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
書迷正在閱讀:食誘男神、非我良人,怎知情深、選夫記之侯門長媳、相見歡(短篇 1V1)、哥哥!別、別撩……、盜墓筆記真正大結局:十年之后、閻王找我談養喵、[競技]重生之冰上榮光、HP被拋棄的一代、仰望(1v1 BDSM)
跟譚老三交接完畢,到手八千塊錢,再算上自己往日里存下的定期,尤曉鶯手頭的錢都加在一起,七七八八也有兩三萬了。 但她還是犯了愁,自己有錢又怎么樣,不趕緊找個生意做,坐吃山空的不長久不了?,F在個體戶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都是,像譚老三這樣小攤小販的做得熱火朝天,自己再入場撿人家剩下的,已經失去了先機。 還沒等尤曉鶯想到接下來的出路,尤父就把一大家子人全召集齊,商量家里的大事…… ☆、第35章 蓋房 除了年節,尤家人難得到的這么齊全,一屋子塞得滿滿的。 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尤家的飯桌上添了兩口人,一個是尤曉鶯并不感冒的表妹尤曉芬,別一個是上個月才出生的小侄女尤珍。 二哥尤曉健為女兒取名的事,早半年前就圈了一字典的名,抓耳撓腮的糾結,最后還是白忙活了,兩家父母一碰頭,想著孩子父親姓尤,母親姓曾,干脆利落地拍桌子決定,取父母的姓氏作名字叫“尤珍”,也有如珠如寶的意頭在里面。 二嫂曾麗是當教師的,月子沒做完就被學校催著回去繼續上課了,這生產后孩子沒人帶不說,喂孩子的奶水也不多,只能用母乳混雜點蛋白粉和米糊之類的東西喂著。不到半個月,這生下來七斤半的大胖侄女,就又瘦又黃,把尤母這個作奶奶的急的嘴都氣泡了。 要說尤曉芬是個有眼力見會來事的呢,她在尤家待了大半年好吃好喝地住著,雖然尤父幫她遷來了戶口,但工作的事情一直沒著落。也不見她急,倒讓原本對她有點成見的尤父都贊了一句穩重,私下和尤母商量著再去找找老交道幫幫忙。 二哥家的小侄女因為全家都得上班沒人帶,她更是自告奮勇地去帶孩子。別說她長相老實、做起事手腳麻利,帶孩子也似模似樣的,連二嫂一貫講究的父母都挺喜歡她的。一個月下來,尤曉芬和二哥二嫂的關系可謂是一日千里,以后這小侄女長大了待她也比自己這個親姑姑親熱。 不過這都是后話,今天尤父之所以把幾個子女叫回來是,起因還就在二哥二嫂身上。 最近上面有紅頭文件下來,提住房改革的事,算是把公有住房出售放在明面上了。88年以前房子都是公家的,住在集體房里的干部工人每個月都得按時交租金。國家一下子開放了房屋和土地買賣,可謂是反響巨大,這有錢的想著批塊地蓋自建房,沒錢的也指望這能攢錢認購下單位的住房。 二嫂的父母也算小有積蓄,想從城區周邊的農民手里買塊地自己蓋房,二哥家的老岳父發話了,這蓋房子是他曾家的事,如果二哥要搬進去住就得出錢湊份子。不過兩人還有一個選擇,二嫂她學校最近也在認購集資房,他們到底是買集資房還是蓋,小兩口拿不定主意,還得回家請尤父拍板做決定。 這一分錢難倒英雄漢,說來說去還是錢在作怪。二哥尤曉健結婚幾年,小兩口也沒存下什么錢,最近添了小孩,更是花銷巨大。明面上是向父母來討主意,實際上就是上門向父母伸手的。 尤父把子女召集到一塊,就是為了表明態度,不管是買房還是蓋房都是好事,他也支持,不過家里孩子多,他們做父母也沒積蓄,四兄妹一碗水端平,每人三千塊,當是父母對子女的一番心意! 尤父尤母的為難,尤曉鶯心里有數,自己和三哥尤曉峰還沒有成家,特別是三哥,年紀不小了,他的婚事也該排上日程了,尤母這兩年忙著為他們攢嫁妝和聘金。前幾天她還聽見父母商量著想用他們兩人幾十年的工齡換家屬院現在住的房子……這要一下子拿出這么多錢,無疑是把老兩口的棺材本都掏光了。 尤曉鶯現在有點小錢了,不是不想幫襯著哥哥們過上好日子,讓父母少cao些心??纱蟾邕M郵局,二哥在醫院,三哥混體制,他們都是靠自己的本事吃飯,她這個但meimei的能出力的地方不多。她想幫哥哥們把房子的問題都解決了,可這忙這么幫,幫多少,還得看父母的意見。 “爸媽,這年來我也賺了點錢,要不咱家也學曾叔叔一樣蓋房子吧?!?/br> 尤曉鶯思來想去,一大家子各自分散住著,兄妹之間的感情只會越發生疏,父母晚年也寂寞,她不想隔三差五就看著他們給兒孫打電話。 她想把一家人都維系在一起,他們四兄妹也能彼此幫襯著、照顧著,但公家的房子普遍都不大,一般也就是兩室一廳或三室一廳,尤家的幾個子女也不在同一單位,要想讓一大家子人都住在一起,買集體房是不可能的,還得自己修房子。 一聽有人能出大頭,尤家兩個嫂嫂都是眼睛一亮,這小姑子開煙店聽說是賺了不少錢,沒想到都能幫家里修房子了。 嫂子什么反應,尤曉鶯并不在乎,關鍵還是看哥哥是什么態度,見大哥和二哥卻連連推卻,尤曉鶯心下微安。他們向父母開口是一回事,自己出錢又是另一件事,當哥哥的抹不開面用她的錢,也側面證明了他們還顧惜自己這個meimei,這冤大頭她才能當的心甘情愿! 尤曉鶯的意思是四兄妹把房子修在一處,大家分墻共院,蓋個兩樓一底的門面房,只要位置選對了,以后樓底可以當門面租出去,樓上自家住。這父母兄妹住在一起大家和和睦睦的,成了家的小兩口關上門可以過自己的小日子,父母老了他們四兄妹一起贍養…… 聽尤曉鶯勾畫的藍圖,父母是第一個點頭同意的,對尤父尤母來說,讓大兒子和二兒子婚后住在娘家是迫不得已,兒子寄人籬下,尤父在兩個親家面前就直不起腰板說話。 見父母都表態了,三個哥哥確是神態各異。大哥是高興的,他習慣了為家人付出,常說一家人在一起才有個家的樣子;二哥的脾氣硬,也受不得岳父的擠兌,能搬出來和父母住也是情愿的;三哥現在還是孤家寡人,住在家里對這些都無所謂。 現在的地價幾何,在機關工作的尤父一清二楚。他經手過幾樁土地買賣的審批,這從農民手里買一分地也就七百塊錢,尤曉鶯暗自換算了下,這一平米還不到十塊五毛錢,比起二三十年后動輒數千上萬的房價,何止是便宜,簡直是白送。尤曉鶯都有種沖動,她干脆什么也不干,直接拿著錢圈地,坐等土地升值吧! 尤父的興致頗高,拿出安縣縣志翻縣城的地圖,現在縣城里周圍大多是農民的莊稼地,心思活絡想修房子的人不多,買塊地蓋房子,跟在地里的挑白菜似的隨便選。 “就這吧,和你們曾叔叔挨著?!庇雀钢钢菛|挨著農機局的地界,想在那上批塊五分左右的地,他想和親家做個老鄰居。 記憶里,二嫂娘家的房子選址不是很好。馬路對面就是菜市場,平日里吵鬧不說,地底下還有條暗河,光是打地基就費了老鼻子勁了,一漲大水就會遭殃,九八年長江漲大水的時候,那房子被淹過,墻體全泡壞了,不得不推到重建。 尤曉鶯是萬萬不能讓尤父把房子修在那,她翻到縣志的某一頁,試圖提醒尤父:“爸,農機局地底下可有暗河呀!” “我怎么把這是給忘了,小西河改過兩次道,當初建農機局的時候,樁一打下去,坑里面全是水……”尤父一拍腦門,恍然大悟道。 曾家是后來才遷來安縣的,對這些老典故不清楚,二嫂開始為娘家把地選在農機局旁邊暗自焦急,恨不得立馬趕回家勸父母改變主意。 尤曉鶯靠著自己前世的記憶,旁敲側擊地誘導,終于讓尤父將地址選在城西的紡織廠后面,未來在那會建一條商業街。 現在城西除了幾個工廠,一眼望過去全是農田,尤父嫌那荒涼,但每每他看中一個地方,尤曉鶯都有一大堆理由打破,讓他不得不作罷。就當是滿足小女兒的小性子吧,尤父最后還是依了她,哥嫂心里雖然不情愿,但畢竟是尤曉鶯出大頭,更不好干涉尤父的決定。 土地很快就批了下來,尤家除了尤曉鶯和尤曉芬,其他人都有工作,尤曉芬說到底畢竟還是外人,蓋房子的事只能靠尤曉鶯一個人監工。 說尤曉鶯是監工,這修房子的工人還不知道上哪去找呢? 一直到八十年代末,建筑施工隊大多都是掛靠在地方企業名下,這時私人的自建房還沒興起,施工隊接的活也大多是公家集體的辦公樓、家屬樓,還有廠房一類的建筑。這專門修私人自建房的建筑隊一時間還真沒地找。 尤曉鶯左右打聽,好不容易拉到到一群散工能幫著蓋屋,工人卻不敢接活。她連張圖紙都沒有呀!兩三層的樓房到底要修成什么樣,幾個房間,幾個門面,要用多少工時,費多少方水泥砂石,這領頭工人一問,尤曉鶯全都抓瞎了。 她還不信自己見過那么多房子,還畫不出張居民房的圖紙,尤曉鶯拿著紙筆,抓耳撓腮了一晚上都沒畫出個結果。 術業有專攻,尤家還真沒人會這些,尤父學農出身,尤母是個會計,要是其他的事上還能出把力,這畫圖紙誰都不會呀! 一想到批下來的地在那荒著長草,尤曉鶯也急了,畫圖不會是吧,自己去學。她帶著個筆記本,在縣城的閱覽室里找了本磚頭厚的建筑大全,硬是泡了大半個月,把什么事結構圖、建筑圖、墻柱圖、平面圖……反正什么亂七八糟的制圖理論都學了一遍。 最后,尤曉鶯地畫了一張自己滿意得不得了的圖紙,喜滋滋地去找工頭,人家還是說不行,這次的理由是:這圖紙弄得太復雜了,他們這些在地里刨食出來的農民,沒那么多文化,看不懂那些七扭八拐的符號! 那一刻尤曉鶯的內心別提有多荒涼了,她畫出了圖紙,別人卻看不懂,就好像一個武林高手明明練成了絕世神功的,卻連雞都殺不死一樣! 好嘛,你們看不懂圖紙是吧!尤曉鶯擼起袖子決定自己上,駐守在工地上指揮,她就不信邪了,還蓋不出自己的夢里家園! ☆、第36章 工頭 萬丈高樓平地起,雖然只是兩三層的小樓房,但自己一大家子要住幾十年的房子,一定要足夠的堅固,尤曉鶯計劃里第一步就是把地基打牢。 可等尤曉鶯大張旗鼓地從計量局批來了鋼材、聯系好水泥沙土,拉到工地上,準備讓工人開始打地基的時候,又被人潑了冷水了。 “為什么不能打地基?”尤曉鶯就不明白了,怎么看人家把自建地打包出去找人幫著蓋,都是輕輕松松的等著收房子,自己費心費力地守在工地上監工,怎么事事都行不通呢! 工人里領頭的是個四十歲上下的中年男子,尤曉鶯稱呼他作吳哥,安縣本地人,年輕的時候在外面修過路橋,對建筑也算是經驗豐富的,自己拉著一幫工人,小打小鬧地在縣城周邊承包些農民的小工地。 吳哥倒不敢因為東家年輕又是個姑娘而起輕視之心,很是耐心地對尤曉鶯解釋:“也不是不能打地基,就是你這鋼筋水泥的打下去,太浪費了!” “我打給比方吧,這莊稼戶建屋,是不會費時費力地打什么地基框架的,只要把地翻平整,就可以壘磚砌瓦,把房子蓋起來。像你們城里這條件好些的呢,也就在地基上多撲一層條石,挖出下水道,撒些生石灰隔下潮。我們腳下這地以前就是農民耕田,地也平實,用不著打什么地基,直接砌磚就行。這鋼筋水泥都是緊俏東西,你這一車車地拉來,用在這兩三層的小房子上搗騰,也不劃算……” 尤曉鶯將信將疑,怎么修房子還不用打地基,蓋起來的房子能穩當嗎?她記得尤父提過農機局的辦公樓是打過樁的,她就徑直把疑惑問了出來。 吳哥倒不介意:“這農機局多高哇,我記得有六層樓吧,那地基打下去最多也就用掉四噸鋼的樣子,這還是有財政撥款的大手筆,自家住的屋子修成這樣不劃算!” 這年頭自己修樓比買集資房劃算,地方把土地賣給個人,這一分地批下來,只要有錢在建設局交足夠配套費,你想蓋幾層多大面積,就都沒人會干涉。但畢竟有錢修房子的還是少數人,趁著這八十年代末房改春風,安縣最先蓋起來私人的樓房,最多也就兩樓一底的規模,因為用工用料不足,質量很一般,這遇見幾次大雨,地面反潮、天花板漏水都是普遍現象,到了零幾年的推到重建的不在少數。 尤曉鶯可不想自家的房子建好沒多久,就出現這些糟心事。她事先和吳哥聲明,這工要用最好的,材料也一樣,絕不能偷工減料??刹荒苄蕹珊笫赖摹八鷺恰?、“搖搖樓”那種豆腐渣工程,這洪水地震一來,就全完了! 見尤曉鶯堅持己見,吳哥也不好多勸,這主家都發話了,用最好的料、最好的工,也不是花他們的錢,他們這種賣力氣賺錢的,老板手腳大方,也是喜聞樂見的。何況這小姑娘還見天在工地上盯著,也不敢懈怠。 一番辛苦,到了十一月地基才終于打好了,尤曉鶯估摸著照現在這個進度,遇到過年還得讓工人停工休息,房子得修到明年四五月去。 這可不行,現在正是機會稍縱即逝的黃金時期,自己蹲守在工地里和群工人混上大半年,等房子交接好,自己都和市場脫節了,什么黃花菜都涼了! 尤曉鶯嘗試著和吳哥商量下能不能加快工期,爭取在年前就把房子完工。話一出口,吳哥頭就搖的跟撥浪鼓似的,連連叫苦。 “這可不行,小尤啊,你天天的待在工地上,這里是什么情況你也清楚。我們這個施工隊,大工小工加在一起,統共也就二十來個人,修房子都是力氣活,你要工人加班加點地干活,時間長了,他們身體也遭不住??!” 吳哥說的也是事實,干建筑是辛苦。但尤曉鶯旁觀著時間久了,也看出來了他這施工隊的人員配置并不合理,這挖沙運土的打雜小工太多了,真正有手藝的大工就那兩個,砌磚放線的全靠他們倆,這工期怎么會不被拖慢? “吳哥,你看能不能多找幾個瓦工、木工的,這多出的工錢我出!” 這不是尤曉鶯在充大款,實在是現在的工價太便宜。一個大工才兩塊一天,小工更便宜只有六七毛,開工一個多月了,賬面上也才支出去萬把塊,這還包括土地審批所花的幾千塊錢,尤曉鶯初步估計這修下來,花三四萬塊就頂天了,自己出兩萬,父母和三個哥哥分攤剩下的。 “手藝好的人是有,我也認識幾個,但我這小廟他們可看不上。我試著去說和說和,他們來不來還真不好說?!眳歉绱饝フ艺胰?,但看他的神色其中的成算并不大。 “我這工錢能適當漲點,不會虧待師傅們的,這些小事都好商量。關鍵是你找來的人手藝得好,不能耽誤了工期?!庇窒腭R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尤曉鶯頓了頓,補充道,“我放句話在這里,只要能在年底完工,驗收的時候,我給你們每個人都發個大紅包!” “好勒!”吳哥保證這是肯定能成。 沒過幾天,還真帶來來了幾個泥瓦工,蓋房的速度快了許多。 和尤曉鶯在工地上閑聊時,吳哥就感嘆道:“確實這隊伍大了,工程就是干得快,這房子眼看就要封頂了。要是往年,修這樣棟樓,還不得一年半載的?!?/br> “這趟幫你這東家蓋屋,我也漲了些見識,以我們工程隊現在的規模拉來出去,就是蓋棟大樓、家屬院什么也是妥妥的。不過就是一般的大工程怕是找不上我們這種臨時搭起來的草臺班子!” “吳哥,這話怎么說起,現在你手下的這些師傅手藝我是看得見,房子蓋出來的質量,比那些掛靠在建委名下的建筑隊只好不差?!?/br> 吳哥望著院里的三四十個工人,語氣唏噓:“要不是你開的工錢高,這幾個師傅我也留不住。你這工地結束了,我還不知道眼前這些人,還能剩下多少!” 正所謂“路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工地里工人來來往往也是常事。 “吳哥你怎么不把建筑隊的規模再擴大點,接大工程也容易?!?/br> “誰不想把攤子做大呀,沒本錢哪能玩得轉大工程呢!這承包個工程不是像你現在這樣,材料什么都是東家買好的,我只負責保證工人的生活就行?!?/br> “建房單位前期只撥一兩成的資金,從建筑材料、機械設備到工人的工錢,這些大頭都得包工頭自己先墊著,這可不是幾千幾萬就能解決的。再者,蓋樓房的工期長,等住戶驗收后結完尾款,差不多都是一兩年后的事情了。這沒點家底的人,誰敢包工程吶!” 尤曉鶯心念一動,要說后世什么最賺錢,房地產算得上是朝陽產業,自從房改實施那天起,神州大地哪里不是干的熱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里,房價數十倍百倍的攀升到一個天文數字。 家里的房子蓋好了,裝修粉刷后,還得置辦家具,讓新屋敞一陣子,散散濕氣…… 接下來的日子,尤曉鶯都沒什么事做,前幾天,她收到陶姜從滬市匯來的二十萬,這錢不能閑在銀行積灰,她思忖著得把它用在該用的地方,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去創辦出一份家業。 這幾個月來,自己在工地上蹲著,跟這些建筑工接觸得最多,對著工地里施工上的門門道道也比一般人熟悉。 尤曉鶯手上有現錢,想找長久的事業;吳哥他帶著個建筑隊,也有心做大工程。她出資當老板,吳哥出力管工地,兩人一拍即合,決定把建筑隊的隊伍拉起來,抓住縣城里火熱的建房熱潮,大包工程。 尤家的房子竣工后,算在安縣城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倒不是修棟房子有多稀奇,縣城里這半年冒出了不少樓房,主要是尤家的三層小樓房和其他家中規中矩的房子一對比,顯得高大洋氣,外人嘴里把尤家的房子夸得和電視里見過的洋樓別墅一樣。 其實房子還是同樣的房子,依著尤曉鶯半灌響水的水平,也畫不出太出挑的建筑圖。唯一值得夸耀的就是她舍得花錢。 尤家的房子外墻上全貼滿雪白的瓷磚,配著紅色的屋檐,在陽光下格外好看。尤曉鶯還讓工人修了堵墻圍出院子,當做是小花園,在里面移植了不少花草。當然比那些一眼看上去就四四方方,滿眼都是灰撲撲的水泥墻,只講究實用性的樓房,大方洋氣不少。 尤曉鶯按她心中構想打造出的完美家園,意外地成了展示她和吳哥倆人合作成果的樣板房,給工程隊起到了最好的宣傳效果。 這兩天,不少正在修房子或是家里準備蓋房的人都來參觀尤家的房子,上門取經,關系熟的更是直接開口,想借尤家建房的圖紙回去研究研究。 既然打算當個包工頭,這都是機會呀! 尤曉鶯話里話外就開始和人推薦自家的建筑隊,直說自己也沒費什么心,房子蓋得好,只要是工程隊師傅的手藝好…… 還真有人找上吳哥,想讓他幫著蓋房子。期待中的大工程沒有找上門,這些小蝦米也不能放過,同時接下了三四個自建房的工地,原先三四十來人的建筑隊,規模一下子擴大到了兩百多人。 一時間,尤曉鶯成了在安縣城里叫得上號的的大包工頭…… ☆、第37章 聚省城 方遠萬萬沒想到會在省城碰見陶姜和馮露。 這天方遠本來是跟著系里的教授外出做個市場調研項目,最近各地興起的建筑熱潮也是他們這些學建筑人的一個重點研究課題。在建材市場的驚鴻一瞥,意外地發現了一個人背影和陶姜十分相似的,邊上還跟著個姑娘,也挺像高中老同學、尤曉鶯的好姐妹馮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