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節
齊王張嘴想說:他不一樣——一句話未出口已經xiele氣,他知道他和衛貴妃說不清楚,衛貴妃就是個內宮格局,而他意在天下,兩者差之千里,怎么能以前者的手段來逐鹿后者?恨只恨他養于母妃膝下,被帶歪了太久,如今醒悟過來,已是晚了。 衛貴妃看出他內心的不安來了,為了安撫他,又喋喋不休地說了一陣,她不知道的是,她這些話齊王已經一點都聽不進去,越是說,齊王越是反感。 ——他心魔已生。 ** 皇帝這回病發得雖急,但不甚重,又好生養上半個月,便痊愈了。 照舊上朝,他卒中的消息已經傳出,滿朝文武不免多有慰問,請皇帝保重身體之余,因這病不奈cao勞,有人出列請求太子分擔也是題中之義了,皇帝當時回絕,但隨后折子便如雪片般飛來。這發力的主力倒不是太子派,太子派斗爭多年,知曉輕重,當此敏感時機,并不是太子出頭良機,因此大半都掩了聲息,寫折奏請的,多是自認只忠心于皇帝的中間派。 帖子的結局是一概留中,皇帝既不接招,他看著身體又恢復得不錯,此事便就消了下去。 只是無人得知的是,這在齊王焦灼的心中加了一瓢滾油:諸臣只記得太子,竟沒有一個人提一提他,連向著他的齊王派都沒人出一出頭! 齊王這個想法就是陷入魔障了,太子既在,他一個藩王靠邊站是理所應當之事,這一點連齊王派都是默認的,齊王派能做的,只是盡力拉太子后腿,讓太子把先前皇帝養病時邁前的那兩步重新縮回去而已。 這也是齊王派一直以來努力在做的,成效其實不錯,但齊王已經看不到眼里,因為他實在是,等不及了。 壓垮齊王的最后一根稻草,來自皇帝。 此時距齊王回京大約兩個多月,又有一地出了亂子,年根底下,皇帝本不太舍得派出愛子,但他病倒那一場,雖然治愈,自己卻覺得身體底子有所耗損,總和以前有些不能比了似地,為了加緊給齊王鋪路,還是下了令命齊王領兵出京。 ☆、第130章 皇帝長到現在這么大年紀,父母的苦心被子女當做驢肝肺這種事,他是很聽過幾樁的,只是萬萬沒有想到,有一天他會變作這故事里的其中一個主角。 面對著披甲而來的愛子,他一瞬間恍惚如在夢中,幾乎想要掐自己一把,看痛是不痛。 齊王領著兵士進來,來勢雖然洶洶,齊王本人的態度卻還十分恭敬,跪下行了大禮,開始表白。 又說是“心憂皇爺身體,恐cao勞致舊病復發”,又說是“往后一應供給如常,絕不敢有半點怠慢”,拉拉雜雜說上無數,然而皇帝的眼睛,只盯視在了擺在他身側的一張空白詔書上——他將在他非常熟悉、漫長為君生涯中書寫過無數次的那張錦帛上,寫下退位成太上皇的圣旨。 列祖列宗都沒有干過的事,在他這里開了先河了。 齊王說話途中,衛貴妃幾回打斷,試圖勸他懸崖勒馬,齊王起事前沒和她通過氣,她和皇帝一樣被瞞在鼓里。 齊王一概當做沒有聽聞,開弓沒有回頭箭,他不如衛貴妃幼稚,清楚已經走到這一步,只許成功,失敗就是萬劫不復。 張太監搖搖欲墜地站在一邊,玉年宮里的地龍燒得溫暖如春,然而他全身寒徹入骨,幾乎要克制不住發出格格的牙齒打戰聲來。 齊王這一手太出人意料了,哪怕是太子反了,他都不至驚顫成這樣,可是齊王——他怎么會呢? 張太監直覺想到了太子那一方買通他傳的那些話,是的,他后來陸續又往齊王面前吹過幾次風,但都是些面上聽去絕沒有一點問題的話,他是個惜命的人,要不是沒有風險,他也不敢當這個傳聲筒。他心里隱隱知道太子方不會閑著沒事給他送錢,有所予必有所圖,但他萬萬沒有想到,會導致出齊王謀反的結果來。 張太監緊緊地摟住了輕飄的拂塵,齊王現在沒有怎么樣他,可他見證了逼宮這一幕,齊王是必定不會放過他的,現在只是還沒騰得出手收拾他而已。 他唯一的希望,就在他先前差遣出去取氅衣的那個小徒弟能機靈些,回來的時候能覺察出這里情形不對,立刻往東宮那里去報信。 ** 張太監的徒弟跟了張太監的姓,也姓張,諢名小興子,他現在正蹲在一個花壇底下,遙遙地望著東宮的方向發呆。 不用近前,他就知道東宮也出了事了,因為那里的情形比玉年宮還要詭異,半夜里燈火通明,人影幢幢,殺聲混亂。 小興子至此,終于恍悟到底發生了什么事——皇帝和太子都遭了劫,這下手的是誰,只用排除法也排出來了。 小興子發了會呆后,想要掉頭悄悄跑走時,忽然發現前方的地面上似乎有團什么東西,他猶豫片刻,整個人伏倒爬過去。 他躲的這里黑乎乎的,燈光照不過來,直到近前了才發現那不是一團,而是一根鐵箭串著個布團,小興子把那布團取下來,展開看時覺得上面似乎有字,只是看不清楚,但這不妨礙他猜出內容,因為一股血腥之氣迎面撲來——這是封血書。 他手一抖,忙把那布團揣到懷里,下意識又往周圍地上尋摸一陣,果然又尋到一個,他不再耽擱,爬回原處后迅速起來跑走。 ** 玉年宮里,齊王漸漸不耐煩起來,他這主要是心虛鬧的,無論事前給自己做了多少心理建設,說服自己他也有為了皇帝考慮之故,畢竟以后皇帝的身體確實不能勞累,與其讓太子分憂,不如讓他來,這不也是皇爺一直以來的想望嗎? 但真的直面皇帝憤怒冰冷的目光時,他沒辦法泰然處之地還拿那些話來麻痹自己,因為明擺著,皇帝的身體再不好,也是不愿意退位的。 可齊王覺得沒有辦法了,他并非不想按部就班地先做太子,待皇帝百年后再行登基,可群臣不給他這個機會,而皇帝的身體同樣也讓他無法再等待,他不知道皇帝下一次的復發在什么時候,如果那時他在京里還有一絲機會,要是不在,那等他再趕回來真是黃花菜都涼了。 他唯一的路只有繞過太子這一步,直接成為皇帝,手握大寶后他能掌控的力量就不一樣了,來上幾輪清洗,讓該閉嘴的閉嘴,剩下的人自然會知道擁護他了。 此時皇帝一直不肯就范,齊王耐心告罄,話語里漸漸帶了逼迫之意,他自己不覺得,他長久以來跟皇帝說話本就是比較家常隨意的,皇帝也愛他這樣??纱艘粫r彼一時,這種時候皇帝怎么受得了這樣? “你這逆子!” 皇帝發了怒,齊王多少有些懼怕,就退縮起來,立在一旁的宿衛將軍催道:“請王爺速做決斷,我們人手有限,太子那邊還不知道得手沒有,天亮前不能作定大事的話,就萬事皆休了!” 這個宿衛將軍是齊王的人,齊王選擇在今夜起事正為著是他當值,他守到約定好的時辰,暴起殺了幾個有異議不肯從隨的副手,領著余下被策反的人跟齊王走上了險道。 皇帝如被蟄了一下,目光猛然轉向他:“你們要殺太子?你們——”皇帝捂住了心口,千般悔痛涌上心頭,卻是為時已晚,只能化作一句憤然話語:“真是好一對逆子逆臣!” ** 與此同時,小興子敲開了永寧侯府的大門。 小興子能巴結上張太監,被他收了徒弟,當然是個機靈人。他離開東宮后,發現其它地方的守衛要稀薄上許多,應該是或加入叛亂或與逆黨爭斗了,便選了個黑黝黝的角落,想法爬出宮墻,一路閃避著五城兵馬司的巡丁,徑往永寧侯府而來。 他現在兩眼一抹黑,不知道京里有多少人卷入了齊王的謀亂中,會選擇永寧侯府來報信,是經過了精心考慮的。一則其是亮明旗號的鐵桿太子派;二則侯爵府家大業大,且勛貴們住的離皇城近,找起來容易;三則最重要的,他知道周家六爺是帶兵之人,那些文官里可信的倒多,可當此亂局,一個個細伶仃的,家里能有百十個家丁了不得了,再可信也派不上用場。 他是個內侍穿戴,不管職分大小,被驚起來的門房都不敢怠慢,第一時間把他帶到了周侯爺面前,而待他亮出血書之后,周連政也被連夜叫醒過來了。 兩個布團上都是一樣的幾個血字——齊王反,求救! 下面蓋有東宮的寶印。 “印是真的,”周連政辨認過后道,“字應該也是太子筆跡?!?/br> 周侯爺焦灼地道:“不能應該,要是弄錯了是破家滅族的大事,必須都確定了!” 周連政面色嚴峻:“這只能去問小六,他隨太子伴讀多年,只有他才認得準太子的字跡?!?/br> 周侯爺失態跺腳:“速去!” 當下別無二話,周連政飛馬出京,讓小興子改換了家仆裝束,帶著一同入大營尋到了弟弟。 問過究竟,鑒定了血書為真后,周連營震驚不語。 他和太子這幾年來的布局,初衷只為逼出齊王的急迫感,人一急就容易亂,亂了就難免要出錯,多出幾回錯,他在皇帝那里就會失分,他那頭的圣寵少點,太子這里的壓力也就少點,最終能平安熬到權利從皇帝手里過渡過來。 目的既是如此,他們做的自然不會過分,周連營這里借周連平透給齊王的話都是拿到皇帝面前都挑不出問題的,周連平人品再怎么差,畢竟是自家兄長,周連營用他一用罷了,斷不至于要把他坑死。至于太子那邊,他身在內宮掣肘更多,更不可能有什么出格的行事了。 再沒有想到,不知是他們織的網太成功,還是齊王的抗壓性太差,碰上皇帝病那一場,居然能把他刺激反了! 這不是細想分析的時候,血書既是真的,太子就危險了,當務之急是救人。 周連營穿戴了甲衣出去召集人馬,因趕在大年底下要出征,提督不開心,抓緊最后的兩天時間回家去和家人提前過年去了,他不在,中軍里最大的就是周連營。 將小興子帶出來,血書亮出,再有周家兩兄弟當面,加起來的說服力還是不小的,當即拉了三千人馬走,頂著凜冽的寒風飛快往皇城方向趕。 耗了些時間連過城門宮門兩道關卡,夜色里見到五城兵馬司的人便大呼“齊王反了”,將消息散播出去,三千人馬如下山猛虎,直撲東宮。 按理該以皇帝為重,但一則東宮離著宮門更近,二則對于太子一脈來說,太子才是希望所在,太子要是救不及,大勢也就去了。 ** 玉年宮里,隨著時間流逝,宿衛將軍終于忍耐不得,亮出了雪亮的刀鋒:“請皇爺用墨!” 衛貴妃撲上來要攔,被一把甩開,齊王忙去扶她,衛貴妃便轉而抓著兒子哭啼:“誠兒,你快叫他停手,怎么能這么對你皇爺呢,那是你親爹啊……” 齊王抱著母親,面露不忍,可是他沒有阻止,只是轉過了頭去。 一邊是兒子,一邊是丈夫,衛貴妃雖然做夢都想兒子登上皇位,可她沒有想過兒子會以這種方式來達到目的,當此慘痛關頭,她平素那些盛氣凌人再也使不出來,只能如尋常婦人般無助哭泣。 利刃加頸,皇帝的心臟突突地跳,握著刀柄的人雖然不是兒子,然而又和齊王親握有什么區別?他努力平復心情,束手垂目端坐,不看任何人一眼,當然更不看擺在一邊的筆墨紙硯。 皇帝一代至尊,他有他的尊嚴,他也有他的智慧,他知道眼前這架勢擺得再嚇人,也都只是嚇人罷了,齊王不敢殺他,殺了他,他從哪里接手皇位? 宿衛將軍果然不敢真的下手,見逼迫無效后,只好惱怒地把刀收走,向齊王道:“王爺,真的不能再拖了,卑職只能控制這一夜時間,天亮了宮門還不開,誰都知道出事了!” 齊王咬牙,重新轉頭過來:“皇爺以為我愿意這么做嗎?我都是不得已!皇爺多少年前就說要我做太子,卻至今沒有成功,眼看太子地位越來越穩,皇爺不說幫我想辦法,還一直把我派出京去,辛苦這些年,一些用也沒有——” 聽著齊王再忍不住的抱怨,皇帝剛剛平定一點的心跳重新加速,他想說一點用沒有?沒有的話你逼宮的人手哪里來的?你不帶兵掌權,誰敢聽你的跟你干這誅九族的買賣?! 他還想說朕沒有想辦法?朕為了你,只差把心挖出來了!朕為什么一直調換著人手隨你出京,那是為了那是讓你熟悉在京兵力,打下基礎。有朝一日朕歸天時,會留下遺詔封你為新皇,那時太子那方的人馬必定不會心服,鬧起來時,你可以調得動人馬加以鎮壓,把這江山坐穩。這安排太過誅心,朕才一直沒有透露給任何人,沒想到—— 皇帝還有許許多多想說的話,但是他一句也說不出來了,飛速升高的心率阻斷了他一切未出口的話語,別人只看到他的臉色發青,而后就向旁歪倒下去。 一番混亂過后,殿里眾人的臉色也都青了,因為:皇帝崩了。 衛貴妃直接軟倒昏了過去,齊王這時顧不得她了,他腦子里只回蕩著張太監和太醫都曾說過的一句話:皇帝以后忌大驚大怒—— 他一直都把這一點忘了,只選擇性地記得皇帝以后不能太cao勞,因為這對他有利嘛,皇帝不能cao勞,才輪得著他出面。 宿衛將軍傻了眼:“這、王爺,這怎么辦好?”他這個層面的不可能知道皇帝的具體事宜,雖知道皇帝病過一場,但后來又好了,他就以為完全好了,哪知道不過逼一逼,一根寒毛都沒實際傷著呢,就能把皇帝給逼死了? 齊王傻的程度不比他低,行此險事就是背水一戰,他這時候才是真的沒有選擇了:他必須要從皇帝手里拿到傳位詔書——哪怕是遺詔也行,沒這份詔書,他就宣布了登基又有什么用?名不正則言不順,他手里又沒握著幾十萬的兵馬,還能鎮唬住人,現在這情況,他就算做了皇帝,照樣有人要來推翻他,叫做討逆。 他拋卻溫文,使勁捶了兩把腦袋,終于從開鍋亂燉的思緒里捶出一絲清明來:“走,去東宮,太子要是死了,你我還能尋著機會!” ** 太子也正要來尋他討逆呢。 周連營趕到東宮時正是千鈞一發,先前齊王那邊分兵過來攻打,驚動了在周圍巡視的不明真相的一部分守軍,加上東宮里原有的一些兵士,兩方混戰起來。東宮一時倒是堅持住了,但畢竟兵力不足,加上齊王方是有心算無心,僵持至今,東宮人馬不斷損耗,要看就要被破門而入之際,救兵到了。 齊王方雖占上風,但已是疲兵,加之也有不少損耗,周連營指揮著中軍沒費多大功夫就掃平了,里外匯合,周連營與太子見了面,心有默契地并不敘話,揮軍直往玉年宮而去。 就在半途撞上了齊王。 齊王自己帶領的兵士比分去東宮的要多不少,這些人當時都留在宮外戒嚴,并不知道皇帝已經駕崩的事,但是齊王和宿衛將軍知道呀,兩個在蒙蒙亮的天色里一見太子身后的大隊人馬,就知大勢已去,然而回頭無岸,只得硬著頭皮沖殺上來。 領頭的都一副xiele氣的樣子,這場仗還有什么懸念,到第一絲金光照耀在大地上時,齊王徹底潰敗,太子分出一部分人讓看著投降的敗兵,自己則領著另一部分人和捆成粽子的齊王繼續往玉年宮去。 剛踏進殿里,因為事態急轉直下而一直沒有被抽出功夫處理掉,居然撿到一條命的張太監就踉蹌著出來,撲倒在太子腳下,涕泗橫流。 “我的太子爺,您可算來了,皇爺,皇爺被齊王活活氣死了呀——嗚嗚!” 當啷一聲,太子手里提著的劍落下,他撲通跪下,頭深深地磕了下去。 身后,周連營揮一揮手,以他為首,三千兵士一齊放下兵器,轟然跪倒。 ** 國不可一日無君,太子當日便在眾臣的擁護下登基,雖然登基大典一時還未舉行,但新皇名分已是板上釘釘了。 接下來第一件事就是清算齊王謀逆案,賞其功者,罰其過者。 受懲罪的第一號人物是齊王連著衛貴妃,本朝優容皇親,先皇要是沒死的話,齊王的結局大概是高墻幽禁終生,但不幸他把先皇氣死了,這不僅是弒君,同時是子弒父,從哪一條來說都是罪大惡極,新皇下了詔,給留了最后的一點體面,勒令母子二人自盡。旨意傳出,朝野紛紛盛贊新皇寬和。 至于余者附逆的蝦兵蟹將,就不一一細表了,總之負責的兵士們在城里搜捕了足有一個來月,鬧得百姓們要守國孝不能熱鬧不說,過個年連個安寧都求不得,氣得紛紛詛咒齊王,謀反也不挑個好時候,偏撿著年根來,這么壞的人,還給自盡留個全尸真是便宜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