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重設御史大夫!
“我大唐立國已有九年,如今天下一統,海內升平,李靖又剿滅吐谷渾,對外作戰立下大功,但是朝廷法度卻不健全,所以才會導致兒臣有長武縣之錯,長孫大人有私造國書之錯,為避免以后再發生此類事件,所以兒臣特向父皇建議!” 李默環顧四周,終于說出了他最終的政治目的: “兒臣建議父皇重設御史大夫,監察百官,核對法度,使我大唐法度,內外如一,上下遵行,只有如此,方才能夠開我大唐之盛世,保我李氏之江山!” 重設御史大夫! 當李默的這個建議說出來之后,太極殿中,從李淵到幾位皇子,從三省長官到六部長官,再到其他各級官員,頓時間便不由紛紛怔??! 此刻房玄齡和長孫無忌互視一眼,然后這才有些明白過來,原來這才是燕王李默的最終政治目的,重設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一職,自秦朝時設立,專職監察百官,監察執法 聽起來似乎和門下省頗有重復之處,但實際上職權則更為專一! 門下省有審議復核之權,對于中書省,尚書省所作出的種種決策,有批判否定之權, 但是這是政治上的反對權力,而御史大夫職能更為單一,就是監察百官有無貪贓枉法,記錄監察百官是否遵守大唐律法! 而至于中書省尚書省所作出的種種決策,是否有利于百姓,是否有利于國家,這些卻不是御史大夫的最主要職能! 說白了,御史大夫便相當于現如今的紀律監察委員會,簡稱紀委,就是專門監察官員有無違法亂紀之行為! “不好,燕王層層布局,本以為是想拉我們當中的任何一人下水,但是卻萬萬沒有想到竟然是為了自己鋪路,如果讓燕王把控御史大夫之職的話,那我秦王府還有安寧之日嗎?” 長孫無忌和房玄齡都從對方目光當中看到了深深的驚懼之意! 一個在朝中沒有任何官職的燕王就已經很難對付了,如果讓這位燕王殿下再身兼御史大夫之職的話,那豈不是相當于有了尚方寶劍在手! 秦王府這些人一個個雖然都堪稱是人杰,但是誰敢保證自己身上沒有半點污點, 平常時候,大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就過去了,但是如果讓燕王兼任御史大夫,專門前來挑刺的話,那恐怕他們秦王府從今年年頭到明年年尾恐怕都別想好過了! “燕王,沒想到你竟然是這個打算!” 李世民頓時間雙拳緊握,李默的這一招也是李世民所萬萬沒有想到的, 御史大夫的重要性,秦王又何嘗不知,但是這是在他奪取天下之后,身加九五之后所要做的事情, 現如今把御史大夫這個官職設立出來干什么,難道要彈劾自己手下的這些文臣武將嗎? …… 皇位之上,李淵頓時由錯愕變得萬分驚喜,本以為朝堂政治交鋒,燕王不敵秦王, 甚至有種燕王智商被按在地上摩擦的感覺,但是現如今看來,哪里是把燕王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分明是燕王把他們所有人的智商都通通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遍! 好啊,御史大夫這個官兒好??! 借此機會,如果能夠將御史大夫設立出來的話,那便是在三省六部之外,又增加了一位最起碼能夠與六部長官平起平坐的大唐高官, 而且身負監察之權,可以說,對三省六部的任何一位長官都有監察之權力,正是現如今太子勢力對抗秦王勢力的最佳選擇??! “燕王說的不錯,御史大夫之職,的確有設立之必要!” 李淵連忙沉聲說道,先把這個基調定下來再說,畢竟御史大夫歸太子一方的話,的確是能夠大大增強自己的政治勢力,但是如果歸秦王一方的話,還真沒什么卵用! “父皇,五弟說的對呀,如今我大唐正缺一位御史大夫!” “不錯,唯有設立御史大夫才能夠讓我大唐法度,內外如一,上下遵循!”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此刻頓時間如夢方醒,連忙表達自己堅定的支持態度! 然后裴寂和陳叔達這兩位太子一方唯二高官,也頓時間表達了自己堅定無比的支持態度! 畢竟在他們看來,燕王殿下既然提出要設立御史大夫, 那這位御史大夫最佳擔任人選必然是這位燕王殿下, 而且秦王府一方還說不出任何反對理由來,畢竟秦王李世民現在也身兼尚書令之職位! 那為何燕王就不能夠身兼御史大夫之職! …… “啟稟父皇,此事是否還需要再商榷商榷?我大唐三省六部體系已然成熟,似乎沒有必要再增加一個御史大夫吧!” 李世民頓時間強烈反對道,御史大夫不出則已,一出就糟,不管是被秦王府之人拿下,還是被太子府之人拿下,但是對于秦王府而言,恐怕都沒什么太大的作用, 畢竟現如今秦王府勢力已經對太子府形成絕對的碾壓之勢,就算是拿下御史大夫,也只不過是再增加一道籌碼而已,可有可無! 如果拿不下御史大夫的話,被燕王兼任御史大夫,那秦王府眾人的日子,自然可想而知! 所以對于太子一方來說,這御史大夫是增加他們朝堂政治實力的大好機會,但是對于秦王府來說的話,便就如同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是偏偏又不能夠拋出去! …… “商榷,這還需要商榷什么?” 李默騰的一下直接站起身來,鏗鏘有力,揮斥方遒,指點江山: “御史大夫的責任乃是監察百官,監察大唐法度,只有設御史大夫,才能夠讓我大唐朝廷做到禮法有度!” “如若不然,假以時日,豈不是君無君樣,臣無臣樣!那我大唐天下豈不是禮儀法度皆無?” “須知這天下是我大唐的天下,但亦是天下人的天下!” “本王希望諸位牢記一句: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