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節
子嬰投降一個月后,項羽率諸侯聯軍入秦。他像一頭野豬一樣地闖了進去,掠財寶,擄美女,焚宮室,屠咸陽,殺子嬰,盡滅秦宗族。然后分封天下,自號霸王,都于彭城,史稱“西楚”。2原來的秦王國則分裂成三個封區,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號稱“三秦”。3 一個龐然大帝國,就這樣土崩瓦解。就連被秦始皇廢除的謚號制度,也在漢代恢復,并延續到清末。漢武帝的武,漢獻帝的獻,就是謚號。 這實在讓人大跌眼鏡。 想當初,秦是何等的不可一世!公元前241年,楚國牽頭,與趙、魏、韓、衛組成五國聯軍,以考烈王為總司令,春申君為參謀長,合縱攻秦。聯軍兵臨函谷(在今河南省靈寶市),氣勢洶洶地準備破門而入。秦人處變不驚,坦然開關迎敵,五國聯軍竟魂飛魄散,不戰而走。秦人不費吹灰之力,各國就成了待宰的羔羊。4 現如今,秦又是何等的不堪一擊!屠城的項羽,本不過一介武夫;首義的陳勝,本不過一名戍卒;受降的劉邦,則不過帝國一個小小的亭長。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鄉。亭長,是比鄉長還低的“股級干部”,卻取秦皇而代之,成為新帝國的第一任皇帝。 這里面,難道沒有歷史的玄機? 如果有,那又是什么? 太陽又西升 跟周一樣,秦也是“西邊升起的太陽”。 秦人大約一直是生活在西方的,來歷卻不甚了然。據說,他們的先祖叫大費,也就是跟隨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伯益的父親是舜的司法部長皋陶,也叫大業。皋陶的母親是顓頊的孫女,叫女脩(讀如修),因為無意中吃了一只玄鳥蛋,便懷孕生下了皋陶。5 這故事跟商族的傳說如出一轍,不免讓人懷疑是“山寨版”。但伯益被舜“賜姓嬴氏”,卻值得注意。 秦族當然姓嬴,卻未必是舜之所賜。嬴字從女,很顯然不是父系的氏,而是母系的姓,就像炎帝的姜,黃帝的姬。姜即牧羊女,姬是美女族,6那么,嬴是什么? 請看金文的嬴字—— ◎金文的“嬴”(從貝 庚贏卣贏字重見)。 ◎金文的“嬴”(囂伯盤)。 ◎金文的“嬴”(筍伯盨)。 ◎金文的“嬴”(子弔嬴芮君)。 ◎金文的“嬴”(嬴氏鼎)。 ◎金文的“嬴”(樊夫人龍嬴鬲)。 ◎金文的“嬴”(嬴 伯衛父盉)。 ◎金文的“嬴”(成伯孫父鬲)。 ◎金文的“嬴”(嬴季簋)。 ◎金文的“嬴”(樊夫人龍嬴壺)。 ◎以上引自《古文字詁林》第九冊第747頁。 如此復雜多變的字形,實在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文字學家的解釋則有兩種,多數學者認為嬴就是蜾蠃(讀如果裸,細腰蜂),但也有人認為是龍。不管怎么說,都證明秦族起源很早,而且是由母系氏族變成部落的。 變成部落的這個族群,也像炎帝族和黃帝族一樣,有了自己的圖騰。只不過我們不知道這圖騰是蜾蠃,還是龍。也許,就像楚人的圖騰是熊,秦人的圖騰是龍。這個說法如果成立,那么,秦族竟是“龍的傳人”。他們當中出了個“祖龍”(秦始皇),倒像是天意了。7 不過在堯舜禹的時代,秦還只是“潛龍”。在后來的戰國七雄中,他們的起點甚至比楚還低。楚在西周初年可是受封了的,雖然只是個子爵,或者因為被視為蠻夷而稱楚子。秦卻直到周孝王的時候才受封,號稱秦嬴,爵位最多是大夫,封邑則叫秦。其地,在今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也有人說是今甘肅省天水市隴西縣秦亭。8 秦君被正式封為諸侯,是在公元前770年。這時,平王已經東遷洛陽,周人的老根據地也被西戎占領。于是周平王對護駕有功的秦襄公說:秦國如果能從那些野蠻人手里收回失地,那么岐山以西就都歸你們了。 哈!秦人得到的封地,其實是淪陷區。 已經無法確知周平王當時的想法。也許在他看來,被西戎占領的岐山和豐水一帶,自己反正是無力收回了,不如當作一張空頭支票開出去。秦人有能力變現固然好,變不了現自己也沒虧。至少,人情總是做了的,而且分文不花,是順水人情。 秦的先君卻非常爭氣,他們還真把周的失地收了回來,然后如約將岐山以東的土地獻給周天子,自己則把領地擴展到岐山腳下。這時的秦,才算正式成為周天下最西邊的一個邦國,不但有爵位,而且有地盤。 這是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的事。后來的秦,便不斷向東發展。公元前714年,秦寧公遷都平陽(今陜西省寶雞市陽平鎮)。前677年,秦德公遷都雍(今陜西省鳳翔縣南)。等到他們遷都咸陽時,秦已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孝公也被周顯王封為西伯(西方霸主)了。 與此同時,他們也成了周的掘墓人。 這當然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因為就算周王室在劫難逃,也未必就一定該死在秦的手上。齊、楚、趙、魏、燕、韓,哪一個沒有狼子野心,哪一個不是虎視眈眈,又哪一個實力不雄厚?既然號稱“七雄”,就不會是省油的燈。 事實上,當時疆域最廣的,是楚。其次,才是秦,還有趙。再次是齊、魏、燕。但即便是齊,也兼并了宋,擁有七十二座城池。地盤最小的韓,也滅了鄭。楚之滅國更多,老牌的邦國陳、蔡、魯,還有兼并了吳國的越,都被他們收入囊中。這難道是弱者? 再說兵力。據統計,七國之中,兵最多的是楚,一百萬。其次齊、魏,七十萬。再次是秦,六十萬。然后是趙,四五十萬;韓和燕,三十萬。因此,即便最弱的燕和韓聯手,兵力也與秦相當。如果六國合縱,總兵力可達三百四五十萬眾,比秦的五倍還多,怎么就抵擋不住呢?9 顯然,這需要一個解釋。 蠻族刷新歷史 秦能夠成功,也許因為他們是“野蠻人”。 的確,蠻族是有可能改寫歷史的,盡管并不一定都改得好。但可以肯定,一個蠻族如果善于學習,又能保持蠻野的精神,那么,他們就會戰勝和超越自己的老師,并在老師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先進的文化來。古代的希臘人和羅馬人,后來的阿拉伯人和歐洲人,都如此。 同樣的劇本也在中華大地上演。夏代,東邊的商人是蠻族;商代,西邊的周人是蠻族。結果,卻是商文明優于夏文明,周文明又優于商文明??磥?,文明的延續、發展和創造需要新鮮的血液,哪怕它來自所謂“夷狄”。 秦成為邦國的東周,便正處于這個當口。 請看地圖—— ◎根據范文瀾《中國通史》第126頁圖制作。 這張地圖顯示的,是東周和春秋的天下大勢。不難看出,這時生活在所謂“中國地區”的諸夏和諸華,差不多都已日薄西山。其中境況最差的如陳、蔡、曹,早就淪為三等國。好一點的如周、鄭、宋、衛、魯,也只是二等國。一等國是誰呢?晉、楚、齊、秦、越。 這五個一等國,大都在“中國”周邊,甚至不是“華夏正宗”。楚是南蠻,而且北邊有盧戎,南邊有百濮。越是東夷,而且北邊有淮夷,南邊有百越。齊也是東夷。他們的開國之君雖然是姜太公,但一到封區就把自己東夷化。吞并了膠東半島的萊夷之后,便更是夷夏不分。 此外還有燕,雖然號稱西周開國元勛召公奭(讀如紹公是)之后,卻其實生活在山戎地區,與“中國”之間也有北戎、白狄和赤狄隔絕,根本就是“化外之地”。整個春秋時期,幾乎聽不到他們的任何消息。然而一到戰國便勃然崛起,成為七雄之一,這里面難道沒有原因? 與燕相似的是秦。只不過燕人是北遷的諸夏,秦人則恐怕原本就是西戎。他們最早生活的地區(今甘肅省禮縣東北)像“犬戎”一樣被叫做“犬丘”,后來又因為善于養馬而被冊封在秦,無非說明秦人原本是游牧民族,他們的封區則不過周的牧區。 秦,是由牧民變農民,牧區變邦國的。 變化很可能是雙向選擇的結果。一方面,處于戎狄包圍之中的姬周,很希望通過“和平演變”化敵為友;另一方面,西戎當中最有頭腦的嬴秦,也很愿意向先進的華夏文明學習。你有情,我有意,雙方一拍即合。 于是,平王東遷前后,周秦兩族度過了一個不短的蜜月期。秦的“華夏化”,應該就是在這時完成的。只不過,作為被犬戎和驪戎包圍,而且與戎狄雜居的游牧民族,他們與姬周的同化不可能那么徹底。周的殘余最后被秦收拾得一干二凈,也并非偶然。 這就是春秋戰國之際的中華文明圈。處于中心地帶的“傳統中國”(周、鄭、宋、衛、魯)衰朽,敗落,萎縮。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則是華夏化的東夷(齊、越)、南蠻(楚)、西戎(秦)、北狄(燕)。 例外的是晉。 晉是五大國中唯一的姬姓國,也一直以華夏正宗自居。然而晉國卻是與白狄和赤狄接壤的,在長期的戰爭中也難免“戎狄化”,甚至在建國之初就已經因地制宜,夷夏不分。10晉,其實也是“混血兒”。 何況即便是高舉“尊王攘夷”大旗的晉,到春秋末年也面臨崩潰。分裂后的三晉(魏、趙、韓)則最先被秦所滅。夷狄化的華夏,還是斗不過華夏化的夷狄。 如此說來,文化越是落后,就越有希望? 也不見得。 事實上春秋五大國中,文化最落后的不是秦,而是越。所以,越的興起非常迅速。從閃亮登場到滅亡吳國,只用了二十一年。然而勾踐死后直到滅亡,越都停滯不前,乏善可陳。他們的崛起和輝煌,跟另一個華夏化的蠻夷吳一樣,都只在頃刻之間,可謂曇花一現。 持續輝煌的是楚,最后勝出的是秦。秦滅了楚,楚滅了越。楚滅亡越,是在商鞅變法之后沒多久。這是一個臨界點,也是一個分水嶺。此后,楚便開始走下坡路,秦卻如奔馳的駿馬、飛駛的列車,風馳電掣,一往無前,幾乎沒有誰能夠阻擋他們的步伐。 秘密莫非就在于此? 正是。 憤而崛起 秦的崛起確實始于變法,而變法是被逼出來的。 這一點,秦孝公在他的“求賢令”中說得很清楚。他的說法,叫“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因此,如果有誰能“出奇計強秦”,孝公愿意“與之分土”。11 秦,真被諸侯看不起嗎? 是的。比如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秦既是參戰國,也是戰勝國。然而一個半月后的踐土之盟,與會的不但有霸主國晉,有同盟國齊、宋,還有中立國和戰敗國魯、蔡、鄭、衛、陳,卻沒有秦。12 沒有也不奇怪。事實上,秦君雖然已被周天子正式冊封為諸侯,諸侯卻并不把他們看作諸侯,也不愿意跟他們平起平坐。結果,是秦人沒資格參加“中國”的盟會,哪怕這時的秦君是穆公。后來被追認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在當時恐怕是被看作暴發戶的。老牌的、正宗的華人華族,哪里看得起這樣的“半吊子”。13 這當然是一種歧視。 幸運的是,面對歧視,秦人沒有垂頭喪氣,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自甘墮落,他們的選擇是奮發圖強。 圖強的第一步,是找出受人歧視的原因。 原因也有兩個。 第一是文化落后。比方說,商鞅變法之前,秦人的生活方式,還是公公婆婆、兒子媳婦、兄弟妯娌都住在同一間屋里。這當然多半是游牧時代住帳篷的習俗,但在“設男女之大防”的華族眼里就不文明。14 第二是政治混亂。從公元前425年(也就是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和晉國大夫趙襄子去世那一年)起,秦國四十年間不得安寧。一個國君(懷公)被迫自殺,一個太子(獻公)不能繼位,還有一個國君(出公)和他的母后一起被殺,并沉尸深淵。結果,是魏武侯趁秦國內亂之機,奪回了被秦穆公搶走的一大塊地盤。15 文化落后,當然因為他們原本是蠻族;政治混亂,則因為貴族專政擅權,國君大權旁落。因此,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 變法的具體內容,我們在《從春秋到戰國》一書中已經說過。簡單地說,就是廢領主制,行地主制;廢封建制,行郡縣制;廢世襲制,行任命制。廢領主制,原先隸屬于貴族的臣民直屬中央,人民就是國君的。廢封建制,卿大夫的采邑變成郡縣,土地就是國君的。廢世襲制,所有的官員都由中央任命,權力就是國君的。土地、人民和權力都集中到國君手里,當然是集權。 集權以后的國君,手里就有了指揮棒。這根揮灑自如的指揮棒,就叫“軍功”。有軍功,農民也能封侯;無軍功,貴族也沒面子。于是秦人個個“勇于公戰,怯于私斗”,也就是只為國君戰斗,不為自己戰斗;只殺外國人,不殺秦國人;只為高官厚祿殺人,不為蠅頭小利殺人。16 殺人機器呀? 正是。秦國的軍功是按人頭計算的,殺敵一人晉爵一級。只要拎著敵人的腦袋來,就可以邀功請賞,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樣的“虎狼之國”,哪里還有對手?17 六國之敗,也就理所當然。 顯然,沒有商鞅的變法,就沒有秦國的崛起。問題是郡縣制度非自秦始,楚、晉、齊,都比秦早。變法的也不是只有秦一家。魏的李悝(讀如虧),楚的吳起,也都比商鞅早。那么,最后勝出的,為什么是秦呢? 也許,這里面有文化的原因。 文化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影響,是很奇怪的。大體上說,是太少了固然不行,太多了也有麻煩。越,就吃虧在文化太少;楚、宋、魯,則吃虧在太多。宋是殷商故國,魯是周公之后,楚則是撿了便宜。春秋時期,周的王子朝叛亂。兵敗之后,他攜帶王室的大量典籍、器物、知識分子和科技人員前來避難。結果,原本是“蠻夷之邦”的楚,成為華夏文明的第三個重鎮。 于是,儒家生于魯,墨家生于宋,道家生于楚。 秦有什么呢? 一片空白。 有空白,就會有人來填補。填補秦國文化空白的,就是法家。法家是沒有地域性的。誰肯出大價錢,他們就為誰出謀,為誰劃策,為誰賣命。李悝為魏相,申不害為韓相,吳起奔楚,商鞅奔秦,都不足為奇。 然而最適合法家的還是秦。 法家在先秦諸子中是比較異類的。儒家、墨家、道家,都是理想主義者和復古主義者。道家向往太古,墨家向往禹世,儒家向往東周。法家卻是實用主義者和功利主義者。他們的主張,是面對現實,規劃未來。因此,道家講天道,墨家講帝道,儒家講王道,法家講霸道。 法家講霸道,秦國要圖強,自然一拍即合。 何況秦的民風原本彪悍質樸。直到戰國,他們的藝術也不過是敲瓦罐兒再加吼唱。這說明秦人并沒有被華夏文明雅化。沒有雅化,也就沒有軟化,正好訓練為生產工具和殺人武器。甚至就連秦的人才匱乏也成了優勢,因為可以招聘四方,廣納天下;而重用客卿的結果,則是進一步打擊了貴族,加強了君權,可謂一箭雙雕。 于是法家大顯身手,大展宏圖。其實他們的王牌,無非君權至上;手段,則無非高官厚祿和嚴刑峻法。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高壓之下,必有良民。商鞅和孝公有此霸王條款和軟硬兩手,便不難把秦國變成一家農場和一座軍營。舉國上下,步調一致,紀律嚴明,令行禁止,雷厲風行。只要國王一聲令下,便猛獸般地撲向敵人。 這樣一種蠻不講理的橫行霸道,也是沒人擋得住的。 歷來就被華夏諸侯看不起的秦,最終咸魚翻身。而且這條小小的咸魚,還吃掉了所有的大魚?,F在他們要做的,已不是為華夏文明輸血,而是換血。 秦始皇革命了。 一號文件 革命是在滅齊以后。 齊,是最后被滅的王國。此前,韓、趙、魏、楚、燕,都已經變成了秦的郡縣。齊國并入秦的版圖后,“中國”就不再是多個國家,而是一個國家。這可是從來就不曾有過的事,也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在這樣一個時候頒發的命令,便堪稱“一號文件”了。 一號文件的內容,是嬴政的名號。 名號確實是重要的。名不正,則言不順。嬴政要求更改自己的名號,也有道理。因為他的成功,確實“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如果還像以前那樣仍然叫王,則何以“稱成功,傳后世”? 于是朝野上下,一致同意更名。 但怎么改,卻有不同意見。 群臣和博士們的建議是叫“泰皇”,這其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此前人主的最高稱號,一是王,二是帝,三是后(本字為“后”,不是繁體字“前後”之“後”的簡寫)。夏代稱后,商代稱帝,周代稱王?,F在,夏商周都已是明日黃花,后也好,帝也好,王也好,豈能再用? 那么,有更高級的稱號嗎? 有,皇就是。三皇之后是五帝,五帝之后是三王,三王之后是五霸。五霸低于三王,三王低于五帝,五帝低于三皇。由此可見,皇最高級。三皇中,泰皇又最尊貴。以此為號,嬴政應該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