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節
楚銘趴在沙發上:“為什么我要接這么多事,為什么到底為什么?” “你再不努力做事,事情會越累積越多的?!毙り蓢@氣道,“以后除了連載小說,別接其他工作了?!?/br> 楚銘嘟囔:“我也沒接其他工作啊,穆阿姨是我偶像啊,成殷琳是師兄外甥女啊,電影電視劇是我自己的啊……” 肖晟哭笑不得。 所以以后你還會這么累嗎? 楚銘雖然壓力山大,但他向來是越壓越努力的類型。說一周交稿就真的交了,還是承諾的兩倍。 穆嵐看著楚銘交的兩萬字稿子,終于又變回了楚銘所認識的溫柔慈祥的女神。 劇組里楚銘跟著晃了一圈,有專門的團隊,不需要他多花心思。 雖然劇組里也有金主塞人進來,但他們都知道楚銘的性子,所以塞進來的人,都是對演技要求不高的配角。 他們可以對劇組以權壓人,以錢壓人,但是要看肖晟買不買他們的賬。 劇組其他人想要討好這些大佬,也要看得罪楚銘、得罪肖晟劃不劃算。 終于,這些人在考慮得罪人的時候,把楚銘也考慮上了。 楚銘漸漸從肖晟的附庸中走了出來。這不僅僅是他的干爹和師兄對他的愛護,還有他自己的才華。 楚銘每本小說版權改編都大賣,在業內已經是聚金盆一樣的存在。誰也不愿意得罪他,都想和他合作。 如果說投資充足,是肖晟的關系。但電影大賣,楚銘的原作小說功不可沒。 華國影視業這么發達,投資充足,演員到位,院線更是不用愁的電影比比皆是,但能大賣的電影卻不可能部部都是。 投資商拍電影、拍電視劇,就是為了錢。楚銘的原作改編既然口碑收視票房都是金字塔頂部的層次,他們自然都盯著楚銘這塊香饃饃。 一些和肖晟合作過的娛樂公司老板也不由在私下跟肖晟抱怨過,家里養只招財貓,為何只便宜天娛。天娛已經賺得夠多了,他們也可以分擔一二啊。 肖晟只說現在這些事都是楚銘自己決定,他除了把關合約問題之外,其他不做干涉。 楚銘?楚銘當然不改了。 包家那么對他都那么好,他信任包家,為什么不可以一直和天娛合作? 何況天娛那么大,楚銘的版權他們全部吃得下,以楚銘的懶惰程度,也不會再考慮其他人了。 至于用自己的小說多結交點娛樂圈關系什么的,恕楚銘很少在這方面動腦子。 不過他也不需要就是了。 楚銘的小說存稿補充也很順利。 本來這篇文他寫的一直都很順暢,度假的時候也沒有完全停止寫作,陸陸續續攢了些稿子?,F在恢復碼字狀態也恢復的很快。 只是楚銘寫武則天掐死自己女兒嫁禍王皇后的時候,下面讀者鬧了很久。 安定公主的死亡,在唐代史書上只記載成“暴斃”,但在宋代史書中卻記載成為武則天所殺。 說實話,楚銘內心覺得,《新唐書》和《資治通鑒》上記載的不一定是真的,有很大可能是后世黑武則天的。 時隔幾百年,在唐代任何文獻資料都沒有記載,人證物證更是無從查找的前提下,歐陽修司馬光等人如何得知這宮中隱秘之事? 并且,在王皇后蕭淑妃死亡一事上,《舊唐書》中先明確記載,“武昭儀令人皆縊殺之”。這兩人的確死于武則天的命令,但是是“縊殺之”,用繩子勒死的。死法記載的很詳細。 明明已經記載過兩人死因了,《舊唐書》后又重新起一段,寫“令人杖庶人及蕭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甕中”。不斷內容前后矛盾,且用筆行文也與整篇行文有些許差異。 楚銘認為,王皇后和蕭淑妃死的時候,武則天的權力還沒有大到一手遮天的程度。武則天的權力,是在高宗病后,協助高宗助理政事才逐漸變大。這時候的武則天在宮中的地位,是建立在李治的寵愛上的。 這時候,武則天在宮中一舉一動,特別是光明正大弄死兩個冷宮嬪妃的事,李治不可能不知道。武則天深受李治寵愛,以李治的性格,甚至以任何普通男人的性格,怎么可能會在知道武則天如此殘暴手段之后,還對武則天如此寵愛? 那一段記載,簡直寫得李治宛若已經是武則天傀儡似的。實際上李治是在顯慶五年之后,身體狀況惡化,經常頭暈目眩影響政務的前提下,武則天才開始插手政治。且李治雖然之后風眩癥更加厲害,已經到了目不能視的地步,但他在去世之前,仍舊牢牢壓制武則天,武則天在李治死之前仍舊無可奈何。 李治為政三十四年,開創“永徽之治”,疆域為唐朝最大。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上,都不愧為唐太宗繼承人的身份。如此有能之君,只因為其后武則天稱帝就被后世抹黑的像個懦弱無能的傀儡皇帝,簡直啼笑皆非。 且李治廢后真的是為了武則天嗎? 王皇后是太原王氏,蕭淑妃是蘭陵蕭氏,兩者皆為世家望族。王皇后和蕭淑妃身死,太原王氏和蘭陵蕭氏倒臺之后,李治借由廢后之事逼殺長孫無忌,關隴集團也樹倒猢猻散。李治終于打破士族勢力的威脅,直接掌握政權,從此乾綱獨斷,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約。 那時候,武則天還沒有接觸政事??梢哉f,把王皇后和蕭淑妃的死只當成后宮爭斗,武則天還真是背了好大的黑鍋。 若不是李治患風眩癥,以李治能力,武則天根本沒可能有沾染政事的機會。 第118章 雖然楚銘并不相信是武則天殺了自己的孩子,但在王皇后走后,小公主暴斃是事實。 不知道這真的是王皇后做了什么,還是小公主體弱碰巧遇到這件事。 不過小說和歷史畢竟不一樣,小說需要戲劇性,需要再創作。 比起說王皇后走后小公主碰巧死了,處于宮斗下風的武則天掐死自己的女兒嫁禍王皇后顯然更讓小說劇情顯得好看一些。 當然,楚銘寫是武則天掐死了小公主,比說小公主碰巧死了,或許也讓讀者更加相信一點。 楚銘寫武則天掐死小公主,衍生了兩個劇情。 一個是李治利用這件事,終于廢后,并且將王家處理掉。而后武則天從安插的小太監那里得知,李治本身是不相信王皇后害死了小公主——當然,他也沒料到武則天居然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孩子。李治認為這只是碰巧而已。但是,“這是個好機會”。 本來為自己計謀有些沾沾自喜的武則天立刻清醒過來,愈發的謹小慎微。 第二個是很久之后出現的劇情了。武則天親手掐死自己的孩子,在她心中肯定也留下了陰影。小公主的死讓她經常從夢中驚醒,很多年來,她一直對這個孩子充滿愧疚。因此在太平公主出生之后,武則天將對第一個女兒的愧疚和思念,全部寄托在太平公主身上,導致太平公主權傾朝野。 第二個劇情還在后面,暫且不說。第一個劇情,讀者們才恍然發現,一直被武媚娘的光輝掩蓋住的,似乎一直給大家的印象只是“愛情至上”的李治,原來本質上還是個厲害的君王。 一個讓武則天也為之敬畏的君王。 而所謂宮斗,皇帝并非不知道,甚至還有插手。 當王皇后和蕭淑妃被新皇后武媚娘下令縊殺的時候,讀者中一些人為兩位可憐的女子叫不平。 就算是冷宮妃嬪,在皇帝還在的情況下,賜死她們當然需要皇帝的命令。 說是武媚娘下令,實際上還是李治下的命令。 是李治想要殺了這兩個和他同床共枕許多年的女人。甚至蕭淑妃還曾經沖冠后宮。 但現在讀者們已經不知道,李治寵的是蕭淑妃,還是抬起蘭陵蕭氏來打壓太原王氏?,F在,他立了庶族地主階層出身的武媚娘為后,兩個家族,兩個女人,都走上了末路。 讀者們痛斥李治的狠心,但痛斥的同時,他們又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李治,才是一個帝王。 看完這個劇情點之后,恍然發現原來李治這么厲害的讀者開始往回翻劇情,從以武媚娘宮斗為主線的劇情中,仍可窺見李治治國的點點滴滴,窺見在他手中,國泰民安,疆域比他那個厲害的父皇更遼闊。 而且從武媚娘開始進宮之時,李治和世家望族之間的矛盾已經開始顯現出來。 當時讀者們還只是在想,啊,又有大臣對李治后宮寵愛咱女主不滿了,看來李治的“荒唐”還是有明眼人看不慣啊??蓱z的忠臣。 但現在他們才思考,一個大臣,怎么知道皇帝后宮中哪位女人被寵的多一些?而一個大臣,有什么立場去勸說皇帝多睡哪個女人少睡哪個女人? 即使這大臣中有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但李治畢竟是皇帝,長孫無忌怎么能向教導晚輩一樣教導李治?這口氣都不對。 長孫無忌在最初出場,李世民還在的時候,他在李世民面前,可不敢擺大舅子的威風吧? 后來有些厲害的讀者把幾個劇情中,對李治干涉比較多的大臣全列出來,然后驚訝的發現,這些大臣的籍貫,無一例外是那幾個世家貴族集團的。 特別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 大臣褚遂良在勸說時的說辭,更加讓讀者明白了,這根本不是皇帝后宮私事。 “欲易皇后,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武氏”。 說白了,這些大臣并不是真的對武媚娘多不滿——武媚娘現在也就是個后宮嬪妃,在后宮一畝三分地爭爭寵而已。他們只是對武媚娘出身的階層不滿。伏請妙擇天下令族——皇帝陛下你可以換皇后,但是請從世家大族中找皇后吧。 若武媚娘也出身關隴集團,這些人才懶得管這些事。 太原王氏又不是他們家,誰當皇后,只要代表世家的利益,都成。 但皇帝陛下要立一個庶族女子為后,就是不可以。 李治召集的幾位元老,關隴集團的諸遂良和長孫無忌堅決反對,其余幾人則沉默不語。他們都看清楚了。李治說是易后,實際上終于忍無可忍,要對關隴集團下手了。 果不其然,李治力排眾議立武媚娘為后沒多久,長孫無忌和諸遂良相繼被貶官,不久都死了。 這一段劇情中,武媚娘就是打個醬油,主角是李治。讀者們看得爽的飛起。果然朝堂斗爭還是比宮斗看起來更爽。 武媚娘也并非在其中沒有著墨。她雖然對這次朝堂時間只是起一個背鍋作用,但在李治每一條政令頒發的時候,武媚娘,都在聽、在學、在思考。 現在的武媚娘已經慢慢從后宮女子的桎梏中掙脫出來,開始期盼更廣闊的天地,開始想要攀登上更高的地位。 當李治終于乾綱獨斷之時,武媚娘看在眼里,心里也漸漸燃起火苗。 我也想這樣。處理政事,掌管國家大事,可比只在后宮爭寵,考慮生個兒子繼承皇位要舒坦的多。 而當武媚娘自己根據李治的動作而思考出來的結果,與李治后續處理相符時,武媚娘不由覺得,自己也有這方面的才華,自己并不輸于李治。李治可以,那她是否可以? 武媚娘當了五年老實皇后,和李治感情越發融洽,再加上武媚娘娘家沒什么大的勢力,李治對她的信任也越發濃厚。 李治卻不曾想到,對李家皇位的威脅,并非來自武媚娘的娘家和娘家代表的利益集團,而是來自于武媚娘本人。 當五年之后,李治換上風眩癥,精力不濟時,武媚娘終于開始露出野心,介入政事。 這個劇情是《鳳皇》這本書非常重要的轉折點,也是《鳳皇》劇情真正的開始。 前半部分,武媚娘還只是一個和大部分女頻小說中的女主一樣,眼界僅限于后宮和男人的傳統古代女性。 后半部分,才是武媚娘真正開始展現其華國古代唯一女皇帝實力和魅力的時候。 雖然題目和文案已經劇透了武媚娘肯定會登基為帝,但女皇的題材女頻也不是沒寫過。這些女皇帝,要么是自己打出來的天下,要么本身是公主。而嫁進皇家的女人,垂簾聽政,掌握實際政治權利的多——比如上曰那本小說的女主。但直接自己通過非武力方式登基的還沒有過。 因為古代是一個男權社會,又有很濃厚的忠君思想。在這種前提下,改朝換代都是一件難事,更何況還是女子。 所以即使在現在,讀者們都還在揣測,武媚娘是如何登基。 難道是李治病重時有外敵入侵,武媚娘作為皇后一呼百應率領軍隊收復失地,然后登基為帝? 好像也就這個最符合邏輯,可能性最大了。 漸漸的,大部分讀者都認可了這個劇情走向,并且猜測是誰最先劇情反叛的旗幟,武媚娘又是如何從軍。 不過武媚娘現在年紀也不小了吧?現在在戰場上還吃得消嗎?不過,武媚娘也不一定上戰場,只是指揮的話,還成吧? 如果讀者們知道,武媚娘竟然是通過非武力手段直接奪取政權,改朝換代,最后又把皇位傳回李氏,李氏皇族對奪了李氏皇位的武媚娘也沒怎么地,還挺尊敬的。估計他們會一跳八丈高,說這劇情太離譜了。 所以,楚銘不會劇透,只會通過劇情,緩緩道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