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節
這一日,咸陽深宮中終于傳出宣太后病危的消息。再不可一世的人物,也敵不過時光無情的雙手,老態龍鐘的江羋也終于被歲月打倒了,走到了她人生的盡頭。 她靜靜地躺在床上,分不清是白天還是晚上。醫師來了,巫覡來了,大臣來了,秦王也來了,她卻不愿意見到他們的臉,趕走了所有的人。人生下來是一個人,走的時候也該是孤單的。她并不畏懼死亡,相反,她心中其實一直在暗暗盼望這一天的到來——她早已在臨潼為自己建造了巨大的陵墓,陵墓中除了布滿模仿秦軍軍陣的兵馬俑1外,還埋葬著她今生唯一愛過的人,一旦她生命之火熄滅,將會被運去那里與他合葬。 1此兵馬俑即指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代兵馬俑。雖然公論認為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但因不少秦俑的頭頂梳有苗裔楚人所特有的偏于一側的歪髻,秦俑的服色也是五顏六色,非常鮮艷,與秦朝“尚黑”的制度有顯著差別。此外,不少陶俑身上刻有一個“羋”字,因而有人認為兵馬俑的主人實為秦始皇高祖母宣太后。本小說采用此觀點。事實上,宣太后與夫君秦惠王并沒有安葬在一處,秦惠王葬在咸陽以北的公陵,宣太后葬在臨潼,距離驪山秦始皇陵不遠。 但不知道什么緣故,她心中還是感到了莫名的失落和惆悵。是因為被親生兒子奪走了朝政大權么?是因為身邊沒有一個中意的男寵么?還是因為她擔心在另一個世界與他相遇時,他已經認不出自己衰老的容顏? rou體的痛苦似乎一下子減輕多了,現在的她只覺得非常非常的累,疲倦如排山倒海般席卷而來,無可回避,無以抵擋,只任由眼前一切朦朧起來。 身似浮云,心如飛絮,氣若游絲?;谢秀便遍g,有人來到了她的床邊,依稀就是孟說。高大威猛的身影在燈燭的映照中晃動著,像是一個不真實的幻影。他俯下身子,輕聲叫道:“太后?!?/br> 江羋欣然道:“終于見到你了!我生怕我會忘記你的樣子。你是特意來接我的么?唉,我太老了,你還是這般年輕,希望不會嚇著你?!眮砣说溃骸疤?,臣是趙奢?!?/br> 江羋驚訝地“啊”了一聲,道:“是趙奢么?你來做什么?”趙奢道:“秦王寫信給我國大王,說太后病重,臨死前只希望看到一璧一人,璧就是和氏璧,人就是下臣。我國大王不敢違抗秦王,所以命臣來秦國獻璧?!?/br> 江羋已是彌留之際,愣了好半晌,才領悟趙奢話中之意,嘆道:“你被秦王騙了!而今你已經是名震天下的馬服君,你來了秦國,怕再也回不去了?!壁w奢道:“臣知道?!?/br> 江羋道:“那么你還是義無反顧么?”趙奢道:“我國大王有命,臣自當遵從?!鳖D了頓,又道:“況且,臣也是真心牽掛太后,就算因此而死在咸陽,臣也絕不后悔?!币贿呎f著,一邊從木盒中取出那塊天下至寶和氏璧來。 寢宮中的燈燭陡然熄滅。片刻的黯淡后,玉璧發出溫柔的光芒,重新照亮了四周,空靈而清幽,仿若皎潔的月光徜徉大地。 塵世千古,月色千古。所有的故事,無論悲愴,還是凝重,都會化作歲月的浪花,湮沒在歷史的長河里;所有的情感,無論凄婉,還是纏綿,都會化作天邊的流星,消散于深邃的夜空中。只有這月色,一如千年的皎潔,人沐浴在清朗的月光里,心也沉寂。 江羋布滿皺紋的臉上一下子生動起來,兩朵紅暈升起,已然黯淡的雙眸里倏地閃射出奇異的光彩,隱約能看到昔日絕代美人的芳華。 記憶的閘門嘩然開啟,那些逝去的往昔如潮水般地重新涌現,在四周親切地凝望著她,如此清晰,如此妍麗,就像楚國紀山上一望無際的桃花。數十年的歲月,居然沒有抹平什么。這片記憶之海如此博大,只能用浩瀚深遠的云夢澤來形容它。她不用閉上眼睛,就能夠看到那些記憶——錦團花簇,陸離斑駁,五彩繽紛,華彩奪目。 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獨采我。她終于獲得了徹底的安寧,迫不及待地要去見他了呀。 附篇 風風雨雨和氏璧 吳蔚/文 和氏璧史稱“天下所共傳寶也”,不僅價值連城,而且凝聚著豐富而深厚的歷史內涵。 《和氏璧》小說中關于“卞和獻玉”、“令尹失璧”以及后來的“完璧歸趙”等故事均為史實。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命人將和氏璧琢成傳國玉璽。丞相李斯親書八字小篆于上:“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毙纬数堷P鳥蟲之狀。雕刻則由咸陽著名玉工孫壽完成。 玉璽璽體方圓四寸,鈕呈五螭五虎盤踞形狀——螭是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黃色龍,是神圣之物;虎則是威猛的象征。這兩樣最能體現皇帝的獨尊地位和權威。這塊玉璽自雕成之日起,便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被隆重供奉在咸陽皇宮的符節臺上,號稱“傳國之寶”、“國之重器”,成為中國至高無上皇權的象征。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巡幸全國,乘龍舟至洞庭湘山,驟起風浪,龍舟頓有傾覆之險。為祭神鎮濤,于是拋寶璽于湖中。八年后,有使者過華陰平舒道,遇一人持璧曰:“為吾遺滈池君?!眰鲊癍t由此失而復得。 秦朝滅亡后,秦二世胡亥的侄子子嬰將傳國玉璽奉給了最先進入咸陽的劉邦。盡管劉邦當時在各支義軍中實力最弱,但他最后仍然得到了天下,建立了強盛一時的漢朝。因而朝野民間開始流傳一種說法——得傳國玉璽者得天下,得之表示受命于天,失之則是氣數已盡。劉邦建漢登基時,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傳國玉璽和高帝斬白蛇劍(斬白蛇劍故事參見同系列小說《大漢公主》)并稱為“漢代兩大國寶”,長期珍藏在長樂宮中。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派人進宮索要傳國玉璽?;侍笸跽謿庥趾?,舉起玉璽朝前來討印的王尋、蘇獻扔去,由此崩掉了玉璽一角,留下瑕痕,后來用黃金鑲補在缺口之上。 此后,傳國玉璽一直是天下霸者共逐之鹿,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會被譏為“白板皇帝”,被認為底氣不足,而遭世人輕蔑。 正因為傳國玉璽是真命天子的象征,是統治者至寶,引來多方苦苦爭奪。玉璽輾轉流傳,歷經滄?!獤|漢光武帝劉秀得此璽于宜陽;三國孫堅得此玉璽于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的婦人死尸項下。袁紹聞之,立即扣押孫堅之妻吳氏,逼迫孫堅交出玉璽。后來袁紹兄弟敗死,傳國玉璽復歸曹cao;公元220年,曹丕篡權,逼漢獻帝禪讓,漢亡,玉璽歸魏,曹丕派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字樣;公元265年,司馬炎同樣篡權,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公元311年,前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公元329年,后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后趙大將冉閔殺石鑒自立,奪走玉璽;到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劫得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死,玉璽被投入棲霞寺井中,經寺僧將璽撈出收存,后獻給陳武帝;隋朝統一華夏,傳國璽遂入隋宮。 唐代立國時,傳國玉璽被隋煬帝皇后蕭氏帶入突厥,唐高祖、唐太宗父子只得重新自制玉璽,新的傳國璽為白玉所雕,上刻“皇帝景命,有德者昌”八個篆字。因唐高祖李淵祖父名李虎,虎成為唐代國忌,需要避諱,所以鈕首只有五螭盤踞。不過“皇帝景命,有德者昌”璽文帶有典型的貞觀流風,比妄自尊大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高明了許多。后來唐軍大破突厥,迎蕭皇后回中原,和氏璧琢成的傳國玉璽也重新落入唐太宗手中。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朱溫廢唐哀帝,奪傳國玉璽,建立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滅后梁,建后唐,傳國玉璽轉歸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軍攻入洛陽,后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此段故事參見同系列小說《斧聲燭影》),傳國玉璽就此失蹤。關于其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聽說元人曾得到過傳國玉璽,于是不斷對蒙古諸部用兵,除了防邊的用意外,也有想得到傳國玉璽的動機。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大才子解縉上萬言書,即有“何必興師以取寶為名”的話。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月,太學生周敬心上書,對此說得更清楚:“臣又聞陛下連年遠征,北出沙漠,臣民萬口一詞,是因為沒有得到傳國玉璽,陛下想要得到它罷了?!?/br> 明成祖朱棣子承父業,連續北征大漠,無非也想得到傳國玉璽,但始終未能如愿。傳國玉璽遂成為千古之謎。 后記 關于《和氏璧》小說 中國有著歷史極為悠久的玉文化。有學者認為,在新石器時代后期,存在著一個稱之為“玉器時代”的時期。在遠古先民的眼中,堅硬光潤的玉石是天地鬼神的食物,即所謂“天地鬼神,是食是饗”,而凡人佩玉,則可以趨吉避兇。正是這種美好的愿望,激勵先民們耗費巨大的時間和心血,將玉石一點一點琢磨成精美的玉器。 到了后世,玉成為禮器?!吨芏Y?春官?大宗伯》記載說:“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杂褡髁?,以禮天地四方?!陨n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笨梢娪衿饕呀浘邆淞松鐣δ?。 玉不僅是文明的標志,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鬃佑姓Z云:“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br> 孔夫子用擬人化的手法闡釋了美玉,認為玉具有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之風,玉由此成為圣潔典雅的象征。君子愛玉,君子佩玉,至今人們仍將謙謙君子喻為“溫潤如玉”。 佳人遺我云中翮,何以贈之連城璧。古代藝術品中,只有玉器本身材料即具美質,所以《說文》稱玉為“石之美者”。即使毫無雕飾,玉也以其質地顯示其能力,好的美玉價值連城。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美玉當數和氏璧,不僅因為玉璧本身,更因為內中凝結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后來更是被秦始皇雕琢成為傳國玉璽,成為中國至高皇權的象征,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本書講述的即是和氏璧的傳奇歷史。和氏之璧傾九州,戰國群雄逐兜鍪。一塊玉璧的爭奪中,折射出春秋戰國烽火連天的歲月。 書中人物均為真實歷史人物。極具有傳奇色彩的筼筜在歷史上也是真有其人,他為公子熊發幾次深入齊軍大營,在守衛環伺中盜竊齊將私人物品亦是真人真事。故事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歷史事件,如楚國王室內部爭位、墨家弟子分化、宣太后報復楚國、秦昭襄王母子失和等均為史實。 在保持故事流暢的同時,作者刻意在小說中加入了一些歷史細節,如城池建制、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等。細節均取自相關典籍及考古資料,以求最真實地再現戰國時期的社會風貌。作者本人的出生成長之地離楚國王城郢都極近,也屬于古云夢的范圍,算是地地道道的楚人,因而刻意在楚文化上花了更多筆墨。 書中都城插圖均為考古復原圖,即在發掘勘測遺址的基礎上描繪。由于年代久遠(楚國郢都于公元前278年被秦軍攻克,焚毀后徹底荒廢,屈原因此有《哀郢》之作:“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保?,一些遺址先后被完全破壞,譬如現代高速公路穿過郢都遺址時破壞了其中的幾門,現只能考察出七門的具體位置,其中包括五座陸門,兩座水門。但從文獻考據來看,郢都實際上有八座陸門,四座水門,共十二門。因而如果出現地圖與小說中描述不相符的情形,以后者為主。 《和氏璧》與之前出版的《魚玄機》《韓熙載夜宴》《孔雀膽》《大唐游俠》《璇璣圖》《斧聲燭影》《大漢公主》以及即將出版的《明宮奇案》《柳如是》等書共同組成了作者正在構思創作的“中國古代大案探奇錄系列叢書”。感謝楊瑞雪女士,感謝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肖啟明社長、劉海濤先生以及所有的工作人員,是他們一直在不計得失地支持我,我在寫作道路上前進的每一步,都離不開他們的鼓勵。寫作本身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感謝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給了我進步和成長的空間。特別感謝讀者長久以來的支持,你們是作者努力前行的最大動力。 謹以屈原的一句名詩來作為本書的結尾:“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br> 吳蔚 2011年12月30日 于北京 本書由(一縷幽魂繞指柔)為您整理制作 附:【本作品來自互聯網,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