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一個棒槌
李林甫已經知道張九齡阻擾他入相一事。別問他是怎么知道的,此人不在朝臣中拉幫結派,卻專門結交嬪妃和內侍,張九齡那日和玄宗爭論的事情,他很快就能知道。 他看張九齡的這一眼,意味深長,卻沒有絲毫的恨意。他的恨意,此時都藏在了心里。 李林甫自打知道張九齡阻擾自己入相后,就把張九齡當成了第一對手。不過,李林甫自己也知道,就是張九齡沒有阻擾他入相,他的對手也是此人。 因為,李林甫入相后,新的目標就是宰相首輔的位置。也就是說,不管此時是誰坐在那個位置上,都是自己的對手。 誰也不能阻擋我的進級之路,張九齡也好,王九齡也好,誰也不行。自家的目標是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只有如此,才能讓那些說我不學無術,說我連郎官也做不了的源乾曜之流匍匐于我腳下。 源乾曜,李林甫少年好友的父親,當年的宰相。李林甫曾托這位好友找他父親,想走走門路當個郎官。沒想到這位源乾曜說,“這做郎官的必須品行端正,才能和聲望俱備才可,哥奴豈是做郎官的料?” 這句話深深地刺激了李林甫,自此以后,他就發誓要做大官,做最大的官。 今日自己已是宰相,只可惜這位腦殼被驢踢了,順帶瞎了眼的源乾曜已經死了,不然,自己倒是可以去拜訪拜訪他。 想到這里,李林甫在心里哼了一聲。 想著源乾曜的兒子,他那位少年好友此時就在東都,做的官職就是自己當年想做卻做不成的司門郎中。 李林甫便想著自己倒是可以提撥提撥他,然后讓他給他老子上墳的時候,把自己已是宰相的事情,鄭重地告訴他老子一聲。 今日玄宗和宰相們議事,所議之事是安西都護府那邊奏報的吐蕃屢屢犯邊,威脅商路一事。 這份奏報玄宗和三位宰相都看過,因為是軍國大事,就要玄宗和宰相們一起商議。 “安西都護來曜在上一封奏報上就說,吐蕃軍利用九曲之地,四處出擊,忽南忽北,忽東忽西,令人防不勝防。所sao擾之地,竟然遍布安西,隴右,北庭各管轄之地。三地各自為戰,被這吐蕃軍拖累的厲害。 這一封奏報上又說,此時吐蕃軍更甚,竟數次阻斷商路。三位愛卿,可有什么好的辦法,教訓教訓這些蠻子?!?/br> 玄宗說完后,張九齡看了裴耀卿一眼,然后奏道:“回稟陛下,臣等接到這奏報后,便商量過了。吐蕃屢屢sao擾商路,是想阻斷我大唐和西域之間的聯系。如此,吐蕃就可做大,依高原之險,稱霸西域?!?/br> 玄宗點點頭,說道:“那依愛卿的意思呢?” 張九齡又說道:“陛下,臣等把安西、隴右、北庭這兩年的奏報皆都看了一遍,發現這吐蕃軍犯邊有規律可循,就是每年秋天時節,是他們最為好戰之時?!?/br> 玄宗道:“此時羊肥馬壯,正是征殺的好時候?!?/br> “陛下說的正是。所以臣等認為,若想教訓教訓這吐蕃人,只有在春夏之交時,我大唐軍便出擊,專以奪取對方馬匹牛羊,擊殺對方士卒為主,不以奪取對方土地為利?!?/br> 玄宗聽了這話后沒有吭聲,心說開疆擴土,不攻占對方土地,算什么得勝? 這時,裴耀卿也說道:“陛下,張相所言甚是。臣曾隨信安王在隴右作戰,深知西域一地,地廣人稀,就是我大唐軍占了那些地方,守無可守之城,食無可食之食,反而成了拖累?!?/br> 玄宗聽完這話后,又看向李林甫。 李林甫趕緊說道:“陛下,臣初入相,這奏報……臣認為張相和裴相說的都對。春夏之際,大軍出擊,搶馬奪羊,斬殺吐蕃青壯,讓他們無戰馬出擊,無牛羊果腹,也無青壯cao刀。如此,這吐蕃想再次犯邊,也要看看自家有無實力?!?/br> 李林甫這話說完后,看到玄宗和另外兩位宰相都看向他。玄宗眼神里透出的是贊許的意思,而兩位宰相看他的眼神里,則是有些驚訝。 這位還是那個平日里見了誰都是一副笑臉的李林甫嗎?那個春夏之交出擊,搶奪牛羊,斬殺吐蕃士卒的計策,不過是權宜之計。 只要去過那里的人都知道,這吐蕃人來去一陣風,牛羊等物多藏在隱密之處,要想擊破他們,已是很難。而這策略到了李林甫嘴里,卻成了既容易,又狠毒的計策。 可圣人聽了這些瞎話之后,卻是好像蠻高興的樣子。豈不知此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比登天還難。 大唐與吐蕃之間,連年征戰,勝了和親,輸了再打,打勝了再和親?,F在,吐蕃自認自己是大唐的外甥,有事沒事就跑到舅舅家劃拉東西,這做舅舅的想收拾他,他還跑的賊快,你說氣人不氣人。 玄宗此時心情很好,李林甫說的這些話,都說到他心里了。雖說這計策是張九齡等大臣想出來的沒辦法的辦法,可讓李林甫這么一說,確實解氣??! 不用多說,此次議事,君心大悅。 三位宰相出來后,張九齡和裴耀卿并排走在前面,李林甫跟在后面。走到一處僻靜處后,李林甫緊走幾步,走到張九齡身邊說道:“兩位相公,今日之事,某家領教了?!?/br> 李林甫這意思是說,張九齡和裴耀卿在玄宗面前說的那些話,讓他受教了。這是李林甫主動示好的表現。 張九齡只停了一下,然后說道:“我等這計策,到底不如李相說的那趕盡殺絕的絕戶計?!?/br> 這話明顯就是嘲諷李林甫的,這大唐官員誰也知道,吐蕃依靠地利,屢屢與大唐做對,就是因為大唐沒辦法把他們征服。 在張九齡和裴耀卿心里,這李林甫對軍事一事就是個棒槌。對,就是書院小先生李泌說的那棒槌。 “李相,我和裴相都聽人說過這樣的話,就是搟面杖吹火,一竅不通,棒槌也!” 說完,兩人哈哈大笑著走了。李林甫看著他二人的背影,心說這搟面杖如何吹火,可不就是一竅不通嘛! 至于這棒槌,李林甫想起長安城中,還有這洛陽城里,時不時地響起的搗衣聲。 “搟面杖不能吹火,做這棒槌總可以吧?” 李林甫喃喃自語著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