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節
等陸虎與魏侯長孫一道出了勤政殿,太孫便將人攔住,往旁邊靠了靠,避開了旁的耳目,才低聲道:“我與傅家大姑娘之間本是謠傳,不過是永定侯托付我照顧其好友并代送些許東西才有一二往來。如今傅家大姑娘良人歸來,我也等著兩位的一杯喜酒?!?/br> 傅家大姑娘如今嫁他是嫁不得了,然而太孫也還是希望這對苦鴛鴦能成,自然也不希望面前的男子誤會傅家大姑娘,便干脆把一切都否定了。 陸虎也并非扭捏的人,與太孫抱拳,道:“殿下與永定侯情義,某與表妹永記于心!” 隨后不過七日,魏侯冤屈徹底大白于天下,皇帝賜回魏侯爵位,再延綿三代,以示恩寵,召魏侯后人回京,也賜回了從開國起便有的丹書鐵劵與府邸。 這本也是意料中事,魏侯的徹底翻案,在朝中人眼中,也不過是時日問題。 魏侯長孫得承魏家爵位,再過兩日,帝王又下旨意,著魏侯靈柩入京,附太廟。 此事朝中無人反對,魏侯忠義,當朝無人可比,都紛紛高叫吾皇圣明。 太孫親歷魏侯翻案之事,在與蕭安寫信之時下筆如神,足足寫了三十余頁紙才覺得心中緩緩平復。 而太孫的信送出京城之時,皇帝又下令,著魏侯長子與陸虎入皇城禁軍。一人入帶刀侍衛副領,一人入東宮為太子親衛副統。 為帶刀侍衛副領的是魏侯長孫,東宮太子親衛副統乃是陸虎。 魏侯與當今的關系,當今讓他長孫貼身護衛并不為過,此為信任。陸虎能得東宮太子親衛副統,太子也遲早會登位,日后也前程可期。 這兩人的安置,足以看出皇帝對替魏侯翻案之人的重視。 再過兩日,傅家大姑娘的親事便被定下來了。 陸虎沒死,便是其母坑了傅學士一回,但這門親事先有定親信物并未交還,再有紀氏難得十分強勢了一回,在娘家里就將雙方庚帖交換。 傅家大姑娘的嫁妝紀氏一直都在準備著,到如今早就準備齊全,就此婚期選在了一月后。 時間是短了些,然而兩家都不曾有話說,旁人也管不著,傅家是倒霉了,可陸家的陸虎卻是跟著了太子,也少人會故意拂陸家顏面。 太孫得知此事,就從自己的私庫里挑了兩樣東西給這對活得不容易的難夫難妻。給傅家大姑娘送的是以蕭安的名義,畢竟蕭安遠在三關,要趕禮也來不及了。給陸虎的才是自己的名義,雖然他跟傅家大姑娘還要熟一些,然而男女有別,陸虎又是在東宮做事,也唯有這般才最合適。 把東西送出去了,太孫才又給蕭安寫信告知此事。 單凌看著太孫寫的厚厚一疊信,不得不提醒道:“殿下,從京城到三關,每月方得一回?!?/br> 之前那封信已經送出去了,再送就得等下個月啦。 當然,這話也是單凌騙人的,要京中出了急事,就是前后才一日只怕送信人也要快馬加鞭趕往三關報信的。 蕭安收到這封信之時,關于魏侯徹底翻案之事她早已知曉。 就是她外祖父家的府邸,還是她阿姐景王妃派人與工部銜接休憩打理的,自然也知曉太孫代自己送禮之事,這當初本也是交給茹姑的,茹姑進宮,自然是交給了她阿姐景王妃下面的人,太孫代禮,景王妃不寫信告知蕭安才會奇怪。 總的來說,這兩月里京城里的事情于她而言都是好事,包括太孫又得重新選妻了。 這種莫名的酸爽,蕭安都不知道該怎么形容,反正就是太孫沒成親到,她就高興,高興過后又覺得自己好似有點壞心。 回太孫的信自然是老生常談,要娶個喜歡的,也喜歡太孫自己的,免得背后被捅刀子。也要娶個聰明的,但凡笨一點只怕就得被人吃得骨頭都不剩。 太孫給蕭安寫得多,然而蕭安回太孫的卻是極少。 主要是最近三關里除了魏侯的事,也沒別的事可寫,蕭安自己心里有些別樣的心思,又覺得寫不出來,倒不如一直埋在心底的好。 總之,在回信之后,蕭安心中也有一股難言的遺憾。 蕭安忙著跟太孫回信,魏氏卻忙著應付她那兩個嫂子。 魏家大舅母還好,自然是高高興興的準備著一切就往京城里去,在得知京中魏家府邸還是景王妃幫忙cao持的,也寫信來感激了一二,不過因要忙著準備回京事宜,因此便沒有親自來三關,禮倒是備了不少,雖不是多貴重,然而也算是心意。 如今蕭安在三關繼承的是南陽侯的軍權,沒去搶三關的魏侯的,也沒搶三關魏家大舅母她meimei家的,自己兒子又親自給祖父翻案,在皇帝面前得了重用,家里恢復了爵位,還得繼續延爵三代,子子孫孫都不愁了,對蕭安也沒什么敵意了,自然也要交好起來。 魏氏應付這個嫂子,也就輕而易舉,她就是再腦子糊涂,自己侄子不蠢就好了,兩母子都住在京城,魏家大舅母就是要犯蠢,那也沒機會。 不好應付的是魏家的二舅母,據聞太監去六關下旨的時候,當場倒是沒拒旨意,卻是在事后寫了辭表給那公公帶回京城。 說辭倒還是往常那一套,可這么一對比,就好似顯得魏家大舅母貪慕權勢了一樣,可那本也是她們兩房該得的。 魏家大舅母因喪夫,一直擔心二房的爭爵位,所以倆妯娌的關系也只是個面上合,便在給魏氏的信里抱怨了此事,其實就是想要魏氏把魏家二舅母說服氣一點。 魏家二舅母心里的怨氣,魏氏是明白的。 不比她大哥是戰死的沙場,她二哥卻是跟父親一道為自證清白被逼迫而死,如此死因,誰又無怨恨。 可再怨恨,也不該拿孩子的前程來做賭注。 魏氏其實也不太喜歡她那個大嫂,但此事還得說和。 魏家二房不能承爵,本就為處在劣勢,就是京城里的侯府,魏侯已去,無人可做主分家,加之大房的長子得勢,能分給二房的只怕更少。 她二嫂想要孩子讀書入仕,可邊關里又如何比得過京城里的名師教導與讀書氛圍,多少進士不是出自富饒的江南與京城。就是憑這一點,她那二嫂也不該不回京城。 何況現在誰還能對魏家事指指點點? 魏氏與魏家二舅母的信還沒到,京城里的圣旨又去了六關。 皇帝又賜了魏家二房一個輕爵,如此二房就再拒絕不得。這雖是一代,卻也表明了皇帝的態度,二房說要繼續住在三關,不管京中是非,那也不可能了。 畢竟二房還想著要讀書入仕,并不是無意權勢財富。 魏氏得知此事,也嘆了一口氣。 蕭安也知道自己二舅母的偏執,就道:“只是個輕爵,又不是不能科舉了,京城里大儒那般多,不回去是傻子嗎?讀一輩子都考不上進士,跟讀十幾年就能考上進士相比,哪個劃算?” 雖然蕭安對文官沒好感,但自己表哥表弟要去科舉入仕她還是支持的,總比在戰場上賣命,生死莫測的要好,她外祖家也沒幾個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