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節
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劉安反,自殺。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丞相公孫弘卒,以御史大夫李蔡為丞相,廷尉張湯為御史大夫;驃騎將軍霍去病伐匈奴;秋,匈奴渾邪王降,漢得河西地。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制白鹿皮幣;頒布死罪令,嚴禁民間鑄造金錢;任命東郭咸陽、孔僅、桑弘羊主持經濟體制改革;禁民間鑄造鐵器和煮鹽;頒布緡錢令,樹卜式為道德楷模;發動漠北之戰,李廣自殺;衛青、霍去病兵分兩路伐匈奴,衛青至顏山,霍去病封狼居胥,從此沙漠以南無匈奴王廷;置大司馬職位,以大將軍、驃騎將軍任之。 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丞相李蔡下獄自殺。 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頒布告緡令,其法大抵出自張湯;張湯誣大司農顏異腹誹,從此有腹誹罪;九月,霍去病卒。 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遣張騫出使烏孫。 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湯畏罪自殺;丞相莊青翟下獄自殺;置酒泉、武威郡;張騫自烏孫回國。 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規定平民可以入粟補吏,吏員可以入粟補官;張騫卒。 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劉徹出巡。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置其地為九郡,含今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以及越南;滅西南夷,置其地為五郡;分酒泉、武威地,增設張掖、敦煌。 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建議實行平準和均輸法;漢武帝登泰山封禪。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降滇王,置其地為益州郡;酷吏杜周任司法官,一年內系獄十多萬人。 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朝鮮降,置其地為四郡。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天下為十三州部,各州置刺史一人。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正月為歲首;貳師將軍李廣利攻大宛,求善馬;酷吏王溫舒自殺。 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蘇武留胡。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頒“沉命法”;李廣利伐匈奴,李陵投降,司馬遷受腐刑。 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筑白渠。 漢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太子劉據殺江充,兵敗自殺,其母皇后衛子夫亦自殺。 漢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廣利投降匈奴。 漢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劉徹下輪臺詔。 漢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漢武帝劉徹卒,劉弗陵繼位,是為漢昭帝。 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鹽鐵會議。 漢昭帝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燕王劉旦、蓋長公主、上官桀、桑弘羊謀反事泄,燕王、蓋長公主自殺,上官桀、桑弘羊滅族。 漢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卒,侄昌邑王劉賀繼位,二十七日后被廢,故太子劉據之孫劉病已立,是為漢宣帝。 漢宣帝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卒。 漢宣帝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霍光妻、子等謀反被殺。 漢宣帝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漢宣帝劉病已卒,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 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漢元帝劉奭卒,子劉驁繼位,是為漢成帝。 漢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劉驁封王莽為侯,趙飛燕為后。 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任王莽為大司馬;廢刺史,改為州牧。 漢成帝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漢成帝劉驁卒,侄劉欣繼位,是為漢哀帝;免王莽大司馬職。 漢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漢哀帝劉欣卒,堂弟劉萁子繼位,是為漢平帝;王太后臨朝,王莽任大司馬。 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漢平帝卒。 公元8年,王莽稱帝。 易中天中華史:兩漢兩羅馬 作者:易中天 內容推薦 《易中天中華史:兩漢兩羅馬》 大漢與羅馬曾雙雄并峙,幾乎同時成為世界性文明,又先后陷入分裂狀態。 然而,中華在短暫分裂之后重歸一統,羅馬卻走上了不歸之路。 一個有著當時最優越制度的國家為什么會滅亡?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卻為什么能維系文明數千年不中斷? 沒有中斷的文明為什么會逐漸失去世界性?消亡了的文明又為什么能重生,并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源頭之一? 本書將從世界、歷史、制度、信仰和信念五個方面展開討論,試圖解開這些奧秘。 第一章 世界 ☆、羅馬人來了 歷史記憶中的亞歷山大永遠富有魅力: 筆挺的身材,白皙的皮膚,零亂的金發,光潔的下巴,盯著世界的眼睛充滿好奇和天真。 東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也就是曹cao十一歲那年,有一個外國使團來到洛陽。他們帶來了象牙、犀牛角和龜甲,以表示對一個陌生帝國的崇高敬意。 沒人知道他們一行走了多久,但一定很不容易。因為這個國家遠在天邊,被當時的中國人稱為海西國,也叫犁靬(讀如薦),載入東漢官方史冊的名稱是“大秦”。 大秦就是羅馬。 派遣使團的“大秦王安敦”,則很有可能就是羅馬皇帝馬可·奧里略·安敦尼。 這是兩個偉大文明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之前則是失之交臂。東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外交官甘英受定遠侯班超派遣出使羅馬,走到今天的伊朗境內卻被勸阻在波斯灣海岸。當地人告訴他們,通過地中海需要準備三年的糧食,而且在海上是會想家,也會死人的。 甘英等人只好作罷。 好在六十九年后,羅馬人自己來了。 現在已經無法確知,那些羅馬人為什么要來中國。就連他們是否當真為羅馬皇帝所派,也只能存而不論。也許他們并非使團,而是商隊。目的,則自然是絲綢。 中國的絲綢很早就傳到了羅馬,成為羅馬元老院議員和貴婦人鐘愛的服裝面料。羅馬人甚至因此而把中國稱為seres,這個拉丁語詞匯的意思就是絲綢。 運到羅馬的絲綢經過了長途跋涉,先是經河西走廊到達現在的新疆,然后走南道沿昆侖山北麓前進,走北道則沿天山南麓西行。兩條路最后都要過蔥嶺(帕米爾高原),起點都是長安,也都通往大秦。 而且,它們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緣于漢武帝的戰略構想,他要聯合匈奴的宿敵對付匈奴。聯盟的對象,首先是被匈奴打敗的月氏(讀法有爭議,可讀如越支或rou支)。這些人被驅逐出境,早已不知去向,因此第一步便是要找到他們。 于是,一位了不起的探險家出發了。 他的名字叫張騫。 張騫通西域從來就是佳話,他的旅行卻十分艱險。戈壁灘飛沙走石熱浪滾滾,帕米爾冰雪皚皚寒風刺骨,匈奴的騎兵則在那片遼闊的土地上縱橫馳騁,張騫一行隨時隨地都會一頭撞上。 實際上,他們在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便毫無懸念地被俘虜,并被帶到位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的匈奴王庭。軍臣單于理直氣壯地對張騫說:月氏在我北邊,漢人怎么能去?如果我要去越國,大漢會同意嗎? 當然不會同意,張騫也只好滯留匈奴十年。 更讓張騫沮喪的是,后來他雖然逃了出來,并在大宛人和康居人的幫助下,在阿姆河流域找到了月氏,月氏卻早已沒有了向匈奴復仇的念頭。他們非常滿足地在那里安居樂業,并慶幸自己因禍得福。 張騫只能回國。 再次被俘又死里逃生的張騫雖然沒能結成聯盟,卻帶回了足夠多的世界知識和異國情調。通過他向漢武帝提交的考察報告,中國人第一次睜開眼睛看世界,并領略到西域各國之外諸多民族的萬種風情。 這是一些聞所未聞的人群。他們有的是游牧民族,比如烏孫、康居、奄蔡、月氏,叫“行國”。有的是農業或商業民族,比如大宛、安息、條支、大夏,叫“土著”。 但,無論土著或行國,距離大漢都很遙遠。安息相當于今天的伊朗,條支相當于敘利亞。其余,則烏孫在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東南伊什提克一帶,康居在今哈薩克斯坦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奄蔡在咸海和里海北部草原,大宛在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盆地,大夏在中亞阿姆河以南、興都庫什山以北,希臘人稱之為巴克特里亞。 至于月氏,則可能在阿富汗北部。 此外還有身毒和黎靬。身毒又叫天竺,其實就是印度。黎靬又叫犁軒,就是大秦,也就是羅馬。不過,對這兩個國家,張騫也只是有所耳聞。 然而這足以讓漢武帝心馳神往。尤其是大宛的葡萄酒和汗血馬,更是極具誘惑。商隊跟隨著軍隊出發了,只不過商隊持續的時間更長,帶來的利潤也更豐厚。 豐厚的利潤讓絲綢之路的駝鈴一路傳響,坐享其成的則是沿途各國,其中就包括帕提亞。帕提亞就是安息,只不過中國人管他們叫安息,西方人叫帕提亞。 安息是在公元前247年建國的,然后在公元226年亡于伊朗薩珊王朝。甘英到達安息之日,正是帕提亞人春風得意之時。他們編出故事來嚇退東漢使臣,無非是不想失去中間商的好處。顯然,這些帕提亞人更愿意從中國商人那里買下貨物,然后轉手到地中海地區。 于是,從公元前126年張騫向漢武帝提起黎靬,到公元166年羅馬使團來華,兩大文明的交流在將近三個世紀之內,都只能通過其他國家和民族來緩慢地進行。盡管在帕提亞的市場上,中國商人已經跟羅馬商人討價還價,也為他們使用銀幣和在皮革上寫字感到驚訝。 這絲毫也不妨礙中華和羅馬各自獨立地生長,并成為超級大帝國和世界性文明。事實上,在使團訪華的前半個世紀,羅馬的版圖就已達到頂點:東起幼發拉底河,西迄不列顛島,北越多瑙河,南至北非,堪稱盛極一時。 有趣的是,派遣使團的羅馬皇帝和接見他們的中國皇帝,也是兩個標志性人物。馬可·奧里略·安敦尼標志著羅馬帝國的盛極而衰,漢桓帝則意味著東漢帝國的行將就木,正如羅馬共和國與西漢王朝的終結,羅馬帝國和東漢王朝的開始,都幾乎同時。 歷史的種種巧合不能不讓我們產生諸多遐想,并把我們的目光引向廣闊的世界舞臺。因為只有在那里,才能真正看清這兩大帝國和兩大文明。 ☆、亞述:壯麗的錯誤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并滯留匈奴期間,也就是公元前130年前后,羅馬已經擁有了九個本土以外的統治區:西西里、薩丁尼亞及科西嘉、山南高盧、西班牙、阿非利加、伊利里亞、馬其頓、阿卡亞、亞細亞。在拉丁語中,它們被稱為provincia,中文譯為行省。 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行省也不是羅馬人的發明,波斯帝國就有,叫薩特拉皮亞。也許,正是這種制度,使居魯士建立的波斯帝國比亞述更為穩定和持久。 亞述,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帝國”。 第一帝國亞述的建立經過了漫長的復興之旅。之前是古亞述和中亞述,成為新亞述(亞述帝國)則在我們的東周和春秋時期。也就是說,當周人和周文明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亞述人卻勃然崛起,并迅速成為西亞的霸主。 亞述人是閃米特人(又譯塞姆人)。他們有著長長的鼻子,卷長發,穿長袍,戴高帽子。最明顯的特征,是臉上成形的胡須。這種胡須在他們的神像上也有,比如薩爾貢二世王宮門前那頭五條腿的公牛。 ◎亞述戰士,引自《世界史綱》139頁。 ◎五腿公牛,現藏于盧浮宮。 這就跟之前的蘇美爾人和赫梯人大不一樣。蘇美爾人剃光頭,穿羊毛緊身衣。赫梯人身材矮小,長鷹鉤鼻,男人都梳長辮子,戴耳環。后者克敵制勝的法寶是他們的戰車。赫梯人的車上有三個武士,一個駕車,一個持矛,一個持盾,跟中國春秋時期的情況十分相似。 然而亞述人更加英勇善戰。跟商鞅變法后的秦國人一樣,亞述人既是強壯的農民,又是勇猛的戰士,割下敵人的腦袋就像收割莊稼。這些腦袋往往成為炫耀武力的最佳象征,一位亞述國王甚至用來裝飾首都的大門。 亞述的宗教和神祇似乎也鼓勵或默許武裝侵略,占領他國被認為是神圣的使命。在阿舒爾神的指引下,亞述軍隊以令人膽寒的速度狂飆突進。即便沒有路,他們也會像瞪羚一樣登上一座又一座山峰。 靠著這種對戰爭的狂熱,在大約一百零五年間,亞述滅掉了許多文明古國,包括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王朝、以色列的耶戶王朝、猶太的埃哈茲王朝、腓尼基的西頓王朝、埃及的努比亞王朝(埃塞俄比亞王朝)、巴比倫的第四王朝、埃蘭的烏曼·哈爾達什王朝,從而第一次把西亞和北非的人民兼并在同一個強大的帝國里。 可惜,也跟秦一樣,亞述人善于打天下,不善于治天下。他們維持帝國統治的手段除了暴力,就是高壓。亞述國王每征服一個地方,往往實行三光政策。如果要帶走戰敗國的人民做奴隸,則會先弄瞎他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