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曾經的她(1)
1 “村頭見面”的節目一過,二嫚跟三嬸她們這一行人,接下來就是到男方家里去看看房子與家庭情況。 古語有云:少見多怪。 就說這葫蘆峪村,由于偏僻閉塞的地理環境,也就導致了這里的人們少見外人。 于是,一當村子里有個陌生人來,禁不住就是人人“看稀罕”,往往便會有一種“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你看:不光陌生人一走到哪里,身后總會跟上一串看稀罕湊熱鬧的小孩子,就是大人們,也不免是正走道的住了腳看,在井臺提水的也停了手注視。 連那坐在門樓底下給孩子喂奶的婦女,都會歪著身子、伸長脖子急于張望。 由此可想而知,二嫚跟媒婆大花鞋和幾個嬸子一行人走在葫蘆峪村的街道上,更是難免受到如此這般的待遇。 說來最好笑的,還是跟隨在她們這一行人后邊看熱鬧的那一串孩子們;不知是在哪個調皮鬼的帶動下,大伙竟還一齊拍著手,頗有節奏地念叨起了”順口溜“—— 小媳婦,穿花襖, 扛著筢子去拾草。 忽然一陣肚子疼, 拔腿就往家里跑。 鋪開褥子蓋好被, 一心指望生個“小”。 “稀替呼哧”一陣屁, 原來是脹飽! 這讓二嫚不禁有些感覺窘促,耳根發熱,頗不自在地緊跟在三嬸背后低著頭走。 2 楊順家的新房是靠近老宅新蓋起來的幾間房子。 只是這里的人家,由于就是石頭不缺乏,所以蓋的房子的墻體完全是石頭砌成的,不是別處的那種土打墻。 楊順的父母,一對看上去給人老實得有點兒遲鈍的那種感覺的老人。 二嫚一行人的上門相親,顯然搞得二位老人簡直是有些手足無措,似乎不知如何是好。 一個腳下慌亂,楊順的老爹竟還讓進進出出了大半輩子的門檻差點給絆了一跤。 哈哈,幸虧人老智慧多——不等上身搶跌在地,他兩手率先伸出去撐在了地上! 在看過楊順家的新房之后,二嫚只見到楊順家除了吊鋪上堆著一些地瓜干,沒看見還有什么其他的糧食。 圈欄里養著的那頭一百多斤的豬,看來就算得是家里最值錢的東西了——貧困是明擺著的。 但是,看看院子里雞狗鵝鴨的,二嫚斷定這是一戶正經過日子的人家,錯不了。 然而,僅此一點卻是實在無法抵消掉二嫚心中另外的那些亂七八糟的不如意,她的心里始終還就是塞著一把爛草一般地憋堵不暢,翻騰著一種無法言喻的難受。 只是她一直在盡力隱耐著,不想讓別人看出來······· 從楊家告別出來,二嫚跟三嬸她們走出村。 走著走著,二嫚漸漸地落在了后面;腳步沉重的她,老有點覺得兩條腿好像不是自己的······ 她在不由自主地最后一次回望葫蘆峪的村落時,不知怎的,一股莫名的哀傷情感襲上心頭,她意識到—— 自己恐怕就要嫁到這里,來跟人家過上一輩子了······ 3 按轉親的具體安排,要嫁給二奎的,是村名叫做崔家石河的一戶崔姓人家的閨女。 那閨女的名字叫崔玲。 單是一聽這個名字,讓人不難直覺到她似乎是一個伶俐乖巧的姑娘。 不過——現在,只要對她有所了解的人,對她的印象與評論卻是大相徑庭,莫衷一是; 有人對她報以嘆息、同情,甚至是憐惜。而有人則視之為品性不端的禍水災星——沾誰的邊誰倒霉······ 然而,曾幾何時,她可是眾口一詞中,不光模樣姣好,而且還聰慧賢淑的好姑娘······ 她,上有三個哥哥,下邊還有一個弟弟。 因為是家中獨一無二的女丫丫,她自小就是在一家人的寵愛中長大的。 譬如,在飯桌前吃飯時,她一個撅嘴不高興了,不光父母親,就是哥哥們,也會立馬關心地追問上一句: 你咋地了? 有時,一向就喜歡逗她的二哥存心跟她開玩笑,便在飯桌前故意拿眼瞪她。 她一見狀,忍不住便告狀地喊: “娘,二哥他瞪我!” 于是,她的母親便會立馬命令道: “老二,你給我把眼閉上!”······ 后來,她長大了,開始背起書包去上學。 在同村的那些跟她一般大小的小伙伴中,很多人都是上完小學——甚至不等小學上完,父母就不讓再上學了,就留在家里拾柴撈草,幫著大人干家務; 那些父母還說什么:女孩子家,能認識自己的名字也就差不多了,讀書多了不中用。 但是,上學這件事,對她來說卻絕非是這種情況。 家里人知道她喜歡上學,也就一直支持她,直到供她到高中畢業。 在那時的山村鄉間,能夠上學到高中畢業的女孩子可謂是風毛麟角。 她成了村里人人矚目的一朵花。 當青春的雨露滋潤,催開了她少女心中愛情的花蕾,她戀愛了。 對象是本村的陳姓青年,名叫陳良,跟她同庚,也是一個高中畢業生。 4 陳良的父母都是一輩子土里刨食、憨厚樸實的莊稼人。 他們一生沒有自己的親生兒女,陳良是他們撿來的棄兒。 不過,他們一直對陳良視為己出,疼愛有加。 因此,盡管家境窮困,日常的經濟來源就指靠著養個小兔賣個雞蛋,可他們還是苦扒苦掖的、硬是把一向頭腦聰明學習好的陳良供備到上完高中。 在陳良,雖說他一直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在那取消了高考制度的時代,高中畢業的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回鄉務農——看來他恐怕是注定要在“革命生產的第一線”爬摸滾打一輩子了。 崔玲卻是跟陳良有所不同;就在兩人一同高中畢業才一年——談上戀愛也不過就是剛剛有半年的時候,崔玲遇上了一次顯然能夠完全改變她人生與命運走向的機遇——她要被推薦到省城的師范大學去上學! 5 山村里難得能有個推薦上大學的名額,而村里干部決定推薦崔玲去,這事對村里一干眾鄉親而言,誰都不覺得奇怪。 就算閉上眼睛瞎尋思,人們也會覺得這個彩蛋一定會砸在她崔玲的頭上! 為啥呢? 很簡單:崔玲是村子里為數不多的高中畢業生,這是其一。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村里“說了算”的當家人——一把手,他不是別人,正是崔玲的親大伯! 老話沒有錯說的:行一輩子好,沒有忘記了自己的;肥水不流外人田——作為社會人,誰還不明白一點這其中的道理! 況且,崔玲的父輩就只兄弟二個,身為支書的大伯家,除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孩也沒有。 就是那三個兒子,也都一個能夠“爭氣”的也沒有——從上小學起,那學習就是一個不如一個,都是搟面杖吹火的貨??梢撏嫘难厶訉W,那卻是一個比一個聰明——家里連一個初中畢業生都沒有! 這讓一向就饞著有個閨女的大伯兩口子,一看到崔玲這個聰明伶俐的侄女就親愛得了不得。 尤其是大伯,在崔玲小的那會,只要被他一見到,總得用自己下巴上的硬胡茬在崔玲的腦門上扎一扎,嚇得崔玲后來一見到大伯就趕緊用小手去捂上腦門子······ 由此可想而知,憑崔玲在大伯心中的位置,村里有推薦上大學的這等好事,大伯怎么可能把侄女崔玲忘在了腦后呢? 這,也就是村里人對推薦崔玲上大學的事情并不感覺奇怪——甚至覺得是“理所當然”的緣故了。 6 崔玲要被推薦去上大學的事情一傳開,人們頓時便不免竊竊私語,議論紛紛。 之前,那些對崔玲跟陳良談戀愛的事并不看好的人,現在就更不看好他倆的事。 就連之前還看好他倆戀愛之事的人們,現在也是不由得暗暗搖頭吧唧嘴。 畢竟,自古就有句老話,叫做:肩膀齊才是好親戚。講的就是一個門當戶對,地位平等。 具體到男女雙方感情、婚姻這方面,鄉間俚語有云:女比男強不久長;男比女強,女人淚汪汪。 再者,要論起環境與地位改變一個人,說難其實也容易! 就說原本還算地位般配的一對,要是一旦有個高低錯位、差距懸殊,誰敢保證原本好好的事情沒個變故?恐怕不出問題才叫見鬼呢! 正當人們在私下里紛紛議論、瞎猜測的這當口,哪知崔玲被推薦上大學的事情,卻是發生了“乾坤大挪移”一般地變化,讓一村老少無不錯愕——崔玲要把自己去上大學的名額讓給陳良! 7 面對能去上大學的美事突然擺在了自己眼前的那會兒,崔玲也真是不禁高興得一時有點頭腦發懵。 但冷靜之下,她就想到了她心愛的陳良。 在崔玲的心目中,陳良他不光人長得帥氣,還是一個頗有理想抱負的有志青年。 再說,崔玲也很知道,陳良人聰明,一向學習也比自己強。于是她就想:只要能給陳良一個機會,將來他會成為一個最最優秀的人民教師的!他會教育出好多好多好學生——他肯定會比自己要有出息! 出于這個念頭,崔玲想到了要把自己上大學的名額讓給陳良! 沐浴在愛河里的崔玲覺得:自己跟陳良可謂是“兩位一體”——你高興我快樂;你的成功也就是我的成功······ 她喜歡這種感覺,她樂意去享受這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