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在下千手、紅顏風華錄、[綜漫]游戲才不會變成現實、[綜漫]琴酒和紅方稱兄道弟、朕有特殊和諧技巧、香濃入骨、鐵骨英姿之小妻要逆襲、(穿越、重生)軟男嫩女H、嬌養成歡:鞏爺的隱婚夫人、我有一個恐怖直播間
一旦撒起潑來,閆王氏口無遮攔,不管三七二十一,好話壞話一起往外噴。 三日不到,閆家已是雞飛狗跳,成了縣中的笑話。 紅姐兒愈發深居簡出,閆大郎更不樂意呆在家中。 這日,閆大郎照例招呼一群酒rou朋友,打算到城內酒樓買醉。剛出家中,便見有一隊快馬從街上飛馳而過。 馬上騎士皆一身大紅緹衣,遇有行人阻路,當即揮舞馬鞭,凌空甩出脆響。 厲聲破風,鞭子雖未落到身上,也著實讓人驚出一身冷汗。 認出騎士身上的不是鴛鴦戰襖,而是京城錦衣衛的魚服,閆大郎頓時頭皮發麻,忙不迭退到路旁,遠遠避開。見快馬一路往城東去,突生不妙之感,顧不得心中害怕,小跑著跟了上去。 兩條腿追四條腿,還要小心不被發現,自是十分艱難。沒過多久,閆大郎已是氣喘吁吁,臉色發白。 “大郎這是作甚?” “少問,跟上來!” 直至縣衙門前,閆大郎才追上馬隊。 騎士均已翻身下馬,在一名百戶的帶領下,手持腰牌,大步流星闖入縣衙。 見此情形,閆大郎心頭狂跳,不詳的預感更甚。 沒過多久,縣衙中便傳出一陣嘈雜。 五六個皂吏狼狽奔出,左腳別右腳,接連滾落臺階,吃了一嘴沙土。 其后,辦事的錦衣衛用鐵鏈鎖著縣衙主簿和典史,一路拖拽。大令和二尹滿臉煞白,指揮著余下衙役推出一輛囚車,將錦衣衛拿下的三四人塞到車中,膽戰心驚的關上車門,落下鐵鎖。 “錦衣衛辦事,速避!” 百戶躍上馬背,拉住韁繩,挽了個鞭花。 駿馬前蹄騰空,一聲長嘶,直向南奔去。 校尉以縣衙中的驢馬牽引囚車,緊隨百戶身后。車中的四人擠在一處,被顛得眼冒金星,接連撞上木欄,渾身青紫,叫苦不迭。 閆大郎當即認出,其中便有紅姐兒之父,自己的姑父。 “快,回去告訴我爹,出事了!” 豆大的汗珠滾落額頭,閆大郎手腳冰涼,也不曉得是一路急奔所致,還是驚懼萬分之故。 聞聽消息,閆父同樣心驚。 縣衙官員差役犯事,小吏均可在縣中處置,典史以上多提至州府,審明后上報朝廷。 小小的典史主簿,以品級論,根本不入流,怎么就勞動了錦衣衛? 莫非,是同先時篡改徭役名簿有關? 閆家只曉得送錢給主簿,上下活動,免掉自家正役,陷害楊氏一族。并不曉得,此事經由錦衣衛上報天子,已和邊鎮文武貪墨官銀、虐使役夫之行掛鉤。 越想越是害怕,閆家父子六神無主,唯恐下一刻便鎖鐐加身。只能想方設法開具路引,寫下書信,遣家人飛送入京,向閆桓父子求助。 于此同時,送信的快腳也完成了差使,同楊家拜別,踏上歸程。 “老翁可有口信要帶給楊老爺?” “只這一封家信?!?/br> 楊父和楊氏族長一同上座,取出寫好的書信,交給快腳。 “若是四郎問起,只道家中一切都好,無需掛心?!?/br> 一切都好? 看著門上的白幡,快腳不知心中是什么滋味。 “勞煩了?!?/br> 楊父身體未愈,加上天寒,又添一層病。不經人攙扶,壓根動不得身。 楊氏族長代他送快腳出門,再三叮囑,萬不要將族中事告知。 非是族人不怨,只是四郎將要殿試,正逢關鍵時刻,怎能分心? 況且,四郎中榜的消息已在縣衙張貼,閆家投鼠忌器,縱是想動手腳,也不會在涿鹿。反倒是四郎孤身在京,更需萬分小心。 現如今,四郎便是全族的希望。想報仇,也要等四郎金榜題名之后。 快腳背上行囊,一路走出縣城。 回頭遙望風中的白幡,抹了抹臉,眼角不禁火辣辣的疼。 三日后,府衙差官飛馳入縣。 未幾,縣衙貼出告示,鎮守太監蔣萬犯法,被押送入京。啟用御馬監右少監劉清鎮守宣府,不日將赴保安州。 蔣萬所犯何罪,告示上提也未提。 與蔣萬勾結的守備和府衙上下,終日里心驚膽戰,卻遲遲沒等來拿人的刑部官員。只有邊衛中的錦衣衛鎮撫突然換人,另有從狹西換防的邊軍替下守城兵卒,將整座府城守得如銅箍一般。 休說韃子來犯,縱是城內的人想要出去,也需經過層層盤查。 不夸張的說,連只蒼蠅蚊子都別想來去自如。 既然事發,刑部大理寺不來拿人,于涉事的文武絕非好兆頭。九成以上的可能,他們的去處不是刑部大牢,而是東廠刑房和錦衣衛詔獄。 落到廠衛手中還想求得寬大處理? 做夢去吧。 京城刮起的風,終于吹到宣府。 弘治帝遲遲沒有下死手,非是心慈手軟,過于寬厚。一切的一切,不過是為太子磨刀。 刀鋒磨利,必有人頭落地。 縣衙的官員只是開胃菜。以他們的品級,能被錦衣衛押解入京,也算是另一種“殊榮”。 等錦衣衛得了口供,掌握實據,已成甕中鱉的邊鎮文武,都將成為朱厚照威懾群臣的刀下魂。 血染法場,為后世唾棄,便是他們最終的宿命。 弘治帝的慈父之心,少帝的天子之路,必將以血染就。 身在天家,這也是避不開的宿命。 帶著血腥味的寒風自北方卷過,悄然無聲。 弘治十八年三月丁酉,楊瓚早起洗漱,整理衣冠,和李淳、王忠等中榜的貢士一同候在客棧前,等貢院來人引路,前往宮中參加復試。 楊瓚本以為殿試就是最后一關,未曾想到,在面君之前,還需經過一輪復試。 仔細思量,非是朝廷突發奇想,定要多此一舉。想必是以此來摸底貢士,保證殿試萬無一失。 真有濫竽充數之輩,在復試中定然露餡。有長相不過關的貢士,也會被摘選出來,在殿試中另作安排。 這種安排不是黜落,而是在座位上的變動。 如鳳雛龐統一般,相貌委實對不起社會,縱是才高八斗、春闈排名靠前,也會座位后移,遠離天子龍椅。 不公平? 的確不公平。 可誰讓開國皇帝立下規矩,天子考官都喜歡“以貌取人”? 內閣六部,朝中重臣,光有才不行,還必須有長相,務必才貌雙全。 這種考量,對有資格上朝的京官尤為重要。不然的話,非但天子不順眼,群臣也會渾身不自在。 錦鯉身邊趴條鱷魚,像話嗎? 外放的話,便可放寬條件。反正不用面君,有才干、能造福一方百姓即可。相貌英俊與否,無需太過計較。至于升調入京,那是很久以后才需要考慮的問題。 一路之上,楊瓚對明朝官場有了全新認識,并得出結論:大明科舉不只選才,還選美。 不提貢院里的儒師如何清逸俊朗,單是監考閱卷的翰林學士,胡子一大把,仍是美中年、美大叔。 中官沒見到幾個,只有沒長開的小黃門,不好下結論。 宮門前的羽林衛,殿前的金吾衛和大漢將軍,乃至巡查行過的錦衣衛,無一例外的高大挺拔,寬肩窄腰,相貌堂堂。 拉出去走一遭,足可閃瞎一群鈦合金眼。 楊瓚收回目光,唇角微勾。 如此來看,在朝堂為官,好像也不是件壞事。 雖無心做什么,至少養眼。 第十章 復試 今科參加復試的貢士共有三百零五人。 黎明時分,天未大亮,貢士們便準備妥當,由貢院來人引至宮門,經過宮內守衛盤查,一一驗明身份,再隨小黃門過奉天門,沿路經過奉天殿、華蓋殿,最終抵達謹身殿。 謹身殿為三大殿之一,其后即是乾清宮,為天子寢宮。 永樂之后,歷代天子皆于乾清宮召幸嬪妃,觀賞歌舞,享受娛樂。弘治帝堅持一夫一妻,始終不納妃嬪美人,常宿在皇后的坤寧宮,干脆連這一項都省了。 弘治十六年前,乾清宮都是少有的冷清。 這種情況下,不只中官打不起精神,連宮人都沒有成化年間的好顏色。 待弘治帝病體漸弱,開始服食丹藥,乾清宮才恢復“熱鬧”。 諷刺的是,于寢宮中伺候的中官和宮人而言,難說這是一件好事。 復試的主考官不再是張元禎和楊廷和,換做了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馬文升和戶部尚書韓文。監考官和閱卷官多出翰林,自學士、侍講以下共五人。 辰時中,新科貢士立在謹身殿前。 依定制,無論年齡,皆頭戴四方平定巾,身著玉色或青藍兩色儒衫,寬袖皂緣,自領緣綴下軟巾垂帶。 步履行過,衣擺微動,墨香縈繞,風度翩翩。 依定制,貢士只隨身攜帶筆墨,佩貢院發下的腰牌。除表明身份籍貫之外,也明示榜上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