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節
更了不起的是,孟子還引用了《尚書·泰誓》的一句話,叫“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樣一來,上天和人民的共同授權,就其實是民授。 話說到這個份上,已堪稱偉大。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或一個政權是否民主,關鍵就看授權主體。政權民授,就民主;神授,就君主;自授,就專制;不講授權,黑社會都不如。 然而,自從周人確立了“君權天授”的觀念,授權問題就不再有人討論。重新提出這個問題,明確把授權主體界定為上天和人民,而且“名為天授,實為民授”,孟子是第一,也是唯一。 但,古代中華史的民主傳統,也就僅此而已。 君權來自民權,故民權高于君權,這就是孟子的思想,也是他與諸子的區別:老子和莊子不要君權,也就無所謂民權;墨子和韓非主張集權,則君權高于民權。 先看韓非。 守住你的王冠 其實,韓非也有“國王培訓班”。 學員里,也有梁惠王。 當然,韓非出生時,梁惠王早已去世,韓非不可能給他上課。上課的人,叫卜皮。 卜皮也是法家。 梁惠王說:先生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據先生所知,寡人的名聲怎么樣? 卜皮答:臣聽說王上是慈惠的人。 梁惠王聽了十分高興,洋洋得意地問:那寡人的慈惠到了什么地步呢? 卜皮答:到快亡國的地步了。 惠王大吃一驚:慈惠不是行善嗎?怎么會亡國? 卜皮說:慈則不忍,惠則好施。結果是什么呢?必然是該殺的不殺,不該賞的亂賞。如此“有過不罪,無功受賞”,豈有不亡之理?17 此事不知是真是假,但被韓非編進了教材,用來培訓各國國王。只不過,韓非的課程內容跟孟子是相反的。孟子講王道,韓非講霸道,而且是橫行霸道。 為什么橫行霸道? 因為社會風氣如此,時代精神也如此。 韓非說,有一年齊國伐魯,魯國派孔子的學生子貢去進行外交斡旋。子貢滔滔不絕說了半天,齊人卻一句話就打發了他。齊人回答說,先生的話確實說得漂亮,但我們就是來搶地盤的,漂亮話管什么用? 結果,齊把國境線劃到了魯國都城門前十里。 這,難道不是橫行霸道? 于是韓非說,別再扯什么仁義道德,扯什么兼愛天下,扯什么溫良恭儉讓,誰講誰倒霉,因為時代變了。這個變化,也可以概括為一句話── 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18 也就是說,人際關系也好,國際關系也好,都是利益關系。只不過,利益的獲取,最早是“揖讓”,后來是“巧取”,現在是“豪奪”。如此而已。 是啊,所有的臉都撕破了,何必再來粉飾太平? 君臣關系,也如此。 我們知道,在儒家那里,君臣是被看作父子,邦國是被看作兄弟的。對此,韓非的反應是一聲冷笑:親如父子?就算真父子、親兄弟,又如何?楚成王,不是被他親兒子逼死了嗎?19 齊桓公,不是把他親哥哥殺掉了嗎?20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友,管用嗎? 不管用。 什么東西管用? 利益。人君最大的利益,是稱王稱霸;人臣最大的利益,是富貴榮華。只要協調好關系,讓雙方都實現利益最大化,就ok。愛不愛的,沒什么意思吧? 于是韓非得出結論── 君不仁,臣不忠,則可以霸王矣! 21 哈!孟子培訓班的課桌,都要掀翻了。 不過,這里面有問題。 什么問題? 如果臣下不安于位,也想為君,怎么辦? 這是完全可能的。因為天底下最大的利,莫過于為君為主。故臣弒君,子謀父,弟篡兄,史不絕書。從春秋到戰國,更是一頂頂王冠落地,一座座火山爆發,各路諸侯真不知如何守住自己的王位。 對此,韓非有辦法嗎? 有。 什么辦法? 兩面三刀。 所謂“兩面”,就是獎與懲,賞與罰,也叫德與刑,韓非稱為“二柄”。這當然管用。因為人之常情,無非趨利避害;刑德二柄,則無非威脅利誘。這里面有甜頭也有苦頭,唱紅臉也唱白臉,所以是“兩面”。22 與“兩面”相配套的是“三刀”,即勢、術、法。勢就是威勢,術就是權術,法就是法規。其中,威勢是前提也是基礎。韓非說得很清楚,飛龍和騰蛇一旦掉到地上,就跟蚯蚓、螞蟻沒什么兩樣。由此可知,權力和威勢才是靠得住的,其他都靠不住。23 有了權威,還得會用。怎么用?用權勢建立威望,用權術對付臣下,用法規制服人民。勢立威,術馭臣,法制民,都是人君手中的指揮刀。