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節
古驁垂目掃了一眼典不識掌中所奉,只見那是一卷有些眼熟的破舊竹簡,古樸之氣撲面,古驁立即記起了來,這本書好像叫做《大明天王口口口口行記》。 古驁于是走到典不識身前,拍了他一下:“看什么呢?” 典不識嚇了一大跳,手一松差點把書給抖落了,回過神,伸臂一撈,這才將那竹簡收在上衣腹中,一時間有些結結巴巴地道:“……我……我在看我爹留給我的書!” 古驁看著典不識把書藏起來的樣子,揚眉道:“看就看,怎么偷偷摸摸?” 典不識一時間漲紫了臉色,有些不知道該如何解釋,便一言不發地尷尬看著古驁。 古驁心道:“看那書的名字,又是他父親給的,該不是艷書。這般不愿示人,難道果然是……” 典不識見古驁仍然探究般地望著自己,那目光似乎間早就洞悉。 感到無可遁形地咬了咬牙,典不識終是仰頭對古驁道:“我父親囑咐過我,說這卷書不能給別人看,不過古先生你也不是別人,給你看看也無妨……” 說著,典不識便伸手將書遞給了古驁,古驁微微挑眉,接在手中,便垂目一目十行地默讀而去。 一讀不要緊,剛看完了第一句話,古驁便好似被文字吸入其中,站在原地一動不動了。 典不識有些奇怪,這卷書雖說是先祖所傳,也的確是禁忌,但自己自從識了字,看了這么多年,看來看去,寫得也就那么幾件事,平鋪直敘,無甚驚奇之處,怎么古驁看樣子倒有些看入迷了? 里面寫得也極為簡單,典不識看了許多遍,如今都快會背了,不過是幾句: “天王駕幸口口郡,庶民莫不夾道歡欣,供軍糧米?!?/br> “天王既臨,分田均地?!?/br> “天王既行,民躍踴隨軍,王過一村,一村偕空,王過一郡,郡中再無男丁?!?/br> “十萬成軍,千萬成帥,浩浩湯湯,天下軍旅,莫能我及?!?/br> “天王每至于一地,必殺世子,掛城頭以警,開糧倉振民與軍,軍民攜糧而走,滿目歡欣?!?/br> “天王言:成軍之要,在于神,若有神助,莫不順心!” “蒼天已死,天王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典不識看著古驁,見古驁入神地將這卷書捧在掌心觀了半晌,面上不動如山,不禁疑惑道:“……古先生?” 古驁充耳不聞,甚至擺了擺手,示意他不要說話。 典不識心中詫異,覺得這卷書實在是無甚奇妙之處,怎么就引得古驁看得入了神呢? 典不識不知道的是,與自己不同,古驁對于兩百年間的亂世,在文獻汗牛充棟的承遠殿中,早已鉆研了整整五年。 所以典不識看不出的話外之音,古驁卻一目即了;典不識看不出關竅的簡單文字,卻像一顆小石子,投入了古驁之淵識中,激起陣陣漣漪…… 其實有的時候,人醒悟需要一個契機。 有的人經歷了太多,看見一片黃葉落而知秋便大夢初醒; 有的人行路萬里,忽然跌了一跤便大澈大悟; 有的人越過千山萬水,看見簾外水滴落檐就恍然自覺…… 而這本書中所敘的文字,卻著實將苦學了五年的古驁,點醒了! 古驁從前于書院所汲取之知識,都是從剿匪的一個“剿”字、和一個“匪”字著手,可是那學問再精巧嚴密,卻都像七巧板拼湊起四正方圓,怎么都缺少最后一塊…… 古驁看著手中竹簡,原本腹中無數的線索一瞬間紛繁而出。 越往下看,古驁越是震驚,只感到心間一團火一點一點地上升…… 不錯,承遠殿中的浩繁卷帙堆案盈幾,只記載了當年大明天王之匪事,又記載了如何剿匪的關竅,可是對于有一個問題,卻如失語般,避而不談。 承遠殿中只是記載說,最初之時,所謂大明天王還不是大明天王,只是一個窮書生,曾落草為寇,被郡守剿得只剩十八騎,冬日里逃入狼山,見大雪封山,于是郡守就撤兵了??墒堑乳_春再來的時候,窮書生已經從山中拉出了一萬人的隊伍,而等太守上報朝廷,請求援軍的兩個月間,窮書生又已經發展出了十萬人的兵馬,打出了大明天王的旗號。 古驁還記得,那位太尉留下的兵法中,如何剿匪一節斐然成章…… 比如一開始郡守對于匪數都乃瞞報,會盡量說得較少,結果等朝廷的援軍到達,根本趕不上流寇之數。 于是發展出了許多剿匪的不二信條: 諸如,株連流寇九族,參與者凌遲處死。 ——這樣許多人即使被餓死,也不會去做流寇。 諸如,防止流民聚集,聚集形同謀反。 ——這樣雖然有蠻橫之嫌,卻可以防患于未然。 諸如,一旦糧荒,就在城外設粥場,由兵甲護衛。 ——這樣即使粥湯不夠,也可以令人在希望中慢慢餓死,而不會絕望造反。 諸如,斷絕流寇與讀書人的聯系,讀書人哪怕接受流寇一財一物,便凌遲處死。 ——沒有讀書人指點,流寇往往容易犯錯。 諸如,對于靜止之寇,圍而不剿,令其內訌。 ——流寇自己不自務農,以剽掠為生;因此只要圍住,人相食之事都會發生。 諸如,對于流竄之寇,只追不攔。 ——前部乃精銳,若攔,他們反而置之死地而后生; ——后部乃殘兵,若追,卻能得到大部分流寇剽掠來的輜重。 可承遠殿中的浩繁卷軼中,卻從來沒有提過: 流寇究竟是如何從一十八騎,一冬之間就過了萬? 又如何從過萬,兩月之間便過了十萬? 又究竟是怎么做到,每每在守軍報上匪數后,來清剿之朝廷軍隊,永遠趕不上流寇新發展的數量? 大明天王究竟是如何做的? ……這世上,從未有人敢記載下這樣的學問,因為這是誅九族的罪過。 可典不識這卷書中,寥寥幾字間,卻明明白白地寫了——“大明天王”一點點壯大的過程。 典不識看不出來,因為他手中只有七巧板中的這一塊,卻沒有其他的六塊。 而古驁之所以一看便與之前所學一瞬間全部貫通,豁然開朗,乃是因為剿匪與起義乃一體之兩面,古驁研究透了一面,另一面自然一點就通。 竹簡上墨跡黑字,對于典不識只是簡單的敘述, 可是對于古驁來說,目所及處,卻是一本實實在在的反書,如何一步一步實施,赫然在目,分條縷析: 所謂“天王既臨,開倉振民與軍,軍民攜糧而走,滿目歡欣?!北闶窃谡f流寇不自務農,生存之要,在于剽掠糧食,既要剽掠糧食,便定有一村一地,謂之剽掠之地。 又有“天王每至于一地,必殺世子,掛于城頭以警?!?/br> 這便是說剽掠的第一步,要害在于必須將‘剽掠之地’中人等劃歸為兩類,比如分為士族與庶族,比如分為富戶與黎民,又比如分為惡霸與百姓…… 行軍至后,或殺士族,并令庶族成為同謀,共分其資財;或殺富戶,令黎民成為同謀,共分其資財;或殺惡霸,使百姓成為同謀,共分其資財…… 如此一來,這些原本的庶族、黎民、百姓等良民便與流寇共擔了滅九族的罪過,等流寇撤軍之時,同謀者因懼怕朝廷清繳,便會跟著一起參軍,所以才有言道: “天王既行,民參軍躍踴,王過一村,一村偕空,王過一郡,郡中再無男丁?!?/br> 通過如此行軍,攜裹所過之地百姓而前,很快就能到如此境界: “十萬成軍,千萬成帥,浩浩湯湯,天下軍旅,莫能我及?!?/br> 那如何令天下子民心甘情愿與流寇同謀呢? 那便是早早地打出口號,比如:“天王既臨,分田均地?!?/br> 又如:“開城迎天王,從天王,不納糧?!?/br> 可即使這樣,如果還是有人不愿意同謀如何辦? 文中亦清楚地指明: “天王言:成軍之要,在于神,若有神助,莫不順心!” “蒼天已死,天王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br> 也就是通過鬼神之說,令眾人相信,剽掠分產并非不義,卻乃上天授意,謂之均貧富。 王朝之軍,所有甲士,其身后運送糧草者,駐守驛站者,總共需十人以供一人。 然是流寇卻不然,他們行至何處,食至何處,并且食光當地之糧后,還將當地幾乎所有青壯年之勞力攜裹而走。 如此滾雪般地步步高攀,如遇到富戶怕被清繳而主動投靠,毀家起義,流寇便又得到了讀書人的指導,補充其為將領,從此更加壯大…… 這便是所謂十八騎至于一萬,一萬至于十萬,十萬至于席卷天下……如此看來,倒真一點也不是難事了! 更何況流寇軍只過境不用守境,朝廷每得一處,要分兵把守,流寇卻能流動作戰,不以城地為得失。 且流寇過處,落難百姓多為流寇親人,通風報信,敬軍供糧者甚多…… 古驁越看越是驚心動魄,順目而下: 只見里面不僅記載了‘大明天王’起家的過程,也記載了他敗亡的過程。 “累世經年,剽掠寶物,倚疊如山?!?/br>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天王視之,亦不甚惜?!?/br> “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br> “廣修宮殿,宮女三千,后宮夜宴,日夜不輟?!?/br> “二子爭權,天相冤死?!?/br> “四大天將,分兵以出,盡皆陷于太尉?!?/br> 古驁的目光隨之落到了行文最后,筆觸墨盡殘竹斷簡: ——“大明天王征天下戰行記,校尉司馬,典彪記?!?/br> 讀畢,古驁握住竹簡的掌心已然浸滿了細汗: 經過這五年的皓首窮經,古驁早已知道,想通過朝廷,或者通過世家,根本不可能匡合天下,前任足跡血跡斑斑,自上而下想要除舊布新,是一條死路…… 可是…… 究竟如何才能解開這亂世之局? 究竟如何才能破而后立? 究竟如何才能讓天下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