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在下千手、紅顏風華錄、[綜漫]游戲才不會變成現實、[綜漫]琴酒和紅方稱兄道弟、朕有特殊和諧技巧、香濃入骨、鐵骨英姿之小妻要逆襲、(穿越、重生)軟男嫩女H、嬌養成歡:鞏爺的隱婚夫人、我有一個恐怖直播間
聽到楊瓚口出“食色性也”,弘治帝略微皺眉。然中官接下來的講述,卻讓弘治帝心懷大慰,眉頭舒展,很是高興。 “難得?!?/br> 連親爹都如此評價,可見朱厚照不愛讀書到什么境地。 “宣楊瓚?!?/br> 興致一起,弘治帝便要見見楊編修。 閣臣不行,翰林院學士不行,同年的狀元榜眼皆是鎩羽,偏偏這個楊小探花卻是做到了。 太子能安下心來讀書明理,講讀經義,怎不讓天子心喜。 “寧老伴?!?/br> “奴婢在?!?/br> “開朕的私庫,取白金三十兩,寶鈔五千貫,各色絹帛十匹?!?/br> 天子私庫里的絹帛,都是各府及外邦進貢,價值遠超金銀寶鈔,更可作為“貨幣”通用。一下賞出十匹,尋常大臣都沒有如此待遇。 “是?!?/br> 寧瑾應諾,對楊小探花的前程更加看好。 兩刻后,楊瓚至暖閣請見,本以為天子會詢問偏殿之事,未料想,弘治帝半句不問,只讓寧瑾捧出金銀布帛,道:“爾在京中無宅,宜擇佳處置業?!?/br> 皇帝給錢,讓他買房子? 楊瓚傻眼。 至于皇帝為何知道他在京城沒有宅院,根本不用細想。錦衣衛東廠無孔不入,大臣每天吃了幾粒米,皇帝八成都知道。 “臣不勝惶恐,無功不敢受祿?!?/br> “為太子講習論道,引其規行端正,便是爾之功勞?!?/br> “臣謝陛下隆恩!” 楊瓚不得不感慨,弘治帝對太子,當真是一片慈父之心。 “金既受,無需廷謝,勿為他人知,免于嫉妒?!?/br> “臣……遵旨?!?/br> 皇帝給錢還要偷偷摸摸,這叫什么事? 天子不親臣民,不好。太過平易近人……該怎么說? 走出乾清宮暖閣,回望琉璃瓦泛起的金光,楊瓚默然許久,仍是找不出一個合適的詞來形容。 申時中,楊瓚回到翰林院。 彼時,朝考已過,崔銑、湛若水、嚴嵩等三十人被改為庶吉士。王忠在朝考中列在第三十名,恰好搭上末班車。 考中庶吉士,并不能馬上授官。 依規章,三十人將繼續在翰林院深造,由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學士張元楨,翰林院學士劉機教導。期間可分入六部觀政,只是無品階,也無權參與政務。 觀政數日,三十人齊聚翰林院,難免有所爭論。 楊瓚到時,只聽有庶吉士道:“韃靼屢屢犯邊,擄我百姓,毀我良田,實是可恨至極!” 聽到這個聲音,楊瓚笑了。 王忠,王兄啊。 “此言確實?!庇钟幸粋€聲音道,“然韃靼兵強馬壯,邊軍屢有不敵,亦是實情?!?/br> “嚴兄是辱我大明軍士?” “非也?!蹦莻€聲音繼續道,“依在下之見,北疆蓋多荒涼之地,麥粟難生。不若引軍民后撤,讓出隔界,經年焚燒枯草,廣修堡寨,鑄以墻垣,阻韃靼諸部南下?!?/br> “荒謬!” “太祖高皇帝開國,太宗皇帝遷都,逐韃靼于北。你竟要舍地予賊?!” “嚴嵩,你之言同jian賊何異?!” “吾一心為國,爾等何出此惡言?” 嚴嵩? 乍然聽到這個名字,楊瓚頓時愣住。 不會是他想的那個嚴嵩吧? 第二十八章 爭執 “輕啟邊釁,實非善舉,動輒勞民傷財。勝則罷,敗則損兵折將,致邊民流離,邊疆不得寧日?!?/br> “不戰先言敗,膽氣何在?” “爾之膽氣,實為匹夫之勇!邊民退入邊堡墻垣,焚燒枯草,自可堅壁清野。邊軍以逸待勞,設下陷阱,伺邊寇來犯,引其入狹道,分而擊之,不能大勝,也可滅其氣焰!此方為長久之策!” “邊民后撤,開墾的田畝便要荒廢,邊軍躲入土堡,無異助漲韃子氣焰,弱我軍心國威!” “無知!” “國賊!” 爭執聲越來越大,隱隱帶上了火氣。 楊瓚聽得皺眉。 很顯然,認為當撤民讓地,燒枯草為隔帶的不只嚴嵩,三十名庶吉士,小半都持此種觀點。 王忠等人據理力爭,更舉出永樂朝太宗皇帝飲馬草原,驅逐瓦剌韃靼的實例,仍是無法徹底駁倒對方。 連年天災,韃靼屢次犯境,燒殺搶掠,邊境連連告急。 羈縻衛所名存實廢,邊軍兵額不足,募兵需向朝廷討糧討餉。戶部找上內閣,三位相公胡子頭發一把抓,連洪武年間的開中法都搬了出來。 可就算恢復商屯,仍是治標不治本。 糧餉實額發下,中途便要少去大半。余下的,仍要被衛所官軍吃空餉。 足額一千五百人的衛所,實際只有七八百人。面對占優勢兵力,機動性相當強的韃靼騎兵,勝面實在不大。 洪武年間,徐達常遇春能領兵馳騁草原,追得北元皇帝貴族滿世界逃命。 永樂年間,瓦剌韃靼見到紅色鴛鴦戰襖,聽到明軍的號角都要抖三抖。 明初,明軍騎兵能揮舞著狼牙棒在馬背馳騁,和韃靼瓦剌騎兵對捍而不落下風。如朱權等藩王更能光著膀子沖鋒陷陣,砍瓜切菜般殺個痛快。 換成現在,別說上馬揮棒,能不能掄動都是個問題。 試問,餓著肚子怎么打仗? 楊小舉人出身宣府,對邊軍的戰斗力相當有發言權。 不客氣點講,能打的著實能打。不能打的,三個捏在一起,遇上韃靼照樣歇菜。 能擊退韃靼的衛所,多以募軍為主力。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延續百年的衛所制度,已經開始馳廢。 邊民后撤,聽起來可行。但長此以往,于國于民都是大患,實不可取。 一步退,步步退。 狼性貪婪,割rou飼狼不會換得感謝,只會被視為軟弱,令其更加貪婪,欲壑難平。 然以眼下情況,主戰者是一心為國,主張撤邊民入城垣者,未必就是賣國。 正如燃起元末烽火的黃河水患,下令征調民夫的脫脫,絕對是王朝鐵桿,仍是好心辦壞事,揮筆斬斷了元朝不到百年的國祚。 楊瓚入選弘文館,為皇太子講學,身份過于敏感??v有千般思量,也不可能踹開房門,當面和眾人爭辯。 又聽了一會,楊瓚無聲嘆息。 翻來覆去,誰也說服不了誰。既不能參與其中,聽著也是鬧心。 轉身行過拐角,徑直走向左側第二間值房。 聽到敲門聲,一身青色官袍的謝丕從房中走出,見是楊瓚,頗有些驚訝。 “季珪為何在此?” “謝兄?!睏瞽懝笆中卸Y,道,“太子殿下已回文華殿,小弟特來尋謝兄?!?/br> 謝丕側身,請楊瓚入內。 見桌上高堆一摞卷冊,另有抄錄到一半的書卷,楊瓚有些不好意思。 “小弟打擾謝兄了?!?/br> 謝丕搖搖頭,待書吏送上溫茶,望一眼窗外,微微嘆息。 “縱是季珪不在,我也是無心抄錄。季珪尋來,正好說話?!?/br> 楊瓚入值弘文館,未時前都不在翰林院。 謝丕卻是早早坐在值房,聽著這群庶吉士吵來吵去,吵個沒完沒了,頭大如斗。 “從早上就開始吵?!敝x丕坐到楊瓚對面,難得出口抱怨,“朝中諸公都無法下決議之事,吵得出正道來嗎?” “對此事,謝相公可有想法?” 謝丕止住楊瓚的話,站起身,見窗外并無書吏行過,方道:“家父亦是難以決斷。前些時日,巡撫都御史楊一清上奏,請朝廷重設狹西靈武監之武安苑,啟用牧軍。同時彈劾了不下三名邊將,朝中吵得更厲害?!?/br> 楊瓚沉默。 牧軍之事他不了解,對邊將的處置絕不會輕。 “內閣現下也不好決斷。開中法尚未重啟,靈州之圍雖解,韃靼仍未退回草原,怕是到六月都不會消停?!?/br> 謝丕一邊說,一邊留意著值房外的動靜。聞吵嚷聲漸小,同楊瓚相視一笑,大概是劉學士出面了。 侍讀侍講品階不夠,張學士在文華殿,能壓住這群庶吉士的只有劉機。 “入六部觀政多日,下月將要授官,如此吵嚷,實是不成體統?!?/br> 事實證明,謝丕還是將同年們想得太過“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