不過就是茍延殘喘。 改元之后,自然是大赦天下,宣讀赦書的時候李治本來想要親自登上則天門樓在百姓面前露面,只可惜他現在的身體連馬都上不了了,只能將百姓召到殿前面見。 李顯看著李治顫巍巍的問著:“百姓們高興嗎?” 心里一酸連忙說道:“大赦天下,百姓心里自然是……高興的?!?/br> 李治微微嘆了口氣說道:“只可惜,我命不久矣,若是天地神祗若能延我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恨?!?/br> 李顯低下頭擦了擦眼淚,在李治病倒的時候,他心心念念的就是想要回到長安,只是他的身體根本無法經受住長途跋涉,奉御們不敢冒險,武后也勸說李治不要回去,所以將李顯召到了身邊。 典禮結束之后,李治將李顯留下來輕聲說道:“我本欲回長安,卻不能行,我去后你靈前繼位,殯七日之后,迅速返回長安,懂嗎?” 李顯的眼淚終于是忍不?。骸鞍⒌?,您不會有事的?!?/br> 李治微微一笑:“人總有一死,我只擔心……洛陽乃是非之地,你不得久留,讓衛尉護你速回長安才是正理?!?/br> 李治這樣堅持除了洛陽武后的人太多之外,還有一個政治意義,長安畢竟是都城,政治象征不一樣,李顯可以在洛陽繼位,但是繼位大典卻一定要在長安舉辦。 李顯含淚點了點頭,在李治睡著了之后,回到東宮果斷供起了老子的畫像,并且十分虔誠的祈禱。在這一刻,不管李治是不是他親爹,他都不希望李治去世。 只可惜,這一次他的祈禱似乎一點用都沒有,三天之后,當李顯正在和宰相們一同處理政事的時候,就看到李治身邊的常侍嚎啕而來,進門就伏地哽咽道:“殿下,天皇……駕崩了?!?/br> 而與此同時,喪鐘也響了起來。 弘道元年十二月,帝崩于真觀殿,時年五十七。 第155章 155 李治去世的當晚就下了一場大雪,整個洛陽城內外瞬間變成了一片潔白的世界,城內城外慟哭聲聲,而這個時候的李顯卻仿佛整個人都不在此間,渾渾噩噩的跪在那里,直到現在他都不敢相信李治居然真的就這么死了。 他一直知道李治的身體不太好,只是李治身體不好的事情大家都十分清楚,李治以前也病危過,最后也一樣度過了難關,本來他以為這一次也是一樣的,然而……難道是因為他的祈禱不夠虔誠嗎? 李顯倒是想要為李治多傷心一會,然而現實卻不給他這個機會。 皇帝駕崩之后,最主要的大概就是遺詔了,所有人都跪在地上聽宣:“七日而殯,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園陵制度,務從節儉。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后處分?!?/br> 李顯瞬間從滿心的哀傷之中清醒過來,他低頭跪在地上想了半天都覺得,這份遺詔有可疑的地方,李治的意思李顯是十分知道的。李治一直知道武后野心勃勃,他生前壓制著武后,不可能在死后還給武后這么大的權柄,李顯當時就判斷出了這份遺詔肯定是被動過。 說實在的李治的死實在是讓李顯有些猝不及防,也或者他從本質上來講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客,如果是李賢的話,可能早就防備著武后在遺詔上動手腳了,而他卻沒有想到! 李顯接了遺詔之后臉上什么表情都沒有,整個人仿佛都麻木了一樣,心里卻有些悲哀,皇家就是這樣,李治尸骨未寒,武后就開始算計著怎么得到更大的權利,他現在特別想要問問武后,是不是真的愛過李治? 不過想也知道對于武后而言,愛情大概是最微不足道的東西,天子殯七日,這七日大概是弘道元年最冷的日子了,李顯只覺得穿再多的衣服地龍燒的再暖都沒有用,他仿佛是光著身子被扔到了冰天雪地里面。 只是哪怕這樣他也不得不打起精神來,李治的謚號廟號都要商議,不同于后世對李治的各種褒貶不一的評價,這個時候從上到下都對李治是持肯定態度的。 李治在位的這三十五年,擴充長安版圖,大力發展經濟,一樁樁一件件都是有記載的,李顯有的時候也感慨,如果不是出了武則天這么一個逆天的女人,或許李治在歷史上的評價可能更高一些。 到最后跟歷史上一樣群臣上謚曰天皇大帝,廟號高宗。 李治的一個時代過去了,但是新的時代卻顯得更加撲朔迷離,所有人都不理解為什么到最后李治會寫那樣一道遺詔,大家都在懷疑,卻都沒有證據,而就在這個時候,李顯本應從東宮搬入貞觀殿,但是李治卻發現宮內除了東宮和貞觀殿,乾元殿,其他地方都被武后掌控了起來。 李顯并沒有慌亂,亂也沒用,之前李治在的時候在后宮的掌控上就不如武后,到了他能夠掌控貞觀殿和東宮已經不容易了。 李顯從來沒想過跟武后比拼這種控制力,他唯一要做的就是找到真正的遺詔。李治不可能不防備武后,武后能夠這么順利拿到遺詔并且篡改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只是貞觀殿內,乾元殿內,李顯都沒有發現有遺詔的蹤影。 而他的這一連串動作雖然隱蔽多少還是驚動到了武后,李治去后,武后的勢力比李顯大了不知道多少,很多投機倒把的人分析一下母子倆的力量對比,頓時就站在了武后一邊,更何況武后還有娘家幫忙,咳咳,雖然這個娘家只剩下幾個侄子,但是怎么看都比連妻族都沒有的李顯強。 武后對李顯的監視更加嚴格起來,李顯心里著急卻依舊跟平常一樣,繼位之初唯一要做的就是封賞:首先是武后為皇太后,太平公主變成太平長公主,相王李輪,改封豫王,更名李旦。 這是自家,然后就是家里長輩:加授澤州刺史、韓王李元嘉為太尉,豫州剌史、滕王李元嬰為開府儀同三司,絳州剌史、魯王李靈夔為太子太師,相州刺史、越王李貞為太子太傅,安州都督、紀王李慎為太子太保。還有諸如李元嘉等人聲望太高,無論是武后還是李顯都有些擔心這些人,怕他們生變,所以只是進加虛位,安撫一下想要實質的好處,對不起沒有。 再然后就是群臣:劉仁軌為尚書左仆射,岑長倩為兵部尚書,魏玄同為黃門侍郎,并依舊知政事。劉齊賢為侍中,裴炎為中書令。 在封賞的過程之中,武后和李顯兩個人到底是出現過分歧,而這個分歧就在鄭玘身上。 按照道理說,鄭玘算是李顯的“舊人”,李顯登基自然是要優厚自己人的,而滿朝文武滿打滿算也就這么一個鄭玘算是太子黨,剩下的人跟李顯關系不錯的不少,但是說是鐵桿太子黨的真不多。 但是李顯在商議封賞的時候卻故意壓了一下鄭玘,他不是不想讓鄭玘升官,但是鄭玘的這個位置太重要了,掌管宮內護衛,鄭玘離開這個位置的話,那么這里肯定是武后的人頂上來,到時候相當于整座皇宮真的就到了武后手里了。 所以寧可壓著鄭玘也不能讓武后得逞,好在壓著鄭玘他也是有說法的:“阿娘,鄭清澄還是太年輕了,如今已是九卿之位,若是再升,就只有六部尚書了,這不合適?!?/br> “有什么不合適?他當九卿的時候不年輕嗎?” “那不一樣,阿爹英明神武,我自然不能相比,那是清澄做九卿是靠著自己的功勛,而如今阿娘讓他做尚書是因為我,這不一樣,若是阿娘心疼他,就在爵位上給他進一進好了?!崩铒@臉上很平靜,仿佛是真的這么想一樣。 一個堅持升官,一個堅持不給升官,到最后,還是支持李顯的人多,李顯當初就想到了,鄭玘是誰,身后還有個鄭家呢,縱然他跟本家走的不太近,但是鄭家的政敵依舊不少,鄭玘自己本身也惹到了不少人。 武后一黨肯定也不愿意被別人占了尚書的位置,到最后鄭玘依舊是原位不動,連爵位也沒有升。 這次卻是他自己要求的了,在聽說武后有意將他的爵位升為侯爵之后,鄭玘十分對得起他的名字,正氣凜然的表示:“爵以賞功,祿以酬能,臣愧不能受!” 最后這件事兒也就不了了之了,不過還是意思意思的給了一個太子少傅的職稱,不過鑒于現在沒有太子,而且連個候選人都沒有,這個跟虛職也沒啥區別了。 一連串的加封之后,因為馬上就要過年,雖然因為國喪這個年注定過不好,但是還是要改元的,最后討論出來的年號依舊是嗣圣,李顯看著這個年號心里還是挺復雜的。 鄭玘跟他說過這個年號實際上只維持了一個月多一點的時間,是的,歷史上的李顯繼承帝位自后一個月就被武后廢除了,武后動作之快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而這一次,李顯沒有妻子自然也就沒有岳父,他也不是會隨便昏頭的人,武后這一次……打算怎么做?只不過在這之前,他需要留一點后手。雖然登基為帝讓李顯有些不知所措,但是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他召見鄭玘也變的光明正大,不需要找任何借口了。 哦,當然有些借口還是要找的。李顯見到鄭玘之后什么都沒做,只是交給他了好幾份空白手諭,上面都加蓋著玉璽之印。 饒是鄭玘在看到這幾份手諭的時候也不禁面色一變,半晌不知道說什么好。這些手諭代表著一個信號,那就是武后可能要有新的動作了,或者說是李顯覺得武后要有新的動作,因為不放心所以先要留個后手。 這是李顯授予鄭玘的權利,在必要的時候,鄭玘完全可以用這些手諭救他,而同樣的,這也是一份十分沉重的信任,這代表李顯完全不擔心鄭玘會用這些東西損害自己的利益。 鄭玘收好手諭之后膽大包天的摸了摸“龍頭”:“圣人要保重啊?!?/br> 他能夠做的十分有限,別的還是要看李顯自己了,所以鄭玘在這么囑咐李顯。 李顯聽了之后愣了一下,過了一會才反應過來這句“圣人”是在稱呼自己,不由得苦笑著說道:“我這個圣人能做到什么時候還不知道呢?!?/br> 鄭玘聽了之后微微沉默,很多事情跟他記憶中的已經不一樣了,他們都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否則李顯也不用冒著風險將手諭交給鄭玘。 而武后似乎也察覺到了李顯的動作,她不知道從什么地方知道李顯給鄭玘了空白手諭,不過她也只是知道而已,鄭玘怎么可能讓她拿到證據? 武后自然不甘心,直接就用先皇去世,圣人傷心過渡,且體有宿疾的借口將李顯軟禁在了東宮。 武后軟禁李顯用的不是宮衛,而是東宮十率以及宦官,說實話對這樣的結果李顯一點也不意外,東宮十率雖然是他的手下,但是里面肯定有武后的人,而被軟禁之后的李顯著實也松了口氣,頗有一種終于來了的感覺。 武后之前太安靜了,什么都沒做,連自己的人都沒怎么提拔,當時李顯就有一種對方是在醞釀著更大的陰謀的感覺,他這些日子一直都是無為而治,除了很緊急的情況比如說對突厥的戰爭那邊,不過之前李治都已經弄的差不多了,之所以拖到現在也不過就是因為戰爭還在繼續,而很多東西只要延續之前李治的命令就可以,根本不用李顯多費心思。 李顯這些日子等的就是武后的下一步動作,而武后果然是沒有辜負李顯的期望,只不過這一次她并沒有廢掉李顯的借口,于是兩邊一時之間陷入了對峙狀態,而外界則失去了新上任的皇帝的消息,所有的命令都是通過太后下達的,一時之間朝野議論紛紛。 而被軟禁在東宮的李顯卻十分冷靜,他甚至還有閑心跟白胖子以及三郎玩。 三郎如今有了正式的名字叫做李重義,李重義是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李顯忙不能經常陪他玩,他自有自己的老師給他講課,而這個老師也是李顯從梅花書院那邊招過來的,當然是走正規渠道,這個人在梅花書院里是比較特殊的,他不是孤兒,只是一個普通平民家的孩子,只不過是因為他父母對他不好,有父母還不如沒有。 不過這樣也正好讓他可以走正規渠道考試進來,這個人叫游名筌。游名筌不是個適合搞政治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幼年經歷的關系,他這個人有點過分的嫉惡如仇,嫉惡如仇不是一個壞品質,但是如果超過一定限度的話,就也算是一種偏激了。 不過游名筌到底有真才實學,作為一個啟蒙先生還是不錯的。之前游名筌一直不聲不響的,現在李顯被軟禁在東宮之后,游名筌就明顯焦躁了起來。 李顯這些日子也不是每天都陪李重義讀書,只不過是偶爾過去,只不過不知道游名筌跟李重義說了什么,在李顯被軟禁的第七天,李重義寫完作業之后猶豫的看著李顯問道:“圣人,先生說,您是被太后軟禁了是嗎?” 李顯聽了之后沒說別的只是說道:“你不要想那么多。還有不是說了嗎?要叫叔父,不要叫圣人了?!币驗榇蟾乓步胁涣藘纱瘟?。 李重義猶豫了一下說道:“叔父,是不是因為我,太后才會軟禁叔父的?” 李顯摸了摸李重義的小腦袋說道:“不都說了不要想那么多了嗎?這事兒跟你沒關系懂嗎?” 李重義悶悶不樂的應了一聲,李顯笑道:“好啦,大人的事情交給大人解決,好不好?咦?白虎呢?” 李重義聽了之后,轉著小腦袋四處看了一下也有些納悶的說道:“剛剛還在呀?!?/br> 結果就在這個時候,外面出現了sao動,李顯聽著東宮護衛那一聲聲的“在那里!”“那邊呢!”他就知道,這白胖子估計又闖禍了。 李顯牽著李重義的手出去看看白胖子到底在作什么死,然后遠遠的就看到白胖子嘴里叼著一本看上去特別眼熟的明黃色書冊過來,李顯對后面追過來的人揮了揮手,那些人雖然是在看管李顯卻不敢直接忤逆他的意思,只好退了下去。 李顯從白胖子的嘴里拿出了那個滿是口水的詔書,心里還在納悶,他之前寫的詔書都頒下去了啊,東宮也沒有空白詔書,這白胖子到底是從哪里弄來的? 只不過等他打開一看之后瞬間差點跪了——這是李治真正的遺詔! 李顯之所以敢說是李治真正的遺詔,主要是這上面有李治把自己的遺產分給兒子女兒的分配方案!李顯就說之前那份詔書總覺的有哪里不對,皇帝也有私房錢啊,皇帝也是有遺產的,而且在遺詔之中,李治還特地說了李賢,他將曹王長子李明封為了零陵郡王,順便將李賢流放到了巴州,然后將李明也踢到了巴州去當巴州長史! 這是在變相的保全李賢,看到這里李顯就知道這封詔書才是真的,李治去世的時候大概最擔心的就是六兒子了,這個兒子他費盡心力保存了下來,他也不希望李賢去死。 當然李治不是懷疑李顯會對李賢不好,主要是他信不過武后!李顯繼位之后肯定要跟武后展開一系列的斗爭,在這個過程之中,李顯能夠保住自己就不錯了,不一定還能保得住李賢,所以李治才將這件事兒寫到了遺詔之上。 李治想的很清楚,所以他才會將自己擔心的事情都寫到遺詔上,就算是武后也不可能無視他的遺詔的,否則大臣們肯定不會任由武后掌權,甚至這個天下都不會承認武后掌權。 李顯看著李治這份遺詔,忽然就松了口氣,有了這個他也算有籌碼了,然而他現在非常想知道白胖子到底是從什么地方找到的這份遺詔? 李顯拍了拍白胖子的頭說道:“這東西從哪里找到的?” 白胖子嗷嗚一聲舔了舔嘴一副討賞的樣子,李顯滿頭黑線的掏出rou干來喂了它兩顆,白胖子吃夠了之后就帶著李顯到了他最喜歡的那棵樹下面,李顯一抬頭就看到樹上有個鳥窩,忽然覺得特別奇怪,東宮的樹上怎么可能有鳥窩呢?有也被搬走了啊,這鳥窩肯定不是最近的。 是誰把鳥窩放上去的?遺詔還放在了鳥窩里面?正巧讓白胖子看到叼了過來? 這一連串的問題讓李顯有些摸不到頭腦,他轉身回去將遺詔藏好,并不打算現在就掀開底牌,畢竟鄭玘那邊還沒有動作。 而在李顯發現了遺詔沒兩天之后,武后就過來了,她看著李顯說道:“你還不肯認罪嗎?” 李顯很淡定的給武后倒茶:“阿娘拿到罪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