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節
梅茹蹙眉。 傅錚為何舉薦她??? 這會兒也不容多想,她回道:“學生是通曉一些?!?/br> 里面“嗯”了一聲,有人從竹簾里面遞過來一卷書。那書并非本朝文字,而是用番邦語言寫的,梅茹翻了一頁,兩眼一抹黑,根本看不懂。她如實回了。 平陽先生嘆氣:“原來是個只會聽、不會看的,這不行?!?/br> 被她這么一點,梅茹耳根子有些紅。 平陽先生沒有再說其他,里面沒有動靜,梅茹便隨著那丫鬟回到偏廳。 見她回來,眾人思量著這次肯定還是按照最差的先過去,也不知誰那么倒霉的會在梅茹后面,正這么想著呢,沒想到下一位請的居然就是周素卿! 聽到自己的名字,周素卿亦是楞了一下,回頭看了眼梅茹。 梅茹只是坐在那兒,面色淡淡的,不言不語。 眾人這便奇怪了,按這意思,難不成平陽先生覺得梅府驕縱成性的三姑娘比周素卿好?對梅茹還青眼有加些? …… 所有人依次看完,丫鬟過來請那些不合眼緣的回去。 經平陽先生剛才那么一說,梅茹心知自己希望不大,她無所謂,就是覺得有點丟臉,自己好像是有點太不求上進了……熟料那丫鬟念完名字,竟然沒有梅茹!賀府的娟姐兒倒是被請出去,眾人一時又有些詫異。 來不及多想,他們被請往下一房間,每人桌上是一盞茶。 每一種茶都有自己的清香與味道,面前這盞茶中混了六道茶,如今要讓她們寫出這六味茶來,再以這六味茶各作詩一首。 這品茶和品香很是不同,各種味道混在一起,亂七八糟。 梅茹凝神品了一品。先聞氣味。香氣襲人,那香味彌久不散,而且慢慢悠悠,醇厚濃重,最后那一點余香之中,竟還飄出一道冷來。梅茹點點頭,再抿上一口—— 她臉皺的比誰都快。 萬萬沒料到這茶入口卻偏苦,而且苦味較重,絲毫不見清爽之意,待再勉強回味一番,才隱隱約約在唇齒間泛出一點甜來,很淡,淡的都不引人察覺。 說真的,單品一道茶是文人雅事,品這一道混茶實在不是什么美差。 梅茹提筆,待齒間澀味稍稍退下一點,才先寫一下一道不知春,吃了口蜜餞,然后再依次慢慢寫出其他五道茶來。她喜歡品茶吃東西,這事兒還真難不倒她,唯獨作詩略微遜色,不過用盡兩世的心力,這幾首詩也不是拿不出手。 這一輪梅茹僥幸過關,而且這么多人中居然就她一人寫對了六道茶…… 梅茹訕訕的,暗忖自己是不是太好吃了些? 下一輪考量的是作畫,無題,任憑眾人自己擬個題目隨意發揮。 周圍人已經早早動筆,梅茹立在那兒,也不心急,只慢慢思量。其實她真不大擅長作畫,上回那幅畫好容易有些感懷,還被傅錚給毀了……想到這事兒,梅茹不免仍是有氣。 她嘆了一聲,提起筆,卻也不知到底要畫什么,這會兒只隨著心境隨意落筆。 不知怎的,這幾筆落下去,便在紙上化作點點秋雨。再添上幾筆,便是雨絲中胡亂搖曳的枝條兒,有些葉落了,碾在塵土里,有些卷進風里,飄得極遠。這幾筆完,待再想畫其他的,梅茹卻又沒有了。她呆呆立在案前,一時覺得心里空空蕩蕩的。 提筆蘸了蘸墨,梅茹在旁邊寫下三個字——不知春。 眾人畫作由丫鬟掛到一旁。第一眼看到的,還是周素卿的畫作。她畫的是萬里河山,層層疊疊,千溝萬壑,大氣磅礴。其余眾人有畫花鳥逗趣的,有畫美人工筆的,梅茹那幅不知春掛在其中,倒顯得孤零零的,太過單薄。 平陽先生這才走出來。 面容素凈,裝扮素雅,鬢間只斜插了一支玉釵,一襲湖色梅蘭竹暗紋刻絲褙子,茶色潞綢裙子,整個人清清淡淡的。梅茹見了只覺得略有些眼熟,似乎在哪兒見過,再看一眼—— 她想起來了,涿州雙塔庵的那位病婦人,一面之緣,倒沒想到這會兒又碰上了。 平陽先生目不斜視,只略略走過去瞧幾人的畫,也不停頓,只淡淡瞧著。 待走到周素卿畫作跟前時,她終于頓住腳步。 眾人看向周素卿,眼色一時恭喜,又一時羨慕。 平陽先生回頭,看了看底下那四五個姑娘,又對旁邊的丫鬟道:“這畫配這字匠氣又刻意,我實在不喜?!?/br> 眾人:“……” 這可是周素卿的畫,平陽先生竟這么挑剔? “先生,我這畫……”周素卿面紅耳赤的問。她極少被這么說,一時難堪的連話都說不完整。 平陽先生道:“你這畫是不錯,可惜里頭意思太過刻意,失了本真,尤其這詩……” 經這么一提,眾人才看向周素卿上角提的詩。那是一首遠山行。做得不錯,不過這字確實寫得有那么一點——也不是說難看,就是太過不羈了一些,俗話稱,太過用力,再仔細一看,還有點別扭。至于是何種別扭,他們又說不上來。 眾人看不明白,但梅茹卻能看出一點苗頭來。 周素卿這字寫的是好,卻有一分是在模仿梅茹的字??! 梅茹寫字頗為隨性,那些字跟搓面團似的怎么舒服怎么寫,怎么酣暢怎么擺,在京城也算別具一格。但看過她字的人極少,小喬氏一個,傅錚一個,周素卿也算一個,尤其她還看過梅茹重修的方物志。 梅茹的字跟她這人貼切,那些字在她筆下,就如傅錚所說,多了些魏晉風流之態,醉醉憨憨,不算最好,卻最別致,亦最有趣。但若換個人寫,便只能模仿其行,不得精髓了。 周素卿只怕是見平陽先生對梅茹青眼有加,便想投其所好,沒想到將自己栽進去了! 梅茹冷笑。 那邊平陽先生擺擺手,便有人將周素卿的畫摘下來,又領她出去。 周素卿徹底鬧紅了臉,她在詩文書畫上頭還沒有這么丟臉! 熟料她正想趕緊離開,梅茹卻又突然喚住她:“周jiejie!” 周素卿步子一緊,定定回頭。 梅茹故意淡淡問道:“周jiejie,我的那幾冊書……你還給姨母了么?”她也不揭穿她,只旁敲側擊一句。畢竟這事說出去沒人信,因為根本沒多少人見過梅茹的字。不過這話說得時機太妙,供人玩味啊。 周素卿面色一白,二人冷冷一對視,她道了聲“還沒”,便匆匆走了。 梅茹心頭又是一聲冷笑。 之后又考量了“禮樂”二字。梅茹上一世為了跟傅錚琴瑟和鳴啊,特地學過雅瑟。當初學得歡快,可惜如今心境不同,她端坐下,輕輕一撥,那指尖自然而然流露出好幾分蒼涼凄惶之意。 平陽先生一聽便頓時擺手,梅茹一愣,連忙戛然而止起身。 平陽先生蹙眉道:“小小年紀,哪兒那么多愁緒?” 梅茹立在旁邊不知該如何解釋,平陽先生嘆道:“我身子不好,再聽這些可就要傷懷了,你還是回去吧?!?/br> 梅茹又是一愣,待上了馬車,還是困惑,她這算是“死”在自己一雙手上? 不過,梅茹覺得也不算太過丟臉,畢竟周素卿更慘。 一想到周素卿那面色白了又紅,紅了又白,梅茹心里就高興。 她喜滋滋的回到府里,喬氏見狀心頭一喜,連忙問:“可是選中了?” 梅茹道:“哪兒???平陽先生讓我回來了?!?/br> “那你還笑得出來?”喬氏戳她的腦袋,簡直能被自己這個心大的女兒給氣死。 不過兩日,梅府上下都知道三姑娘沒被選中。春熙堂內,老祖宗道:“循循,日后安安分分留在府內,跟你二jiejie多學著些規矩,少出門,少惹事!”她還是不大放心這個不安分的三丫頭,生怕行將踏錯。 梅茹也不氣也不惱,只乖乖巧巧應了聲“是”。 下一瞬,老祖宗身邊的大丫鬟進來道:“老祖宗,平陽先生又來一個帖子?!?/br> 聽到平陽先生的名號,杜老太太就沒什么好氣,只皺著眉讓她隨便念一念。 那丫鬟攤開略略一掃,笑道:“老祖宗,三姑娘被選中了!” “???”杜老太太一驚,喬氏卻是一喜:“快拿來我瞧瞧?!?/br> 那鏤花燙金帖子到喬氏手里,她仔仔細細看了又看——果然是自家這個的小丫頭!她心里頭念了句“阿彌陀佛”,又戳了戳梅茹腦袋。 梅茹詫異,那平陽先生不是趕她走了么,怎么…… 老太太將帖子也拿過去看了一下,抬頭望向梅茹,難得搖頭無奈笑了笑:“咱們梅府還真要出個不規矩的才女了?” ☆、第 51 章 梅茹被平陽先生選中,這消息實在能驚掉人下巴。外頭的人若是談論起來,都要酸溜溜的說一句:“也不知道看中梅府三姑娘什么……”實在是梅府三姑娘嬌蠻任性的名聲在外,放在京城貴女圈中,她是一點都不冒尖,怎么就被平陽先生看中了? 傅釗在宮里聽到這個消息,也是嚇了一跳,連忙尋了個借口去哥哥府上。 傅錚那會兒正在書房呢,聽到十一弟來,將一個彩錦如意小盒子收起來。 “七哥,循循怎么突然這么厲害了?”傅釗大喇喇推門進來。 抬頭看了他一眼,傅錚淡淡回道:“三姑娘定然是有些本事,才能入得了平陽先生的眼?!?/br> 傅釗還是搖頭,不解道:“循循有什么本事?吃么?怎么就被看中了?” 這事兒梅茹也想知道。 拜師那日,梅茹試探的問了平陽先生。先生只淡淡回了句“自己悟吧”,便將她打發了。梅茹又問:“先生,學生該從哪兒開始學起?” 平陽先生道:“為師瞧你詩文歌賦確實不精……”被戳中軟肋,梅茹的臉稍稍有些紅,就聽先生繼續道:“姑娘家有多大能耐,便做多大事,邯鄲學步只會讓人貽笑大方?!?/br> 這席話說的梅茹茅塞頓開,那周素卿豈不就是邯鄲學步,存了點小心思,被先生看了出來? 平陽先生又道:“三姑娘你那幅不知春作的不錯,書畫上可以再精益一些。還有,你通曉一點蠻語俚調,但只會聽、不會看著實有點可惜,你若是愿意,也可以學,為師正好缺一個幫手。另外,你那雅瑟太過蒼涼悲惶,為師實在不喜,改學柳琴如何?” 梅茹點點頭,通通記下來。 平陽先生身子不大好,每日只上午指點她一個時辰,其他的都得靠梅茹自己悟。那些外邦文字,梅茹看得云里霧里,一個個稀奇古怪,簡直就是睜眼瞎。她能聽,但不會說,更不會看,平陽先生搖頭,命她每日說一個時辰的話。 是真正的說,在大太陽底下站著,嘰里咕嚕隨便她說什么,反正直到說順了才能停。 有小丫鬟盯著她的,一點懶都偷不得。 梅茹起初不大好意思。她一張嘴是伶俐,可那些彎彎繞繞的話從自己嘴里出來,還真是奇怪,她有點拉不下臉。后來實在被逼的沒辦法,因為她不說,就要多罰站一個時辰。這會兒的太陽明晃晃的,在外面站上一個時辰,身上都是黏黏的汗,哪兒能再多一個時辰?梅茹沒法子,只能硬著頭皮張嘴,說那些幾乎沒人聽得懂的蠻語。這事兒說來有點難,說簡單卻也簡單,不過兩日,平陽先生在里面問一句,梅茹就能在外面答一句。 整個大魏朝,除了鴻臚寺那幫老家伙,估計沒人知道這師徒倆在說什么?! 〈亓烁?,梅茹就自己在房里偷偷用功。她也知道自己底子差,詩文歌賦確實拿不出手,但更不想太丟先生的臉,所以愈發刻苦。 日子溜得快,七月二jiejie的芳辰,梅蒨還是悄悄的過了,她說什么都不愿意大肆熱鬧,只跟小吳氏去蓮香寺燒香祭拜生母。 也直到蒨姐兒芳辰這一日,梅茹才重新記起傅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