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靈山
金翅大鵬雕之前可以力壓范秋,但是現在可不是范秋的對手,被范秋打的是節節敗退,不過這時候他的大哥二哥也加入了戰場。 以一敵三讓范秋壓力大增,但是并沒有什么危險,堪比先天至寶的弒神棍握在范秋的手上,別說三個對手,即便再來七八個人都不可能是他的對手,他甚至敢沖上西天棒打佛祖。 范秋四人都變成了原形戰斗,猴、象、獅、雕四個大妖怪戰斗在一起,交手幾十回合,打的天崩地裂大河倒流,那股氣勢讓整個國家都感覺的到。不過最后還是范秋技高一籌,打斷白象精的兩個象牙、打瘸獅子精的獅腿、打崩大鵬雕的鳥嘴,以一人之軀將三個妖怪完全的壓制了。 要不是最后范秋饒他們一命,賣了個破綻讓他們逃走,他們三個今天都得留在這里,弒神棍確實可以讓范秋可以為所欲為。 三位妖大王丟盔棄甲的逃走了,留下一洞窟的小妖不知道如何是好。范秋并沒有大開殺戒,實力太強了連欺壓弱小的想法都沒有,這些小妖就讓他們自生自滅吧,范秋僅僅是將唐僧幾人救了出來。 “猴哥,你怎么現在才來救我們,是不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救兵?”豬八戒不高興的問道,不過范秋沒理他,只是甩給了他一個白眼。 他們一直被關著,當然不清楚外邊發生的事情,即便之后和外界接軌,他們也不清楚當他們被抓住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取經隊伍的消息渠道只有范秋一個人而已,豬八戒和沙僧只知道待在唐僧身邊抱范秋的大腿,他們才不會出去探訪周圍發生的事情。 但是他們卻感覺到了取經隊伍發生了一點變化,總的來說就是遇到的妖怪特別的和善,不敢過多的為難他們,甚至是連動手都斯斯文文的,一點也不像前期遇到的妖怪那般兇神惡煞,他們以為是因為靠近靈山了才會有這種變化。 靠近靈山,有一條靈氣之河,一個小船停在范秋等人面前,撐船人居然是圣人接引。 “悟空,又見面了?!苯右仁墙o范秋打了個招呼才對唐僧說話,接著讓眾人坐上了小船,慢悠悠的往靈山劃去。 渡河,也是渡人。 當師徒四人度過大河之后,眾人回頭便是看到大河上漂浮著幾具和他們一模一樣的凡胎,這是從他們身體中蛻出來的凡俗rou體,而他們現在的身體相當于仙靈之體。 不過褪去的rou體凡胎當中并沒有范秋的,范秋現在可是九轉金身,身體純凈的比一些佛祖還要純凈,渡過這條靈河還不能讓范秋的軀體產生蛻變。 來到靈山之上,由于他們的目的是來取大乘真經的,所以并沒有去面見如來佛祖,而是到了靈山上的藏經閣,帶路人是阿難和迦葉。 ”敢問諸位前來可帶來人事?”阿難詢問。 人事就是紅包,阿難這樣問其實就是想要討要好處。 范秋本想發作,但是聯想到西游記的劇情,便是安穩的站在一邊不說話,他知道這兩位家伙討厭人事的原因是什么。 不是因為貪財,佛教的人有錢的很,何況是佛祖的兩位弟子,他們兩個的目的絕對不是詢問好處,而是另有目的。 至于目的是什么,范秋已經猜出來了,但是他并沒有說出來,他想看看唐僧能不能自己弄明白。 但是可惜,唐僧并不明白兩位尊者的良苦用心,反而是尷尬的說:“此來過于倉促,路途匆匆并未帶人事?!?/br> 范秋搖搖頭,經過這些日子的相處,范秋發現唐僧并不像是一個真正修煉有道的高僧,他不過是被西行取經這個大事件強行推出來的一個領頭人,想要成為一個真正明悟的高僧,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范秋也因此從孫悟空腦海中回憶起了一件在西行路上初期發生的一件事情。 在西行一路上,真正的孫悟空早已發現唐僧心念世俗,于是就找個機會給唐僧上一課。 有一天,師徒四人來到了一個寺廟門口,悟空說道:“師傅,你可知這是什么廟?“這時正趕上唐僧心情不好,再一個他的確不知道這個廟的名字,便生氣道:“我剛來到此地,怎么能知道這是什么廟?!?/br> 悟空聽了意味深長的說道:“您老人家自幼為僧,必先講過儒書,才可去演經法,文理皆通,因此還受到唐王的恩宥,門上有那般大字,怎么會不認得?”悟空的這句話,不是問禪,問的是儒,意思是唐僧先學的儒學,后學的佛學,也就是點明了唐僧的根源其實就是個官。作為一個官,就不需要考慮太多,只要你把牌匾上的字念出來就行。 唐僧被戳中了要害,勃然大怒道:“你這潑猴!怎么不講道理,我現在是面朝西,被那夕陽晃眼,牌匾上雖有字,而且牌匾上又有灰塵,為師怎么能看得清楚?!?/br> 孫悟空聽了唐僧說的話,自己變得身高兩丈,用手輕輕抹去牌匾上的灰塵,然后讓唐僧再看。唐僧這才看清了牌匾上的“敕建寶林寺”五個大字。其實之所以唐僧能看到牌匾上的字,并不是因為悟空擦掉了塵土,更重要的原因是悟空的兩丈身高遮住了太陽。 這個時候的唐僧才明白了悟空的意思:西天取經不僅是唐王賦予自己的使命,還是佛祖給予自己的任務,自己背負的是雙重使命。孫悟空通過這個事其實就是為了告訴他,能看清匾額上的字,相當于唐王的使命;而佛祖就像那晃眼的夕陽,搞不定夕陽就不可能完成唐王使命,要想完成唐王賦予的使命,就必須先完成佛祖交代的任務,唐僧在此過程中就必須依靠能遮住夕陽的孫悟空。 所以在很多時候,孫悟空之所以比唐僧更像一個得道高僧,畢竟孫悟空有幾百年的修行,而唐僧只有幾十年,孫悟空早已見慣了人生百態與天地道理,所以在某些時候比唐僧更加的具有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