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節
在入v的時候,劇情終于開始圍繞著劉邦來了。 最開始的時候,讀者們實在是無法理解,最后的勝利者怎么會是劉邦。 論出身,論能力,最重要的是,論長相,劉邦都差的太遠了。 楚銘呵呵,這個無可救藥的看臉的世界,看我怎么把它推翻。 然后當劇情發展到劉邦拉了一幫隊伍,項羽的名聲如日中天之后,讀者們隱約明白了。 這勝負,一開始似乎就注定了。 誠然,這時候的劉邦就一支弱小的隊伍,還在項羽手下討生活。 而項羽已經幾乎是霸主般的地位,一呼百應,打仗更是所向披靡。 但讀者們仍舊覺得,弱小的劉邦,不愧是最后的勝利者。 的確,從個人能力上來講,楚銘大篇幅的寫項羽怎么怎么厲害,而對劉邦幾乎沒有描寫。 甚至他還描寫了劉邦無能,甚至狡詐的一面。 但是,楚銘還描寫了其他人。 楚銘描寫了蕭何,描寫了張良,描寫了樊噲,描寫了韓信,描寫了曹參,描寫了陳平,描寫了周勃…… 這些人,都是當世俊杰。他們或穩定后方,善于民生;或計謀無雙,神機妙算;或勇猛善戰,武藝高強;或排兵布陣,用兵如神…… 劉邦,沒有什么過多描寫他怎么厲害怎么出類拔萃。但出類拔萃的許多人,都在劉邦麾下。 即使項羽如日中天,似乎就差一步就完成大統一了。 而劉邦,不過是項羽之下,眾多投奔的勢力之一。 但這些人才甚至奇才,卻紛紛投入劉邦麾下,跟著劉邦,任勞任怨,甚至東躲西藏。 而項羽呢?除了他自己,就一個范增描寫的比較多。 甚至從劇情中看得出來,項羽雖然尊范增為亞父,但他對范增并不是全然信任。 他更信任自己。 誠然,項羽是個能力很強的人。但過強的能力,讓他極為自負,且剛愎自用。 不僅如此,因為他出身名門,一直處于階級上層,所以他有著那個時代的名門之后,所特有的傲慢。 他的眼睛,看不到底層士兵,甚至連將領都看不到。 更別說民心了。 而劉邦,他是個小人物,他周圍也是小人物,他熟知小人物的心思。 他知道,這些百姓需要什么。 所以他即使屢戰屢敗,但民心仍舊在他那一邊,投奔他的人才也越來越多。 因為亂世中的奇才們大多有個共同點,他們有偉大的抱負,他們憂國憂民心懷天下。 他們要結束亂世后,造就一個盛世。 而項羽,他若是登基,百姓真的能過的更好嗎? 項羽是很強大,是天之驕子,是才華橫溢,是如日中天。 所以,他們選擇劉邦。 而劉邦,不負他們的信任。 劉邦雖然時不時的犯點小錯誤,也捅點小漏子,甚至對于家人,對于妻兒,都十分冷酷無情。 但他對待下屬,對待百姓,是真的好。 而且,劉邦足夠接地氣啊,他有著這個時代的男人通病,他有時候貪財,有時候好色,但他知錯就改。 大概有錯就改的人,比從未犯錯的人,更讓人覺得可靠吧。 所以,奇才們對劉邦贊譽可嘉,項羽的口碑,則差遠了。 第76章 現在的劇情中,項羽的弱點只是初露端倪,而劉邦的麾下則慢慢聚集著人才。 當咸陽攻破,劉邦被封漢王的時候,才是他們對峙的開始。 楚銘緩緩的舒了一口氣。 鴻門宴,項羽放走劉邦,讀者們肯定得鬧好一陣子。 不過肯定不是鬧自己,而是鬧項羽。 項羽英雄蓋世,在他那個世界,后世許多作品中,都是悲劇英雄,令人嘆息。 但基本上很少,有寫穿越回去幫助項羽奪得天下,顛覆漢朝的。 劉邦的粉絲并不多,但漢朝的粉絲非常非常多。 不然,咱們也不會是漢民族了。 而且就算再討厭劉邦的人,都不會說劉邦不該奪得天下。 或許有人說劉邦小人,或許有人說劉邦無恥,但他們最后都得加一句,所以劉邦能奪得天下。 甭管前面評價如何,無論是黑是粉,大家都公認,劉邦才能得到這個天下。 項羽是霸主,他僅僅是個霸主。他當不了皇帝。 因為他的心不夠大。 他連手下都接納不了能人異士,聽不得忠言逆耳,剛愎自用的同時又優柔寡斷。 而且,項羽的仁義,也很有問題。 一方面,“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另一方面,“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就難怪“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項羽的確看起來很仁慈。他對人恭敬慈愛,嘴上的話說的很漂亮,比如在別人生病的時候探的很勤快,關切很到位,甚至“分而食之”。但真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卻任人唯親,舍不得給這些投靠他的能人異士們真正的封賞。 韓信評價項羽的“仁”是“婦人之仁”。從后世來看,項羽也就是小家子氣,根本沒有做大事的氣度。 他慣常用小恩小惠收買人心,嘴上說得漂亮,行動上卻不是那么一回事。說難聽點,就是虛偽。 就算那些名士們不在乎項羽的行軍過程中的殘暴,以及只管打仗不管后方,攻占那么多地方半點不懂治理的做法——項羽不會,他們才有用武之地啊。 但是他們又不是傻子,跟著一個嘴上說得好聽,實際上立再大的功勞都沒有封賞的主公,這日子能過?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話聽起來凄涼,但弄好聽點的說法,大家這么努力,都是為了實現抱負實現夢想。就跟現代社會工作一樣,努力工作得不到應有的報酬,領導只是嘴上說得好聽從來不拿點實質的東西出來,干得下去才有鬼。 大家又不是沒能力,為什么不換一個給得了報酬的主公? 劉邦有時候表面上做的沒有項羽好,甚至有些輕慢傲慢。但只要立了功,該給的他一樣都不少。 人,還是實際點。 楚銘原來從影視作品中,其實對項羽挺有好感的,覺得項羽挺可惜的。 但真的解除了歷史,甚至只是課文中節選的幾段,楚銘就不得不嘆息,項羽能成得了大事才有鬼。 或許有些歷史虛無主義的粉絲們又在嚷嚷,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是假的巴拉巴拉,但咱們從事實往上推,那么多有才華之人寧愿選擇勢弱的劉邦也不選擇項羽,還不能證明嗎? 而且項羽手中有權力的將領,也是歷史上留名的。任人唯親,這一點是板上釘釘,改不了的。 對于亂世爭霸而言,任人唯親就足以斷送一切了。 沒有人才,你拿什么爭霸? 楚銘一邊寫一邊嘆息。這能奪得天下的,不一定是英雄,而是要容得下英雄。 楚銘這個作者都這么嘆息了,讀者們就更不用說了。 前面他們對項羽的感觀有多好,后面就有多失望。 楚銘這一手對項羽的欲抑先揚,和對劉邦的欲揚先抑,玩得十分漂亮。 正因為楚銘對項羽的個人能力,和他的背景(以及臉)過多溢美之詞,之后他的缺點展現出來,才會讓讀者們嘆息連連。 手上握了一副好牌,卻打個稀爛什么的,實在是讓人難以忍受的悲哀。 看著項羽早期的時候,人才還是往他那里流。但這些人干了一段時間之后,紛紛離開項羽。讀者們不由郁悶,都這樣還不長點心? 項羽還真不覺得怎樣,他依靠的是自己,他對自己迷之自信。他表面上謙恭納賢,實際上骨子里傲慢得很。 讀者們為著他干著急,項羽手下忠于他的賢士們也干著急,項羽就是不著急。 最后讀者們失望過頭,也懶得說了。他們這些旁觀者都無語了,可想項羽身邊那些賢人們有多失望。 這樣留得住人才怪。 當楚銘終于寫到鴻門宴這個小高潮的時候,讀者們都氣樂了。 看看,項羽這是什么鬼?大好的機會在敵人還是幼苗是鏟除,他居然放過了。 項伯也就算了,張良對他有恩,他腦子一根筋,聽信了張良和劉邦一面之詞,真以為劉邦無辜的很。 但項羽呢?項伯腦子不清楚,他的腦子也不清楚嗎? 劉邦是真的忠誠于他,還是心里有小九九,他這個上位者看不明白? 他可是硬打進咸陽城的,這還不能證明劉邦的反叛之心? 而且范增一直嘮叨,他嘴上說“好好好”,心里難道一點都沒聽進去? 看著范增幾次舉起玉佩,讓項羽按照計劃行事,項羽默然不應。 而范增讓項莊舞劍,意圖刺殺劉邦的時候,項伯還去跟著舞劍,幫忙抵擋。 然后樊噲進帳,項羽還對樊噲勇猛欣賞有加……這一切到底什么鬼? 好吧,若項羽不是要成就地位,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英雄。讀者們還能說一聲項羽光明磊落,說他和樊噲英雄惜英雄。 但屁股決定腦袋,項羽明顯不像個能成大事的。 至于項羽之后“錦衣夜行”的言論,讀者們已經不想吐槽了。 讀者的偏向,就像是文中那些賢士們的偏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