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頁
平靜到了,讓人有些不敢置信的地步。 此時,是一月二十三日。 平靜的表現,僅僅持續到了皇帝回宮那日,便徹底破碎。 左丞相鐘優的一位御史學生大膽進言,指出定軍駐扎京郊已久,虎符持握于成國公之手,使人心不安。請成國公歸還虎符于天子,勿要拖延! 此事自然遭到成國公一方的反唇相譏,既有說虎符歸國公,乃是先帝遺澤,莫非當今天子還能躍過開國的先帝么?又有人說小子無知,讀了幾本酸書就試圖插手軍務。 沸油與開水相逢,局面已是徹底炸開了。 之后,也有御史跟隨上書,言定軍虎符一事暫且不論,但是定軍確實已駐扎在京郊很長一段時間了。按例本朝軍隊,都是要互相之間換防的。 定軍既然如此精銳,去歲邊疆又極不安穩。何不進行換防,將定軍派遣邊疆,也免得壯士年歲東流、利刃鈍于寶庫! 雖然看似委婉了些,但根本的意圖,毫無變化—— 李伯欣能夠憑借先帝詔書,把持虎符這么多年??墒?,一旦定軍被派遣出去,于他便是天高路遠,難以依仗。而定軍若被派出,領兵的將領自然要拿到虎符,那么虎符從何而來? 難道真要讓皇帝給出宮里的那半虎符,讓李伯欣繼續攥著、代行天子之職嗎? 這是所有人都不會允許的事情。 一時間,御史文臣竟有些眾志成城之感。 而更糟糕的是,皇帝雖批駁了要求成國公交換虎符的上書,對后者卻抱有一種曖昧的鼓勵態度,甚至褒獎了幾個發言最積極的臣子。 這無疑令武將勛貴們,感受到了更深的不安。 他們最大的依仗便是定軍,定軍若被調走,便半成砧板魚rou! 局勢,一觸即發。 而真正使雙方矛盾擺于臺面、不可遏制的,是那提出奪李伯欣虎符的御史,竟然在正月的末尾,被發現死于家中,還是被人勒死、偽裝的懸梁自盡! 一石激起千層浪。 以武凌文、因言獲罪,是所有文臣最恨、最忌憚的事情! 如今,事情顯然已經指向了成國公的頭上。這對文臣們來說,如何能忍? 于是,京中對于成國公的討伐聲更加強烈。 武將一方不是沒有辯解,然而所有人已經被裹挾進了這場爭執。他們能夠發出的聲勢又太弱,成國公本人又過于驕傲,雖少出門,卻更有驕狂言論傳出。 文臣的反擊,便愈發悲憤。 與李伯欣沾邊的人,無論是親近交好的將領,還是已死的兩位貴妃、長子不疑,都被拖出來聲討。攻訐猶如雨點,成國公府外更有些好事之人,編出歌謠嘲諷不休。 還激得與成國公交好的一位將領,大街上與人動了手,招致更多爭議。 夜里被拖走毆打的文臣,白日被臭雞蛋砸頭的武將…… 文武之爭,帝將之爭,開國武將與治國文臣之爭,局勢已經徹底無法扭轉! 在這樣的情況下—— 二月初二,夜色最深沉的時候。 閉門不出的京中人家,忽地聽見了大隊兵卒奔跑的聲音。 盔甲上的鐵片沉重地碰撞著,高舉的火把在夜色里一晃一晃,被吵醒的雞犬嚇得不敢作聲,平民百姓惶恐摸黑起身,緊緊抱著身旁的孩子…… 更有侍者,連滾帶爬地沖到宮門前,哭得涕泗橫流,大喊道: “反了!成國公李伯欣,造反了!” 第196章 京城變亂 虎符呢?虎符去了什么地方!…… 叩宮門的侍者一路奔跑, 跌撞著來到了建章宮前:“圣、圣上……” 又是惶恐,又是上氣不接下氣。 卻見伴燭而坐的天子,神色異常地冷靜。發冠端正, 穿著的也非寢衣而是龍袍。那樣子竟像是……早已做好了準備。 侍者這才有了些安定。他盡量簡練地交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如何發現成國公府有變—— 那些在兩刻鐘前,已由暗衛稟報給他的事情。 江承光端然坐著,神情在燭火的輝映中, 光暗交替。 他自語:“還是反了么?”說不清是如釋重負,還是深深的失望。 天子抽出案上裝飾用的那把寶劍——內監常常擦拭, 并無灰塵??墒钱攲殑Φ碾p刃折出寒光,侍者才驚覺,這把看似用來裝飾的寶劍,實則是從不曾銹鈍的利器。 現在,這寒光閃閃的寶劍便被天子提在手中,劍尖有一下沒一下地觸碰地面。 江承光已站起身來:“走罷, 去宮墻上, 讓朕去會會這位大將軍?!?/br> …… 宮墻所指的, 是大夏皇宮正門處的城墻。 皇宮雖有數門, 但唯有此門是正對重臣們居住的長治道。而長治道為橫, 縱為御街, 一路直通京城的正門,甚至從京郊的定軍大營奔來, 也是一條直線。 以李伯欣的驕傲性格, 江承光幾乎斷定他會選擇攻打此門。 據暗衛的奏報, 如今是京城中許多勛貴家的壯仆匯集成一隊,舉著火把造出了聲勢,再砸城門。而定軍中已有一部分潛到城外, 正相互配合。 許多勛貴人家的家丁,都是跟隨老將軍的親衛,匯集在一處,自然非同小可。 押注于李伯欣的武將,興許比他以為的更多。 可是,那些人知道自己押注在了一個怎樣的瘋子身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