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節
單凌見太子這才起身的模樣,就道:“更深夜重,殿下該多穿一些?!?/br> 太子的身體不好,以前是裝病藥吃多了底子不好,如今是傷了心肺不好,天氣一冷就擔心著涼。 太子搖了搖頭,與單凌站在一起,看著天上的繁星點點,在夜里顯得格外的耀眼。 單凌知道,太子這是想人了,看他看星宿的方向就知道。 太子看了半晌星星,也找不到別的話來與單凌說,也總不能把憋在心里那些情義說出來,也只轉身回了寢殿。 單凌親自給太子關了門,跟茍順比了個手勢,又在外面重新走動起來。 次日,朝廷上再議此事,皇帝便開了口。 找九關百姓借糧之事,此事皇帝是知曉的,當地百姓也是同意了的,家國天下,沒有天下與國,又哪有家,九關百姓知情懂禮,就是皇帝也感謝九關百姓的大義,所以送了九關一句忠義之鄉,九關百姓忠義之士。 這話一出,憋得方騅長子喉頭差點冒血沫子出來,也終于明白,蕭安為何放心把這么大一個送俘上京的好事兒給他了。 皇帝也沒說九關那多余的糧食哪來的,昨日開口的臣子們也沒再發話,這才讓方騅的長子好受了一點,免得算計蕭安不成,自己一家子還被帶累了就不好了。 因蕭安生擒了圖海王,又有其他部落的王與王子,其實朝廷也極為忙碌的,就是這些階下囚要如何處置,朝廷里也得拿出個說法出來。 如此,蕭安被誣告之事,連誣告之人都好似被朝廷忘記了一般,徹底沒人管了。 方家在朝中自然是有些人脈在的,可朝廷里沒人起頭,要讓他們去當出頭的,那也不成,容易把人暴露了,對方家并不算是好事。 就是知道自己幼弟在京城還被蕭安揍了一回,方騅的長子也都忍了算了,想著蕭安勇猛如此,卻是斷了一臂,日后必然是再上不得戰場的,這個人再英勇,那也是廢了,他不需跟一個廢人置氣,這心中才好受了一些。 如今朝廷里忙著戰俘之事,而他卻不得不想自己如何從京中脫身了。 他是正大光明的進的京城,自然不可能悄聲無息的走,這便是在給朝廷他們父子的把柄。 皇帝倒還真在想方家長子的出路,“霍東岳與烏統領這二人,終究還是霍東岳合適一些?!?/br> 與其說是霍東岳合適一些,倒不如說是烏家在京城里并無根基,沒有跟其他家族枝丫相纏,讓皇帝覺得用得更為放心一點。 太子對此倒并無別的建議,霍東岳和烏統領,兩人身份都差不多一樣合適,皇帝選誰都一樣。 然后就是方騅長子之事,皇帝問道:“太子可有想法?!?/br> 太子的想法十分簡單,“只要能留在京中,位置實職,虛職倒無妨?!?/br> 方騅的長子才三十多,假設此回蕭安得勝,有三十年與蠻子可不用交戰,方騅已然不是禍患,然而那時方騅的兒子也到壯年在軍中可能成了氣候,因此方騅長子不能再回九關,只能在京城里了。 只是方家明面上是有功之臣,就是把人留在京城,也得要有個能說服人的位置才行。 如太子所言,實職虛職都可,可實職皇帝舍不得,虛職也還沒能好使的,也讓皇帝有些頭疼。 最后還是太子道:“父皇,懷柔為上,封侯吧。蕭安當初就能封永定侯,如今方家忠良幾代,趁此機會封侯也是應該?!?/br> 蕭安封侯,那是因得先皇愧疚,對于方家,皇帝想弄死他們很久了,哪是沒想過太子所言的懷柔,而是根本就沒想多給方家顏面過。 在九關里悶不啃聲的造他的反,要不是蕭安前往送了信兒回來,他還不知何時才知曉九關已經嚴重到此地步了,借朝廷的便宜謀自己的名聲,人人知方家而不知陛下。 這話就夠皇帝砍方家一家子的腦袋,還給方家封侯,給蕭安封公都不想便宜方家! 太子見皇帝面色難看,很明顯是不愿意,倒也十分理解,就是他他也不愿,但要把人留住,讓人看到皇帝的仁慈與公正不留人半分說嘴,有些憋屈還得給忍了。 當然,現在他還是太子,該忍的是他的父皇,他倒沒覺得憋屈到哪去,等到他哪日僥幸有那一日,說不定方家早就敗落得不需他再出手。 “外將家眷留京,本也是朝廷的規矩,就是常將軍長子也在京中,方家當年不過是跟魏侯占了便宜。何況父皇與方家封侯,更是看重之意,方騅長子為報皇恩,也該在父皇視下報效朝廷?!碧佑值?。 皇帝吐了口氣,“總得有實職的?!?/br> 太子就道:“入兵部??偛荒鼙〈Τ??!?/br> 作者有話要說: 嗯,太子是不會舍得女主背鍋噠~~~這鍋只好丟給戶部了,戶部尚書心里苦,嚶嚶嚶~~~ 天子:突然舍不得蕭安當兒媳婦了。 太子:我也是日了狗了!寶寶心里苦,嚶嚶嚶~~~~ 謝謝密碼天天忘記的笨蛋醬、yxqjessica醬的地雷各*1,愛你,么么噠,(づ ̄3 ̄)づ╭?~ 下午補剩下的三千字~~~ 第175章 1.28 兵部的位置也緊俏的,要螣出一個來并不容易。 然而把人留在京城了,新帝也不想被人說是刻薄,加上只有把人放在眼皮子底下,才真正讓人放心。 因此兵部一位主事就被調往了京外,雖是官升了一階,但多少還是有些遺恨。 就是方騅的長子本也知曉皇帝定然要把他留在京城,然而被那封侯的旨意,也弄得有些反應不及。 方騅的長子自然是要推辭的,可這封的是他親爹,就是推辭,那也得他親爹說不要才行。 皇帝的旨意先是過了方家,然后繼續朝著九關去了,隨后才有方家長子入兵部為主事之一的任命書。 爵位之事,輪不到他說三道四,但任職兵部主事之事,他卻是有資格左右,便親自求見了皇帝,說是想再回邊關,替皇帝鎮守九關。 皇帝要再讓他去九關那才是見鬼了,等方家給自己守著邊關,哪日守著守著就得變成方家人的地盤,誰這么傻把好不容易進了京城里的人放走? 皇帝不肯,方騅長子其實也不敢硬辭,換個有脾氣的文臣,一句老子不干了,還能謀個好名聲,可換了方騅長子,卻是不敢說老子不干了,一句不干了就是一輩子再也拿不到這世間的權柄。 文臣能靠名聲到處騙吃騙喝,武官不干了,等著哪一日江河破碎再謀前程? 如今大慶天下武將不少,也并不差方家一個兩個,否則先帝與當今也不會一直想要換下在九關的方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