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尋死覓活
聽到左光斗的辯解,朱由校的臉瞬間鐵青,他完全沒想到,熊廷弼的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這幫東林黨人還有法子,阻攔熊廷弼。 說實話,對于這些人在朝堂上打嘴炮吵鬧的能力,朱由校是早見識過得,但像今天這樣,正面吵不起,就側面胡攪蠻纏的吵,他還真是第一次見識到。 想來,這一次,這些東林黨人是真的被人挖了大坑去跳吧! 朱由校不是傻子,姚宗文、魏應嘉、馮三元等人今日的自首舉動,明顯不是主動心甘情愿的,肯定是有人謀劃,蓄意組織的。 畢竟,這些原本彈劾熊廷弼,把熊廷弼最終鬧得罷官的人,突然改口證明熊廷弼無罪,朱由??匆部吹贸鰜硪欢ㄊ怯腥斯室庵甘顾麄冞@么做的,但幕后主使者是誰,朱由校卻是猜不出來。 現在,東林黨人讓朱由校把已經可以起復熊廷弼的時機放棄,這也不是容易的。 “若是派人去遼東查明舊事,一來一回,也不知要浪費多少時間?” 朱由校不復剛才氣勢道:“不過,派人查明的話可以,朕也認為,那當然是要派人入查的,但遼東如今的局勢,也不能一日都不派人,在遼陽、沈陽失陷后去安撫。要不這樣吧,先讓熊廷弼兼著遼東經略的位置,同時再派人去遼東查明熊廷弼有罪,諸位愛卿,意下如何?” 語氣里,朱由校強忍著怒氣,繼續和東林黨人商量。 當然,朱由校身為大明皇帝,也不會任由臣子們說什么,他就去做什么,他們可以胡攪蠻纏,他難道不可以耍無賴嗎? 殿下,諸臣互相對視,一時間,皆未言語。 非東林黨的人,只顧著看戲而已,而東林黨的人,卻是內部有些意見不一了。 畢竟,皇帝說得也有些道理,遼東局勢堪憂,事急從權的話,要以大局為重,在熊廷弼罪名可能是遭人誣陷的前提下,確實能讓他先去遼東復職,安穩局勢要緊。 不少東林黨人,心里就是這么想的,可是大部分東林黨人,即使心里明白這樣做好,但還是要表示反對。 在他們看來,若是熊廷弼是東林黨人,那肯定可以這么幫他,但熊廷弼是楚黨中人,不是東林黨人,所以這一切就得另論。 “啟稟陛下,欺君大不敬之罪,豈可兒戲?若陛下執意如此,那今日老臣便是一頭撞死在這御門的金柱上,也不想看到陛下行此禍國之舉?!币姵脰|林黨人似乎對朱由校的話有所意動,葉向高身為東林黨魁首之一,自然要提醒那些黨內中人,當下指著御門內的金柱,向朱由校高聲喊道。 此時此刻,葉向高也顧不得他首輔的顏面了,直接使出了文臣在朝堂上打嘴炮的最高境界——尋死覓活,逼皇帝讓步。 聞言,還不待朱由校有所反應,殿內的其他東林黨人見此,也是不敢多想,跟著喊道:“臣等請陛下以朝廷綱紀為重,三思而行!” 當然,尋死覓活的把戲,東林黨人不可能一次用的人太多,要不然真的遇到皇帝無所謂臣子撞不撞墻的時候,他們是不是真的都要撞墻呢? 不說東林黨人是不是都是不怕死的習性,就是真不怕死,他們能一個個的都去撞墻? 要真是那樣,不說現在的天啟帝朱由校,就是他爺爺萬歷帝朱翊鈞,估計都要笑死。 終究,要是東林黨人都一頭撞死了,他們就是背個昏君的罵名,那也得笑死! 然而,東林黨人可不是傻子,就算逼宮,那也只會派幾個人試水而已,絕不會讓人一網打盡的。 一旁,原本自己都以為沒事,已經和朱由校要官的熊廷弼,見葉向高這老匹夫,都開始尋死覓活逼朱由校了,當即臉色不好了。 熊廷弼毫不懷疑,今天葉向高說出這話后,一旦朱由校真的違反葉向高的意思,封他為官,那么葉向高會不去撞那金柱。 無論如何,可以肯定,葉向高是一定會撞的,畢竟,他可是大明首輔,又在這朝堂當眾說了話,真要是做不到的話,那他要讓別人怎么看他? 以后,葉向高還會有臉見人嗎? 若是真有臉,那得是什么樣的人,才會無恥到這個地步?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坐于上首的朱由校,眼見得葉向高和東林黨人一起這么逼迫他,現下卻是真的不敢違逆他們的意思。 畢竟,朝堂大權如今可基本都是東林黨做主,一旦葉向高和其他東林黨人的中間官員出了什么事情,那勢必要引起大明朝廷的中樞混亂。 想到朝廷中樞亂了后,大明朝局會出現的各種不可預測的危難,朱由校就不可能逼葉向高撞金柱的。 不過,也說不得,葉向高這一撞,會給大明帶來些延續的機會,我不一定。 “今天朝會說的事情挺多,朕有些累了,熊廷弼這事,稍顯復雜,明日再議吧!”沉思片刻,朱由校對群臣說道。 東林黨人急著把這事情解決,那朱由校也只能選擇拖了。 畢竟,無論朱由校再怎么和葉向高他們商量,熊廷弼今日看著是肯定起復不了了。 而且,說不得朱由校繼續和葉向高他們扯皮,會被葉向高他們逼得派人去遼東巡查熊廷弼罪名,這樣一來,可就真如葉向高他們的愿了。 朱由校絕對不會讓事情變成這個結果的,所以只能選擇去拖此事,朱由??刹辉敢庑芡㈠鲆鹊匠⑴扇ミ|東審查他罪名的人回來,才能起復,很明顯,朱由校等不起! “陛下,熊廷弼之事,不可這般拖延……” “夠了!朕說了明日再議,難道葉相公還要為這熊廷弼這種不知真假的罪名,為難朕嗎?”眼見得葉向高還要步步緊逼,朱由校大喝道,把還想說些什么的葉向高給震住了。 而后,朱由校理也不理葉向高,擔心葉向高他們還會搞什么事情,當先出了御門。 “臣等恭送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御門內,一眾臣子見此,只能行禮道。 而朝堂上的東林黨人,雖對今日的朝堂耿耿于懷,但也在考慮明日該如何議論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