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節
顧香生道:“我的意思,與宋司馬一樣。邵州眼下自保尚且不及,怕是沒有余力考慮結盟之事?!?/br> 使者遭到拒絕,只得怏怏離去。 他們所不知道的是,就在使者回去復命的路上,魏善再一次在與魏軍的戰役中大敗,情勢幾近危急,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不得不帶著殘余勢力投奔齊國,向齊國皇帝稱臣,并號稱將江州等轄地進獻給齊國。 雖然那些地方現在已經被魏臨拿回去了,魏善此舉也有挑撥魏齊兩國的嫌疑,但這并不影響齊君對他歸順的行為表示大悅,下旨對魏善及其殘部加以優撫,并封魏善為安樂侯。 不過這些都是后話了。 眼下,顧香生他們送走了魏善來使,卻終于迎來齊營那邊的人。 齊人表示同意和談,但需要邵州這邊的人去懷州,而且指名徐澈與顧香生二人親自去。 徐澈是邵州刺史,就算齊人不說,他也肯定要去的,但點名顧香生,這就有些令人費解了。 毫無疑問,顧香生在邵州的地位,既微妙,且舉足輕重。 她雖然沒有受封正式的官職,卻是有實無名的邵州長史,在邵州城僅次于徐澈,但也正因為如此,對方想要讓她去的意圖,就值得玩味了。 為此徐澈堅決表示反對,認為只要自己一個人去就夠了,顧香生沒有必要跟著。 但齊國使者并不同意,堅持顧香生必須同行,否則和談就將作廢。 這種要求過于詭譎,以致于徐澈等人都不能不往奇怪的方向去想,甚至認為夏侯淳是不是看上了顧香生的美色,想對她有所不利。 眾人斟酌再三,最后向齊人提出要求,不在懷州會面,而改為在懷州郊外三十里處的桃林外頭會面,因為那附近有座隱龍山,山下有座隱龍亭,素來是文人墨客流連忘返之地,會面就在隱龍亭里進行。 此時所有的人都還沒料到,這座原本以景致出名的隱龍亭,將會因為這次會面而名揚天下,后來也不知哪一任的地方官,還特地命人在此立碑,上書懷州會盟四字,引得無數文人前來瞻仰。 卻說三日之后,顧香生與徐澈早早來到隱龍亭,等了半個時辰之后,齊營那邊也終于來了人。 為首的是兩個年輕人,騎著高頭大馬,后面跟著一串親兵,旌旗獵獵,威風凜凜。 徐澈顧香生曾遠遠見過夏侯淳一面,不太記得對方的長相,但從身形氣質來看,最前方那個人,絕對不會是以勇猛著稱的夏侯淳。 走在離那個年輕人稍稍落后的位置,同樣是個衣著華貴的年輕郎君,只是顧香生一看見他就愣住了。 夏侯渝注意到她的目光,還朝她眨了眨眼,不乏促狹之意。 顧香生:“……” ☆、第115章 談判在一片和諧的氛圍下討價還價。 夏侯滬是個斯文人,與他談話注定不用擔心像夏侯淳那樣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 他不僅是個斯文人,而且愛好文學,連說話時常引經據典,文化程度稍微差一點的人估計都聽不明白,這也是為什么夏侯淳要揍他的原因之一,這兩兄弟打從很久以前就互相瞧不上, 美中不足的是,夏侯滬臉上依舊帶著傷痕,尤其嘴角那一大片淤青,幾天時間還不足以讓它消散,每回笑起來都顯出幾分猙獰,但又因為里頭漏風的斷牙而化為滑稽,令人忍俊不禁。 徐澈和顧香生都不太敢與他對上視線,免得自己一不小心笑出聲。 夏侯滬很明顯也發現了這個問題,說話的時候都拿著扇子有意無意擋著傷口,心里早已將他大哥的祖宗十八代都問候一遍。 只是他似乎忘了,他大哥似乎與他是同一個祖宗。 至于大冬天拿著扇子之類的小節,大家都學會視而不見了。 “早就聽說徐郎君詩詞上佳,從前我嘗拜讀閣下詩作,尤其是那首元夕懷古,當時細讀再三,手不釋卷,尤其是‘人間草木,天涯咫尺’一句,更如點睛之筆,令人驚艷。不知徐郎君近來可有新作?”夏侯滬搖著扇子笑道,頗有點自命風流的意味,卻并不令人討厭。 雖說是會盟,可若一上來便直奔正題,那也顯得太過急切了,正巧夏侯滬與徐澈都是喜好詩文之人,這話題倒還投機。 只聽得徐澈搖搖頭,自失一笑:“不敢當殿下謬贊,那都是早年的戲作了,這幾年忙著打理邵州,再無寫詩的心情,自然也就寫不出什么好東西?!?/br> 夏侯滬:“沒有詩詞,卻有史書,這也是流芳百世的好事,邵州歸順之后,陛下有意讓修史一事遷至齊都進行,連并藏書樓,也一同遷去,齊都人才薈萃,更有齊國皇宮藏書,修起史來更是事半功倍,徐郎君以為如何?” 徐澈笑道:“若是邵州民政相關,我尚可作主,這修史與藏書樓的事情,卻須問顧長史才行?!?/br> 自打邵州欲以一地之力修史起,這個地方就開始為世人所知。起初當然不會是什么好名聲,不少人嘲笑邵州不自量力,想出名想瘋了,縱然徐澈在文人中還有些名聲,可他的名聲也不足以擔當起修史這樣的重任。 然而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這種聲音逐漸發生了變化,可能是藏書樓建成之后,那里頭的典籍日益增多,吸引天下賢士文生絡繹不絕前來瞻仰,可能是孔道周的大儒效應,使得大家對邵州的看法改變了許多,又可能是顧香生的身份曝光,令邵州越發名震天下,也有不少好事狂生特意趕過來,想瞧瞧昔日的魏帝正妃到底是何模樣,但他們連顧香生的面都沒見到,就被長史府門口的侍衛給趕了出去。 更有儒生措辭嚴厲地批判顧香生,認為她拋下丈夫和家人不賢不孝,貿然離開魏國則是不忠不義。 自然,也有不少人樂意為顧香生說話,這其中就包括齊國的文人。因為齊魏兩國多年對立且冤家對頭的關系,本著“敵人反對的我就要贊成”的原則,不少人出于政治目的,跟魏國文人唱反調,甚至有人寫下《淮南王妃別傳》這樣的野史筆記,將顧香生描繪為天上有地下無的人間絕色,又寫她曾與魏帝立下海誓山盟,魏帝卻因富貴而拋棄發妻,甚至下毒殘害,顧氏千辛百苦九死一生方才逃了出來,結果在邵州遇見故人徐刺史,二人再續前緣譜寫一段亂世戀曲,徐澈沖冠一怒為紅顏,不惜幫顧香生出頭,為她請封邵州長史云云。 雖說其中諸多杜撰,但這種狗血奇情卻廣受市井坊間歡迎,甫一面世便被搶購一空,更有不少人因為這本書而知道顧香生此人,加諸在她身上的光環與非議越來越多,毀譽參半,好壞皆有,就連女性,有罵她不守婦道,荒誕不經的,自然也有暗地里偷偷羨慕的,覺得顧香生做了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私心下將她奉為榜樣的。 不過無論世人如何揣測議論,一個能夠毅然放棄魏國的榮華富貴出走它國,又在邵州立下自己的功績,使得旁人提起邵州,藏書樓,修史,甚至是火彈時,都不能避開顧香生的名字,這本身就是一樁傳奇了。 夏侯滬也是看過那本《淮南王妃別傳》的,心里自然有些想法,生性多情的恭王殿下早將顧香生描繪為一個才情出眾的絕代佳人,今日一見面,眼看對方一系素色衣裳,沒有過分修飾,甚至連頭發也如同男子一般挽作發髻,用白玉簪子固定,簡單清麗的裝扮越發襯得對方膚白發黑,美貌異常,已令夏侯滬十分驚艷,時不時看一眼。 為免唐突佳人,他勉強按捺下跟顧香生說話的*,直到徐澈此時開口,他心頭一喜,順理成章將話題轉移。 “顧娘子的大名,在齊國也早就如雷貫耳,我傾慕已久,如今得見真人,方知傳言不虛,正所謂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像顧娘子這樣的神仙人物,此生能見上一個,便算是不枉來世間走一遭了!” 他說起情話比喝水還溜,想來是平日里說慣了的,這本來也沒什么,只是他忘了自己現在面上還帶傷,尊容不雅,跟說話內容風格完全不相符,看得別人忍不住又想笑。 顧香生很艱難地忍住了笑:“平庸之姿,當不起恭王夸贊。誠如殿下所言,齊國人才濟濟,藏書豐富,將復始樓與修史遷往齊都,的確是個更為合適的選擇,然則復始樓建立初衷,乃是為了讓天下看不起書的讀書人都能一睹典籍,而非令藏書樓辟為一家一姓之書樓,若將復始樓藏書遷往齊都,殿下能否保證這些藏書依舊會對天下人一視同仁,無論貧富貴賤,男女老幼,只要能通過書樓考驗,便能閱覽內中藏書,而非只有權貴高官才能進入?” 夏侯滬連連點頭:“自然可以,此為千秋功德,陛下胸懷天下百姓,自然樂意如此做,顧娘子還請放心?!?/br> 說罷又問:“顧娘子可會作詩,可有詩作?” 顧香生一愣,搖搖頭:“我不會作詩,也不曾有詩作?!?/br> 夏侯滬不死心:“那文作呢,辭賦也可以,令尊乃‘北齊南顧’之一,想必顧娘子同樣文采斐然,遣詞造句不流凡俗才是!” 顧香生沒想到自己居然有生之年還能見到一個活的顧經腦殘粉,囧囧有神之余,只能實話實說:“要說文理,我從前家中兄妹,沒有一個及得上父親,我雖不至于不同文墨,可也寫不出辭賦,昔年閨中詩會,我素來也是不參加的?!?/br> 夏侯滬大失所望,對佳人的興趣也沒那么濃厚了:“那你參與修史,總該有擅長的文章罷,可能與我一閱?” 夏侯渝接口道:“這我倒是知道,顧娘子受孔老夫子所托,撰寫《梁史》中的奇女子列傳,如劉宗怡之妻謝氏等?!?/br> 夏侯滬只愛辭藻華麗的詩詞歌賦,對傳記一類的卻沒什么興趣,聞言便沒了興頭,覺得自己那顆斷牙也跟著隱隱作痛起來,不由捂了嘴巴:“我身體有些不適,先去車上歇一歇,有勞五兄代我招呼二位,若是有什么難以定奪的,再報我知曉?!?/br> ☆、第116章 眼下天氣又冷,山風四來,呼呼地刮在面上,這隱龍亭會面聽著優雅,坐久了也實在難熬,徐澈等人尚且受得住,夏侯滬卻有些受不了了,當即就躲到車上去取暖。 但若是因此以為他萬事不管,當甩手掌柜,那就大錯特錯了。 此行會面,夏侯滬本來就是正使,即便他什么也不做,只要會談順利,首功就還是他的,這是誰也搶不走的功勞,所以他很放心地將差事丟給夏侯渝,自己則溜之大吉。 但他一走,現場氛圍反而越發緩和下來。 夏侯渝雖然是齊國皇子,但對徐澈和顧香生而言都不陌生,只見他朝二人露齒一笑,開門見山道:“這趟差事我是副使,六郎方才在,我不好越俎代庖多說什么,不過咱們是老交情了,我不妨將話敞開了說,陛下那邊的確想要不費一兵一卒拿下南平,而邵州則是拿下南平的最后一道障礙,所以夏侯淳才會被撤換,改換夏侯滬過來。他的脾性,你們也略知一二了,喜好風雅,不似夏侯淳那般暴躁,的確是最合適的人選,不至于讓邵州重蹈易州等地的覆轍?!?/br> 徐澈沉聲問:“如果我們不肯和談,抵抗到底,會如何?” 夏侯渝:“不如何,齊君雖愛才惜才,可歸根結底,依舊是個殺伐果斷的帝王,若是邵州不肯投降,那下一步他就會將齊國宿將調過來攻城,藏書樓沒了雖然可惜,但于齊國來說,也不是損失不起的?!?/br> 這番話雖然冷酷,可也是大實話。 徐澈和顧香生相望一眼,前者嘆了口氣:“我們只希望邵州軍民能夠得到妥善安置,不能讓夏侯淳那種嗜殺之人來掌政?!?/br> 氣節固然重要,卻不能讓全城人陪著他們一塊兒死,再說南平那個昏庸的朝廷早就撐不住了,邵州獨木難支,就算頑抗到底也無用。一個國家最悲哀的事情,莫過于當臣子的有骨氣,當皇帝的卻是軟骨頭。南平國小勢弱,立國至今,能夠在強國的縫隙中存活幾十年,也算是夠本了,總歸一句話,氣數已盡,回天乏術。 邵州實力再強,也扛不住齊國大軍,這次能夠兩戰連勝,還是占了“萬人敵”的便宜,以一城之力對抗一個國家,這本來就不是明智之舉,徐澈他們所能做的,僅僅是借著這兩場勝利,為邵州軍民爭取更加優厚的條件。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吳越與南平注定成為被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碾壓而過的小石子。 夏侯渝點點頭:“這是自然的,不消你們說,陛下也不可能讓夏侯淳來管民政,他那樣的人,注定只適合當一把尖刀?!?/br> 顧香生:“復始樓與修史一事,齊君若執意要遷至齊都,我們也無可奈何,但修史耗時至今四年,已經完成十之二三,雖則距離付梓為時尚早,但這畢竟是我們的心血所在,也是孔道周袁臻等諸位先生的心血所在,希望遷至齊都之后,一切能夠原樣不變,如此也不枉我們四年來的戰戰兢兢?!?/br> 夏侯渝溫聲道:“這些話,我都會逐一轉達,并盡力幫忙的,二位對自己可有什么要求么?邵州歸順,二位深明大義,到了齊國必有封賞,若有什么要求,譬如爵位或宅第之類的,都可以提出?!?/br> 徐澈苦笑:“人為刀俎,我為魚rou,哪里有魚rou不知好歹提要求的道理?” 夏侯渝搖搖頭:“春陽兄不必妄自菲薄,邵州地位特殊,異于易州等地,如今你等肯主動歸附,陛下龍心大悅,定然會給你們一個合適的結果?!?/br> 他在顧香生面前,素來是嬉笑打鬧撒嬌賣萌慣了,顧香生從未見過對方如今嚴肅正經的模樣,心下頗有些不適應,她原本還擔心夏侯渝會說些不合時宜的話,但現在看來,那個柔柔弱弱只會躲在她身后,拉著她的袖子怯生生探看的阿渝,果然已經徹底長大,變成一個真真正正的男人了。 既然達成共識,也就不必再坐在亭子里吃風了,雙方約定了十日之后交接,屆時齊人入城,徐澈帶人相迎,并將官印文書等一干物事奉上,隨夏侯滬等人一齊回齊都上京。 夏侯滬躲在車廂里,抱著個小手爐昏昏欲睡,冷不防車簾子掀開,一股冷風倒灌進來,他忍不住打了個擺子,眼睛都沒睜開就怒斥:“不會先在外頭稟報嗎!” 耳邊一聲輕笑響起:“六郎這起床氣也忒大了罷!” 他一個激靈,徹底清醒過來,看見對方的面孔,不由訕訕一笑,有點尷尬:“是五兄啊,我方才沒留意,以為是外頭的隨從呢!” 夏侯渝笑了笑,并不在意:“我是來告訴你一聲,已經談好了,可以回去了?!?/br> 夏侯滬啊了一聲,抬頭看看外頭的天色:“這么快?” 夏侯渝:“本來也不是什么難事,邵州早有歸順之心,只是要找個皆大歡喜的臺階來下?!?/br> 夏侯滬嘟囔:“早知如此,還端什么架子,打什么仗,一開始降了不就好了?” 夏侯渝挑眉:“若是邵州一開始就降了,如今焉有你的功勞?” 夏侯滬自知失言,摸摸鼻子笑道:“此番多虧了五兄,回去之后我定會上奏陛下,為你表功的?!?/br> 夏侯渝搖搖頭:“你我兄弟,不必如此客氣,能將陛下交代的差事辦好最是要緊?!?/br> 夏侯滬平日與夏侯渝打交道的機會不多,對這個半道從魏國回來的質子哥哥不是很了解,從前只覺得他為人做事很低調,在兄弟中幾乎不起眼,更因出身不顯,年紀小小便被送往魏國為質,所以都沒怎么將他放在心上,直到這兩年夏侯渝接連辦成幾樁差事,遠王的名頭,這才漸漸進入旁人的注意范圍,但即使如此,跟別的兄弟比起來,既無母家可依靠,又沒有得到皇帝的特別青睞,眾人都認為皇帝選誰也不可能選他當太子。 這個哥哥雖然出身太低,也沒有存在感,但勝在辦事靠譜,也不搶功,在一幫如狼似虎的兄弟里邊,這樣的人打著燈籠也難找,夏侯滬心頭一動,便半開玩笑:“五兄這番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作風,倒與七郎有些相似,難怪你們會玩到一塊兒去,不過七郎那人是個悶葫蘆,一竿子也打不出個屁來,五兄與他交往,難道不覺得無趣么?咱們兄弟難得一塊出來辦差,這是緣分,往后還得多多親近才是??!” 夏侯渝嘆了口氣,低聲道:“你也知道我是什么出身,我母親至死,連個妃位都沒有,僅僅是個嬪,我在魏國多年,什么人情冷暖都看過,如今僥幸能回國,又得陛下授封爵位,已經是感激涕零,只求盡心辦事,低調做人罷了,萬萬不敢奢望其它?!?/br> 若是顧香生在這里,看見他這一副模樣,定會嘴角抽搐,只因夏侯渝壓根就不是那等輕易認命之人,更不要說露出這種灰心喪氣,哀莫大于心死的表情了。 可惜夏侯滬對他了解不多,聽他這樣說,難免撇撇嘴,暗道一聲膽小無趣,便不再提及此事。 卻說徐澈與顧香生回去的路上,不同于夏侯滬的意氣風發,二人的心情都稱不上好。 徐澈當初之所以到邵州,是因為朝廷的任命,不僅別人覺得這是一份苦差事,他自己也沒有對此抱太大的希望。 顧香生當初之所以到邵州,是因為想幫席家村的村民謀一條出路,而且想要去蜀中,也得從這里經過。 誰也沒有想到,一晃眼就是四年多過去。 這幾年當中,邵州從城防松弛到兵強馬壯,從商業凋敝到百業興亡,從世人眼中的苦寒之地,到如今繁華如織,車水馬龍,一點一滴,都離不開徐澈他們的心血。 或許一開始大家都抱著不得已,得過且過的心情,但看著邵州經由自己的手,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慢慢變成現在這樣,誰能無動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