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節
百姓的感激只是在民間為蘇知府樹立威信,文人的追捧,江南總督的提攜可使得蘇知府直達上聽,驚動遠在都城的明景帝。 一直關心江南局勢的明景帝自然曉得守住堤壩和蘄州的重要,他當著百官的面大加贊揚蘇知府,派遣欽差去蘄州表彰蘇逸的功績,宣召蘇逸入京。 任何人都無法阻止蘇逸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蘇逸備受矚目,他的身世,求學經歷很快被人挖了出來。 他——竟然是永安侯,太后侄子的親生兒子! 朝臣一派嘩然。 當今早年喪母,登基后遵從先皇遺命尊撫養他的蘇貴妃為太后。 明景帝對太后頗有孝心,對永安侯頗為恩寵。 比起永安侯的功績,他以善妒,殘害庶子愛妾為名貶妻為妾,扶正愛妾極是有名。 當年此事鬧得很大,永安侯貶妻為妾明顯在挑釁禮教傳統。 如不是永安侯的貴妾側室劉氏著實高雅賢惠,又治好太后多年頑疾,且為陛下智退挑釁明帝國的番邦,劉氏絕不可能被扶正。 有頗有名望,賢惠的劉氏對比,永安侯嫡妻柳氏既無知,又不賢惠,心狠手辣殘害永安侯骨血,又因柳氏的娘家貪婪無能,比不得劉氏娘家滿門清貴。 柳氏只能恥辱的讓出正室之位,居于侍妾。 蘇逸本應是永安侯嫡長子,他因為生母柳氏變成庶子,被削去世子之位,年僅六歲的蘇逸憤然帶著母親決然離去。 誰知離開侯府后,柳氏被查出有了身孕,生下三子蘇遷。 世人多以遺忘這段貶妻為妾的奇事。 成年后蘇逸低調進京,高中二甲頭名,他放棄庶吉士的館選,悄無聲息去吏部選官,外放江南。 既然舍棄永安侯府邸的背景,蘇逸不愿再受他們‘恩惠’,亦不愿意得世人同情。 他從未同任何人說起過自己的身世,然在他銘傳天下,有功于社稷時,他的出身自然是瞞不住的。 蘇逸功成名就自然讓很多文人,朝臣出面為其鳴不平。 畢竟永安侯貶妻為妾就算理由充分,柳氏無良無德,永安侯此舉也不是士大夫的好榜樣,在德行上有虧。 也虧著永安侯屬于外戚勛貴,若文臣清流這么做,早被文臣集團拋棄了。 以明帝國的傳統,就算皇帝天子廢后也是困難重重的,天子不敢輕言更改后位。 若蘇逸和柳氏默默無聞,世人不至于抓著永安侯不放,偏偏蘇逸不僅才干出眾,還做了明帝國的英雄。 從欽差匯報給明景帝的消息來看,蘇逸倒是沒想回永安侯府,居于老家的蘇逸生母柳氏婉拒朝廷冊封的誥命名分,寫下血書只求明景帝給自己正名。 勛貴名門子弟大多三妻四妾,為正室的很少待庶出如同親生。 當年柳氏對待庶子和貴妾王氏的確簡單粗暴了點,但永安侯完全偏向王氏和庶子,無視柳氏正妻的體面促使柳氏行事越發偏激,最終永安侯忍無可忍貶妻為妾,甚至不承認蘇逸為嫡子,只認王氏所生出的兒女。 因柳氏的血書這場風波越鬧越大。 文臣集團比之二十年前更有能量,他們早就看勛貴不順眼,借此機會削弱勛貴的實力。 明景帝去了一趟慈寧宮,同太后相談許久。 翌日,太后召見永安侯夫婦。 在蘇臻真同父母劫后團聚時,京城圣旨下達,明景帝格外施恩,柳氏為永安侯右夫人,劉氏為左夫人,同享侯夫人誥命。 蘇逸接旨后不見任何喜色,隱隱帶著一股難言的憤怒。 得了消息的柳氏喜形于色,灑出大把的銀子酬神。 “我盼著這一日,一直一直盼著這日?!?/br> 柳氏早已沒有年輕時的風韻,只能依稀從眉目中看出她年輕時也是一位美人。 如今柳氏眼角眉梢堆滿皺紋,膚色也因為生活艱辛變得粗糙暗黃。 當年離開侯府,柳氏只帶走不多的嫁妝,倒不是永安侯貪墨她的嫁妝,柳氏做侯夫人時大手大腳,用嫁妝銀子籠絡侯府的下人并補貼早已落寞的娘家。 柳氏不擅經營,又是享受慣了的,他們離京后,存銀很快消耗殆盡,所以少年時蘇逸過得很清苦,常常餓著肚子去學堂讀書,放學后蘇逸還得謄寫書卷賺取微薄的收入。 不是得岳父王舉人資助,蘇逸不會熬到高中之日。 遂他對妻子蘇王氏極好,從未動過納妾的心思,更是把岳父當做親生父親孝順。 “母親,您不該上血書?!?/br> 蘇逸的腿傷還沒痊愈腿腳不利索。 守住堤壩,洪水退去,叛軍被官兵打散,事情并沒完結。 蘄州還有很多事需要蘇逸處理,安撫百姓,發放賑災的錢糧讓蘇逸忙得不可開交。 他只來得及讓三弟蘇遷把柳氏從蘄州鄉間接回來,對血書的事一無所知。 蘇遷看出兄長很生氣,道:“娘一心想回侯府,好不容易得了機會怎能錯過?大哥孝順娘,就不該阻止娘?!?/br> 他相貌才學都不如兄長,隨生母柳氏長了一雙小眼睛。 眼睛雖小但很靈動,透著油滑,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