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
瞧那姓林的,一出生父母都死了,本就是克親的東西,她老老實實呆在邊疆的時候京城里太平安穩得很。 只一到了京中作妖,先是想轉正害得南陽侯府在大婚前一日主院都被燒了,再然后執意要轉正,就克死了景王,虧得她之前覺得這姓林的還不錯。 “我兒死的冤吶!陛下!”淑妃哭得連體統都不顧了,自己兒子死了,只跟著死個齊姨娘哪里夠,就林氏那個克親的也該去死一死。 第014章 為子嗣景王過繼 皇帝就是心里也這般想,比起自己兒子死于女色更愿意去相信是被克了,可如今人家轉正也轉了,他總不能拿鬼神之說來說事兒,說是不許林氏轉正,或者聽淑妃的將林氏賜死,到時候史書上會如何寫自己,自己這張老臉到底還是要的。 何況林氏目前的功績在那擺著的,誰也抹不去。 可皇帝到底心里不痛快,總是要遷怒一二的,也得給哭得個沒完沒了得淑妃一個交代,好把人給哄住,干脆就與淑妃保證壓著林氏的侯夫人誥命不給,就是轉正了也一輩子別讓人進宮,眼不見耳不聽心不煩。 可即便是這樣,自己的兒子也回不來了。 本就僅四個兒子,如今還死了一個,還是頗得自己喜歡的,皇帝哪還不傷心難過、嘆氣不已一段時日。 而林氏聽到這流言差點瘋了,要宮里的人都信了這克親之說,她到底還活不活了?這隔著大老遠的,就是要克也該去克死魏氏那兩個丫頭才是,天子血脈就那般好克的?就是外面的神棍也不敢這般亂說! 只恨不得去撕了別人的嘴,卻還得先去查是誰放出的這謠言來。 可查來查去,皇宮里的事情哪又那般容易,竟是半分也查不到,林氏只能猜測到定然是魏氏那一邊作的耗。 對此也只能忍了,誰讓如今南陽侯與她的話越來越少,待她也冷淡著,只顧著忙自己的事情。 要跟魏氏斗法,這一時半刻的她竟還沒法。 且這事兒不說別人信不信,就是南陽侯心里都有些開始懷疑,林氏是不是真的命格不好。 皇帝看起來對太子十分滿意,南陽侯自然沒傻到因為女兒嫁了三皇子就去跟太子作對,可他也沒想過讓自己女兒守寡,特別是那個女兒還是自己的第一個孩子,這最初的感情是后面第一個兒子都無法比得上的。 即便這感情因為離得遠了而讓他漸漸忘卻,然而要真回想起來之時,卻又如昨日一般鮮艷,蓋因那樣的感情太少,總是值得懷念的。 想起當初自己想要娶魏氏之時,父母執意要將雙方的命格拿去道觀里相合,而林氏的卻從來不信更甚是厭惡這些,南陽侯心中又開始有了想法。 如今他們雖已成真正的夫妻無法再更改,然而他也是想看一看,想知道自從此回回京遭遇的這些挫折,跟命數有沒有相干。 只片刻之后,南陽侯下定了決心,起身研墨,快速寫下兩張生辰紙,派身邊信得過的人送去了朝陽觀尋觀主批命。 不管外面的人如何傳林氏克親,宮里的貴人們如何也這般覺得,三皇子的后事在內務府的cao辦之下,一直繼續著。 外人皆言景王對景王妃一片深情,景王妃蕭靜也必然要每日哭暈過去一回,好回報景王生前那一腔愛意。 就連宮中的淑妃,一開始因埋怨蕭靜娘家繼母的克親,到后來都看不下去了,只哭自己兒子死得早,而自己這么情深意重的媳婦兒就守了寡。 再去皇帝面前哭一哭,求著要個公道,弄得年老的皇帝心中越加傷感,賜下不少東西去景王府中。 可淑妃覺得這不夠,如今她當皇后太后,她兒子當太子皇帝的機會沒了,她也就認命,只一點不滿的是,自己兒子死了連個繼承香火的都沒有。 錦繡郡主雖然是景王的孩子,可到底是個女兒,日后要嫁出去的,等到那一嫁,景王妃一死,景王這輩子存在的痕跡就徹底沒了。 淑妃如何甘愿,只哭著道:“求陛下給我兒續個香火,好入土之時有個摔盆子的罷!” 死的是皇帝的親兒子,不是皇帝的兄弟,要無嗣繼承多么可憐,皇帝是舍得那個王爵的。 因此在三皇子死后不過幾日,宮里又傳出了消息,要在宗室之中尋一年幼的孩子過繼與景王。 這般的好事兒,對于生的兒子過多,自己還擔心前程顧不完的宗室而言,簡直就是天上往下掉餡餅兒。 因此不管是在景王府還是淑妃的宮里,前去拜祭拜見的人就開始多了起來,紛紛帶著自己覺得不錯的小兒子小孫子,只恨不得景王妃與淑妃立馬就看中自己帶來的孩子,好讓自己孩子有個好的出路混個王爵出來,自己一顆心就放下了。 這事鬧得沸沸揚揚,竟是比景王的死還要熱鬧,畢竟死者已矣,活著的還想著那個郡王位。 就林氏得知這消息,發現皇帝是真愛三皇子這個兒子,愿意給景王過繼個兒子,讓景王妃日后也有個依靠,也慶幸自己好歹送了個meimei進宮,到底還不到認輸的時候。 想自己meimei極有可能誕下一個皇子,然而景王妃過繼一個到底不是親生的,又與皇帝沒有直接血緣關系,日后皇帝的心總會偏向自己的親兒子而不是沒有血緣的孫子,林氏才徹底安下心來,再來想南陽侯在想的問題。 之前她早與景王有些牽連,一來想的是防著景王妃給景王畫個餅,二來也想借著景王得些消息,好在京中能得做些安排。 只不過以前景王還重視著魏家,雖沒有拒絕她的示好卻也與她少有消息往來,之后魏家出了事,景王與她來往多了,卻偏偏在這關頭死了,竟是讓她花了那么多的銀子跟精力最后一場空來。 如今南陽侯回不了邊關,她又焉能有不急的。 南陽侯日后的前程除了他自家沒人會關心,景王的嗣子問題鬧了差不多半月卻是決定了下來。 景王妃與淑妃挑來挑去終于看中了一個,乃是宗室里與景王同輩,排行高祖第七支,如今爵位只剩下一個伯爵的他家小兒子。 皇室中過繼子嗣這種事情,其實與一般人家里差不多,無非是從血緣近的選著走。 皇帝生有四子,除了四皇子不過十歲,其余都已成婚,不過二皇子獨得一子,要論血緣親近,就只得往子嗣多一些的太子的孩子里面選。 不說太子有子的孺人不愿意自己兒子被過繼出去,畢竟等到太子登基后,自己的兒子再差也是一個親王比如今去當嗣子的爵位郡王要高一等,就是淑妃也不愿意過繼皇后的孫子。 如此再往外選,與皇帝這一支是近是遠便不打緊,就可選自己心中最為滿意的一個。 而往旁支里選,比在本支里更不看重嫡庶,相反許多人更喜歡庶出的,最好是生母過世的,只因與原來那家關系最淺。 景王妃與淑妃選中那孩子倒是嫡出,今年不過四歲,看起來卻十分的老成懂事,聽得懂話,已經開始識字讀書,又知禮,看著身子壯好養活。 所有條件都齊全了,就等著三七那一日由王府上的長史抱著一路將景王送入選中的王陵,從此之后就與原來的爹娘無關。 如此景王府從今之后就是景王妃輩分最高,魏氏與蕭安干脆住進了王府里,打著寬慰王妃的旗號。 因魏氏和離,京中多為同情,因此倒沒多少人對此指手畫腳,就是御史們也覺得此等事情再合情不過。 魏氏娘家不在,又是和離之身,雖有居住之處,到底也算是無家可歸,被景王妃接進王府里奉養,也是孝道所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