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節
上陽宮。 皇帝最近應該是比較繁忙的,不過只要是有時間來后宮,那是必定要來瞧瞧尚在月子中的華裳的,而且也會將襁褓中的十皇子也帶來。 華裳抱著閉著眼睛、睡得一塌糊涂的十皇子,眸色溫和了下來,然后看著皇帝笑著道:“十皇子在建章宮會不會吵到皇上?嬰兒什么都不懂,只會哭鬧,皇上若是煩悶了,就將十皇子送回來吧,臣妾雖然還在月子里,不過倒還是可以看顧一下的?!?/br> 皇帝看著身著中衣、長發及腰的華裳,笑了笑道:“十皇子很懂事,是個乖巧的孩子,奶娘都說嬰兒這么乖很少見,朕很喜歡他。朕年紀大了,看著小兒子在身邊更開心些?!?/br> “最近朕政務繁忙,幾乎分身乏術,也有些日子沒來看你了,朕知道,皇兒是你十月懷胎拼死生下來的,你定是思念,只是朕也喜歡他,就讓他先在朕身邊待幾天。等你出了月子,養好了身子,朕就將皇兒送回來,你不要擔憂?!?/br> 華裳露出笑容,輕聲道:“臣妾知道皇上最近政務繁忙,臉上都沒有了笑意,若是皇兒能夠讓皇上放松開心一下,臣妾又怎么會擔憂呢?臣妾身子弱,皇上也都是為了臣妾好,臣妾懂的?!?/br> 皇帝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輕輕伸出手摸著華裳的腦袋,柔聲道:“你好好修養,朕最近又要忙起來了,不能常常來看你,你自己注意些,準時喝藥。不準任性知道么?” 華裳抿嘴低頭笑道:“臣妾都多大的人了,皇上還像小孩子一般囑咐?!?/br> 皇帝輕輕梳理著華裳的長發,看著華裳那還帶著幾分蒼白的面頰,開口道:“出了月子也不必急著去未央宮請安,皇后近些日子似乎也病了,你身子一向就弱,別過了病氣?!?/br> 華裳的確是不知道皇后生病了這件事的,微微蹙眉,輕聲道:“皇后娘娘鳳體有恙?臣妾如今孤陋寡聞的,都不知道,也是臣妾的過錯,就算人不能去探望,禮也該到的?!?/br> 皇帝的唇微微動了動,開口道:“不必那樣費心,你們這么多年的姐妹,也不需要在意這樣的虛禮?!?/br> 華裳微微笑了笑,當然不會當真,在這個禮儀至死的時代,任何禮儀都有可能成為你的進身之階和地獄之門,華裳這么多年立足后宮,靠的是家世、寵愛、子女,但是受人尊敬和愛重卻是因為知禮。 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地去挑戰禮教,因為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將受到巨大的反噬,這軟綿綿的東西,是綿延千年的鐵律,不因朝代的更替而消亡,不因人的意志而轉移。 不一會兒,陳喜走了進來,躬著身子輕聲稟告:“皇上,詔平王回京了,已經在建章宮外候著了?!?/br> 詔平王就是大皇子陳倫,已經出京辦差半年多了,具體辦什么事華裳當然是不知道的,不過如今總算回來了,看這樣子,事情應該不小,皇帝顯然也是在等大皇子回京的。 皇帝聞言,點了點頭,然后朝華裳道:“裳兒,你躺下休息吧,朕回去了,還有政務需要處理?!?/br> 華裳微笑著點頭道:“臣妾恭送皇上?!?/br> 建章宮。 大皇子陳倫二十七歲,已近而立之年,封王多年,又更善武事,也在軍中待過兩年,所以一身的硬漢氣息,走進殿內,干凈利落地行禮問安:“兒臣參見父皇,父皇萬安?!?/br> 皇帝看見自己的大兒子,臉上也露出了笑容,語氣也明朗了許多:“免禮,快坐吧?!?/br> 陳倫坐在下面的椅子上,然后仰頭看著皇帝道:“兒臣離京日久,父皇龍體可還康???兒臣遠在萬里之外,除了事務繁忙,更多是就是惦念京中的父母妻兒了?!?/br> 皇帝也柔和的眉眼,笑道:“朕挺好,你母妃也都好,不用擔心。朕看著你又成熟了些,果然離開庇護的羽翼,孩子才能成長?!?/br> 陳倫笑道:“兒臣接到父皇的旨意,便急忙從閬中趕了回來,這一路上也聽說了諸多傳聞,父皇,可是想要再動兵事?” 皇帝聞言,臉上的神色也嚴肅了起來,額頭間的皺紋更加深刻了起來,然后緩緩開口道:“不是朕想要再動兵事,而是北蒙想。朕雖然已經老邁,上不了馬提不了搶,但終究還剩了點銳氣,這仗是躲不過的,那我們就要搶占先機?!?/br> 陳倫點頭道:“父皇也知道,兒臣一向都是主戰派,自然是支持父皇的,只是朝中主和的聲音也不容小覷,北蒙彪悍,若是無法將朝中擰成一股繩,那這仗,恐怕不好打?!?/br> 不好打,這已經是溢美之詞了。前朝為什么滅亡了?是國土不夠廣闊么?是國力不夠強盛么?不是,是皇帝的猜忌和國內的矛盾影響了對外戰爭,和北蒙與胡戎的仗一打起來,反而激化了國內矛盾,以至于戰爭無法供應,糧草截斷,數十萬大軍在邊疆成為棄子,導致異族入侵,最終涼末帝崇宗皇帝只能自刎于大政殿,以身殉國。 皇帝面上也露出了疲憊之色,開口道:“很多人主和。朕不是窮兵黷武的皇帝,朕也希望天下太平,但是異族虎視眈眈,朕也只是想留給子孫一個更好的江山而已。只是,別人不理解不支持也就罷了,你三弟,太子,竟然也堅定地主和,朕最近真的是心力交瘁?!?/br> 陳倫想來看不上太子,但是在父皇面前肯定是不能說太子壞話的,反而要維護才行:“父皇息怒,太子一向賢明仁厚,見不得刀兵,不忍心百姓受苦,主和也是正常,父皇好好和太子說說,太子又怎么會不理解父皇的一片苦心呢?!?/br> 其實,主戰、主和都是有理由的,有和必有戰,有戰必有和,任何一個朝代,都必定有主戰派和主和派,而且這兩派都不缺少生存發展壯大的土壤。 通常來說,如果按文武來分,武臣主戰的多,文臣主和的多;按年齡來分,老臣主和的多,年輕的臣子主戰的多。 究其原因,也并不難猜。武臣就是靠打仗生存的,他的進身之階就是戰爭,為了封妻蔭子,為了家族傳承,為了實現抱負,自然是主戰派占絕大多數的,而文臣為了打壓武臣,提高內政的地位,自然是大部分是堅決的主和派,儒家講究內圣外王,認為只要治理好內部,外部的稱王是遲早的事兒,何必窮兵黷武? 老臣和年輕的臣子的主張也很容易理解,年輕人畢竟還是有一股沖勁的,驅除韃虜的口號一喊出來,基本就能得到三分的支持,再加上年輕人本就不享受安逸,自然主戰的多。而老臣年紀大了,一方面是雄心壯志不在,不愿再起事端,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見了太多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戰爭從來就是一個吃人的怪物,老了心就軟了。話說說總是容易的,但是想想那背后的鮮血淋漓,老臣終究還是有幾分猶豫的,好歹積點陰德,下了地也好見祖宗,所以主和多也就不奇怪了。 而且有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那就是錢。打仗不僅打的是人命,也是錢。人命和錢對帝國來說,都太重要了。 主和派為何如此壯大?原因很簡單,算一個簡單的數學題就明白了。 如果不打仗,賠款給北蒙的話,也就銀絹二十萬兩匹,這些錢對大梁來說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打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一年的耗費大約就是銀絹四十萬兩匹。 整整一倍的差價,而且一年不一定打的完,還不一定能打得贏。更重要的是,死的將士太多還會引起國內動蕩,民心不穩。 對于統治者來說,什么最重要?——皇權。那么,皇權建立在什么之上呢?——百姓。 如今的大梁很富庶,能夠有錢支撐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也有錢賠款,但是皇帝和大臣們都不愿意損失民心,也不愿好不容易得來的盛世變得動蕩不堪。 皇帝如今能夠下定決心再動兵事,已經是難得的果決了。 是戰是和,已經很難判定誰對誰錯,因為雙方的理由都太充分了,所以皇帝的意志就變成了正確的那一方,現在剩下的就是讓主和派乖乖聽話。 而如今皇帝煩惱的就是主和派的堅定,以前他們當然是沒有這么堅定的,也不敢和皇帝對著干,但是如今主和派的領袖是——皇太子陳儼! 顯然,皇太子那金光閃閃的身份給了他們抗爭的勇氣。這也是皇帝這些日子心情十分不好的理由。 陳倫看著皇帝深深皺著的眉頭,拱手開口道:“父皇,兒臣愿為急先鋒,為父皇出兵北蒙!” 皇帝看著虎背熊腰的大兒子,緩緩露出了一個淺淺的笑容,雖然仍有愁容,不過已見欣慰之色:“你是眾位皇子中唯一一個接觸過兵事的人,這場戰爭也的確需要一個皇子在牽線,倫兒,這會很危險,但是這就是你必須承擔的責任。父皇為你驕傲?!?/br> 陳倫起身跪下,聲音鏗鏘有力:“兒臣定會為父皇傳來大捷的消息!” 第171章 第三代 陳倫出了建章宮之后,心情還是很愉快的。 他本就是舞刀弄槍的人,發展方向也十分明確,那就是領軍大將,最起碼,在他父皇當政的時候,這個夢想還是可以實現的,至于他弟弟繼位之后,他估計就只能去封地養老了。 不過只要他現在攢足了資本,那將來再發生戰爭,他作為王爺還是很有可能再次上戰場的,畢竟只要戰爭規模稍大,就必須有直系皇族在前線,一方面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顯示出皇族與百姓將士的同甘共苦,收攏人心。 而太子將來即位,若是皇子年紀幼小,上不得戰場,那他作為皇帝的長兄,實在是太有資格、也太有資本上戰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