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
司馬昭卻默許了阮籍的猖狂。這不僅因為他對阮籍原本有所偏袒,也因為名士們的放肆已為社會見慣不怪。后來謝安的哥哥謝奕,雖然在桓溫擔任荊州刺史時做了他帳下的司馬,宴席上卻同樣是披頭散發想嘯就嘯?;笢乜扌Σ坏?,只好說謝奕是自己的“體制外司馬”。 沒想到謝奕比阮籍還過分。他不但嘯,還發酒瘋,而且桓溫走到哪兒他就跟到哪兒。最后桓溫只好躲進老婆南康長公主屋里,公主則不無譏諷地說:稀客呀!如果沒有那位狂司馬,我都沒機會見到夫君了! 請問這叫什么做派? 名士的做派。有此做派的,就叫名士派。 什么是名士?名士原本指名滿天下的士人,這是戰國時期就有的。但以士族中的精英為名士,并成為社會群體和流行概念,是在東漢末年。黨錮之禍后,社會輿論以各種名目為士人做排行榜(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九卷《兩漢兩羅馬》),榜上有名的就是名士。 后來,排行榜不做了,品評人物則成為風尚,許劭就是這方面的名家。他不愿意對曹cao做點評,恐怕也因為曹cao實在不能算作名士。但稱曹cao為英雄,卻意義重大。 實際上漢末魏晉對社會影響最大的就是兩類人物:英雄和名士。前者以曹cao、劉備、祖逖、劉琨、王敦、桓溫為代表,后者的典型則有孔融、阮籍和嵇康。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 沒錯,名士與英雄不乏相通之處。至少,他們的內心深處都充滿了驕傲,也都不同于流俗。名士們固然放浪形骸,縱情任性,蔑視凡塵,不拘禮節,英雄們又何嘗把禮教和社會輿論真正放在眼里?桓溫讀《高士傳》,看到某“道德楷?!钡墓适聲r,竟厭惡得把書都扔掉了。 但,他們的角色并不一樣。 英雄是有可能創造歷史的,盡管歷史未必都由英雄來創造,以英雄自許的卻往往以此為己任。在他們看來,成就大業原本前緣命定,奪取天下則不過囊中取物。因此英雄們大多豪氣干云,充滿自信,不憚于把自己的本色甚至野心展露出來,此之謂“英雄氣”。 名士卻多半只有派頭。因為名士并不能創造歷史,只能書寫或點評,還未必能夠由著他們來。于是名士的驕傲和自信,就只能表現為個人風采和人生態度。比方說,風流倜儻,超凡脫俗,恃才傲物,卓爾不群。 也許這就是區別:英雄氣,名士派;英雄本色,名士風流。當然,英雄也好,名士也罷,都得是真的。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風流不是尋花問柳,盡管未必不尋不問。它更多的是指一種風度和標格,因此一定要表現為派頭。東晉的王恭就說,做名士并不難,只要無所事事,痛飲酒,熟讀《離sao》就可以了。這其實就是風流。 仰天長嘯,則是派頭之一種。 毫無疑問,風流既然是風度,那就一定是風尚,也就一定會變化。大體上說,漢末重氣節,魏時喜放蕩,東晉尚超脫。魏晉之際的名士,不但要嘯,要飲酒,有的還要服藥。這種藥叫五石散,吃了以后皮膚發熱容易擦傷,所以只能穿寬松的舊衣服,身上也會長虱子。 于是,一邊抓著虱子,一邊高談闊論,就成為名士的一種派頭,叫“捫虱而談”。后來成為前秦皇帝苻堅之謀臣的王猛,就以此聞名于世。而這樣一種滿不在乎,表現出來的則正是狂傲的態度,以及不羈的人格。 不過東晉以后,名士的狂傲便漸漸收斂了,他們更崇尚的是玄遠的清談。王導、桓溫、謝安和簡文帝,也都是個中高手,名士開始與統治者打成一片。 何況清談之所重,是高深的義理、敏捷的才思、優雅的姿態、動聽的談吐,講究的是喜怒不形于色,而且絕不涉及時政,也不會觸犯權貴。在這種場合,大約是聽不到嘯聲,也不會有人發酒瘋的。 東晉與漢魏,豈非頗為不同? 這當然有原因。 事實上,相對英雄,名士只能算作弱勢群體。他們沒有公權力,也沒有槍桿子,只有滿腹經綸再加上一肚子的牢sao,以及自命不凡的唇槍舌劍??上械奈淦鲾巢贿^武器的批判,帝國也并不希望它的臣民具有獨立的人格和主張。堅持狂傲和不羈,付出的將是生命的代價。 嵇康就是。 嵇康之死 嵇康被殺那年,四十歲。 已經無法確知這是哪一天的事情,只知道當時出了太陽。嵇康看了看地上的影子,知道離行刑的時間還早,便讓人取來琴,演奏了一曲《廣陵散》。他說,過去有人要跟我學這支曲子,我沒答應他,現在成為絕響了。 說完,從容就戮。 嵇康死后,普天之下的士人無不為之痛惜,據說就連司馬昭也感到后悔。 那么,嵇康為什么會被殺? 直接的原因是得罪了鐘會。 鐘會出身高級士族,父親鐘繇(讀如姚)是曹魏的開國元勛,官居太傅,位列三公,而且是小楷的創始人,書法藝術的鼻祖之一。在這樣一個家庭成長的鐘會,天資機敏聰慧,更兼才藝超群,年紀輕輕就聲名鵲起。 然而鐘會對嵇康卻似乎心存敬畏。他撰寫了一篇學術論文,想拿給嵇康看,卻又不敢面交。在戶外猶豫徘徊多時以后,鐘會將論文扔入嵇康院中,掉頭就跑。 這里面其實有政治原因。鐘會要討論的哲學問題,就像“文革”后檢驗真理標準的辯論,實際上代表著兩條路線的斗爭。這兩條路線,就是曹魏主張的法家庶族和司馬集團主張的儒家士族。鐘會在政治上和學術上,都是站在司馬集團這一邊的。他不敢見嵇康,很可能是怯戰。 因此,當他自以為有底氣時,就再次來見嵇康。 想來鐘會為這次見面做足了準備。他甚至邀請了當時各界的社會名流,穿著名貴的衣服,駕著豪華的馬車,賓從如云前呼后擁浩浩蕩蕩地一同前往。 嵇康卻在打鐵。 現在看來,嵇康的打鐵,就像諸葛亮耕田,劉備編織工藝品,未必是為了謀生,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情趣或政治態度。他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樹,嵇康便在樹下打鐵。拉風箱的,則是為《莊子》作注的著名哲學家向秀。 向秀和嵇康,都不理睬鐘會。 很沒意思地等了一陣子后,鐘會悻悻而去。 嵇康這才開口: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鐘會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嵇康繼續打鐵??上@種日子過不了太久,因為鐘會已經下定決心要他的性命。 正好這時發生了一樁冤案。嵇康朋友呂安的妻子被哥哥呂巽(讀如迅)設計jian污,呂巽卻惡人先告狀,倒打一耙誣陷呂安不孝。嵇康為了證明呂安的清白,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結果和呂安一起被捕入獄。 鐘會報復的機會來了。他趁機向司馬昭大進讒言,聲稱像嵇康這樣的“臥龍”絕不能再留在民間。最后嵇康和呂安都被殺害,罪名是散布錯誤言論。 這當然是典型的以言治罪,卻并不是第一次,曹cao殺孔融就是如此。據稱,孔融曾說:父于子并無恩,因為父親當時原本是滿足性欲。母于子也無愛,因為十月懷胎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里。于是曹cao以“不孝”的罪名將孔融殺掉,連他兒子都沒放過。 說起來此事實在頗具諷刺意義。因為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曹cao則是主張唯才是舉,無妨不仁不孝的??磥聿躢ao的用心除了故意羞辱孔融,還要趁機打儒家士族路線一耳光:孔子的嫡孫都不孝,儒家倫理靠譜嗎? 嵇康的情況卻不同。 實際上,孔融是否散布過不孝的言論,并無證據。判決書上指認的證人是禰衡,而禰衡早被黃祖殺害,可謂死無對證。嵇康“非湯武而薄周孔”(非議商湯、周武,鄙薄周公、孔子),卻是白紙黑字鐵證如山。證據,就是嵇康的代表作《聲無哀樂論》和《與山巨源絕交書》。 表面上看,《聲無哀樂論》只是一篇美學論文。在這篇論文中,嵇康提出了一個類似于19世紀奧地利美學家漢斯立克的觀點:音樂只是美的形式,與情感無關。 這,又怎么犯了忌諱呢? 因為與儒家思想相沖突。儒家美學認為,音樂是情感的表現。通過音樂,可以看出人心的向背,也可以陶冶性情敦風化俗。因此,音樂可以也應該為現實政治服務,統治階級則無妨利用音樂來實施治理,是為“樂教”。 樂教和禮教相輔相成,共同組成禮樂文明。嵇康主張音樂只是一種純粹的藝術形式,就是反對司馬集團的儒家士族路線,當然為司馬昭等人所不能容。 更不能容忍的是,他公開表示不合作。 跟年輕時的謝安一樣,嵇康很不愿意做官。只不過謝安終于東山再起,嵇康卻當真歸隱山林。與之神交的,是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據說,他們七個人曾作“竹林之游”,世人稱之為“竹林七賢”。 其實竹林七賢并不是組織或團體,就連所謂竹林是否確有其地都很可疑。七個人的命運、性格甚至人品也各不相同。王戎是有名的吝嗇鬼,山濤則加入了司馬集團,并在調離尚書吏部郎崗位時,推薦嵇康接替自己。 嵇康斷然拒絕,并寫下了《與山巨源絕交書》。 巨源,是山濤的字。 絕交原本是朋友之間的事,并不關乎政治。然而嵇康宣布與山濤絕交,卻是為了表明政治態度。事實上他們之間的友情依然存在,嵇康還在臨死前把兒子嵇紹托付給了山濤。他說:有巨源伯伯在,你不會成為孤兒。 所以,這封信其實是寫給司馬昭他們看的。 換句話說,與山濤絕交,就是與當局公開決裂。 這就已經讓司馬昭不快,何況嵇康的態度和語氣更是堪稱惡劣。他陳述自己不愿做官的理由居然是:愛睡懶覺不能早起;有警衛員和秘書跟進跟出不好玩;開會辦公要正襟危坐,不能抓虱子;不喜歡看寫公文;不愛參加婚禮和追悼會;討厭跟俗人做同事;不想多費腦子。 呵呵,這簡直是拿官場開涮。 更為嚴重的是,嵇康明確亮出了“非湯武而薄周孔”的旗號,而且聲稱不會改變觀點,只能辭官不做。這當然是挑釁。據說,讀完這封信,司馬昭震怒。 鐘會得志,不過“逢彼之怒”而已。 對此,嵇康其實是有思想準備的。他在信中說,自己的毛病,是剛直倔強,嫉惡如仇,直言不諱,而且遇事便會發作,完全管不住自己。 嵇康并非沒有自知之明。 實際上嵇康也沒打算管住自己。也許在他看來,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是比生命更加寶貴的。一個人,如果活得窩窩囊囊,戰戰兢兢,有話不能說,有屁不能放,還要在權貴面前唯唯諾諾,那還不如死了好! 也許吧,也許。 然而嵇康之死,對士林的震撼相當之大。當年拉風箱的向秀,就在嵇康死后投靠了司馬昭。司馬昭問:先生不是要學堯舜時期的那些隱士嗎?怎么會在這里? 向秀卻回答:他們哪里值得羨慕! 司馬昭大為滿意。 這不難理解。畢竟,多數人還是怕死的,包括阮籍。 阮籍之醉 阮籍幾乎是泡在酒壇子里度過一生的。 這并不奇怪,因為飲酒是魏晉名士的標志之一,要酒不要命的故事也層出不窮。比如有個名叫畢卓的,跟山濤一樣官居尚書吏部郎,只不過是東晉的。某天晚上,他嗅到隔壁官署有酒香,竟翻墻過去偷酒,還拉著抓他的巡夜人一起喝。最后,這位老兄終因酗酒而被免官。 阮籍就聰明得多。他的辦法,是向司馬昭申請去做步兵校尉,因為步兵校尉官署的酒特別好。司馬昭當然立馬批準,阮籍也因此而被稱為“阮步兵”。 比阮籍更像酒鬼的則是劉伶。他常常讓仆人扛著鋤頭跟在身后,自己帶一壺酒坐在鹿車上邊走邊喝,并對那仆人說:我醉死在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 辛棄疾詞“醉后何妨死便埋”,說的就是劉伶。 實在看不下去的劉太太便勸他戒酒。 劉伶說:很好!不過我管不住自己,得請神幫忙。 太太也只好備酒備rou祭神。 劉伶卻跪下來禱告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命。一飲一斛(讀如胡,十斗),五斗去病。女人的話,怎么能聽?于是趁機大吃大喝,直到爛醉如泥。 酒鬼總是能找到說法的,劉伶也一樣。 這讓人想起了劉昶(讀如廠,劉昶字公榮),此公的特點是跟什么人都能在一起喝酒。他的說法是:遇到比我強的,不能不跟他喝。遇到比我差的,不好意思不喝。如果遇到跟我差不多的,那就更得喝了。 不過,阮籍和王戎卻另有說法。他們說:遇到比公榮強的,不能不跟他喝。遇到比公榮差的,也不好意思不喝。只有遇到公榮本人,可以不跟他喝。結果,在阮籍和王戎那里,劉昶一杯酒都喝不上,但談笑風生如舊。 劉伶和劉昶這樣的,大約是純粹的愛酒,阮籍的酗酒則恐怕另有原因。一個可供參考的史實是:司馬昭想跟阮籍聯姻,阮籍卻連續大醉兩個月,此事只好作罷。 于是,到司馬昭加九錫,需要有人寫勸進表時,阮籍便故伎重演??上н@回大家都不放過他,阮籍被叫醒后也馬上就一氣呵成,寫了一篇文詞清壯的錦繡文章。眾人看過以后,都說是神來之筆。 如此神筆,恐怕是早有準備的吧?也許,阮籍的打算是能躲就躲。實在躲不過去,酒也就醒了。他可不想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真把腦袋變成酒壺?;橐鍪撬绞?,司馬昭也不好意思硬來。加九錫是公務,阮籍豈敢搪塞? 這樣看,他其實從來就沒真醉過。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司馬昭也給了阮籍最大限度的寬容甚至袒護。阮籍在居喪期間飲酒吃rou被人彈劾,司馬昭卻替他辯解說:你看他悲痛得都沒有人形了,為什么不能跟他分憂?身體有病而飲酒,是符合禮制的嘛! 然而阮籍哪里是身體有???他的病在心里。實際上阮籍跟嵇康一樣,對司馬昭他們借禮教之名行謀篡之實是心懷不滿的,對那些禮俗之士也極為蔑視。因此,阮籍也會像孔融那樣口出狂言,甚至故作驚人之語。 有一次,阮籍說:殺父可以,殺母不行。 眾人大驚。 司馬昭也說:弒父乃滔天大罪,怎么可以? 阮籍卻解釋說:比如動物,都是只知道母親不知道父親的。所以,弒父是行同禽獸,殺母是禽獸不如。 眾人又都嘆服。 阮籍這樣說話,并不奇怪。事實上,從東漢末年到東晉末年,禮教幾乎成為虛偽的代名詞。比如桓溫的小兒子桓玄,最后是篡位了的,然而他在公眾面前的表現卻是大孝子。有一次,一位客人在席間要求溫酒,桓玄竟痛哭流涕起來,因為“溫”是他亡父的名字,提都提不得。 難怪阮籍要故意跟禮教唱反調。他家附近酒店的老板娘很有姿色,阮籍和王戎便常常去店里買酒,喝醉了就睡在那女人身旁。對此,店主人曾大為起疑。但經過細心觀察,卻發現阮籍一點邪念都沒有,也就釋然。 所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就是這樣的吧? 一個有著赤子之心的人可能活得很快樂,也可能會很痛苦。因為成年人不可能真是小孩子,所謂“像孩子”不過是率性和率真。阮籍就是這樣。據說他會青白眼,遇到欣賞的人用青眼看,不喜歡的就給他白眼。嵇康和哥哥嵇喜在阮籍那里,享受到的就是這兩種不同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