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頁
書迷正在閱讀:傻夫亦傾城[重生]、情敵們都爭著和我炒cp[穿書]、種田之吾家夫郎、被迫馬甲[重生]、我是來替天行道的[快穿]、反派他沒有瘋、我捅了反派一刀[快穿]、拿了女二劇本的男人、反穿后我成了四個死對頭的白月光、鬼知道我遭遇了什么
楚成帝道:“朕相信皇后?!?/br> 對崔氏的懲罰就被楚成帝三言兩語定了下來,還是當著崔將軍父子的面,這毫無疑問是對崔家父子的戒備與警告。 這還只是個開始—— 崔凝煙當然也懂楚成帝的意思,就是因為懂,她才真正意識到她這次的行動給自己,也給崔家帶來了多大的麻煩。 崔青峰見崔凝煙不斷的顫抖瑟縮著,心里的不忍頓時被放到了最大,他剛想開口向楚成帝求情,就被崔將軍拉著狠狠的瞪了兩眼:“你若是想害死你meimei,就盡管開口求情?!?/br> 崔青峰抿了抿干涸的唇瓣,他的meimei從來都古靈精怪嬌俏可愛,何時像現在這般可憐無助過,可想到父親的話,他還是狠了狠心,別開頭不去看她。 父親說的沒錯,現在向陛下求情,只會讓陛下更加憤怒,從而待meimei更加苛刻。若meimei還在鎮國將軍府,他便是拼盡所有也會護她周全,可meimei現在是后宮的貴妃,后宮是他伸長了手也夠不到的地方。 哪怕他心里揪著發疼,也只能同父親一起,一起求陛下重重懲罰不懂規矩的貴妃崔氏。 韓右相朝著韓貴妃使了個眼色,韓貴妃立即起身,盈盈行禮:“陛下,臣妾多年未被皇后娘娘管束,想來自我約束也松懈了許多,也該向皇后娘娘學學規矩。請陛下恩準,臣妾可以與崔meimei一起向皇后娘娘請教?!?/br> 誕下深受帝王恩寵的皇子的貴妃娘娘尚且要向皇后娘娘請教規矩,她們這些在后宮中混吃等死的妃嬪有什么資格偷懶,于是在韓貴妃起身后,妃嬪們齊齊起身求陛下恩準。 楚成帝笑道:“甚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皇后平和不與你們計較,你們也切莫忘了后宮的規矩和自己的身份?!?/br> 嬪妃們齊齊行禮:“是?!?/br> 在場的人都清楚,楚成帝的話看似在敲打嬪妃,實則將棍棒全都落在了崔氏身上,誰讓崔氏當了后宮的出頭鳥呢? 不僅如此,她還犯了帝王的大忌,連帶著鎮國將軍府的脊梁都要被人指著戳,偏偏還沒有理由反駁。 真的好慘。 楚成帝沒有像上次那般大發怒火,沒有直接把憤怒發散到崔將軍的身上,也沒有真正懲罰崔氏,但在場人都明白,這不過是暴風雨的前夕,陛下對崔家的信任到此為止了,崔門的安逸也被迫終結了。 皇宮表面的平靜,也要再次被打破。 誰也沒有想到,大楚前朝和后宮的動蕩居然是系在一個女人的身上,這個女人是鎮國將軍府的嫡長女,她背靠崔門,與韓門相對立。 楚成帝交代完后便起身離開了關雎宮,從始至終他都沒有看過崔氏。在臨行前,他招呼崔將軍父子與韓右相到御書房,說有要事商議。 崔青峰不放心崔凝煙,但在被崔將軍拉了一把后還是起身隨著他離開,在走出關雎宮前他給賢妃崔夢蝶使了好幾個眼色,在看到賢妃微微頷首后,才略微放心了些。 男人都走了,后宮的主場都落在了周皇后的身上,她先瞥了眼伏跪在地的宮娥太監,淡淡道:“關雎宮人護主不利,全部送入冷庭。另外再找些手腳靈活的宮人來關雎宮伺候貴妃?!?/br> 韓貴妃捂著嘴笑:“皇后娘娘,給崔貴妃選宮人的事不著急,崔貴妃如今還要學規矩,宮人也要再教育,免得以后再鬧出妃嬪私出皇宮的丑事?!?/br> 周皇后目光在其他妃嬪身上掃了一圈:“你們的想法呢?” 大部分妃嬪身后都是有利益集團的,或是為了爭寵而厭惡崔氏,再者就是為了看熱鬧也不想崔氏過得輕松。 除了與崔氏關系比較親密的嬪妃,或是背后家族需要依靠鎮國將軍府的妃嬪,都贊同了韓貴妃的提議。 周皇后嘆了口氣:“那便照韓meimei說的做罷!崔氏,從明日起,你便來本宮的中宮,本宮會親自為你安排教養嬤嬤,希望你能早日學成規矩,不再給陛下給你身后的鎮國將軍府惹事?!?/br> 崔氏微微抬起頭看向周皇后,周皇后是個溫和的女人,她不喜歡打理后宮事宜,對妃嬪們也很友好。 前世她做了陸珩的太子妃,周皇后對她就像對真正的兒媳婦,賞她金銀珠寶,教她為妻之道。 這輩子她做了楚成帝的女人,哪怕她在后宮張揚跋扈,周皇后也從來沒有為難過她。 崔氏張了張嘴,卻不知道該說什么。 從今天開始,周皇后和她就是對立的。 說不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局面,至少也是你若安好我便不好的結局。 崔氏重重的朝周皇后磕了三個響頭,算是感謝她前世的包容與今生的善待,然后意味深長的說了句:“臣妾,謝過皇后娘娘?!?/br> 關雎宮沒有伺候的宮人,哪怕崔凝煙在古代生活了快兩輩子,她也沒能點亮在烏漆嘛黑的冬日摸準時間的技能。 學習規矩的第一日,崔氏便因為遲到被韓貴妃罰在冰天雪地里跪了半個多時辰,直到她全身都被凍得冰冷僵硬,韓貴妃才像施恩般放她進門。 學習規矩的第二日,崔氏拖著高燒的病體前往中宮,結果還沒見到周皇后,就被往日里她瞧不起的妃嬪嘲笑了一頓,還被她們找理由給懲罰了。 學習規矩的第三日,崔氏高燒不退,昏倒在關雎宮。 周皇后親自帶著太醫前來為她診治,還對她噓寒問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