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因為雨天有的人會穿雨衣?!绷衷绿鞂χ惓?,其實也是對系統解釋,“殺人案中最難處理的線索就是血跡,而最難處理的血跡是在現場,但在這種不是在自己居住點發生的案件,真正難處理的其實是兇手身上的血跡。要怎么沒有血跡地離開現場不被目擊者感到異?!鸢妇褪怯暌?。兇手犯案時應該都穿了膠皮雨衣,在殺人后,雨水會沖刷掉雨衣上的血跡,而犯人從容離開現場后,可能存在的目擊者也不會過多在意一個在大雨天穿著雨衣的路人。我認為兇手最開始選擇清晨,應該是認為清晨目擊者少,有空余時間換下血衣,但其實換衣服是很麻煩的,有時候褲子上也會有……” “不用說這么具體了?!毕到y咳嗽一聲,提醒。 林月天也咳嗽兩聲:“總之,他應該是在第一次犯案后感覺這個方式太麻煩,風險太高,于是選擇了雨天犯案規避風險?!?/br> 他補充:“除此而外,兇手幾次作案的兇器都不一,雖然都是鈍器……第一次是羊角錘,第二次在現場尋找了一塊石頭,第三次之后才固定使用石工錘。這說明他在找最合手的兇器?!?/br> 陳晨點頭,繼續問:“沒錯,是這樣沒錯,但這點有什么重要之處嗎?感到兇器不順手,自然會選擇更換?!?/br> “有啊,”林月天說,“第一就是,這說明兇手是在一次次犯案中不斷完善行事的,或許這是他第一次殺人?!?/br> “這不是和你剛剛說的有前科矛盾了嗎?”有另一人疑惑地問。 “不矛盾,”林月天頓了頓,“我的意思是…第一個受害人,趙凡云,他真的是兇手一系列犯案中的第一個死者嗎?” “?” 林月天說:“其實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兇手會選擇鈍器……當然,鈍器比利器好用很多,容易致命,利器管制嚴,而非管制刀具,小刀之類的,要快速致人死傷或者至少要讓人喪失呼救或反抗能力,是非常需要技巧的……” “只有你這種行業精英能做到對吧?”系統猜測他的話語。 “你智慧了?!绷衷绿煨牢康卦谀X內說。 他當然不會把這句話說出來,而是繼續進行分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我的推測是真的,兇手沒有前科,那就很奇怪了。因為對一個沒有前科的人來說,想到殺人,第一想法都是利器吧?水果刀、改錐之類的——為什么犯人會想到使用鈍器呢?” “為什么?”陳晨聽得入迷,不由追問。 “我大膽猜測,”林月天說,“本案的第一個受害人另有其人,而且很可能是死于利器傷,甚至是多次利器捅傷后的失血過多。我猜測犯人是在使用了一次利器后發覺利器并不順手,故而改換鈍器。這就是我為什么說他有前科?!?/br> 林月天說:“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排查本市半年內所有未破的利器殺人案,在研究后和本案并案調查?!?/br> 第53章 在刑偵世界完成業務(3) “利器……”陳晨沉思片刻,突然一拳砸在手心,大喜道,“小林,你說得很有道理??!的確是這樣的,一般的兇殺案都是利器為兇器為主,鈍器連環殺人原本就有些異常,不過我們先前一直局限在有前科或者對鈍器有異常喜好中了。你這個想法開拓了思路??!” “多謝…是的,”林月天點點頭,“此外,我還有一些猜測?!?/br> “你說?!标惓匡@然情緒很激動,其他人也是認真聆聽的樣子。 林月天喝了口水,慢條斯理,有條不紊地娓娓道來:“如我猜測的那樣,犯人的整個行兇做法都是在一次次犯案中不斷自我完善的。這就說明了,他很可能依然有新手犯的慣性錯誤。一般來說,犯人最早的一兩次行兇很可能距離他的住址比較近,這樣方便踩點,而在附近犯案不被抓獲后他才會有精力往遠處擴展犯案的范圍。既然他很可能是個新手,也就很可能存在這樣的慣性——所以我覺得應該在第一個受害人遇害地點和可能被排查出來的利器死者受害地點附近摸排,尋找可疑人士?!?/br> 他停了停,繼續說:“除此而外,還有我想可以再詢問一遍后面幾次案發時在附近的可能目擊者,詢問他們是否看到過穿雨衣……特別是深色膠皮雨衣,很可能戴了鞋套手套,拿包的人——后幾次的兇器是石工錘,這玩意兒大小藏不在身上?!?/br> 陳晨點點頭,朗聲宣布:“好,大家都聽見了吧?第一,調查半年內未破獲的利器兇殺…不,利器傷人也算在內,調查這些案子。第二,摸排第一次受害人遇害地點附近地點,尋找可疑人物。第三,重新詢問可能的目擊者們。事不容遲,動作要快!” 其他組員紛紛答是,立即起身,動作快速地離開會議室,投入新一輪的調查工作中去了。他們看起來都很亢奮,是的,調查已經陷入僵局太久了,所有人都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雖然不知道林月天的猜測是真是假,有幾分可行性,但在眼下這個當口,多出一個方向,就多出了幾分接近真相的可能。他們都是些滿懷伸張正義之心的好警察,只要想到能把這個喪心病狂、給無數家庭帶來痛苦的雨季狂徒繩之以法,他們就愿意加班加點地去尋找一點線索。 轉眼之間,只剩林月天和陳晨還留在會議室中。 “下一次雨天是什么時候?”林月天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