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節
“什么?” 這一男一女異口同聲,正是出自凌元辰和韓氏之口。 凌元照表情平靜,似是在說一件平常的事,“道:倒也不用意外,大伯是嫡長子,按理說他才是靖國公府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只是他當年戰死沙場,元辰那會兒還沒出生,后來大伯母難產而死,元辰尚且是嬰孩,這爵位才由先帝做主,給了當時剛剛立了軍功的父親,后來父親屢建軍功,步步高升,也就沒人提他爵位的事兒,畢竟他的軍功,封個國公也不為過,二十幾年過去,這事兒大家也已經淡忘了,爹現在這么做,只不過是想將爵位物歸原主罷了?!?/br> 118.彈劾 第120章彈劾 靖國公的心思,身為兒子的凌元照能猜到,與他同床共枕多年的霍氏又豈會毫無察覺。 她隱隱地在凌傲柏面前提起爵位之事,卻被不冷不熱的擋了回來,自那時起,霍氏就知道,這靖國公府的爵位,只怕是與她的兒子無緣了。 可惜霍氏是個不肯認命的人,她想了一整夜,讓貼身伺候的婆子,親自去了一趟寧王府,為她送一封信。 啟元八年的春節,就在這看似平靜實則波瀾迭起的日子中過去了。 到了二月里,匈奴使臣即將抵達長安之前,位于宮城門下的登聞鼓聲傳遍了整座皇宮。有百姓直言狀告關內侯凌元照,以犒軍的名義橫征暴斂,驅逐百姓,收受錢財賄賂等等罪名。 “自古民不告官,那是因為民弱官強,百姓們都懼怕朝廷命官的威嚴和權勢,若是民告了官,那么定然是這冤情藏在心里,無處可申?!笔挸泻驮诔弥腺┵┒?,笑道:“本王自然是信得過關內侯的為人,他擊退匈奴,護我大安河山,是百年不遇之功臣,可是這民言也不能不聽,此事還要由皇上圣裁?!?/br> 侍御史黃遷道:“空xue不來風,捕風要捉影,正如寧王爺所言,百姓告官,自然有百姓的委屈,臣以為關內侯行事,或有欠妥之處,皇上應著廷尉司詳查,切不能因為關內侯有軍功在身,又是皇后娘娘的母家親舅而肆意縱容?!?/br> 另一位侍御史孟兆宇道:“臣曾聽聞,關內侯府喬遷之時,曾有朝中大小官員百余位到場恭賀,收受喬遷之禮不知多少,不過一月,關內侯府又給兒子大辦滿月酒,在場諸位同僚中,也有不少人都前去道賀,可曾看見關內侯府那堆成像小山一樣的禮物,臣以為,關內侯這是自恃有功,視朝廷法度為無物,依律應當革去其爵位,杖二百,以儆效尤,以正朝綱?!?/br> 有那急著表明態度的,自然也有那模棱兩可之人,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都沒有說話,老神在在地站在那兒,好像這些事與他們無關,而朝臣的隊伍里的其他人,也不乏那同左右關系親近的同僚低聲議論著。 凌傲柏站在隊伍的最前端,面色平靜,似乎如今站在風口浪尖的并非他的兒子一般。 凌元辰卻有些站不住了,他激動地走出隊伍,朝坐在龍椅上的蕭景澤行了禮,道:“諸位御史一張嘴,上下嘴皮子一碰,便能將黑的說成白的,好的說成壞的,爾等是我大安的官員,不是那市井無賴,黃御史和孟御史若是想參奏關內侯,只管拿出證據來,借著關內侯兒子的滿月酒做文章,難道你們家逢年過節不同人走禮?還是說。你們沒什么人緣,所以沒人肯跟你們來往,才眼紅關內侯嫡子的滿月酒賓客盈門呢?” 大抵是受了華月郡主的影響,凌元辰說起話來也毫不客氣,更何況他的兄長是他最敬重的人,往凌元照身上潑臟水,是他絕對不能容忍的事情。 “誰……誰眼紅關內侯!凌將軍是關內侯的族弟,自然為他說話?!秉S遷哼了一聲,“你們武人出身,哪里知道什么是禮,什么是義,為官者,自當持身清正,像關內侯這樣大擺筵席的,不是鋪張浪費是什么,要過這樣的豪奢日子,不貪瀆,不魚rou鄉里,哪來的銀錢!” 一旁的孟兆宇也跟著道:“國庫空虛,就連宮中都在縮減用度,關內侯此舉,實在是讓人寒心。下官也絕非空口無憑,這兒有一份關內侯嫡子滿月酒時的禮單,其中不乏珍奇之物,隨便拿出一件來,都足夠尋常百姓三五年的用度了?!?/br> 這兩位侍御史,一能言,一善辯,兩人三言兩語,說得朝臣們心思迭起,面色各異。 丞相傅遠捋了捋胡須,笑道:“關內侯給兒子辦的滿月酒,本相剛巧也去了,依稀記得是送了一柄玉如意,若是估價的話,估摸著同我一年的俸祿差不多,二位御史不會以為,這為官者,要負擔一家老小的生活,出了每月幾百石或者幾千石的俸祿就足以吧?!?/br> 孟兆宇與黃遷對視一眼,面面相覷,這兩位御史都是寒門士子出身,還都未曾娶妻,典型的一人吃飽全家不餓,自然想不到一個世家大族是如何得以延續基業的。 以傅相的地位,提點到這里也就罷了,孟兆宇與黃遷年歲都不大,正是熱血上頭,一聽說不平事便義憤填膺的時候,傅遠也是從那個年紀過來的,一瞧就知道他們是被人當成投石問路的石子了。 蕭景澤在上面聽他們爭論了半天,又突然啞了聲音,也不由失笑,“關內侯的嫡子,是皇后的表弟,他的滿月酒,朕也去了,送了一顆東海的夜明珠,二位御史覺得,是關內侯逼著朕送的禮,還是朕為了巴結關內侯,才給他送了這么一份禮呢?” “這……”孟兆宇遲疑了一下,道:“但關內侯明知軍餉物資吃緊,卻依然大擺筵席,實在不妥?!?/br> “傅宸,你對孟卿這話是何看法?” 待在角落里打盹兒的傅宸冷不防被皇帝陛下點了名,皺了皺鼻子,不緊不慢地從人群中走出來,道:“市井百姓有句俚語,叫做咸吃蘿卜淡cao心,臣以為用到孟御史和黃御史身上正合適,關內侯有錢,他想怎么花,是他自己的事兒,不管是給兒子辦了滿月酒也好,還是興致來了換成銅錢去街上撒,隨他高興。這就跟尋常百姓賺了兩個錢琢磨著今日是吃魚還是吃雞一個道理,總不能因為鄰家日子過得差,就非得自家也勒緊褲腰帶吧?!?/br> 孟兆宇雖為御史,論嘴皮子上的功夫,卻比不過自小就在長安城中長過諸多見識的傅三公子,被說得啞口無言,臉都紅成了猴子屁股。 黃遷亦是如此,只是他性情剛毅,受不得這樣的調侃,又堅信自己說得沒錯,咬咬牙道:“臣一定會找出證據來,到時候若是能證明關內侯貪贓枉法,敢問凌侯爺到時候可愿受律法制裁?” 雖為話題中心,凌元照卻從頭到尾未曾開口說過一句話,他看了黃遷一眼,正欲開口,不料卻被人搶了先。 “關內侯是國之功臣,縱然有錯,小懲大誡也就是了,不必上綱上線?!笔挸泻椭t謙君子做派,朝凌元照拱手施了一禮,又道:“皇上,關內侯畢竟是皇親國戚,又是一品大員,尋常人也不能越級查案,臣是個閑人,又曾在靖國公跟前受過幾日教誨,不如這事兒就交給臣去查,也好早日還關內侯一個清白?!?/br> 別看蕭承和這話說得自相矛盾,尤其是他前面那幾句話,表面看上去像是在給凌元照說情,實際上卻是在給他樹敵。但站在朝中大臣們的立場上,頂多覺得寧王爺民間出身,不會說話罷了,更何況他一個閑散王爺,與誰都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查此案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蕭景澤皺了皺眉,若是沒有謝瑤光先前提醒他,又給了他那么一份名單的話,今日蕭承和所請,他十有八九會應下來,而到時候蕭承和所給他的真相,定然不會是他想看到的那樣。 或許是蕭景澤遲遲沒有應答,蕭承和原本覺得十拿九穩的心也有了一絲動搖,試探地問道:“皇上?” 蕭景澤并沒有理會他的問話,而是開口道:“關內侯可有話說?” 凌元照面無表情,聽到皇帝喚他,拱了拱手,道:“身正不怕影子斜,臣無話可說?!?/br> “周廷之,那擊鼓之人現在御史臺,你去把人領走,此事交由你去查,務必給朕問個清楚,誣告朝廷命官,按律可是要判流放三千里的?!?/br> 廷尉司專司斷案之事,此事交給周廷之也算合乎情理,蕭景澤的最后一句話意有所指,看了一早上熱鬧的朝臣們自然不會錯過揣摩君王心思的機會,下了朝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議論。 而回到椒房殿的蕭景澤,將這件事原原本本的告知給了謝瑤光。 “你說,茂哥兒滿月都是去年十月份的事兒了,怎么早不說晚不說,非得在匈奴使臣快要進京的這個節骨眼上來說,就算是蕭承和有所圖謀,可此事于他并無益處??!”這也正是蕭景澤想不通的地方,但他更相信謝瑤光,所以直接將此事交給了廷尉司。 謝瑤光亦有些想不通,同蕭承和交好的官員,都懂得明哲保身之道,在寧王殿下沒有完全的競爭皇位的優勢之前,他們是不會顯露出什么來的,反倒是那些容易被鼓動的年輕士子須得留意,否則朝野言論,市井風向將會對凌元照十分不利。 “暫且不管蕭承和想做什么。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舅舅如今在軍中威望正盛,匈奴人對他又敬又怕,若是此事影響了他的名聲,恐怕會對之后的和談有影響,我記得梁山小筑乃是士子們聚會之所,這件事,恐怕需要謝明清私下里有一番動作?!焙驼勈侨缃癯⒌念^等大事,謝瑤光正是擔心蕭承和在這上面懂什么歪腦筋。 等等! 她腦海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問道:“此次匈奴使者來長安和談,你是想安排誰來接待的?” 119.調戲 第121章調戲 和談是一件大事。 匈奴從前朝起就一直是中原的心腹大患,大安朝建國三百余年,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同匈奴打仗,遠嫁和親最后客死異鄉的公主不知凡幾,睿宗皇帝好武,并不愿意像其他幾位帝王那樣對匈奴人徐徐圖之,他認為匈奴始終是懸在大安頭上的一把利劍,若是不能將他們打怕了,只恐是要永世不得安寧。 精兵強將是睿宗皇帝留給蕭景澤的,但同樣留給他的,還有那連年戰亂之后,時時捉襟見肘的國庫,這一次,若不是有謝瑤光在背后的支援,兩軍交戰,糧草不繼,這一仗的結果還未可知。 匈奴人如同豺狼虎豹,同他們和談,讓他們俯首稱臣,這接待使臣的人選自然是不能馬虎的,既要選一個能震懾得住他們的人,也要選一個處世圓滑,能夠從匈奴人嘴里討到好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