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奉玄曾經在尸疫開始不久,就看見城心出現了尸群。沒人能想到,城心正是尸疫最先出現的地方之一。官府與軍府不在一處,請首領都尉參加夜宴、毀去聯絡各方的官署、到處放火逼人離家,室韋人真是恨毒了許人! 奉玄遇見的室韋人,是從樂陵郡逃出來的室韋人。室韋人知道,越向南,人越多,越好作亂,然而軍隊發現蛛絲馬跡,一般也都會向南追查,于是他們反其道而行之,約好如果能出城,就要一路北上,上到宣德,在宣德集合。他們怕許朝朝廷從盧州調兵,在計劃開始前,就在宣德城外的荒村中藏了兩百多張牛皮,約定好有余力的人在到達宣德后,就故技重施,攪亂整個宣德。 靈丘和樂陵兩郡都沒能及時關閉城門。靈丘郡幸存的室韋人甚至還趁亂從城中帶出了一部分牛皮,因此,他們并沒有動用荒村中早已藏好的牛皮。從樂陵郡逃出的室韋人晚到宣德,好巧不巧,他們剛到宣德沒幾天,就遇到了尋找友人的奉玄。 人算不如天算。一場謀劃了三年的狡計,至此完全浮出了水面。 作者有話說: 寫在v章之前:如果閱讀困難 感謝看到這里的讀者。故事里的人物比較多,很多不必要去記。一些重要的人物,后續還會出現,出現多了讀者會記住的,比如奉玄的兩個舅舅,看到第七卷,不需要回憶,讀者肯定牢牢記得他們誰是誰。有些人物確實只是出現了一下,比如袁肇,記他也沒必要。 作為作者,我可以刪去很多“名字”,但是我保留了它們,這和全文的主題是相關的:故事試圖還原一個世界,而世界就是這樣的,充滿了人(或者說“名字”),人們出現又沉沒,經過主人公的身側,似乎留不下痕跡,但他們也有自己的一生。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眾生”中的一員,無數的、似乎不會窮盡的人群,構成了一個龐大的世界,鏡頭聚焦于個體——將讀者的目光帶向了主人公,一些不經意進入讀者眼中的名字,是被鏡頭忽略的龐大群體因存在過而留下的些微存在痕跡。 作為作者,我不是想得太少(比如想太少了,所以想到了誰就都要寫,造成了文本的無秩序增殖),而是做過考慮,才給出了一些寫法。 我肯定沒在瞎寫,也確實非常感謝讀者愿意閱讀。我個人覺得《好友》是一本越讀越順的作品,我沒有按照大部分網文追求快速直接的模式來寫,但是當讀者熟悉了這部作品的敘事模式之后(并且讀著讀著也就認識了大部分人物),越往后會讀得越順暢的。與此同時,在讀者眼前展開的一個相對復雜的世界,它所帶來的閱讀情緒,或許會是更豐富和強烈的。 我最初不是很想自己對自己的作品做詮釋和解讀,擔心我的出現會讓讀者把注意力移走。但是也會有喜歡看評論的讀者xddd,現在想一想,如果我可以做解讀,那么我來做解讀就有一定的必要,我的解讀會更直接——閱讀就像在陌生之地行走,直接的解讀可以為讀者提供一些行走指南。 飯山太瘦生 2023.10.17 第26章 隱機1(倒v開始) “心準哥?!?/br> 宣德新任郡守名叫陳觀復,出自寒門,起家秘書省正字,本是隆正七年的進士。在許朝,能中進士的人不可謂不少,其中出身寒門的進士更是會讓人高看。 許朝建朝后,直到高宗時,依舊沿用前朝的選官制度,官員大多通過舉薦和恩蔭入仕,因此,朝中官員多出自前朝舊貴世家和本朝武家家族。 當今陛下是高宗的二弟,高宗體弱多病,亦無所出,將功勛過人的二弟荀元度立為了皇太弟。陛下還是皇太弟時,帶兵收復了南沈,南沈將領戰死,江表門閥主動稱臣,南方被納入了許朝的版圖。 彼時,為了表示對南方和南沈江表門閥的重視,陛下讓兩個嫡子荀崇愷、荀崇煦分別拜當涂裴氏的裴彌綸和廬江盧氏的盧鴻烈為老師,荀崇愷是陛下的嫡長子,荀崇煦是陛下最疼愛的嫡子。然而,陛下臨朝稱制后,立刻將嫡長女壽安公主荀崇劭立為了皇太女——太女聰慧過人,老師出自北地高門。 陛下臨朝后,有感于南朝偽帝身死而江表門閥士族不滅,漸漸考慮變革選官制度。隆正元年,皇太女監國,太女監國為大許帶了諸多改變,科舉即使其中一變:在太女的主持下,隆正二年,大許首開考試,不拘出身從全國選拔人才——因為考試分科,所以考試被命名為“科舉”,考中進士科者被稱為進士,最受看重。朝中此后每年開一次科舉,每次都會選拔出二十幾名進士,在通過吏部銓選后授予官職。 太女在二十歲時監國,監國第二年,許朝開了第一場科舉考試??婆e創立,草澤望之起家,簪紱望之繼世1。許朝朝中既有北地世家,又有本朝武家,南方江表門閥世家的地位并不穩固,在科舉開始后,十分支持這一考試,通過考試得到了更多讓子弟入仕的機會:江表門閥本來就以詩禮見長,在開科舉后,前三年間的進士過半都是江表門閥子弟。 隆正五年,東宮與太極宮聯手打壓江表門閥,太女在科舉中故意黜落了兩個江表門閥子弟。江表門閥重臣得知消息后,去太極宮中向陛下哭訴,陛下只說太女做事有欠妥當,要太女反思三天,卻沒有恢復被黜落的子弟的進士身份。自此年開始,江表門閥同意科舉實行糊名法,第二年,考官將考生名字蓋住后再批改考卷,同時,陛下增設了殿試制度,凡是進士,該感謝的不是考官,而是天子,所有進士最終都必須是天子門生,由天子親自選出——陛下在第一次殿試上黜落了三位高門子弟,開殿試黜落高門子弟先例,隨后幾年,太女替陛下主持殿試,延續此例,寒門出身的士子漸漸占據了更多的進士名額。不過,進士本來就少,即使是“更多”,全國中能考出來的最多也不過二十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