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節
夏宮萬年藏寶皆被五國瓜分,三人更搶到未被火焚的幾部法訣,珍而重之,以為皇室重寶。 在背負行宮逃離的過程中,四只玄龜均身負重傷。其中一只被斬斷背甲,血流如注,拼著最后一口力氣遁入劍山,將追殺者甩在身后。 看到這里,眾修士無不唏噓。 李攸面無表情,緊握的雙拳證明,此時此刻,他的心情絕不平靜。 夏都不存,修士拼死殺開血路,都城居民仍多數葬身火海??v有脫身,也像逃亡的夏朝宗室一般,隱姓埋名,不問世事。 大火燒了數日,煙塵滾滾,彌漫天邊。 周侯尸身被運回,以其長子繼承國君位。 五侯劃分邊境,大肆瓜分夏朝故土,各立國都,登位祭天。同時不忘陳兵邊境,防備鄰國借機生事。 夏皇已死,夏朝既滅,固有的盟約隨之瓦解。 昨日的盟友,很可能成為今日的敵人。 為保所得,五名國君重新訂立盟約,即為后世的“五國之盟”。 國君登基大典上,祭祀向天禱告,過了許久,未見空中有任何變化。 史書記載,每臨夏皇登基,必天降彩虹,云飄仙音。有仙人持禮恭賀,神鳥翩翩起舞。 五國國君的登位大典上,任憑祭祀火燒眉毛,汗流如瀑,始終沒有半點吉象,反而兇兆連連。 雷云聚集,接連劈下閃電,火光突起,燒毀搭建的祭臺,險些連祭祀一同燒死。 “我等所行乃是順應天意!” 此言一出,雷劈得更狠,閃電落得更快。 狂風大作,暴雨傾盆。 一時間,恍如末日景象。 九道驚雷之后,電光仍未散去??罩姓КF裂痕,傳出巫帝妖王聲音。 “人修逆行,致夏皇隕落,人界已無主,三界盟約不存,汝等必償因果?!?/br> 聲音穿透天地,如洪鐘大呂。 五國國君駭然失色,驚惶之間,竟有兩人氣海受損,道基不穩,跌落境界。 待雷云散去,火光消散,登基大典徹底成為一場鬧劇。 或許知曉自身不被天道承認,破罐子破摔,也或許是立意頑抗到底,挾萬民保存自身,大典之后,五國宗室廣播流言,多是“夏皇殘暴,涂炭生靈,國君替天行道”之語。 雖有人不信,只覺國君在掩耳盜鈴。然在強壓之下,修士不愿過問,凡俗不敢輕言,只能將真相藏于心底。 一載又一載,千年之后,修士隱于宗門,凡俗經歷數代。 謊言被記入史書,真相反被掩埋。如被鎮入地底的夏皇和九層祭臺一般,無人知曉,更無人記得。 逆反之輩,被歌功頌德。 無恥之徒,安享榮耀千載。 天道沒有再降下劫雷,巫帝、妖王再未露面。 人修困在界內,無法進入時空亂流,更無法飛升。 裨將出身的趙氏,搖身一變,躋身世家行列,手握兩城,占據浮空山…… 到這里,畫面戛然而止,幻境忽然開始扭曲。 非是幻獸靈力不濟,只因李攸傳音,不必繼續。 該揭發的一切,至此即可。 白云山祖師扮演的角色,巫帝妖王未能及時救援的因由,此時沒有細究的必要。 無論如何,他同巫帝的關系不會變,三生已結,想追問真相,有相當多的時間。狐九焰還在洞天福地,妖王妖后的態度也很明白,兒子送到手里,捏扁搓圓隨意。 至于五國……他必實踐前世諾言,了結這段因果。 “尊者?!?/br> 火鳳橫移兩步,蹭蹭李攸,大眼溫潤,擔心之意彰顯。 “我沒事?!?/br> 李攸側頭,臉上圖騰悄然消去。手指拂過火鳳翎毛,堵在心口的郁氣不由消散。 麒麟靠過來,問道:“尊者,此間事已畢,可要馬上前往五國?”早滅早了,不耽誤時間。 “不急?!?/br> 看著麒麟,李攸有些奇怪,為何他這么急著走。 得道否定答案,麒麟扭過頭,盯著景元尊者的方向,鼻孔噴氣。不急不行,他確定,絕對是那只好耍橫斗狠的白虎!真被纏上,想踢走可不容易。 但尊者不急著走,總不能強行架走。 麒麟撓頭,忽然又冒出火燒幻獸的念頭。 如果幻獸知曉,定會萬分委屈:他招誰惹誰了?堂堂兇獸被當出氣包,麒麟了不起?有能耐燒白虎去! 幻陣解除,幻境剎那消失。 演武場眾人恍然回神,如大夢一場,驟然蘇醒。 荀山主睜開雙眼,面容平靜,起身向李攸拱手,不留半言,悠然離去。 門下弟子不解其意,面面相覷。李攸鄭重還禮,同未向眾人解釋。 今日之后,白云山仍是人界第一山門。他同白云山祖師之間的瓜葛,可以留待飛升后再議。既然有正主,自然要當面清算。 稍后,云霽親傳山主之令:“取十余件靈草法器,贈與觀禮宗門?!?/br> 翻譯過來:大典到此結束,比斗不再繼續,大家都散了吧。靈草法器送給在場宗門,不能讓大家白來一趟。 被荀山主贈寶,凌霄觀和十八宗弟子自然歡喜,不提法器靈草如何,這可是臉面!五國使者則尷尬立在當場,半片草葉都沒有。 荀山主此舉,無疑是向世人表明態度,自今日起,白云山同五國宗室再無瓜葛。山門是最后一次向五國敞開,此后兩不相干。 惱怒、難堪,一并涌上五國使者心頭。更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恐懼醞釀蒸騰,幾欲損傷心境。 周國使者看向云霽,希望能得到明示。 三皇子為白云山弟子,與洞天福地之主交好,是否能被網開一面? 云霽不語,臉上并無太多表情。只靜靜站在原地,目光深邃,愈發捉摸不透。 李攸立定,雙臂攏在身前,金光自洞天福地探出,引他返回。 中途,清朗聲音傳出,如重錘砸在五國使者心頭。 “前世因,今世果。不日,李攸將親往五國?!?/br> 此為警言,亦是豪言。 以一人之力碾平五國皇室,言出必行。 ☆、第一百零三章 豪言既出,群山為之震動。 言辭成鋒,牽動人界氣運,竟于空中形成渦旋,席卷層云。 在場修士皆有所感。境界越高,感覺越是清晰。氣海隨之震動,受到的影響越大。多年停滯的修為,遇到的瓶頸,都有松動跡象。 凝神內視,不禁愕然。 莫非此人就是夏皇轉世? 雖然荒謬,卻無第二個答案。除人皇再世,還有誰可引動一界氣運?得天道眷顧? 思及此,多數人心中不是滋味,更有惶然。 再是如此,也不敢造次,更不敢出言質問。只能起身揖禮,擺出恭敬姿態,短言幾句,告辭離山。期間,竟無一人追究身陷幻境之事。 臨行前,白云山弟子捧出錦盒,內有荀山主親選的十余件法器和靈草。 七位峰主親至山門相送,門下弟子或歸山,或另作安排,獨不見云霽。 “云峰主現在何處?” 送走五輪宗一行,璇璣尊者喚來首座弟子,詢問云霽去向。 “云峰主已回浮云山,掌山有言,去留皆由其意?!钡茏踊氐?。 去留皆由其意? 璇璣尊者微一蹙眉,腦中閃過一個念頭,忽然道:“知客何在?” 話音落下,一名藍衫修士步出人群,拱手揖禮,“峰主?!?/br> “周國使者可已離開?” “已離山門,只是……” “恩?” “據外門弟子言,這一行人停在山下,并未走遠?!?/br> 璇璣尊者眉頭皺得更深。雖決意閉門靜修,不代表不關心門內之事。先時如何,可以不計較。然在掌山表明態度,與五國再無瓜葛之后,云霽回歸周國,是否不太合適? 一觀十八宗會如何猜測?世人又會作何想法?會否以為白云山行暗度陳倉之事? 不讓云霽出山歸國? 掌山早有言明,此事必不可更改。 苦思不得其解,璇璣尊者搖了搖頭,長嘆一聲。 “事已如此,非我等能夠預料?!?/br> 這句話有些沒頭沒尾,弟子聽得滿頭霧水。 幾位峰主各有所思,心境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