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
就連亞歷山大的美貌也成了罪名。批評者說,一個三十多歲的人為了留住青春而剃掉胡子,顯然是變態的,至少也是虛榮的。如此自戀的人,可以算得上偉大嗎? 這讓人想起了項羽。 二十歲繼承王位,三十三歲便去世的亞歷山大,跟項羽一樣都是少年英雄,他們的一生也幾乎都是在鞍馬上度過的。他們甚至都有不同程度的暴行,比如亞歷山大對底比斯的瘋狂燒殺,以及把三萬提爾人賣為奴隸。 但,亞歷山大在戰爭中很少進行報復,原則上也禁止軍隊搶劫。這位年輕的征服者在占領別國時的作風,更像劉邦當年在咸陽,也像居魯士:尊重當地風俗,敬仰當地神祇,保留當地法律,任用當地官員。 更重要的是,項羽屠城他建城,項羽焚書他讀書。 新建城市都叫亞歷山大里亞,最有名的則在埃及。這座地處尼羅河三角洲戰略要地新城的城址,是亞歷山大按照荷馬史詩的描述選定的。城中還特地建設了一座大圖書館,歐幾里得在那里完成了他的《幾何原理》,阿基米德則在那里學習并遍訪名師。 也許,這才是亞歷山大最重要的遺產。 這并不奇怪,因為亞歷山大是亞里士多德的學生,而亞里士多德又恰好是一個希臘化的馬其頓人。師生二人都崇尚理性,也都把雅典視為世界文化的中心。于是,亞歷山大南征北戰時,身后便跟隨著地理學家、天文學家、地質學家和氣象學家,就像一支科考隊。 希臘文化的潛移默化,讓亞歷山大對知識和知識分子極為尊重。在科林斯,他對前來表示歸順的貴族們不屑一顧,卻親自去拜見戴奧真尼斯;而這位犬儒派的哲學家則一絲不掛地躺著享受日光浴,并不理睬皇帝陛下。 我能為您做點什么嗎?亞歷山大恭敬地問。 當然可以。戴奧真尼斯回答:你可以靠邊站一點,年輕人!別擋住了我的陽光。 隨從們都低聲笑了。 亞歷山大卻當真讓出了地方。他嚴肅地說:如果我不是亞歷山大,我將成為戴奧真尼斯。 項羽就不會這樣,劉邦也不會。 事實上,只有希臘人,以及受過希臘教育的人,才會把學者看得比王侯更尊貴。這是一種政治美德,這種美德將在文藝復興以后成為西方文明的精神之一,并讓西方世界勃然崛起,遙遙領先。 可以再說一個故事。 1788年,也就是《國富論》出版十二年后,職務還是海關關員的亞當·斯密應邀到一位公爵家做客。當他步入客廳時,所有的王公貴族和商界巨子都站立起來,向這位身份卑微的小公務員鞠躬致敬。 亞當·斯密靦腆地說:大人們請坐吧! 已經來到亞當·斯密身邊的英國首相皮特卻說:哪有老師還站著,學生就先坐下的呢? 一年后,美國憲法生效,法國大革命開始。 這當然是亞歷山大不曾想到的,卻是他的遺風余韻和無量功德。因為正是他,開啟了埃及、西亞、中亞和東地中海地區的希臘化進程,從而把文明帶入一個嶄新的,更具世界性的新時代。 亞歷山大是一位世界公民。 沒錯,他生在馬其頓,死在巴比倫,葬在埃及,卻把希臘文明的種子撒向世界。盡管他的帝國并不比他的壽命更長,也盡管希臘化的世界在一個多世紀后會變成碎片。 但,那也是閃光的碎片。 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把這些碎片整合起來,變成一種更加燦爛的文明。這個民族在今后的幾個世紀將顯示出相當了不起的政治和文化天才,他們建立的帝國和文明也將與中國的大漢雙雄并峙,享譽全球。 是的,現在輪到羅馬人登場了。 第二章 歷史 ☆、初生牛犢 在帝國元首屋大維看來,跟政敵的妻子或女兒上床是監視敵人的最佳方式。 因此,這種游龍戲鳳并非風流韻事,更非傷風敗俗,而是為國捐軀。 亞平寧半島像靴子一樣伸入地中海,它的名字也叫意大利。意大利(italia)可能是奧斯坎語italos的希臘語化形式,意思是牛犢之國。 不過,半島上真正的初生牛犢,是羅馬。 羅馬在意大利中部。在這里有一條臺伯河,西北岸叫埃特魯斯坎(又譯伊特魯斯坎、埃特魯利亞、伊達拉里亞),住著埃特魯斯坎人;東南岸叫拉丁姆,住著拉丁人。 拉丁人是羅馬人的祖先。 羅馬的歷史是在傳說中開始的。根據這個傳說,公元前753年4月21日,也就是中國的周平王東遷洛陽以后十七年,一個名叫羅慕路斯的人在帕拉丁山丘上建立了一座城市,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為羅馬(roma/rome)。 這當然并不可靠。 更靠不住的是,羅慕路斯和他的雙胞胎兄弟被說成是戰神馬爾斯的兒子。他們哥倆被叔外祖父拋棄后,一只母狼喂活了他們,后來又被牧羊人夫婦撫養成人。因此,這只警惕而機敏的母狼,便成了羅馬城的標志。 羅馬人是“狼崽子”。 盡管誰都知道狼崽子的傳說只能姑妄聽之,羅馬人卻寧愿相信這是信史。羅馬作家李維甚至告訴我們,羅慕路斯在建城時曾經這樣對眾人說:上天賦予我們使命,總有一天我們羅馬將成為世界的首都。 這話當然兌現了,不過是在很久以后。 實際上,從傳說中的羅馬建城,到羅馬共和國的真正誕生,他們有兩個半世紀默默無聞,甚至是在埃特魯斯坎人的統治之下。就連“羅馬”這個名字,也可能是埃特魯斯坎人給他們起的,意思是“河上之城”。 不過,埃特魯斯坎人雖然使用一種非印歐語,卻把字母引進了羅馬。這是他們從希臘人那里學來的,而希臘人則是腓尼基人的學生。腓尼基人是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的發明者,也是印度、阿拉伯、斯拉夫字母的祖師爺。 羅馬人從埃特魯斯坎人那里學到的東西還有:犁,城市排水設施,住宅的前庭結構,拖袈(長袍),以及執政官出行時的排場:十二名扈從每人肩扛一束木棒,當中插著一柄戰斧,以此象征國家的權力和權威。 這個儀仗或權仗,就叫法西斯(fasces)。 但,盡管埃特魯斯坎人幫他們規劃了城市,包括街道布局和卵石鋪路,羅馬人依然保留了拉丁語,也創建了自己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組織。這些結構和組織是那樣地與眾不同,以至于羅馬人的文明也只能另辟蹊徑。 那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 構成早期羅馬社會的是氏族,每十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叫庫里亞。每十個庫里亞組成一個部落,叫特里布。三個特里布(即三十個庫里亞)構成羅馬城市公社,全體成員則構成羅馬人民。 羅馬人民(拉丁文為populus romanus)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貫穿了羅馬歷史的始終。所有執政者都要以人民的名義行使權力。他們的盟國被稱為“羅馬人民之友”,政治對手則被宣布為“羅馬人民的公敵”。 代表羅馬人民的是人民大會,也叫庫里亞大會,由全體成年男子參加,按照庫里亞分組議事。每個庫里亞有一票表決權,有權選舉執政者,決定戰爭和判決。 不過,人民大會只是權力機關,決策機關卻是元老院。元老院其實就是江湖大佬們的議事機構。選舉和立法都是先由元老院拿出方案,再由人民大會表決。 這樣的政治制度,我們應該不難理解。 事實上,元老院是羅馬真正的權威和靈魂。羅馬人在書寫他們國家時,通??s寫為spqr,意思是“元老院和羅馬人民”(拉丁文為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明白這一點,我們才能看懂羅馬的政治和歷史。 最高執政者則叫勒克斯(rex),也就是羅馬王。不過,羅馬王是終身制,而不是世襲制。老王去世后,新王只能由元老院和人民大會選舉產生,沒什么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顯然,他更像一個終身制的總統而非國王。 這就是共和國誕生之前的羅馬,歷史學家把這個時期稱為“王政時代”。如果說這也是君主制的話,那么,這種君主制跟中國的君主制是大為不同的。 君主制的中國叫天下。 君主制的羅馬叫公社。 天下的治權來自上天。 公社的治權來自人民。 權力來源不同,授權方式也不同。在中華,邦國時代是上天授權天子,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大夫;帝國時代,則是上天授權天子,官員代理皇權。結果,封建制的天下分崩離析,郡縣制的帝國治亂循環。 王政時代的羅馬就不會這樣,因為他們理順了關系。 權力主體:羅馬人民。 權力機關:人民大會。 決策機關:元老院。 執行機關:羅馬王。 作為君主制,這已經很不錯了。至少,權力在理論上屬于人民。然而羅馬人仍不滿意。公元前509年,他們驅逐了最后一個勒克斯,并順手一刀終結了王政時代。 被驅逐的這個羅馬王叫塔克文。他是一個埃特魯斯坎人,也是一個篡位者和殺人犯。在謀殺了先王塞爾維烏斯以后,他既未經人民大會選舉,又未經元老院同意,就自說自話登上了王位,并統治這個國家二十五年之久。 塔克文遭到驅逐,根本原因是公然藐視羅馬的政治傳統和游戲規則。他從來沒有向元老院征求過任何意見,也從不問人民大會是否同意他的決策。當然,沒有全副武裝的衛兵保護,他也絕不走出宮門一步。 于是,此人有了一個外號:傲慢者塔克文。 傲慢者塔克文在軍事和外交方面都堪稱天才,在國內卻積累了足夠的怨恨。他的第三個兒子更是出格,居然在到親戚家做客時,持劍強jian了年輕貌美的女主人。 受辱的女人用短刀殺死了自己。臨終前,她呼吸艱難地要求在場的男人為她復仇。這些男人是聞訊以后匆匆趕來的,其中便包括她的父親和丈夫,以及丈夫的朋友即羅馬共和國的締造者布魯圖。 烈女的遺體被放置在羅馬廣場,布魯圖則向圍攏過來的市民發表了演說。憤怒的市民一致同意將國王和他的全家驅逐出境。因此,當在外征戰的傲慢者塔克文趕回羅馬時,他面對的是緊閉的城門。 成功驅逐了國王的布魯圖,在羅馬廣場上召集了人民大會。他提出了改變政體的建議,并要求全體市民指天發誓:從今往后,任何人都不得登上王位,不得侵犯羅馬人民的自由,更不得有個人的專制和獨裁。 提議得到了通過。也許,集權的王政體制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血氣方剛的初生牛犢羅馬人認為,他們需要的不再是一位國王,而是自由和法律。 羅馬共和國誕生了。 此刻,是中國春秋的魯定公元年。 但在羅馬,卻是共和元年。而且,這一制度將延續五百年,比兩漢的總和還要長。 ☆、保衛共和 創建了共和國的布魯圖當選為第一任執政官。 執政官就是原來的羅馬王。不同的是,他的任期只有一年(可以多次當選),而且執政官有兩個。兩位執政官有著相同的權力,每個人都可以否決對方的決策。因此,他們不得不精誠團結,互相協商,誰都不能專橫跋扈。 當然,他們也無法濫用權力。 必須把權力關進籠子。這個現代國家反復強調的政治理念,羅馬人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明白。 即便如此,當一名執政官,尤其是在共和之初,仍必須像中國的周公一樣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因為人民對這種新制度還不信任,也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又變成國王,布魯圖和他的新制度都必須接受考驗。 考驗說來就來。 禍端是一群年輕人惹出的。他們不滿于元老院里盡是些老家伙,便密謀推翻共和政體,迎回被逐的塔克文。為此,他們秘密集會,并歃血為盟。 消息泄露后,小伙子們被押上了審判庭。 審判是在人民大會上進行的,被告則包括布魯圖的兩個兒子。所有的眼睛都看著執政官,另一位執政官的臉上則流下了眼淚,因為被告當中也有他的親戚。 看來,這些叛國者是死不了啦!按照規定,兩位執政官必須意見一致,否則判決無效。 布魯圖決定實行家法。 沒錯,在羅馬,家長對子女有生殺大權。 布魯圖問兒子:你們為什么不為自己辯護? 兩個年輕人一言不發。 布魯圖連問三遍。 他的兒子還是選擇沉默。 布魯圖便對衛兵說:現在交給你們了。 刑罰當場執行。兩個年輕人被脫去衣服,雙手反綁接受鞭打。皮開rou綻之后,又被用斧頭砍下了腦袋。所有人都不敢正視這一場面,只有布魯圖鎮定自若地看著自己的兒子,直到行刑完畢才離開現場。 另一位執政官坐不住了。最終,他辭去了職務,并主動亡命國外,羅馬人也依法不再追究。 布魯圖大義滅親,是因為他有一種深深的憂慮:共和國樹欲靜而風不止,塔克文人還在而心不死。得到密謀失敗消息的塔克文,也果然卷土重來。最后,在保護共和國的戰斗中,布魯圖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