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一時間,這些或為人知或為人所不知的名單如瘟疫一般,在朋友圈瘋傳。那些無緣窺見上層消息的普通人,只能通過人多的力量,來探查消息真假? 這些人真有其人? 當那些不起眼的大學生、公寓保安、酒店服務員等普通人,在名單上發現自己的專業教授?住宅用戶?簽單客戶的名字,當這些人,如文件所說,都是業內大牛? 即使理智知曉,在全球性災難的大背景下,這些能撬動國家發展進程的尖端人才活著更有“價值”,但對于廣大生而平凡的“廉價”百姓,意識到在有限邀請碼所代表的少數幸存名額,察覺到在那些大人物眼里,渺小如塵埃的他們,沒有活著的價值。 那是他們平平凡凡降生,兢兢業業工作,在為這個龐大社會如小小齒輪般微不足道運轉了碌碌一生的付出被否定的“現實”。 那些微末如螢火,沒法耀眼照亮這個時代,無法在歷史上留下任何筆墨的男女老少,他們或許不夠杰出,或許也沒有偉大的愛國情懷,但他們習以為常地踩著腳下賴以生存的土地,習以為常地遵守這庇護著他們一生的這個國家的秩序。 當被賦予他們國籍,貫穿他們人生的“支柱”所放棄時。 不可避免的,憤怒,油然而生。 更或者是悲哀,讓隨波逐流的人,看到了要把他們撲死在沙灘上的巨浪,而這巨浪,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國。 是十四億人民的“家”。 當那些為了一百塊賣掉邀請碼的普通人后知后覺地意識到自己失去了什么的時候? 因“無知”而面對失去的名額,把這一切怪罪給國家的隱瞞與欺騙。 當“家庭成員”開始爭奪生存資源的時候。 這個家,就快散了。 面對甚囂塵上的“造謠”,國家除了逮捕傳謠頭目孟英雄以及一系列強令禁止的舉措,并沒有有力的辟謠。各種安撫人心的通稿都避開了最核心的《諾亞方舟》與《種子計劃》問題。這種只一味讓民眾信任政府,拒絕“傳謠”,顧左右而言他的態度。 無疑是種“沉默”。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短短幾日,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悲觀末日言論,殺人劫號泄憤的群體開始在暗處滋生,舉國重壓下,時間越過踏青的清明時節,進入4月7日,世界衛生日。 這一次的公告溫情到有些異常。 各大新聞門戶一早就推送的各類清理水源動態像在進行環保公益推廣。 東市臨海。 自跨越零點,海岸線被某種未知力量隔離,一波又一波不符合潮汐規律的巨浪按照某種自有規則,潮起、潮落,每一波浪潮涌動,都要在沙灘上堆積一層海生物尸骸與塑料垃圾,像要掏干凈大海。 廣袤的天空被連綿云海遮擋,看不穿日月星辰,只有遠方燈塔閃爍。 在模糊了時間的副本內,志愿者玩家看到緩慢增長的衛生積分數值。 “公告里只說可以在商場兌換海洋之心,這玩意是干什么用的?” “誰知道呢,這次像是純公益活動……” 大概也是因此,對于災難危機下爭分奪秒的各國,把軍力資源耗費在此,有種殺雞焉用牛刀之感。大多數服務區判定這個活動的無公害性質后,采取了玩家義務志愿的方式,表達了游戲參與感,免得因輕視敷衍惹惱主腦,就丟到一邊。 在一開始,中國服務區也是這樣安排的,除了趕新鮮的玩家在公告一出來,驅車趕往滿是魚腥味的海邊,忍受著臭味,游走在各種死相詭奇的海生物間,拿著手電筒來回掃視,偶爾俯首不小心對上一雙瞪直的死魚眼,還真有點挑戰心跳。 忍著不適撿了幾波垃圾,直到湊夠積分兌換成海洋之心,發現這玩意使用后除了獲得海洋生物好感,屁用沒有,頓時失望而歸。 “有這功夫還不如蹭幾個副本升升經驗?!?/br> 等到清晨,公子來副本視察,沙灘上已經不剩多少志愿玩家,導致垃圾殘骸堆積成山,穩得幾波浪過去都沒沖散,反而越積越多。 但出乎意外的,他居然看見難得自主參與活動的方舟,在潮起潮落的間歇期,走上沙灘。想來也不會是為大海減負的高尚情懷。到如今災難臨頭,人命攸關的時候,哪怕環境保護者也沒什么心思關心海洋衛生了。 看方舟表情也是興趣寥寥,倒是身后打打鬧鬧的李錘、黃太陽等人,像是被方舟強制拉來,雖然嘟嘟囔囔滿腹不解,但也任勞任怨認真賺分。 以公子的了解,這位甚少牽掛的也沒什么游戲參與感的主,能出現在這里,像監工一樣看著李錘等人撿垃圾,無非是給好友多攢幾張保命符。 可所謂,海洋生物的好感對這些生活在陸地上的玩家又有什么用? 公子上前詢問方舟,無果。 按照方舟的話,只是覺得游戲主腦設計的活動,不會做無用功。而海洋之心時效是半個月,那想必,這半個月內,會發生與之相關的活動。 于是,中國服務區百忙之中調兵清掃副本的舉動,無疑讓他國服務區看了笑話。 “中國服務區是被嚇破膽兒了吧?連這種雞肋公益活動都不敢敷衍?!” 一天、兩天、三天。 一周、兩周。 直到時間進入時效期最后一天前,游戲都風平浪靜,中國服務區興師動眾積攢的大量海洋之心儼然成了無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