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節
書迷正在閱讀:他知道風從哪個方向來、重生之醫品嫡女、[綜英美]王子和他的盾、[綜漫]我看上主角他爸了、我跟高冷男二結婚了[穿書]、獵戶家的小娘子、婚后交鋒之辣妻難馴、夫君他是病弱反派[穿書]、謝齊人家、喪尸幸存者
恭王說:“實話而已?!?/br> 端王像從前一樣緘默著,騎馬跟在他們身后。 趙英說:“九弟,你若在西邊過得不習慣,大可回京來。我上次說的事還作數,宗正之位你隨時可以坐?!?/br> 端王苦笑說:“皇兄你不要埋汰我了,我這人閑散慣了,你讓我管著那么多宗親我哪里管得來?!?/br> 三兄弟你一句我一句地聊著,在吉時到來前回到了祭臺。 趙英主持冬祭時,恭王的目光轉向了端王,直至端王發現了他的視線才悠悠地轉開眼。 端王心中微微一跳,專注地看向祭臺。 其他兄弟雖多,但都老的老,殘的殘,只有他和恭王正當壯年又享有盛名,恭王那不明不白的視線讓他心里打了個突。這也是他一直小心行事的原因,恭王這頭猛虎從前就夠難纏了,能讓趙英皇位大多是看在那位“臨均”的面子上。趙英一去,恭王說不定就反了,畢竟他們那位侄兒的表現可遠遠不如趙英! 端王不會傻到當出頭鳥,恭王說不定正愁師出無名呢,他貿然行動豈不是送上門給恭王一個“出兵勤王”的絕佳借口? 還是等恭王按捺不住動手了,他再好好攪攪渾水,好來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端王心中有了計較,表現得更為從容,在歸去的路上甚至還開口邀恭王過府一敘。 恭王對下屬親近得很,對兄弟卻很疏淡。他瞧了端王一眼,說道:“免了?!?/br> 一行人齊齊入城,各自歸家。 謝季禹回到謝府,謝小弟和謝小妹快步跑了上來,謝小弟年紀小,什么都不怕,伸手朝謝季禹要抱抱。謝季禹伸手把謝小弟抱了起來,見謝小妹在一旁笑嘻嘻地看著自己,牽住謝小妹的手說:“你哥哥呢?” 謝小妹說:“在主屋那邊和嫂嫂說話?!?/br> 謝季禹抱著一個牽著一個,徑直走向主屋。到了謝則安門外,謝季禹發現氣氛有些凝滯,他嘆息了一聲,走進門問:“都在呢?” 謝則安正在寬慰晏寧公主,見謝季禹來了,如釋重負:“阿爹你來得正好,剛才你不是見著了陛下嘛,和晏寧說說他氣色是不是好多了?!?/br> 謝季禹說:“陛下他精神很好,還去騎了馬——” 謝季禹話還沒說完,突然有個內侍跌跌撞撞地跑了進來:“殿下,駙馬,謝大人!宮里急召!快跟我來!” 謝則安心頭一跳。 晏寧公主猛地站了起來,腳卻不由得有些發軟,整個人搖搖欲墜。 謝則安怕晏寧公主有事,伸手扶住她,叫人拿來披風和帷帽,一把抱起她:“別擔心,我這就帶你進宮?!?/br> 謝則安抱著晏寧公主上馬,快馬加鞭趕向皇城。馬蹄踏過一道又一道大門,來到了最后的石階前才驀然止步。 謝則安帶晏寧公主下了馬,認真地打量著晏寧公主的氣色。晏寧公主費勁地回握謝則安的手:“我沒事,我們進去吧……” 謝則安卻抬頭看著不遠處。 另一撥人也到了,為首的是去處理冬祭雜事的趙崇昭。他們相隔得不遠也不近,眼前卻像有著一條無限寬廣的鴻溝,誰都無法往前邁半步。 趙崇昭早就看到謝則安和晏寧公主了,敢在宮中騎馬的人不多,遠遠看到馬上的兩個人他就猜出是誰。等看到謝則安抱著人下馬、看到謝則安和meimei雙手緊握,趙崇昭鼻頭一酸,差點掉下淚來。 想到趙英危急的病情,趙崇昭心中的酸澀又減了幾分。 他們兄妹親如一人,meimei能有一個圓滿,那是天大的好事。 趙崇昭強迫自己邁出了灌鉛般的雙腿,一步一步地走進謝則安。他控制著將要哽咽的聲音,點頭說:“你們也趕到了,一起進去吧?!边@一句話說得自然又平靜,實際上每說一個字都像有把尖刀刺入他胸口。 謝則安與趙崇昭相識多年,一下子聽出趙崇昭語氣之下壓抑著的感情。他眼睫微垂,與晏寧公主落后趙崇昭一步,一起走進趙英寢殿。 會診的太醫們面色如土,灰敗不已。 趙崇昭沒有遷怒,拉過晏寧公主的手快步走到床前。 從秋到冬,趙英已將事情都安排好了。見到一雙兒女齊齊來到床前,趙英先是抬手理了理晏寧公主的劉海,然后看向趙崇昭:“寧兒以后就靠你護著了?!?/br> 趙崇昭認真點頭,眼淚再也忍不下去了,一下子奪眶而出。他滿心苦楚,最終卻只能說:“我會的,我會一直疼寧兒?!?/br> 趙英說:“你將來也早日大婚,稱孤道寡的日子并沒有那么風光,你身邊總要有人陪伴才行……” 趙崇昭不愿說謊,抓住趙英的手哭了出來。 趙英只當他情難自禁,沒再多話。他放緩了呼吸,目光轉向靜立一旁的謝則安。 謝則安連忙上前:“父皇!” 趙英說:“三郎,好好對寧兒?!彼聪蚩薜孟駛€孩子的趙崇昭,“也好好對崇昭?!?/br> 謝則安愣了愣,說:“……我會的?!?/br> 趙英說:“有時候我覺得遺憾很多,總想再活久一點,哪怕幾天都好。但看著你們三個人和當初一樣好,我又覺得沒什么遺憾……” 趙崇昭死死抓牢趙英的手:“父皇!” 趙英說:“姚先生的萬言書,你看過了嗎?” 趙英話鋒忽轉,趙崇昭怔了一下才答:“看過了!” 趙英說:“里面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但你一定要記住四個字,循序漸進?!?/br> 趙崇昭牢牢地把這四個字印在心里。 他向趙英保證:“我絕對不會忘記父皇您的話!” 趙英說:“若是貪功急進,后果不堪設想……” 趙英的聲音越來越輕,眼睛也慢慢閉上了,神色安詳得如同熟睡了一樣。 謝則安三人淚流如雨。 喪鐘響徹京城。 明君離世,舉國同哀。 趙英生前留下了好幾份的旨意:定參知政事孟元紹、徐延年,太子太傅徐君誠為顧命大臣,拜孟元紹為相,徐君誠、姚鼎言入政事堂,拜參知政事;諸王世子在皇城外圍設府,比鄰而居,多與新皇親近;新皇遇事應多向三位顧命大臣以及恭王、端王兩位皇叔請教…… 趙崇昭一道道地往下聽,知道趙英臨去前仍在為他cao心,不由更為傷心,在靈前足足守了三天。 趙英的喪事處理完畢后,趙崇昭的登基儀式被提上日程。 孟元紹這個丞相與剛致仕不久的張相一脈相承,都是圓滑世故的人,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方寶成主禮部,拿出了好幾個方案,孟元紹每看一個都說:“不錯,不錯,挺好的?!狈綄毘赡盟麤]轍,只能曲線救國,讓楊珣去問趙崇昭的意思。 趙崇昭心中沉郁,哪有心情大cao大辦,給了個明確的指示:“一切從簡?!?/br> 登基儀式依然是先行祭禮,想到趙英臨去前正是在祭臺上主持冬祭,趙崇昭又忍不住淚落如雨。 不少老臣見趙崇昭真情流露,心中亦感念起趙英的好來,對趙崇昭這個新皇多了幾分認同。不管以往如何,至少眼下看來趙崇昭是個純孝之人。 祭禮行完,孟元紹朝趙崇昭奏道:“禮成,請即皇帝位!” 眾臣扶擁趙崇昭至金椅前,由孟元紹取袞冕替趙崇昭戴上,眾臣按早朝時的秩序排班就列,朝趙崇昭行大禮。再經過一長串繁復的禮儀,趙崇昭才得以入太廟,追尊趙英為圣武皇帝、先皇后為圣德皇后。 百官稱賀。 趙崇昭看著一張張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第一次體會居高臨下俯瞰眾生的感覺。 他心中并不全是志得意滿。 許多復雜滋味實在難以言說。 次年春闈如期舉行。 謝則安在春闈前又一次閉關備考。 春闈在京城舉行,匯聚了來自各州的士子,他們都通過了鄉試,而且不少都名列前茅,粗略一數,“解元”都有四十來個,而謝則安只是其中一個。 謝則安與許多同年考生往來,每次交流都感覺自己更進了一步,真正開始考試時已經變得從容不迫起來。 張榜日一到,謝則安又一次名列榜首。 稱他“解元”的人紛紛改口稱“會元”,解元各州都有,“會元”三年只有一個??! 京城有人暗暗開了賭局,賭趙崇昭會不會給謝則安一個“三元及第”。懷疑謝則安的人不在少數,可謝則安的文章一流出來,所有人都住了口。 不愧是姚鼎言、徐君誠教出來的??! 再看那一手詩賦,雖說不是驚才絕艷的那種,切入點卻總是別具匠心,叫人讀來耳目一新,又不得不承認他十分切題。 不管哪方面來看,前面的“雙元”都是實至名歸的。 若是殿試文章再作好一點,他不得狀元別人還要替他喊冤呢。 孟元紹心情挺復雜,因為他手里還拿著趙英的旨意,等謝則安從任地歸來就將勸君尺交給他。趙英對謝則安這么有信心,他怎么能攔得住謝則安這大好勢頭? 偏偏謝則安又是姚鼎言的學生。 提起姚鼎言,誰心里不會打個突? 明明都去守孝了,居然能被趙英奪情復職,一眨眼還入了政事堂、成了參知政事!孟元紹有預感,他這個相位說不定坐不了多久。 雖然謝家父子看著不算完全偏向姚鼎言那邊,但要是姚鼎言開了口呢? 孟元紹只能拿出一貫的推字訣,一律把要做的重要決定留給趙崇昭。 趙崇昭與孟元紹打了一段時間交道,很快了解了孟元紹的算盤。他對孟元紹有些不喜,但想到孟元紹是趙英留給他的丞相,只能忍了下來。忍歸忍,遇事他極少與孟元紹相商,更經常找曾經是自己太傅的徐君誠、自己敬佩不已的姚鼎言。 徐君誠、姚鼎言兩個新加入政事堂的“新人”,在趙崇昭心中的分量竟比其他老臣都重。 這日徐君誠和姚鼎言從政事堂出來,沿著青石道一起往皇城外走。 靜默許久,姚鼎言先開了口:“君誠兄,你老師近來可好?” 聽到姚鼎言提起秦老太師,徐君誠心頭猛跳。姚鼎言已暗中開始把秦老太師的門生壓下去,他看在眼里,卻不能和姚鼎言一樣在趙崇昭面前肆意進言。 秦老太師對這點很不滿,徐君誠唯有苦笑。趙崇昭看重他是看在這些年的師生情誼上,趙崇昭看重姚鼎言卻是因為他打心里認同姚鼎言的許多設想,時日一久,此消彼長是免不了的。在帝王心中昔日師生情分能撐多久?趙崇昭終究會放手去做他想做的事。 而且他若是和姚鼎言用一樣的手段,與自己看不慣的那些做法又有什么不同? 徐君誠說:“老師他精神還不錯?!?/br> 聽到徐君誠仍誠摯地喊一聲“老師”,姚鼎言心中失望。政事堂那幾位老臣都無意相爭,明顯與孟元紹一般脾氣,整個政事堂內只有徐君誠能與他一爭,偏偏徐君誠明明正當壯年卻銳意全無,實在讓他失望。 姚鼎言說:“三郎這次不知能不能中狀元,他若真能三元及第,你準備送他東西?” 徐君誠說:“鼎言兄又準備送什么?” 姚鼎言說:“我會將我這幾年來陸陸續續寫下的文稿都交予他?!?/br> 徐君誠一震。 姚鼎言說:“我覺得三郎有超于你我的能力,有些事若是我做不成了,我會盼著三郎替我做下去?!?/br> 徐君誠沉默。 姚鼎言說:“君誠兄為官多年,到底做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